谈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作用

来源 :中华少年·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lviaw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上,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承、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情感的优化。学生只有有了一定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和写作方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
  
  一、利用语文教学的特殊性,以情激情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即运用正向的、积极的情感来促进学生实现良好的情感体验,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涟漪和共鸣。
  首先,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但“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教师必须要结合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培养,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热情。因此要上好新生入学的第一节语文课,灵活地自选教学内容,采用“茶馆”、“书场”式的教学方式,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读美文,纵横几万里,上下几千年,用丰富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把学生引入语文天地。平时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始,采用情境导入、悬念激活、朗读激情、联想引发、感情渲染、气氛烘托等方法,扣住学生心弦,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使学生“想知”、“乐知”,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教法,增强教学的艺术性,讲出形象,讲出趣味,讲出感情,吸引学生,打动学生,使学生忘身于课文所展示的境界。在此基础上渗透思想教育内容,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把“兴趣”变为“爱好”,并进一步转化为“志趣”——对语文的无比热爱,做为学好语文的持久动力。
  其次,要采用多种有效手段,丰富学生的情感。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心理基础。从学习对象上看,作者“为情而造文”,“为情发而为辞章”,特别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才可能借助语言与作者沟通,透过字里行间,看到作者内心感情世界,理解课文。从学生本身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欣赏的主体,语文学习正是在鉴赏中实现的,而生活经历,尤其是感情经历,又影响着鉴赏和学习效果。再者,写作教学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情者文之经”,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细致的情感,就不可能写出真挚感人的文章来。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指导学生投身生活,不仅要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更主要的是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人之处,深切体味,并积累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生活感受力。指导学生体验生活,要抓住时机,适时引导。如“激动”是一种极平常的情感,但到底是什么感受,许多学生说不清楚,表达时只能借助于“非常”、“十分”之类的词来强调,如果借助一次比赛获胜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就会说出“心跳快”、“喘气急”、“忘记了一切”、“总也坐不住”、“禁不住笑”、“老想找人说”等感受来。因此教师要借助课外活动,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情感体验机会,并善于抓住机会,指导随机观察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同时,在阅读教学中要借助多种手段,创设一种艺术情境和情感气氛,让学生置身其中,使学生动情,细心品味,受到感染,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情感。还要通过指导课外阅读,观看电影、电视等文艺活动,进行情感熏陶,增加学生的情感经历,丰富学生的情感。总之,要从多方面入手,课内与课外结合,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以促进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再者,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的情感。语文学科的特点就在于以形象思维和情感思维为先导,发散性和可塑性强,学生个人的态度、情绪、心境、审美情趣甚至人生观、价值观与情感有关的人格因素等,无不影响语文的学习效果。语文教师必须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既做“经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又要为“人师”,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以促进语文学习。要在教学及生活中,教育学生时刻以积极的生活态度,乐观向上的精神,高尚的审美情趣,高涨的情绪,稳定的心境,面对生活和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世界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正确认识社会、人生和自我,这对于学生阅读和写作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说读写都不可避免地带上学生个人主观倾向性。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把骨肉情、友谊情、人道情等基础情感上升为利他情、爱国情、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对语文有深层次的理解,避免写作中表现出主题不高、观点偏激的现象。如《回忆我的母亲》等课文都便于进行这一类的情感教育。
  
  二、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导情
  “寓义于情,而义愈至;寓情于境,而境越深。”情感产生于情,因而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情感因素,设计教学情境,以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感,深化学生心灵。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占有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同时,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青年学生的内心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从未风平浪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发泄。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导情要适度,要围绕理解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行。导情还要适时,要在学生情感思维出现障碍时加以导引,并要设法上升为理性思维。如《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可采用朗读引发先声夺人,再补充人物及背景材料,增进了解。
  三、利用教师自身的情感影响,以情育情
  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是崇高的,神圣的,教师的情感也同样能感染学生。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学生“亲老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教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也自然没有学习热情。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对差生要倾注更多的爱。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产生一种敬意、喜爱的情感。其次,要发扬教学民主,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因而,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引导、多鼓励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特别是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思维出现障碍而中断或错误时,要多方引导启发,尽量让其完成,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感,认识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学生也会更加佩服教师,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和参与热情。再者,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热情高涨的情绪,绝不能把个人不健康的情绪带进课堂,以免影响学生。由此看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情感教育,以情育情,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再者,教师还要发挥自己语言的育情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要富于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重浪”,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是不容忽视的,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非智力因素,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变单纯的知识教育为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努力构建情感化的语文新课堂。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在培养这些能力中,作文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作文是语文学科的小发明小创造,用好了就能培养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习惯。可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是套用一种模式,力求写出类似于范文的文章,这诚然能让学生掌握几种写作技巧和模式,但忽略了学生写作过程中的个性差异和兴趣差异
期刊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深化,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尤受人们关注,在高考的改革中,也已经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进行转变。因此,能力的培养是中学物理教学的
期刊
当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圣贤书”的传统教育正在被素质教育的浪潮所淘汰。死读书,读死书,正在被世人所唾弃。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而在学生学习的诸多学科中,思想政治课是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是确立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然而,就是这样一门重要的课程,农村初中的教学质量与城市初中的教学质量差距正在
期刊
一、唤起创新欲望,使学生想创新  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新的欲望和潜能,小学生尤其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鼓励学生创新,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解题积极性。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注入永久的活力。  1、新课,刺激好奇心,培养创新欲望儿童的好奇心是儿童创造力的动力,因为好奇,才有探索,才有创造。所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工作。  导入是一节
期刊
新课程标准理念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倡导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作为中学数学老师,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下面是我做的几点尝试。  一、设置好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充分重视“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适宜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
期刊
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还有学生独立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培养,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并学好数学呢?    一、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过去传统的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思路必须完全跟随教师,不允许有丝毫的差池,更不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否则……。在如此高压
期刊
摘要:确实,呆板、单调的课堂气氛像安眠剂,使学生思维受阻、凝滞;而活泼、有趣的课堂气氛则像兴奋剂一样刺激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课堂提问 兴趣 能力    在语文改革的实践中,我对小学生课堂学习的情绪、心理作了观测、调查和分析,发现: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受着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确实,呆板、单调的课堂气氛像安眠剂,使学生思维受阻、凝滞;而活泼、有趣的课堂气氛则像兴奋剂一样刺激学生的思维,  
期刊
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指出:创造力是人生的一种基本财富,我们大家一出生就具有了,但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大部分却不同程度丧失了,创造力的火花潜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只要加以培养和挖掘,每个人的创造力都可以得到显著提高。身为教师的我们要使学生能有所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学生集中的注意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是说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
期刊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所以,它突破了以往教法唯智主义的框框,在教学实践中显示出很大的优势。  一、导入新课,创设思维情境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得好,便能在课堂上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
期刊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如何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教师应该不断探索的课题。  关键词:课堂 教学 效率 析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就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运用科学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要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就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去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