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大,我成长的摇篮

来源 :军工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jhipan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是一年柳絮飘飞的时节,思绪禁不住穿越时空的隧道,将我带到那苍茫浑厚、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坡,耳畔又仿佛响起了那开阔奔放、绵远悠长的信天游——那段时光,那段情景,那些老师,那些同学,都深深地烙印在脑晦,挥之不去,恍如昨天……
  从延安大学毕业,到阎良飞机城娶妻生子,又奉调来到京城安家立业,不知不觉已经度过25载。而历史系,也迎来了她30岁华诞,追今抚昔,感慨良多……
  吃——久久回味,犹有余香
  记得,初入延大,一下子结束了我数年来一边流浪打工一边奔波求学的生活,一切都变得规律起来,尤其是吃饭。对于现在的同学们来说,吃饭早已经不是什么值得稀奇回味的事情,但当时,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国社会刚刚开始实行生产责任制不久,吃饭仍然是许多农村学生挥之不去的梦魔。
  当时,男生一个月40多元菜票,30斤粮票,女生一个月菜票是一样的,只是粮票稍微少一点。但对于男生,尤其是如我一样来自贫困落后的农村学生来说,一下子放开肚皮吃往往是不够量的。至今,当年的学习委员还时不时地调侃我说,他们看见我一顿饭打一碗米饭一盆菜,上面还加两个馒头,甚至私下里担心我怎么能吃得完呢。好在,那时候的男女同学,感情非常地质朴与单纯,女生往往将多余吃不了的饭票接济给男生。我相信,许多如我一样的男生,曾经多多少少都沾过女生一些粮票上的“小便宜”,或许,还产生过一些故事或者佳话吧。
  灶上的饭菜,也不时地为学生们变化着花样。没过多久,我的体重就增加了六、七斤,人也变得富态圆润起来。多年之后相聚,有些同学提起三灶上的肉包子,还在啧啧不停地流口水。记得,第一学期临结束时,学生灶上刻意为大家做了一批蛋糕,许多同学都纷纷往家带。我也为老家的母亲和弟弟妹妹们买了一些,没想到,经过二十几个小时的长途颠簸和揉搓,回到家时已经变成了一堆蛋糕碎末,但美味尚在,至今,还记得妹妹吃得满嘴边全是碎末的贪嘴样儿。
  住——冬暖夏凉,独占风光
  历史系,是延安大学成立比较晚的一个系,到我们这一届才是第四届。初入学,常常听到高长天、邵芝兰、林王荣等老师,讲起“莫家湾大学”的创业生活。后来,直到我们上一届,才搬到延安大学校园本部。也许,正因为如此,历史系才得到了其他系从没有过的特殊待遇——住窑洞。延安大学号称“窑洞大学”,就是因为在校园的操场边上,有数十排成规模、很有气势的窑洞为标志。据说,还是当年建校时留下来的,到现在已经有八十多年的历史。
  窑洞前面,是一片很开阔的大操场,每到晚饭前后,读书的、散步的甚至也有一些谈情说爱的,组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我们坐在窯洞的上铺床上,外面的场景一览无余。尤其是在冬天,住窑洞就是一种特别的享受。太阳,将煦暖的阳光透过窗棂墉懒地撒在床上,晒得人昏昏欲睡,实在是惬意不过。尤其是没有课的早晨,或者是周末节假日。有时候,大雪在门外面封积的几尺厚,窑内的炉火将里面烘烤的暖烘烘,火炉子上的水壶还不时地发出吱吱的声响。有的人坐在桌子旁边看书,有的人斜依在床头听英语,有的人在炉子上下一把挂面,随便加一包榨菜就是美味佳肴。那时光,那情景,使人不由得想起白居易“绿蚁新酷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诗句。如此充满情趣的生活,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常常惹得别的系的同学羡慕不已。
  记得,有一年的六月时节,从香港来了四、五名大学生,据说是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他们来到历史系的窑洞前,执意要在我们那里住一宿,哪怕出钱也行。我和宿舍的同学们商量,难得人家对革命圣地的诚意,我们就去别的地方凑合一晚上,把窑洞让给他们。及至半夜上厕所时,他们的窗户里还依然亮着灯光,凑到窗下一看,有的人俯身贴在窑壁上,有的人光身跪在床板上,有的人双手合十高高举过头顶,不知道是处于好奇还是在顶礼膜拜,其向往之情让人至今难忘。
  文——缅怀大师,不断“跋涉”
  因了革命,延安大学深深地烙刻着红色的印记。因了路遥,延安大学经常散发着浓浓的文学气息。
  记得,刚刚报到的第二天,在延大的阶梯式教室里,给新生们播放着14集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当时,这部小说还没有获得茅盾文学奖,更没有如今的家喻户晓,只知道这是校友路遥写的一部长篇小说,讲的是一对陕北农村兄弟,面对艰难困苦的生活而不懈奋斗的故事。除了个别一些艰苦的场景外,倒是那首主题歌《就恋这一把把热土》,以优美的旋律、苍凉的歌词,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一眼眼风沙这一声声嘶喊,拴着我的心扯着我的肝……”
  后来,《平凡的世界》与《白鹿原》《废都》《最后一个匈奴》等几部作品,同时获得了茅盾文学奖。“陕军东征”一下子点燃了延大的文学热情,在社会上也掀起了一股小小的文学热潮。随后不久,在班里几位文学爱好者的动议下,与苏建荣、郝止戈、杜平、薛淑红、任西平、何九洲等几位同学,组织了一个“跋涉文学社”,出了发刊词,何九洲负责美编工作。其实,就是利用学校一块五、六平米的宣传板,把我们收集上来的稿件,以散文、诗歌、小说的分类形式,编辑誊抄整齐,配上插图,贴在看板上,供老师和同学们欣赏阅读。当时,校园生活相对比较单调,这块看板倒成了一块不错的专栏,吸引了不少的同学和老师。后来,竟然也有中文系、管理系、外语系的许多同学投稿,两个月一期,持续了很长时间,以至于很多中文系的老师开玩笑说:“你应该到我们中文系来呀”。
  1992年的一个冬日,在饭后的操场边上,遇到了散步的时任校长沈沛昌先生,他告诉我们说,路遥来延安了,病了。其时,我们并不知道他已经病的很重,只是带着对文学大师的崇敬与膜拜,一定要去一睹大家的风采,聆听他关于文学创作的体会与教导。及至我们联系到布谷诗社一名社长,一起赶到延安人民医院,只看到病房里正在输液、头发凌乱的路遥。守在门外的一位长者悄悄制止了我们。不久,就听到路遥转院西安,继而去世的消息,年仅42岁。
  后来,新版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在全国热播,我已经调到北京,任一家大型文化期刊《军工文化》的主编。一天晚上,我给沈沛昌校长发了一条短信:“这是对路遥最好的纪念,没有您也召戚没有这部优秀的作品。”沈老师早已经退休在家,他回短信说:“路遥德艺双馨,令人遗憾。”   学——韶华不负,师恩难忘
  几年大学生活,颇令人欣慰的是,阅读了大量书籍,学到了不少知识,除了二斋教室里的课堂学习而外,窑洞宿舍、延大图书馆、延河边上、杨家岭山上……都曾经留下了我们刻苦攻读的美好记忆。
  “鉴史可以使人明智”。虽然生性不敏,但我庆幸当年选择了历史系,也感谢当年延大对我的培养,不仅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模式,我们思考问题,能够站在一个特殊的角度,借鉴古人的经验,历史地全钿新正地看待许多事情。
  除了历史,也阅读了不少文学书籍,撰写了不少文章,当时,就发表了一些散文,包括后来公开出版的小说《明天早晨,太阳又会升腾》,其实就是当时大二时候的作品。及至后来,成为主编,出版了几部作品,那几年的刻苦学习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那时候,每逢周末或者节假日,尤其是来了外地的同学,我们便经常去杨家岭、王家坪、宝塔山等革命纪念地,去参观去学习,以至于有许多的革命故事,我们都能够当导游脱口而出,尤其是延安精神一一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给我们以很大的教育和熏陶,特别是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在这里,斗胆套用当代伟人的一句话:"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仿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了自信。”对此,我深有体会。
  在学校,给我们代课的老師,大多是从西北大学毕业的。他们不仅学识渊博,而且讲课各有特色。直到现在,他们讲课的姿态神情还依然历历在目。王子耀老师的《易经》课、张小兵老师的《世界近代史》、侯虎虎老师的《中国古代史》……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高长天老师,常常抛开课本,结合他丰富的人生阅历,站在历史的角度,给我们刨析社会、刨析人生,使我们深受教益。他就像一座人生的灯塔,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记得,临毕业时,高老师在我的毕业留言薄上写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离离寸草,区区生命。青山不老,志靠三春。”殷殷嘉勉,至今难忘。
  可惜,天不假年,英才早逝,给我们留下了多少难以忘怀的纪念。
  情——陈年老酒,历久弥香
  “柳荫下握别百般愁肠,同窗数载少年情长。望征程千种思绪,愿友情化为奋进的力量。”这是前不久,延安大学微信公众号里编辑老师推出的一句话,虽然是献给即将毕业的青年学子,却也同样令我们这些人到中年的学兄感慨不已。
  同学情,犹如一坛陈酿的老酒,历经岁月的沧桑,愈加弥香。
  当年,历史系和管理系一样,是延安大学成立比较晚的系,也属于比较弱的一个系,一届只有一个班,一个班也只有四、五十名同学。而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家境普遍一般。也许,正因为如此,才形成了大家艰苦朴素、纯真务实的学风与作风。而我,也许是其中较为艰苦的一个,不仅家境贫寒,而且父亲去世早,上大学之前已经是亦工亦学,亦农亦商,在社会上流浪了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当时,唯一能给我提供一些支持和帮助的,就是刚刚毕业没几年的姐姐,而她的工资也非常有限。为此,在学校,除了偶尔出去做点生意而外,在许多好心老师的帮助下,为学校为别的系做一些打扫会议室,甚至是卸沙子卸水泥的活儿,赚些钱以补贴家用和学用。有时候,一个人不行,还偷偷地拽上比较要好的同学或者乡党一块儿去,可每次,报酬他们总是不肯要的。记得,刚开学不久,家里的一些事情使我甚是狼狈,在老家的几单生意也迟迟要不到钱。待我回到学校时,班主任吴金卫老师和班委会的其他同学,带着六佰多元的捐款给我,说这是同学们捐赠的一点心意(这在当时,对于一个班的同学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艰难困苦的生活早已经让我习惯了别人的眉高眼低,面对老师和同学们突如其来的温暖关怀,让身为班长的我一下子泪如泉涌,不能自已。
  1999年,在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延大回忆录》里,我曾经撰写《哦,我的延安》一文,其中写道: “不能不再次提及和深深地感谢——我那些亲爱的老师、同学和学校的领导,是他们,给了我许多的照顾和关怀,每逢什么节假日,总有人把我叫到他们家里去聚餐一次。我病了,他们把饭做好,送到医院,送到病床前。我有什么困难,他们总是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至现在,在我的箱底,还保存着老师和同学们当年给我的捐款名单……坦率的说,没有他们真诚的支持和帮助,几年的大学学业,我是很难顺利完成的。”
  大学同学的情谊是最难忘的,也是最纯真无瑕的,中间没有掺杂任何的功名竞争和利益冲突,即便是吵过闹过,如今回想起来,也成为暖暖的回忆,留在岁月的长河。
  更为值得庆幸的是,几年的大学时光,让我在收获知识收获友情的同时,也收获了爱情收获了幸福的家庭。
  记得,在我们毕业15年榆林相聚时,张小兵老师曾经即兴赋诗一首: “相见如同有仇怨,恶语相加又挥拳。泪眼朦胧急端详,同窗好友变没变。雷鸣之后有细雨,润物无声有心田。悔恨当年未识君,儿女结亲补遗憾。同学之情如手足,青梅乱抛也无嫌。嗟叹我等无情趣,沧桑满怀不少年。”
  时光不老,我们不散。
  如今,铺纸灯下,不知远方的老师同学们,你们还好吗?
  当年,为了学习,为了理想,我们相聚延安,黄土高坡上留下了我们孜孜不倦的身影。
  如今,为了追求,为了梦想,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在祖国的各条战线上,默默地奉献着我们的青春,奉献着我们的力量,实现着人生的价值,为祖国的强大、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
其他文献
随着互联网技术及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提高,无线移动网络宽带的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与此同时,各种丰富的智能手机大量普及,使得移动互联网可以实现更多互联网的数据服务。本
罕与民的发展关系处理得好,国则兴;反之,国则衰。军民融合,是富国强罕、振兴中华的必然选择。  世界上任何一个军事大国都十分重视处理军与民之间的关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军与民的发展关系处理得好,国则兴;反之,国则衰。党中央提倡军民融合,是富国强军、振兴中华的必然选择。  “军民融合”一词最早在2004年由“我国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研究”课题提出,该课题由原总装备部会同国家科技部组织跨部门跨系统的专家开展
对广东湖光岩玛珥湖沉积物550℃烧失量(loss on ignition,LOI)和Ti、Al、Si、K元素强度分析表明,烧失量主要反映了流域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Ti、Al、Si、K 4种元素被证明主要
对党员干部的考验有好多种,其中最为直接也最为严峻的考验,就是能否冲到一线。何为一线?从军事上说,就是战场的最前沿。就当下而言,4000多名军队医护人员闻令而动、勇挑重担,
通过目前的高校实验室安全设施存在问题分析,就如何科学地配置实验室安全设施,配合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合理使用管理提出相关建议,助力实现高校化学类实验室硬件和软件上的高
原油储罐实施机械清洗作业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一定数量的清罐污油。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将清罐污油输送至焦化装置回炼,但出现石油焦产品灰分超标和设备腐蚀的问题。为
陕西是能源大省,煤炭储量位居全国前列,已形成了以煤炭为基础的能源化工产业集群,需要大量的具备能源化工专业知识的高技术人才,笔者所在西安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在此背景
在他身上有一种不顾世俗名利的执着不懈,有一种力求完美的坚定不移,有一份慷慨担当的使命情怀,还有一份坦荡从容的人生智慧。  周毓麟是我国核武器设计中数学研究工作早期的主要组织者和开拓者之一,为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非线性偏微分方程领域,他是我国早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在长期的研究生涯中获得了系统的杰出成果;基于科学计算实践,他建立了离散泛函分析的方法和理论。为此,作为主要完成者之一,他
摘要: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使得我国居民的住房需求大幅增长,房屋建筑工程的数量也呈现出逐渐递增的趋势;同时,人们对房屋建筑質量、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也在提高,这就使得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重要性突显出来。合理有效的监理工作对于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的高效有序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房屋建筑监理的质量控制措施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房屋建筑;监理工作;质量控制  为了解决现阶段房屋建筑施工中普遍存在的质量和安全问
应用气相色谱法,建立了焦炉煤气中苯及甲苯含量的分析方法。该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0.59%(n=5),回收率99.6%~102.0%,具有分析耗时少,操作便捷的优点。对于及时优化生产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