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高中地理教学逐渐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也要注重引导学生在人地协调观的背景下,了解相应的高中地理知识,以此融入适合学生学习的发展观念,为高中地理教学注入更深的内涵。本文基于人地协调观背景下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展开相关探讨,希望对今后的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人地协调观;环境教育;高中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3-238
从当前的教育教学角度上来看,在高中地理教学当中融入环境教育可以更好的促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人地协调观念。从当前的新课标要求中可以看出,人地协调观作为学科素养内容,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了解人地关系,并且指导学生树立和谐发展观念,为后续的地理教学奠定基础。
一、利用微课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知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地理教学形式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在实际教学环节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多种学习渠道了解并接受人地协调观。微课作为当前应用较广的教学形式之一,可以有效的为学生建立第二课堂,与线下教学形成良好互补,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1]。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森林的开发和保护”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在微课当中,向学生展示《树冠之下》视频,在视频当中对亚马逊森林进行简要概述,引导学生从立体的角度,分析并欣赏书本中的教学内容,这对于学生的区域认知来讲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针对于视频当中的内容,教师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并请学生进行简要分析。例如,利用上节课已学的森林生态效益等方面对视频进行概述,并且对亚马逊森林正在遭受的经历进行概括。学生在这一过程当中不仅对上节课程内容进行简要回顾,也可以根据视频内容进一步联系课本当中的内容,形成良好的教学呼应。教师可以随机提问几名同学,看一看大家的想法有什么异同,有的学生说亚马逊森林的生态效益正在遭受破坏,也有的学上说通过视频可以看出来亚马逊森林当中存在很多非法鋸木厂,导致森林资源逐渐减少。基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也可以询问学生有什么建议可以帮助亚马逊森林恢复正常发展。学生得到这一问题后展示出强烈的回答欲望,有的学生说可以通过退耕还林的形式,加大森林占用比例,也有的同学说关闭商业伐木厂,维持生态处于平衡状态[2]。学生在这一过程当中,通过调动视觉以及听觉两大感官系统,逐步认识到亚马逊森林当前的现状,以此强化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素养,构建正确的地理发展观念。
二、利用小组讨论提升学生人地协调观
小组学习也是当前教育教学中常用的学习形式,学生在小组当中可以分配到相应的学习任务,相比于传统教学而言,这种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收集到更多的学习素材,大幅提升学习效率[3]。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可以提升学习效率,完善个人观点,促使学生个人发展进入到更好的状态当中。
从国外的视角转回国内,不仅是国外的森林需要保护,我国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等地带都是生态脆弱带,急需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在保护现有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要做到逐步恢复。基于这一学习内容,教师可以将班级内的同学分成人数相同的学习小组,并且根据这些地区的发展现状,分别利用网络资源搜索生态脆弱带的成因、表现形式以及正在执行的保护措施有哪些,学生在收集资料之后进行汇总,并且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当中展示与汇报。由于每一个小组的切入点以及选择的生态脆弱带都不相同,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聆听其他小组成员发言的同时,可以简要记录该小组阐述的主要内容,并且在该小组发言过后与自己组内的成员进行交流。有的小组从自然天气、制备、人类活动等方面深入洞察脆弱带的成因,并且基于生物、政策等角度提出个人意见,并且为查找其他主题的小组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价值。有的小组在聆听其他小组汇报内容前也进行了“责任划分”每位同学关注一个重点,最后还是以整合的形式形成完整的答案,从而达到在短时间内了解并掌握多种脆弱带的情况。在小组配合的学习方式下,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环节当中,并且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也了解到了生态脆弱带的相关知识,以此建立良好的生态意识,促使人地协调观的形成。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理学科虽然是高中教学当中的一个科目,但是却能给学生带来深远影响。教师通过人地协调观引导学生理解地理内容,可以有效促使学生产生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可以对家乡或者同省份的其他地区提出建设性意见,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人地协调观的渗透。地理学科需要根据当前的环境以及地理变化情况,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赛琳. 基于人地协调观的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森林的开发和保护"教学案例[J]. 黑龙江教育:中学版, 2019(6):22-24.
[2]杨怀颖. 人地协调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3中的体现及教材运用策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3]董菁. 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8.
重庆师范大学 401331
关键词:人地协调观;环境教育;高中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3-238
从当前的教育教学角度上来看,在高中地理教学当中融入环境教育可以更好的促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人地协调观念。从当前的新课标要求中可以看出,人地协调观作为学科素养内容,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了解人地关系,并且指导学生树立和谐发展观念,为后续的地理教学奠定基础。
一、利用微课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知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地理教学形式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在实际教学环节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多种学习渠道了解并接受人地协调观。微课作为当前应用较广的教学形式之一,可以有效的为学生建立第二课堂,与线下教学形成良好互补,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1]。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森林的开发和保护”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在微课当中,向学生展示《树冠之下》视频,在视频当中对亚马逊森林进行简要概述,引导学生从立体的角度,分析并欣赏书本中的教学内容,这对于学生的区域认知来讲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针对于视频当中的内容,教师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并请学生进行简要分析。例如,利用上节课已学的森林生态效益等方面对视频进行概述,并且对亚马逊森林正在遭受的经历进行概括。学生在这一过程当中不仅对上节课程内容进行简要回顾,也可以根据视频内容进一步联系课本当中的内容,形成良好的教学呼应。教师可以随机提问几名同学,看一看大家的想法有什么异同,有的学生说亚马逊森林的生态效益正在遭受破坏,也有的学上说通过视频可以看出来亚马逊森林当中存在很多非法鋸木厂,导致森林资源逐渐减少。基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也可以询问学生有什么建议可以帮助亚马逊森林恢复正常发展。学生得到这一问题后展示出强烈的回答欲望,有的学生说可以通过退耕还林的形式,加大森林占用比例,也有的同学说关闭商业伐木厂,维持生态处于平衡状态[2]。学生在这一过程当中,通过调动视觉以及听觉两大感官系统,逐步认识到亚马逊森林当前的现状,以此强化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素养,构建正确的地理发展观念。
二、利用小组讨论提升学生人地协调观
小组学习也是当前教育教学中常用的学习形式,学生在小组当中可以分配到相应的学习任务,相比于传统教学而言,这种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收集到更多的学习素材,大幅提升学习效率[3]。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可以提升学习效率,完善个人观点,促使学生个人发展进入到更好的状态当中。
从国外的视角转回国内,不仅是国外的森林需要保护,我国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等地带都是生态脆弱带,急需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在保护现有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要做到逐步恢复。基于这一学习内容,教师可以将班级内的同学分成人数相同的学习小组,并且根据这些地区的发展现状,分别利用网络资源搜索生态脆弱带的成因、表现形式以及正在执行的保护措施有哪些,学生在收集资料之后进行汇总,并且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当中展示与汇报。由于每一个小组的切入点以及选择的生态脆弱带都不相同,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聆听其他小组成员发言的同时,可以简要记录该小组阐述的主要内容,并且在该小组发言过后与自己组内的成员进行交流。有的小组从自然天气、制备、人类活动等方面深入洞察脆弱带的成因,并且基于生物、政策等角度提出个人意见,并且为查找其他主题的小组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价值。有的小组在聆听其他小组汇报内容前也进行了“责任划分”每位同学关注一个重点,最后还是以整合的形式形成完整的答案,从而达到在短时间内了解并掌握多种脆弱带的情况。在小组配合的学习方式下,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环节当中,并且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也了解到了生态脆弱带的相关知识,以此建立良好的生态意识,促使人地协调观的形成。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理学科虽然是高中教学当中的一个科目,但是却能给学生带来深远影响。教师通过人地协调观引导学生理解地理内容,可以有效促使学生产生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可以对家乡或者同省份的其他地区提出建设性意见,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人地协调观的渗透。地理学科需要根据当前的环境以及地理变化情况,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赛琳. 基于人地协调观的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森林的开发和保护"教学案例[J]. 黑龙江教育:中学版, 2019(6):22-24.
[2]杨怀颖. 人地协调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3中的体现及教材运用策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3]董菁. 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8.
重庆师范大学 40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