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音乐课枯燥乏味的形式、单调简单的方法让学生对音乐课产生了厌恶的心理,规规矩矩听讲的人可能也是“人在曹营心在汉”。因此要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要以审美为核心,夯实课堂教学内容;重视歌曲主体,视听、体验多元结合,拓宽知识面。让学生在音乐教学中得到美的享受,感受到音符的魅力,体验到积极向上的情操。
【关 键 词】 音乐;歌曲教学;创新;新课标
一台录音机、一架钢琴,一首新歌听完几遍后就跟着钢琴唱,不会的地方反复唱……这似乎已成为大多数中小学音乐课堂上最常规、最普遍的教学现象。枯燥乏味的形式、单调简单的方法让学生对音乐课产生了厌恶的心理,规规矩矩听讲的人可能也是“人在曹营心在汉”,也许一个未来优秀的音乐家就在此时此刻被埋没。且不说单凭音乐课就能培养出多少音乐家,那也至少要让学生在音乐教学中得到美的享受,感受到音符的魅力,体验到积极向上的情操。
本课以《音乐新课程标准》精神为指导,选用广为传唱的台湾校园民谣《外婆的澎湖湾》为载体,在课堂中,以体验歌曲情感和风格为核心,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欣赏、感受、体验、实践、创编与拓展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学习这首歌曲,从而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校园民谣的风格和特征,回味美好的校园生活,在轻松的音乐课堂氛围中发现美、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感受音乐带来的朝气和活力。
一、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好奇心非常强的小学生,十分乐意做有兴趣的事,这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基础。音乐教学的情趣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音乐教学方法的情趣化,不仅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而且会使他们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针对这一特点,教学设计的第一步骤就直奔主题,让学生欣赏深受他们喜爱的歌曲《童年》,教师通过歌词、旋律、节奏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总结出校园民谣的定义,从一开始就给学生一个明确的音乐概念,有利于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学习;紧接着让学生哼唱《童年》的主旋律2/4 3 3 3 | 32 2 | 1 1 1 | 21 65 | 55 05 | 65 23 | 1 - ||,除了达到发声练习的目的之外,还潜移默化地让学生熟悉歌曲中的难点节奏,为歌曲学习奠定基础。
二、以审美为核心,夯实课堂教学内容
第二个步骤就是歌曲教学了。教师首先让学生聆听歌曲《外婆的澎湖湾》,让他们在歌词、旋律、节奏三方面和《童年》进行对比思考和学习,从而明确这也是一首具有校园民谣风格特征的歌曲。歌曲学习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把歌曲分成两部分进行教学。首先,通过范唱让学生完整地感受歌曲内容,近距离、直观形象地体会校园民谣的风格;在歌曲第一部分的学习中,教师在范唱的同时,让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模仿教师演奏沙锤的节奏进行拍腿律动,这是为了提炼出歌曲第一部分中的难点和民谣的代表性节奏4/4 XX XX XX XX | X X X XX X - || 4/4 XX XX XX XX | XXXX XX X - || 进行练习而埋下的伏笔,让学生通过节奏的模仿,体会和感受欢快的情绪和音乐风格,之后,让学生加上歌词进行演唱,并让学生说出不易唱好的地方——也就是找出难点,教师针对难点逐一进行节奏练习→歌谱视唱→歌词理解,从而让学生准确完整地完成好歌曲第一部分。
歌曲的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有着明显的区别,当歌曲进行到第二部分的时候,它的节奏顿时拉宽,旋律舒展,情绪亲切自然,歌词简洁、朴实,贴近孩子的生活。于是,教师要抓住旋律变化这一显著特点,通过手势划出旋律线,并以连绵起伏的海绵为喻,引导学生用优美连贯的感觉表现歌曲第二部分。
当学生分段理解了歌曲,能灵活掌握歌曲的变化之后,再请学生根据刚才的分析完整地将歌曲唱一唱,这样,学生就能完整、细致地表现出这首歌曲了。而通过对这首歌曲的完整演唱,既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又让学生进一步地熟悉了校园民谣的歌曲特征,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
三、重视歌曲主体,视听、体验多元结合,拓宽知识面
第三个步骤就是用乐器为歌曲伴奏,这一环节不是为了课堂出彩增添的,而是通过学生亲身的体验,让他们再次感受民谣节奏的特点,加深印象;并通过观看图片,了解校园民谣的常用演奏乐器(如爵士鼓、沙锤、吉他等),全方位地了解校园民谣这一题材的歌曲。
最后一个步骤是对本课的一个升华,学生在学习完这首歌曲,掌握了民谣的音乐风格之后,让他们欣赏一部分具有时代性和代表性的校园民谣的经典作品,如《蜗牛与黄鹂鸟》,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还能够提高学生对校园民谣的了解程度,激发和提升他们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四、创新音乐教育课堂
校园民谣朝气蓬勃,极富有校园味道,毫无修饰,完全是率真性情的流露,听起来十分感人。作为一堂声乐课,要始终以《音乐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抓住感受歌曲情绪和风格这一主线,将校园民谣的特征贯穿始终,不仅将声乐课中必要的发声练习巧妙的和重难点节奏的解决结合起来,达到双赢的目的,而且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欣赏《外婆的澎湖湾》的视频、图片,使用节奏感强的沙锤为歌曲伴奏进行范唱,并让学生实际操作,这为学生直观的感受校园民谣的风格提供了一个机会;在歌曲学习中,用上划旋律线等方法,通过两部分的对比演唱,学生能很快地掌握歌曲两部分旋律的起伏变化,学习起来就更加容易了。
整堂课下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环环相扣,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年段特点和认知水平这一显著特征,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在音乐课堂上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扎实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对于创新音乐教学的思路也有可圈可点之处。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课堂一开始就让学生欣赏他们感兴趣的通俗歌手罗大佑所演唱的作品《童年》,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收拢到课堂中来,学生欣赏之后,教师抓住他们想进一步了解乐曲更多知识的心态,顺水推舟,通过歌词、旋律、节奏三方面的总结引导,归纳出校园民谣的定义,学生迅速消化了该知识点,在欣赏中,很多学生已经跃跃欲试,也想唱唱这首歌曲,于是,在紧接下来的过程中设计了通过在不同调上哼唱《童年》的主旋律来进行发声练习的环节,牢牢抓住学生课堂中有意注意的关键时间,规范了学生的声音,解决了歌曲学习中即将出现的重难点节奏,为后面的教育教学铺平了道路。
2. 《外婆的澎湖湾》这首歌曲的旋律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他们也许从其他的渠道已经对歌曲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一点可以从学生看到课题后的反映观察得出来。如何让学生保持着激情上完后半部分的内容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在歌曲教学中,在第一遍聆听歌曲时,教师就给学生展示出了大歌单,对学生零碎的认识和了解进行补充,让他们有了完整地感受;紧接着在歌曲两部分的对比学习中通过学生的实际体验和感受,了解旋律的变化是歌曲创作情绪起伏的,充分运用课堂的可操作性,让学生完整学会歌曲。
【参考文献】
[1] 李春艳. 行走课堂 小学音乐[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王安国. 走进课堂——音乐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张开,军册. 音乐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 键 词】 音乐;歌曲教学;创新;新课标
一台录音机、一架钢琴,一首新歌听完几遍后就跟着钢琴唱,不会的地方反复唱……这似乎已成为大多数中小学音乐课堂上最常规、最普遍的教学现象。枯燥乏味的形式、单调简单的方法让学生对音乐课产生了厌恶的心理,规规矩矩听讲的人可能也是“人在曹营心在汉”,也许一个未来优秀的音乐家就在此时此刻被埋没。且不说单凭音乐课就能培养出多少音乐家,那也至少要让学生在音乐教学中得到美的享受,感受到音符的魅力,体验到积极向上的情操。
本课以《音乐新课程标准》精神为指导,选用广为传唱的台湾校园民谣《外婆的澎湖湾》为载体,在课堂中,以体验歌曲情感和风格为核心,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欣赏、感受、体验、实践、创编与拓展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学习这首歌曲,从而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校园民谣的风格和特征,回味美好的校园生活,在轻松的音乐课堂氛围中发现美、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感受音乐带来的朝气和活力。
一、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好奇心非常强的小学生,十分乐意做有兴趣的事,这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基础。音乐教学的情趣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音乐教学方法的情趣化,不仅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而且会使他们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针对这一特点,教学设计的第一步骤就直奔主题,让学生欣赏深受他们喜爱的歌曲《童年》,教师通过歌词、旋律、节奏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总结出校园民谣的定义,从一开始就给学生一个明确的音乐概念,有利于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学习;紧接着让学生哼唱《童年》的主旋律2/4 3 3 3 | 32 2 | 1 1 1 | 21 65 | 55 05 | 65 23 | 1 - ||,除了达到发声练习的目的之外,还潜移默化地让学生熟悉歌曲中的难点节奏,为歌曲学习奠定基础。
二、以审美为核心,夯实课堂教学内容
第二个步骤就是歌曲教学了。教师首先让学生聆听歌曲《外婆的澎湖湾》,让他们在歌词、旋律、节奏三方面和《童年》进行对比思考和学习,从而明确这也是一首具有校园民谣风格特征的歌曲。歌曲学习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把歌曲分成两部分进行教学。首先,通过范唱让学生完整地感受歌曲内容,近距离、直观形象地体会校园民谣的风格;在歌曲第一部分的学习中,教师在范唱的同时,让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模仿教师演奏沙锤的节奏进行拍腿律动,这是为了提炼出歌曲第一部分中的难点和民谣的代表性节奏4/4 XX XX XX XX | X X X XX X - || 4/4 XX XX XX XX | XXXX XX X - || 进行练习而埋下的伏笔,让学生通过节奏的模仿,体会和感受欢快的情绪和音乐风格,之后,让学生加上歌词进行演唱,并让学生说出不易唱好的地方——也就是找出难点,教师针对难点逐一进行节奏练习→歌谱视唱→歌词理解,从而让学生准确完整地完成好歌曲第一部分。
歌曲的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有着明显的区别,当歌曲进行到第二部分的时候,它的节奏顿时拉宽,旋律舒展,情绪亲切自然,歌词简洁、朴实,贴近孩子的生活。于是,教师要抓住旋律变化这一显著特点,通过手势划出旋律线,并以连绵起伏的海绵为喻,引导学生用优美连贯的感觉表现歌曲第二部分。
当学生分段理解了歌曲,能灵活掌握歌曲的变化之后,再请学生根据刚才的分析完整地将歌曲唱一唱,这样,学生就能完整、细致地表现出这首歌曲了。而通过对这首歌曲的完整演唱,既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又让学生进一步地熟悉了校园民谣的歌曲特征,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
三、重视歌曲主体,视听、体验多元结合,拓宽知识面
第三个步骤就是用乐器为歌曲伴奏,这一环节不是为了课堂出彩增添的,而是通过学生亲身的体验,让他们再次感受民谣节奏的特点,加深印象;并通过观看图片,了解校园民谣的常用演奏乐器(如爵士鼓、沙锤、吉他等),全方位地了解校园民谣这一题材的歌曲。
最后一个步骤是对本课的一个升华,学生在学习完这首歌曲,掌握了民谣的音乐风格之后,让他们欣赏一部分具有时代性和代表性的校园民谣的经典作品,如《蜗牛与黄鹂鸟》,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还能够提高学生对校园民谣的了解程度,激发和提升他们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四、创新音乐教育课堂
校园民谣朝气蓬勃,极富有校园味道,毫无修饰,完全是率真性情的流露,听起来十分感人。作为一堂声乐课,要始终以《音乐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抓住感受歌曲情绪和风格这一主线,将校园民谣的特征贯穿始终,不仅将声乐课中必要的发声练习巧妙的和重难点节奏的解决结合起来,达到双赢的目的,而且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欣赏《外婆的澎湖湾》的视频、图片,使用节奏感强的沙锤为歌曲伴奏进行范唱,并让学生实际操作,这为学生直观的感受校园民谣的风格提供了一个机会;在歌曲学习中,用上划旋律线等方法,通过两部分的对比演唱,学生能很快地掌握歌曲两部分旋律的起伏变化,学习起来就更加容易了。
整堂课下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环环相扣,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年段特点和认知水平这一显著特征,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在音乐课堂上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扎实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对于创新音乐教学的思路也有可圈可点之处。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课堂一开始就让学生欣赏他们感兴趣的通俗歌手罗大佑所演唱的作品《童年》,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收拢到课堂中来,学生欣赏之后,教师抓住他们想进一步了解乐曲更多知识的心态,顺水推舟,通过歌词、旋律、节奏三方面的总结引导,归纳出校园民谣的定义,学生迅速消化了该知识点,在欣赏中,很多学生已经跃跃欲试,也想唱唱这首歌曲,于是,在紧接下来的过程中设计了通过在不同调上哼唱《童年》的主旋律来进行发声练习的环节,牢牢抓住学生课堂中有意注意的关键时间,规范了学生的声音,解决了歌曲学习中即将出现的重难点节奏,为后面的教育教学铺平了道路。
2. 《外婆的澎湖湾》这首歌曲的旋律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他们也许从其他的渠道已经对歌曲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一点可以从学生看到课题后的反映观察得出来。如何让学生保持着激情上完后半部分的内容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在歌曲教学中,在第一遍聆听歌曲时,教师就给学生展示出了大歌单,对学生零碎的认识和了解进行补充,让他们有了完整地感受;紧接着在歌曲两部分的对比学习中通过学生的实际体验和感受,了解旋律的变化是歌曲创作情绪起伏的,充分运用课堂的可操作性,让学生完整学会歌曲。
【参考文献】
[1] 李春艳. 行走课堂 小学音乐[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王安国. 走进课堂——音乐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张开,军册. 音乐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