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越剧迷”汪明荃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y36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香港地区影视歌三栖演员汪明荃说一口流利的粤语,会唱粤剧,并以一首粤语歌曲《万水千山总是情》风靡华语歌坛,却不曾想到,她原来还是一位十足的“越剧迷”。
  我也是偶然才知道的。2015年11月,为庆祝第十届香港“世界文化艺术节”圆满落幕,香港特区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盛邀上海越剧院赴港演出。当时,我是上海越剧院负责宣传营销的副院长,一起随团赴港,全院精心挑选了在演出中备受观众欢迎的代表性剧目:风靡一时的越剧版《甄嬛》(上、下本)、原创新戏《双飞翼》、越剧四大经典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传统经典折子戏专场》等5台戏,演员阵容十分强大:著名徐(玉兰)派小生钱惠丽、范(瑞娟)派小生章瑞虹、王(文娟)派花旦王志萍、傅(全香)派花旦陈颖、陆(锦花)派小生黄慧、张(桂凤)派老生章海灵,不仅彰显流派纷呈,而且有3位获得过中国戏剧最高奖项“梅花奖”的中生代艺术家钱惠丽、章瑞虹、王志萍保驾护航,她们代表了上海越剧院极高的艺术水准。对此,香港媒体好评如潮,开演前就已经一票难求。11月11日至15日连演5天,很多观众5场戏都来捧场,有夫妻、情侣相携,有姐妹、同学相伴,也有全家父母孩子同行,還有专程从美国、新加坡,以及中国澳门和台湾地区赶来观看的“越剧迷”们,真是盛况空前。
  首场演出高潮出现在结束时,观众热情欢呼,掌声如雷,此情此景令人十分感动。当全体演职员齐聚舞台中央、乐队起身面向观众谢幕时,指挥赵斌一回头突然发现了坐在第一排的香港演艺明星——人称“阿姐”的汪明荃,于是大声招呼起来,汪明荃起身礼貌优雅地挥手致意。院领导闻声前来邀请她上台和演员们见面,她大方热情地与大家握手问候,祝贺演出成功;随后在院领导的陪同下走到后台主动和化妆、服装、舞美、道具等幕后工作人员合影留念,说着说着,“阿姐”最后居然用上海话与大家攀谈,后台欢声笑语,气氛融洽。
  她尽管工作繁忙,却连看了三天演出,更难能可贵的是,连发数条微博与网友分享自己的观戏心得:“这两天除工作外,还看了两场上海越剧院的演出《甄嬛》。第一晚主演的是较新(年轻)的演员,第二晚则由钱惠丽饰皇帝、王志萍饰甄嬛、黄慧饰清河王、陈颖饰华贵妃,故事分上、下两本,剧情紧凑,幕幕戏肉,绝不冷场,加上布置华丽、有气派。音乐丰富,伴唱感人,两个半小时的演出,观众均报以热烈欢呼和掌声,精彩!”令人意想不到,过了一天她又发微博称赞:“幸没错过越剧《双飞翼》,由钱惠丽饰演李商隐,王志萍饰演王云雁,黄慧饰演令狐绹,三位主演精彩的唱做念演,令我非常感动。这三天的戏,听到了久违的王派、徐派、傅派、张派、尹派,而且都是前辈亲授,尽得真传,传承工作做得这么好,后继有人,恭喜上越!各位演员都唱出了自己的水平。希望以后常来香港演出,香港观众很会看戏的哦。”这些点评很中肯,显示出她对越剧的关心和热爱,非常资深。
  我只知道汪明荃是全国政协委员,在香港演艺界享有很高的威望和荣誉,却真的不知道她还是如此资深的“越剧迷”。这次交谈后我才得知,生于1947年的汪明荃是地道的“上海青浦人”,自小在家人影响下喜欢看越剧,尤其喜欢看袁雪芬、筱桂芳、尹桂芳、徐玉兰、范瑞娟等老一辈越剧表演艺术家的表演,她认为中国传统戏曲不仅在表演上充满意境,而且蕴含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尽管她后来迁居香港,看越剧的机会少之又少,但越剧优美的唱腔和吴侬软语的乡音已经深深印在记忆里,这次听闻上海越剧院赴港参加第十届香港“世界文化艺术节”的闭幕演出,便特地自费购票前来观摩以慰乡情并表示祝贺。如今,看到越剧老一辈艺术家们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已经十分出色,她由衷地为越剧艺术代代相传、后继有人感到高兴。
  我想,有像汪明荃这样极有影响力的演艺界前辈亲临现场观摩指导并在微博上强烈推荐中国传统戏曲,其意义不言而喻。
  (作者为本刊副主编)
其他文献
抗战中期,我还在浙西战时第一临中读书。当时日寇疯狂进攻,步步进逼,烽火燃遍江南大地,大好山河遭到铁蹄践踏,成为沦陷区。军政机关大撤退,我们学校也随着从内地搬迁到偏安一隅的浙西天目山区。在艰苦抗战岁月中,我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虽已经历半个多世纪的蹉跎岁月,仍像一条彩虹留在心间。  跑警报结下深厚情谊  天目山海拔150米,周围重峦叠嶂,雄峰峻岩,深壑险谷,云山逶迤,成了防御日寇的天然屏障。学校设在
期刊
众所周知,作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奠基人之一,谭其骧先生以其三十年时间之久主持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这一鸿篇巨制和培养了一大批历史地理研究的后来者而蜚声海内外。  笔者出身历史学,虽不是历史地理专业,但求学期间即已知先生大名。前几年在山西高校工作时,课余喜搜地方文献、乡党故事以及一些已故学者、知名文化人与山西之间的渊源。说来也巧,近来在为另一篇文章搜集材料时发现谭其骧有一篇题为《山西在国史上的地位——应
期刊
复旦大学葛剑雄先生曾在报上发表《1949年以后教授的评级和工资》一文,各网站随后纷纷转载,影响不小。读罢,以我所了解的情况看,以为基本是属实的,然而,也有些地方则和我知道的有所出入。葛剑雄是谭其骧先生的学生,如他在文中所说:“进校以后,我从老师们,特别是从谭其骧先生那里听到过关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大學教授工资、职称的一些事情。”不过,有关1956年复旦工改情况,由于谭其骧先生不是复旦当年工改委员会委
期刊
《世纪》2018年第三期刊有朱亚夫先生署名文章《左联作家应修人“ 坠楼”之谜》,文中描述了1933年5月14日,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左联作家应修人同志在上海昆山花园路遭敌特候捕时英勇殉难的经过,文章讴歌了烈士不屈的精神风貌,值得后人永久缅怀。不过,该文作者试图为应修人的“ 坠楼” “解谜”,文中部分内容与史实不符,为此笔者根据有关资料作下述补正。  一、丁玲被捕是因谁叛变?  《左联作家应修人“
期刊
童书业(1908-1968),是我国20世纪著名史学家,是自学成才的一位史学奇才,是20世纪前期“古史辨”派的核心人物,是20世纪50-60年代山东大学最著名的学者之一。我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本科毕业时,受北大的推荐,以优异成绩考到山大成为童书业的先秦史专业研究生,在1961-1965年与童师相处近四年,学术上得到了他的精心指导,师生关系也极为亲密。童书业先生的女儿童教英(现浙江大学中文系退休教授)
期刊
编者按:阮仪三先生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法国文化部“法兰西共和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获得者,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长期致力于抢救与保护包括山西平遥、云南丽江、江南古镇周庄等在内的众多历史城镇与建筑,被誉为“都市文脉的守护者”“历史文化名城的‘卫士’”“古城的守望者”,2014年获得美国圣母大学颁发的“亨利·霍普·里德奖”。由阮仪三口述、潘君祥撰
期刊
2006 年夏,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已故馆员杨宛闲的子女将其母亲早年收藏的一幅画带到馆里,说此画原先曾捐给文史馆,“文革”开始时,当时金兆梓馆长将画退还给了母亲。现秉承母亲遗愿,决定捐赠中央美术馆。  杨宛闲与杨度有亲属关系,家学渊源;与齐白石则有同乡之谊。他们都是湖南湘潭人。她上世纪30年代毕业于北京国立艺术学校,并在北京工作了一段时间,其间曾向齐白石学画。在画的上端,金馆长有题:“白石老人绘事蜚声
期刊
厉声教(1935—2017年)为我国资深外交官。我与厉声教大哥相识相知已有61年,加上众多工作、亲属、爱好等关系,彼此了解、信任、互助,是无话不谈的知音。  声教大哥与先父1956年同年进入外交部条约委员会。一聊,发现大家竟曾是上海的邻居,左邻右舍的,彼此都很熟。且他的表弟和我是清华大学同班同学,表弟的夫人又和我是上海培进女中的同学。另外,我初中的班主任是声教大哥市西中学的同班同学。我们上海的老熟
期刊
但凡熟悉现当代美术史的人一定会对40年前在上海举办的那场轰动一时的《十二人画展》记忆犹新,这样一个由12位画家自由组合的展览,在当时何以会产生如此大的社会影响并在美术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本刊编辑部专门约请当事人之一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黄阿忠教授撰文回溯往事,浓墨重彩写下《我和〈十二人画展〉》,读后令人不禁感慨万千:它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而来,打开了一扇禁锢艺术的大门。《十二人画展》的意义在于,它是“
期刊
《世纪》杂志定位正确。不受干扰,不翻花头,不赶时髦,脚踏实地,精心组稿、编稿,25年来创出了特色,做出了品牌,受到海内外文化界的重视和好评,十分不易。作为《世纪》杂志的老读者、作者,我感到无比欣慰。为表达我对《世纪》赞赏和期待,特赠送画作,题词庆贺——为《世纪》杂志创刊廿五周年而题:‘空谷苔荒,金兰飘香,素心依旧,根盘草旁。吟风怀月,写影云窗。賞音何处,自在含芳。’岁次戊戌暮夏,钱汉东。  《世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