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受政府政策的推动、市场的拉动、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养殖效益的驱动,自治区乳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条绵延上千公里的“奶牛带”在内蒙古形成。该区域无论饲养奶牛头数还是原奶产量和乳制品产量均居全国首位。2007年全区原奶产量为950.9万吨,乳制品产量为367.9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8.0%、4.3%,成为全国最大的奶牛饲养和奶源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奶制品生产基地。但是,奶农的收益并不稳定。自从2004年下半年饲料价格上涨后,很多散户奶农的收益锐减、甚至亏损。直到2007年底和原奶价格三次涨价后多数奶农的亏损才有所减少,呈现扭亏为盈的现状。2008年初,呼和浩特市郊区原奶价格最高涨到2.6元/公斤,到奶牛产奶旺季时原奶价格跌到2.4/公斤,很多散户奶农仍然有一定的收益。然而,最近几年原奶价格涨幅慢跌得快,奶农总是处在弱势地位,收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这正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奶农收益不稳定的成因
(一)饲养成本高是奶农收益减少的主因
据有关资料,2006年,内蒙古奶牛养殖户的收益最低,平均每头奶牛纯收益才179.92元,远远低于黑龙江省每头奶牛的纯收益1395.12元。内蒙古奶牛利润如此低的主要原因是饲养奶牛成本很高,大部分奶牛无利润,奶牛业进入空前的低迷状态。例如,2006年饲养奶牛成本占产值比重高达98.01%,高于黑龙江省14.42百分点。为此,奶农在减少饲养奶牛的成本上下工夫。
(二)奶农生产的原奶质量不高
很多奶农生产的原奶质量不如奶牛小区生产的原奶质量,而且与欧亚牧场生产的原奶质量有较大差距。那么,奶农生产不出高质量原奶的主因是,奶农本身的文化素质决定其难以接受科学养殖技术,再加上有关部门培训奶农的方式不对或培训次数很少,甚至有的地区干脆不培训。所以,散户奶农生产不出高质量的原奶,导致其收益不稳定。
(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奶农的市场风险大,收益无保障
近年来内蒙古的乳业快速发展,但与之相适应的疫病防治、配种和原奶收购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较为滞后。随着奶牛数量的不断增加,奶牛疫病防治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标准化的服务场所和服务设施,以及专业的防疫治疗人员不能满足疫病防治的需要。需求的拉动,出现了不少“专家”、游医开展流动服务,其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奶户缺少可靠保障。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产前、产中、产后的一系列服务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奶农生产过程中接受到的服务是很有限的,尤其技术性的服务次数太少,个别地区甚至没有。再则,奶农缺乏强有力的中介组织、经济合作组织、协会等,其单枪匹马面对龙头企业和大市场,市场信息不对称,信息闭塞,难以掌握市场供求关系,经营风险极大。这些因素导致奶农生产成本很高,市场一旦有波动就是最大受害者,这也是其收入增长缓慢的内在成因。
(四)龙头企业与奶农之间尚未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
2004年上半年开始,呼和浩特市地区饲料价格不断上涨,奶农饲养奶牛的成本直线上升,但龙头企业的收购价格基本未变。在此情况下,出现了大部分奶农亏损,甚至卖奶牛、杀奶牛现象。这说明,分散的奶农在没有自己组织的情况下,很难与龙头企业进行谈判以保护自身利益。另外,龙头企业所谓“处处为农牧民利益着想”的伪善一面也暴露无遗。因此,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是乳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五)企业的垄断行为导致奶农利益受损
无论企业还是农户,生产产品的边际收益接近或低于边际成本时都会做出反映。这是一个正常的生产经营行为。然而,在下游产业存在垄断的情况下,上游产业分散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做出反应也是无效益的。例如,2005~2006年是奶农严重亏损时期,此时奶农卖奶牛杀奶牛的现象比比皆是。其原因就是乳业龙头企业垄断了原奶市场和乳制品销售市场。直到2007年国际上出现奶制品供给不足,尤其是奶粉市场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很多小奶粉厂纷纷上马抢购原奶、生产奶粉,迫于国内和国外市场需求压力,原奶价格才大幅度上涨。当然,乳制品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远远高于原料奶的上涨幅度。2005年,乌兰察布市原奶生产成本价为每公斤2.08-2.28元,收购价则每公斤1.72元。2006年至2007年4月原奶成本价为每公斤2.12元-2.32元,而收购价则每公斤上涨了0.04-0.10元,才是1.76-1.82元,距离成本价相差甚远。因此,就出现了奶牛当肉牛销售的现象(杨思,2007年)。几大乳业集团为什么年年大规模扩张哄抢龙头老大地位?老大地位就是垄断地位!垄断地位就意味着有巨大的垄断利润。以蒙牛为例:2005年企业财务报告总收入108.25亿元,较上年增长50.1%,纯利润达到4.568亿元。比国际乳业巨头“雀巢”公布的利润还高出两倍,伊利年纯利润也在7.2亿元(杨思,2007年)。相形之下,奶农辛辛苦苦生产出的鲜奶,成本再高也不得不低价出售,难怪奶农无可奈何,另择他业。
(六)饲养规模小。管理水平低
由于受农村牧区经济生产条件特别是奶农自身资金积累能力的限制,80%以上农牧民仍然是以家庭为单位,饲养规模小而分散,粗放经营为主,集约化经营水平低,奶牛生产效率低,难以适应现代化、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分散饲养的最大弊端是饲养规模小,管理水平低,直接导致了各种管理成本的上升,没有规模效益。分散也不利于卫生防疫、饲料配方、品种改良等科学方法的推广,许多农户还象养黄牛一样养奶牛,饲养方式粗放,观念保守,使其难有好的效益。管理水平差,导致奶牛容易得乳房炎。呼和浩特市地区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为36%,其中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为73%左右(谷润林,2003年)。这种饲养和管理方式的直接后果还导致奶牛的质量下降,不能为生产企业提供优质甚至是合格的奶源。国外的经验表明,饲养奶牛的收益大小,70%以上的决定因素在于管理,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农民饲养奶牛的管理水平低是制约奶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散养的条件下,一些先进机械设备和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难以推广应用。
(七)奶牛单产量呈现下降趋势
近年来,内蒙古乳业迅速发展是主要依靠奶牛头数的增加,单产量提高上并没有投资多少,从而导致奶牛单产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据有关资料,2006年内蒙古散养户奶牛单产量为4559.6公斤,比2004年减少1177.77公斤,下降20.5%;比2005年减少40.1公斤,下降8.7%。同时,奶农每头奶牛的纯收入也由2004年的2182.47元减少为1132.26元,减少了1050.21元。2006年每头奶牛的纯收入更是跌至179.92元,比2004年减少2002.55元,比2005年减少952.34元。2005年内蒙古牛奶产量为691.08 万吨,比2003年增加了383.08万吨,增长了124.38%,其中由于单产水平提高而增加的奶产量占总产增加量的30%,而依靠头数增长而增加的奶产量的比重高达70%(内蒙古发改委,《内蒙古牛奶区域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07))。
(八)精饲料和粗饲料的搭配不合理.缺乏优质牧草
笔者在呼和浩特市郊区农村调查发现,在奶牛产奶期时奶农们为了让奶牛多产奶普遍采取多加精饲料(包括催奶的原料),而少用粗饲料,尤其严重短缺优质牧草。这是不合理的不可持续的养殖方式。牧草和饲料在世界草地畜牧业发达国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高质量的粗饲料不仅关系到牛奶的产量和质量,而且关系到奶牛的健康与使用寿命。奶牛业发达国家的奶牛主要以青粗饲料为主,而且青草是主要饲料,适当补充精饲料。为此,在奶牛饲养中以优质牧草为主是内蒙古目前解决的突出问题。
二、我区奶农收益稳定增长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奶农的组织化程度
奶农是否有稳定的组织保障是判断乳业经营是否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标准。一般说来,奶农的组织化程度越高,经营中的交易成本就越低,制度效率和经营效率就越高。如果没有有效的奶农组织,龙头企业难以直接与众多分散的奶户打交道,制度和合同也难以履行;相反,奶农有组织地参与产业化组织后,龙头企业与奶农共同制定的制度就比较容易得到共同遵守和检查监督,大大降低交易费用,提高奶农在市场交易中的地位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完善的奶农合作组织可以降低政府此方面的管理成本,也减少企业和奶农的交易成本,提高奶农收入。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1)政府应该起到引导、推动和监督作用。政府部门应对奶农组织或协会的成立和运行给予政策支持,同时在法律上维护奶农的正当权利,特别要规范奶农和大公司之问的交易合同,给交易中的弱者(奶农)以更多的支持。(2)加大宣传各种组织、协会的作用,要推动奶农之间的联合,进而提高奶农与大公司讨价还价的能力。(3)合作组织的带头人是给奶农带来利益的有能力的人。这是建立该组织的关键一步。(4)合作组织运作的经费先由政府拨付必要的启动资金,然后以企业和农牧户为主体筹措。(5)转变奶农的思想观念。(6)对广大奶农进行职业培训。
(二)奶农千方百计提高原奶质量
实践证明,散户养殖奶农也能生产高质量的原奶。和林格尔县盛乐镇北岛拉板村奶牛养殖散户生产出的原奶质量达到了澳亚牧场的水平。这个成绩完全否定奶牛养殖散户生产垃圾原奶的谬论和散户没必要养殖奶牛的幼稚判断。北岛拉板村是中国和加拿大合作的支持中小散户养殖奶牛项目的试点村。这个项目成功的秘诀在于部分奶农接受了项目负责人的培训,他们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建牛舍、消毒、饮水、挤奶方式、饲料搭配等,培训方式是专家为奶农现场指导,而且很尊重奶农的想法,善于与奶农交谈。这为现时的科学养殖推广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因此,奶牛养殖散户也能生产高质量的原奶。
(三)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1 成立奶牛养殖的技能培训和提供信息服务的队伍,定期到农户现场指导、解决奶农的实际困难,如饲养管理技术、疾病(乳房炎、肠道感染、子宫发炎、发热病等)防治技术、饲草料种植技术、青贮技术、精饲料和粗饲料的调配技术等。这个队伍的组成人员是高等院校学畜牧业的专业人士或实践经验丰富的奶牛养殖大户,活动经费由企业、政府承担。2.由政府办公厅、财政厅、发改委、农牧业厅等单位组成,成立一个原奶价格和饲料价格检测机构。这个机构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和原奶生产成本定原奶收购价格,这个价格是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浮动后企业和奶农都受益的价格。企业根据这个价格收购原奶.这样就解决了奶农与企业的矛盾。3.建立健全动植物疫病防空体系,加快构建网络健全、队伍稳定、保障有力、处置高效的动物疫病防空体系。抓紧落实官方兽医和职业兽医制度,继续加大动物防病体系建设投入力度,扩大无规定动物疫病建设范围。对重大动物疫病实施免费强制免疫,完善重大动物疫病扑杀补偿机制。加快研制高效安全农药、兽药。加强动物疫病防空基础工作,健全村级动物防病员队伍,并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继续实施植保工程,探索建立专业化防治队伍,推进重大植物病虫害统防统治。
(四)继续采取补贴政策。鼓励奶农发展奶牛业
目前,原奶生产的竞争力也很弱,奶农的文化素质不高,接受饲养新技术的能力差。最主要的是在奶农与企业未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情况下,需要政府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补贴项目有:奶农购置奶牛、建设篷圈等生产资料时政府提供低息贷款,甚至提供无息贷款,鼓励奶农扩大生产规模;实行良种繁育工程,对购买优质冻精、配种器材等给予补贴;对青贮饲料的种植给一定补助;饲料价格上涨后养殖成本上升的补贴;为有效控制一些疾病的蔓延,进行及时捕杀,对养殖户给予适当补贴等。通过这些措施来逐步改进奶农的传统经营方式,向高质量方向发展,对从奶牛业大区转为奶牛业强区起重要作用。
(五)打破行业垄断格局,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严格执行《反垄断法》,维护行业的正常竞争和稳定发展。目前,内蒙古牛奶加工业的垄断经营行为很明显,对当地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和提高奶农收入方面起了一定的负面作用。对此,政府主管部门应该放开乳制品加工业发展的市场,欢迎更多有实力的企业进入内蒙古乳业市场,以打破行业垄断,逐步建立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
(六)合理规划奶牛养殖小区,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过渡
现代养殖方式和传统养殖方式并存,并且传统养殖占有相当比例,是内蒙古奶牛业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实际情况。在现代化养殖小区建设中向规模化、集约化适宜以下几种方式:1.建设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在小区内制定大家都遵守的规章制度,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经常培训奶农,提高他们的饲养技能。要成立代表奶农利益的组织进行相关事务即统一防病、统一供应饲料、统一销售产品、统一日粮配比、品种改良方面协调统一,并承担对外进行谈判、与龙头企业有效沟通、维护奶农利益的重任。2.采用股份合作制模式。股份合作制是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提高农牧民收入起了重要作用。股份制合作制能够在保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通过生产要素(土地、牲畜)使用权入股,将大片土地联合起来统一管理,实行集约化经营,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规模效益。
(七)增加投入,以提高奶牛单产量
内蒙古地区奶牛单产量低是奶农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的根本原因。1.购进奶牛时发挥各级政府的作用。首先,政府主管部门利用信息优势和权力优势,跟卖方协调奶牛质量问题,如果奶牛产奶量达不到卖方承诺的标准就及时退回奶牛,并让卖方赔偿奶农的损失。其次,政府严格监督购置奶牛资金的使用情况,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2.对现有奶牛进行分类淘汰或改良。目前,奶业生产的重点放在对现有奶牛的改良上,淘汰低产量的、老弱病残奶牛。同时,防止优质高产奶牛及改良后奶牛的退化。3.提高奶牛的饲养质量。通过养牛户提升自身饲养管理水平、政府和企业为奶源基地提供有力的技术、资金支持等手段,增加奶牛饲养的科技含量,尽快提高奶农养殖的饲养水平。同时大力推广青贮保鲜技术和粗饲料粉碎、氨化、微化处理及配方饲养技术,提高饲料回收率,满足奶牛的营养需求,降低养殖成本。
(八)合理调配精饲料和粗饲料的比例.扩大优质牧草的种植面积
饲料支出占总成本的比重为60%~70%的情况下,合理调配精饲料和粗饲料直接关系到奶牛单产量的多少和成本的高低。为此,内蒙古采取以下措施:1.半农半牧区奶农因地制宜,在退耕还林还草的耕地上,发展人工优质牧草的种植;2.农区奶农要充分科学利用秸秆资源,积极种植优质牧草;3.牧区奶农要加大天然草原的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积极发展人工草地,种植牧草,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改善畜草结构,形成畜草良性互动的发展机制;(4)大力推广青贮保鲜技术和粗饲料粉碎、氨化、微化处理及配方饲养技术,提高饲料回收率,满足奶牛的营养需求,降低养殖成本。
一、奶农收益不稳定的成因
(一)饲养成本高是奶农收益减少的主因
据有关资料,2006年,内蒙古奶牛养殖户的收益最低,平均每头奶牛纯收益才179.92元,远远低于黑龙江省每头奶牛的纯收益1395.12元。内蒙古奶牛利润如此低的主要原因是饲养奶牛成本很高,大部分奶牛无利润,奶牛业进入空前的低迷状态。例如,2006年饲养奶牛成本占产值比重高达98.01%,高于黑龙江省14.42百分点。为此,奶农在减少饲养奶牛的成本上下工夫。
(二)奶农生产的原奶质量不高
很多奶农生产的原奶质量不如奶牛小区生产的原奶质量,而且与欧亚牧场生产的原奶质量有较大差距。那么,奶农生产不出高质量原奶的主因是,奶农本身的文化素质决定其难以接受科学养殖技术,再加上有关部门培训奶农的方式不对或培训次数很少,甚至有的地区干脆不培训。所以,散户奶农生产不出高质量的原奶,导致其收益不稳定。
(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奶农的市场风险大,收益无保障
近年来内蒙古的乳业快速发展,但与之相适应的疫病防治、配种和原奶收购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较为滞后。随着奶牛数量的不断增加,奶牛疫病防治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标准化的服务场所和服务设施,以及专业的防疫治疗人员不能满足疫病防治的需要。需求的拉动,出现了不少“专家”、游医开展流动服务,其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奶户缺少可靠保障。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产前、产中、产后的一系列服务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奶农生产过程中接受到的服务是很有限的,尤其技术性的服务次数太少,个别地区甚至没有。再则,奶农缺乏强有力的中介组织、经济合作组织、协会等,其单枪匹马面对龙头企业和大市场,市场信息不对称,信息闭塞,难以掌握市场供求关系,经营风险极大。这些因素导致奶农生产成本很高,市场一旦有波动就是最大受害者,这也是其收入增长缓慢的内在成因。
(四)龙头企业与奶农之间尚未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
2004年上半年开始,呼和浩特市地区饲料价格不断上涨,奶农饲养奶牛的成本直线上升,但龙头企业的收购价格基本未变。在此情况下,出现了大部分奶农亏损,甚至卖奶牛、杀奶牛现象。这说明,分散的奶农在没有自己组织的情况下,很难与龙头企业进行谈判以保护自身利益。另外,龙头企业所谓“处处为农牧民利益着想”的伪善一面也暴露无遗。因此,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是乳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五)企业的垄断行为导致奶农利益受损
无论企业还是农户,生产产品的边际收益接近或低于边际成本时都会做出反映。这是一个正常的生产经营行为。然而,在下游产业存在垄断的情况下,上游产业分散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做出反应也是无效益的。例如,2005~2006年是奶农严重亏损时期,此时奶农卖奶牛杀奶牛的现象比比皆是。其原因就是乳业龙头企业垄断了原奶市场和乳制品销售市场。直到2007年国际上出现奶制品供给不足,尤其是奶粉市场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很多小奶粉厂纷纷上马抢购原奶、生产奶粉,迫于国内和国外市场需求压力,原奶价格才大幅度上涨。当然,乳制品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远远高于原料奶的上涨幅度。2005年,乌兰察布市原奶生产成本价为每公斤2.08-2.28元,收购价则每公斤1.72元。2006年至2007年4月原奶成本价为每公斤2.12元-2.32元,而收购价则每公斤上涨了0.04-0.10元,才是1.76-1.82元,距离成本价相差甚远。因此,就出现了奶牛当肉牛销售的现象(杨思,2007年)。几大乳业集团为什么年年大规模扩张哄抢龙头老大地位?老大地位就是垄断地位!垄断地位就意味着有巨大的垄断利润。以蒙牛为例:2005年企业财务报告总收入108.25亿元,较上年增长50.1%,纯利润达到4.568亿元。比国际乳业巨头“雀巢”公布的利润还高出两倍,伊利年纯利润也在7.2亿元(杨思,2007年)。相形之下,奶农辛辛苦苦生产出的鲜奶,成本再高也不得不低价出售,难怪奶农无可奈何,另择他业。
(六)饲养规模小。管理水平低
由于受农村牧区经济生产条件特别是奶农自身资金积累能力的限制,80%以上农牧民仍然是以家庭为单位,饲养规模小而分散,粗放经营为主,集约化经营水平低,奶牛生产效率低,难以适应现代化、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分散饲养的最大弊端是饲养规模小,管理水平低,直接导致了各种管理成本的上升,没有规模效益。分散也不利于卫生防疫、饲料配方、品种改良等科学方法的推广,许多农户还象养黄牛一样养奶牛,饲养方式粗放,观念保守,使其难有好的效益。管理水平差,导致奶牛容易得乳房炎。呼和浩特市地区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为36%,其中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为73%左右(谷润林,2003年)。这种饲养和管理方式的直接后果还导致奶牛的质量下降,不能为生产企业提供优质甚至是合格的奶源。国外的经验表明,饲养奶牛的收益大小,70%以上的决定因素在于管理,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农民饲养奶牛的管理水平低是制约奶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散养的条件下,一些先进机械设备和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难以推广应用。
(七)奶牛单产量呈现下降趋势
近年来,内蒙古乳业迅速发展是主要依靠奶牛头数的增加,单产量提高上并没有投资多少,从而导致奶牛单产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据有关资料,2006年内蒙古散养户奶牛单产量为4559.6公斤,比2004年减少1177.77公斤,下降20.5%;比2005年减少40.1公斤,下降8.7%。同时,奶农每头奶牛的纯收入也由2004年的2182.47元减少为1132.26元,减少了1050.21元。2006年每头奶牛的纯收入更是跌至179.92元,比2004年减少2002.55元,比2005年减少952.34元。2005年内蒙古牛奶产量为691.08 万吨,比2003年增加了383.08万吨,增长了124.38%,其中由于单产水平提高而增加的奶产量占总产增加量的30%,而依靠头数增长而增加的奶产量的比重高达70%(内蒙古发改委,《内蒙古牛奶区域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07))。
(八)精饲料和粗饲料的搭配不合理.缺乏优质牧草
笔者在呼和浩特市郊区农村调查发现,在奶牛产奶期时奶农们为了让奶牛多产奶普遍采取多加精饲料(包括催奶的原料),而少用粗饲料,尤其严重短缺优质牧草。这是不合理的不可持续的养殖方式。牧草和饲料在世界草地畜牧业发达国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高质量的粗饲料不仅关系到牛奶的产量和质量,而且关系到奶牛的健康与使用寿命。奶牛业发达国家的奶牛主要以青粗饲料为主,而且青草是主要饲料,适当补充精饲料。为此,在奶牛饲养中以优质牧草为主是内蒙古目前解决的突出问题。
二、我区奶农收益稳定增长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奶农的组织化程度
奶农是否有稳定的组织保障是判断乳业经营是否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标准。一般说来,奶农的组织化程度越高,经营中的交易成本就越低,制度效率和经营效率就越高。如果没有有效的奶农组织,龙头企业难以直接与众多分散的奶户打交道,制度和合同也难以履行;相反,奶农有组织地参与产业化组织后,龙头企业与奶农共同制定的制度就比较容易得到共同遵守和检查监督,大大降低交易费用,提高奶农在市场交易中的地位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完善的奶农合作组织可以降低政府此方面的管理成本,也减少企业和奶农的交易成本,提高奶农收入。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1)政府应该起到引导、推动和监督作用。政府部门应对奶农组织或协会的成立和运行给予政策支持,同时在法律上维护奶农的正当权利,特别要规范奶农和大公司之问的交易合同,给交易中的弱者(奶农)以更多的支持。(2)加大宣传各种组织、协会的作用,要推动奶农之间的联合,进而提高奶农与大公司讨价还价的能力。(3)合作组织的带头人是给奶农带来利益的有能力的人。这是建立该组织的关键一步。(4)合作组织运作的经费先由政府拨付必要的启动资金,然后以企业和农牧户为主体筹措。(5)转变奶农的思想观念。(6)对广大奶农进行职业培训。
(二)奶农千方百计提高原奶质量
实践证明,散户养殖奶农也能生产高质量的原奶。和林格尔县盛乐镇北岛拉板村奶牛养殖散户生产出的原奶质量达到了澳亚牧场的水平。这个成绩完全否定奶牛养殖散户生产垃圾原奶的谬论和散户没必要养殖奶牛的幼稚判断。北岛拉板村是中国和加拿大合作的支持中小散户养殖奶牛项目的试点村。这个项目成功的秘诀在于部分奶农接受了项目负责人的培训,他们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建牛舍、消毒、饮水、挤奶方式、饲料搭配等,培训方式是专家为奶农现场指导,而且很尊重奶农的想法,善于与奶农交谈。这为现时的科学养殖推广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因此,奶牛养殖散户也能生产高质量的原奶。
(三)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1 成立奶牛养殖的技能培训和提供信息服务的队伍,定期到农户现场指导、解决奶农的实际困难,如饲养管理技术、疾病(乳房炎、肠道感染、子宫发炎、发热病等)防治技术、饲草料种植技术、青贮技术、精饲料和粗饲料的调配技术等。这个队伍的组成人员是高等院校学畜牧业的专业人士或实践经验丰富的奶牛养殖大户,活动经费由企业、政府承担。2.由政府办公厅、财政厅、发改委、农牧业厅等单位组成,成立一个原奶价格和饲料价格检测机构。这个机构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和原奶生产成本定原奶收购价格,这个价格是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浮动后企业和奶农都受益的价格。企业根据这个价格收购原奶.这样就解决了奶农与企业的矛盾。3.建立健全动植物疫病防空体系,加快构建网络健全、队伍稳定、保障有力、处置高效的动物疫病防空体系。抓紧落实官方兽医和职业兽医制度,继续加大动物防病体系建设投入力度,扩大无规定动物疫病建设范围。对重大动物疫病实施免费强制免疫,完善重大动物疫病扑杀补偿机制。加快研制高效安全农药、兽药。加强动物疫病防空基础工作,健全村级动物防病员队伍,并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继续实施植保工程,探索建立专业化防治队伍,推进重大植物病虫害统防统治。
(四)继续采取补贴政策。鼓励奶农发展奶牛业
目前,原奶生产的竞争力也很弱,奶农的文化素质不高,接受饲养新技术的能力差。最主要的是在奶农与企业未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情况下,需要政府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补贴项目有:奶农购置奶牛、建设篷圈等生产资料时政府提供低息贷款,甚至提供无息贷款,鼓励奶农扩大生产规模;实行良种繁育工程,对购买优质冻精、配种器材等给予补贴;对青贮饲料的种植给一定补助;饲料价格上涨后养殖成本上升的补贴;为有效控制一些疾病的蔓延,进行及时捕杀,对养殖户给予适当补贴等。通过这些措施来逐步改进奶农的传统经营方式,向高质量方向发展,对从奶牛业大区转为奶牛业强区起重要作用。
(五)打破行业垄断格局,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严格执行《反垄断法》,维护行业的正常竞争和稳定发展。目前,内蒙古牛奶加工业的垄断经营行为很明显,对当地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和提高奶农收入方面起了一定的负面作用。对此,政府主管部门应该放开乳制品加工业发展的市场,欢迎更多有实力的企业进入内蒙古乳业市场,以打破行业垄断,逐步建立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
(六)合理规划奶牛养殖小区,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过渡
现代养殖方式和传统养殖方式并存,并且传统养殖占有相当比例,是内蒙古奶牛业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实际情况。在现代化养殖小区建设中向规模化、集约化适宜以下几种方式:1.建设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在小区内制定大家都遵守的规章制度,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经常培训奶农,提高他们的饲养技能。要成立代表奶农利益的组织进行相关事务即统一防病、统一供应饲料、统一销售产品、统一日粮配比、品种改良方面协调统一,并承担对外进行谈判、与龙头企业有效沟通、维护奶农利益的重任。2.采用股份合作制模式。股份合作制是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提高农牧民收入起了重要作用。股份制合作制能够在保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通过生产要素(土地、牲畜)使用权入股,将大片土地联合起来统一管理,实行集约化经营,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规模效益。
(七)增加投入,以提高奶牛单产量
内蒙古地区奶牛单产量低是奶农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的根本原因。1.购进奶牛时发挥各级政府的作用。首先,政府主管部门利用信息优势和权力优势,跟卖方协调奶牛质量问题,如果奶牛产奶量达不到卖方承诺的标准就及时退回奶牛,并让卖方赔偿奶农的损失。其次,政府严格监督购置奶牛资金的使用情况,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2.对现有奶牛进行分类淘汰或改良。目前,奶业生产的重点放在对现有奶牛的改良上,淘汰低产量的、老弱病残奶牛。同时,防止优质高产奶牛及改良后奶牛的退化。3.提高奶牛的饲养质量。通过养牛户提升自身饲养管理水平、政府和企业为奶源基地提供有力的技术、资金支持等手段,增加奶牛饲养的科技含量,尽快提高奶农养殖的饲养水平。同时大力推广青贮保鲜技术和粗饲料粉碎、氨化、微化处理及配方饲养技术,提高饲料回收率,满足奶牛的营养需求,降低养殖成本。
(八)合理调配精饲料和粗饲料的比例.扩大优质牧草的种植面积
饲料支出占总成本的比重为60%~70%的情况下,合理调配精饲料和粗饲料直接关系到奶牛单产量的多少和成本的高低。为此,内蒙古采取以下措施:1.半农半牧区奶农因地制宜,在退耕还林还草的耕地上,发展人工优质牧草的种植;2.农区奶农要充分科学利用秸秆资源,积极种植优质牧草;3.牧区奶农要加大天然草原的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积极发展人工草地,种植牧草,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改善畜草结构,形成畜草良性互动的发展机制;(4)大力推广青贮保鲜技术和粗饲料粉碎、氨化、微化处理及配方饲养技术,提高饲料回收率,满足奶牛的营养需求,降低养殖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