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舞蹈艺术素质教育课程作为学校艺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之一,一直以来受到广泛的关注。很多专家与学者也对此有相关的研究。不过,在其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却发现舞蹈教育的理念有些偏颇,即很多学校过于重视舞蹈实践类课程,因为这种课程的最终成果比较直观。这就导致舞蹈艺术作品因为过于灌输视觉感而使其他功能价值难以体现,例如舞蹈的道德培养功能。然而,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尽管两者之间具有共通性,但也有其独立性。本文即以此对舞蹈艺术在道德培养中的价值和意义进行相关论述。
[关键词]素质;舞蹈;道德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10-0064-02[HK]
一、艺术教育与素质
艺术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内涵最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艺
术可以引导我们加深对人类文明的认识,可以避开语言交流的不便,直接进行思想、心灵的交流。”[1]艺术也因其独特的功能一直以来被世界各国作为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课程,多数国家都将艺术类课程列为必修课程。这不仅仅是因为艺术具有提升个人的审美情感等方面的能力,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这里所谓的“素质”即是指“个体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也称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2]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艺术对人后天素质的培养具有综合性,并不是强调单一性。然而在艺术素质课程的实际实施过程中却完全相反,很多院校仅强调其实践价值,忽视欣赏类课程的实施,即使开设此类课程,也仅强调其审美性对人的影响,即忽视或是削弱其中道德培养的作用。尽管我们说德育和美育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并密不可分,但作为两种教育形式各自却相对独立。
二、道德及道德教育的概念
“道”是万物万法之源,是创造一切的力量;德是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的行为,不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提升自己的践行方式。道德是人本能的东西,更是后天养成的合乎行为规范和准则的东西,它是社会生活环境中的意识形态之一,它是做人做事和成人成事的底线。它要求我们且帮助我们,并在生活中自觉自我地约束着我们。道德虽不是生活必需品,可它对人的修养和身心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明的人类是靠道德的建立来做保障的。[3]道德有很多功能,如认识功能、调节功能、评价功能、教育功能等。其中,教育功能是其重要功能之一,即教育并影响受教育人遵守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基本社会行为规范。一旦要实施这项功能,就需要对受教育者进行适当的道德活动、进行必要的道德教育,俗称“德育”。“德育”一词最早被提及是在王国维先生发表于1904年的《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中,后来又在其文章《论教育宗旨》中提出。
三、舞蹈作为道德教育
正因为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不可或缺性,道德教育的研究和开发也一直在不断地进行。中国在先秦时期、西方在古希腊时期就有关于艺术教育中的德育研究。如今,在教育者和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措施已经有多种可行性。然而,在这个多元文化的时代里,由于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媒体等多方面的影响,导致现代人类价值观的多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仿佛被置于一个全然陌生的原始森林而丧失了方位感,某些传统的教育手段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不明显,甚至显露出一些弊端。为此,教育工作者们不断探索研究更多的、更为广泛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以让道德教育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JP2]舞蹈作为艺术素质教育课程内容之一,必然包含有道德教育的意义,然而很多观点却对其持有异议。如《论语·述而》中就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JP]《论语·子张》中有:“虽小道,必有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即舞蹈艺术经常被着重强调其审美情感的培养,强调视觉性,而往往忽视其情感影响,即使赞同其道德价值也只会轻描淡写,甚至会一带而过。为此,很多高校仅强调舞蹈艺术实践课程,认为这是培养学生的气质,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反而忽略舞蹈艺术作品所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及舞蹈欣赏类课程的作用。我们不否认舞蹈艺术的重要价值是对于美的情感培养,但是同样不可忽略舞蹈艺术的道德教育价值。即使有些高校开设舞蹈艺术鉴赏课程,也是仅从构图、舞蹈动作等层面去剖析,往往削弱其作品的情节性。
实际上,很多优秀的舞蹈艺术作品在“德育”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本人仅列举部分进行举例说明。
第一,关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
自然生态是指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的,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是自然界中的生物群体和一定空间环境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综合体。[4]当前,由于人类的乱砍滥伐、工业盲目发展以及对于野生动物的过度杀戮等,导致当前社会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并导致一些野生物种越来越少。例如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羚羊所面临的现状即是如此,作为青藏高原动物区系的典型代表,藏羚羊具有难以估量的科学价值,从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后,藏羚羊便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严禁非法猎捕。但由于藏羚羊的经济价值很高,其毛、皮、肉、角都极为珍贵,遭到很多不法分子的疯狂猎杀,使得其数量每年以上万只的速度锐减,“近90%的藏羚羊,在这短短的几十年中,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5]光是对偷猎者进行法律惩治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必须从思想根源解决。其教育方式有多种,舞蹈艺术作品的传播可以作为其中之一。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创作演出的群舞《藏羚羊的外套》正是以此为题材。讲述一群藏羚羊在草原上无忧无虑、快乐地生活,时而跳跃,时而嬉戏,尤其是一段孕妇的舞蹈,配合诙谐幽默的音乐旋律,将藏羚羊的幸福生活推向高潮。突然一阵枪响,打破了原本的宁静与和谐。伙伴们一个个中枪倒地,怀孕的藏羚羊被人剖开,然后看着自己亲人已经支离破碎的尸体遍布在面前却无可奈何。这种直接的视觉效果让观者能够感受到人类在某些方面的错误行为。 第二,关注亲情
亲情观念的缺失近些年来受很多学者的研究与关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亲”是指父亲,即双亲。“情”是指感情。“亲情”则主要是指子女与父亲之间的感情。古人云:天地君亲师,将“亲”比作天地与君王齐名;孟子曰:“任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又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不过,随着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多元化带来的价值失范严重影响到人们的价值取向,很多人以“自我”为中心,金钱意识急剧膨胀。亲情观逐渐淡薄,有效地引导人们关注亲情已经迫在眉睫。很多舞蹈艺术家也在关注这方面的题材作品,如由四川省青年艺术剧团创作演出的群舞《父亲》便是一例。作品先以茶馆作为主要场景,开头表现一群老年人在茶馆看戏喝茶的生活状态。一阵热闹过后,众人离去,留下父亲只身一人独自孤独地坐在板凳上,留给观众的是那已经不再挺拔、略显驼背的身影,但为了子女能够安心地工作,他们默默忍受着孤独与寂寞。再如由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创作演出的双人舞《一条红领巾》,从兄弟情的角度出发进行创作。作品通过一对亲兄弟梦想着进入学校大门读书,但是因为家里条件有限,只能允许一个人读书,在两人互相推让中决定通过猜拳来决定,结果原本获胜的哥哥却故意输给了弟弟。最终,弟弟跨进了学校的大门,哥哥在则蹲在地上向他梦想中的学校敬了一个庄严而神圣的少先队礼。
第三,关注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
随着社会城市的发展及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性、不平衡性加大,导致贫富差距越来越突出,处于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更为艰辛,例如农民工。“农民工”一词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张雨林教授于1983年提出的,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这些人背井离乡,在陌生的城市靠着微薄的收入艰难地生活,为了能够生活,他们甚至时常遭受部分人的非议和对其尊严的践踏。建立尊重社会底层人群的劳动价值观和道德观迫在眉睫。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创作表演的作品《进城》正是从这一点出发而进行创作的。通过诙谐的手法将农民工进入城市后,对于城市的新鲜感刻画得极为细致,实际上背后却隐藏各种无助和艰辛,同时又包含为了生活继续走下去的勇气和决心。
四、结语
俄罗斯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引导人们追求对生活的崇高理解和崇高的情操。读他们的作品,会使我们自己变得更好、更善良、更高尚。”优秀的舞蹈艺术作品同样如此。有些作品能够带给观众视觉上的美感,培养发现美的能力;有些作品则在道德影响力方面发挥着一定作用,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观者的道德素质。为此,我们不应该忽视舞蹈艺术作品在道德培养方面的作用,而应当积极地发挥这一作用,让舞蹈艺术作品具有更为广泛的生命力和艺术价值。
[参 考 文 献]
[HT6SS][1][ZK(#]武丽.浅析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意义[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10):122.
[2]参见《辞海》.
[3]叶华千.心灵夜语[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348.
[4]姜国荣.论自然生态环境与人工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方式[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1994(04):63.
[5]吴逸群.藏羚羊的生存现状与保护[J].安徽农业科学,2011(04):2276.
[关键词]素质;舞蹈;道德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10-0064-02[HK]
一、艺术教育与素质
艺术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内涵最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艺
术可以引导我们加深对人类文明的认识,可以避开语言交流的不便,直接进行思想、心灵的交流。”[1]艺术也因其独特的功能一直以来被世界各国作为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课程,多数国家都将艺术类课程列为必修课程。这不仅仅是因为艺术具有提升个人的审美情感等方面的能力,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这里所谓的“素质”即是指“个体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也称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2]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艺术对人后天素质的培养具有综合性,并不是强调单一性。然而在艺术素质课程的实际实施过程中却完全相反,很多院校仅强调其实践价值,忽视欣赏类课程的实施,即使开设此类课程,也仅强调其审美性对人的影响,即忽视或是削弱其中道德培养的作用。尽管我们说德育和美育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并密不可分,但作为两种教育形式各自却相对独立。
二、道德及道德教育的概念
“道”是万物万法之源,是创造一切的力量;德是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的行为,不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提升自己的践行方式。道德是人本能的东西,更是后天养成的合乎行为规范和准则的东西,它是社会生活环境中的意识形态之一,它是做人做事和成人成事的底线。它要求我们且帮助我们,并在生活中自觉自我地约束着我们。道德虽不是生活必需品,可它对人的修养和身心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明的人类是靠道德的建立来做保障的。[3]道德有很多功能,如认识功能、调节功能、评价功能、教育功能等。其中,教育功能是其重要功能之一,即教育并影响受教育人遵守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基本社会行为规范。一旦要实施这项功能,就需要对受教育者进行适当的道德活动、进行必要的道德教育,俗称“德育”。“德育”一词最早被提及是在王国维先生发表于1904年的《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中,后来又在其文章《论教育宗旨》中提出。
三、舞蹈作为道德教育
正因为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不可或缺性,道德教育的研究和开发也一直在不断地进行。中国在先秦时期、西方在古希腊时期就有关于艺术教育中的德育研究。如今,在教育者和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措施已经有多种可行性。然而,在这个多元文化的时代里,由于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媒体等多方面的影响,导致现代人类价值观的多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仿佛被置于一个全然陌生的原始森林而丧失了方位感,某些传统的教育手段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不明显,甚至显露出一些弊端。为此,教育工作者们不断探索研究更多的、更为广泛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以让道德教育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JP2]舞蹈作为艺术素质教育课程内容之一,必然包含有道德教育的意义,然而很多观点却对其持有异议。如《论语·述而》中就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JP]《论语·子张》中有:“虽小道,必有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即舞蹈艺术经常被着重强调其审美情感的培养,强调视觉性,而往往忽视其情感影响,即使赞同其道德价值也只会轻描淡写,甚至会一带而过。为此,很多高校仅强调舞蹈艺术实践课程,认为这是培养学生的气质,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反而忽略舞蹈艺术作品所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及舞蹈欣赏类课程的作用。我们不否认舞蹈艺术的重要价值是对于美的情感培养,但是同样不可忽略舞蹈艺术的道德教育价值。即使有些高校开设舞蹈艺术鉴赏课程,也是仅从构图、舞蹈动作等层面去剖析,往往削弱其作品的情节性。
实际上,很多优秀的舞蹈艺术作品在“德育”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本人仅列举部分进行举例说明。
第一,关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
自然生态是指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的,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是自然界中的生物群体和一定空间环境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综合体。[4]当前,由于人类的乱砍滥伐、工业盲目发展以及对于野生动物的过度杀戮等,导致当前社会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并导致一些野生物种越来越少。例如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羚羊所面临的现状即是如此,作为青藏高原动物区系的典型代表,藏羚羊具有难以估量的科学价值,从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后,藏羚羊便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严禁非法猎捕。但由于藏羚羊的经济价值很高,其毛、皮、肉、角都极为珍贵,遭到很多不法分子的疯狂猎杀,使得其数量每年以上万只的速度锐减,“近90%的藏羚羊,在这短短的几十年中,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5]光是对偷猎者进行法律惩治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必须从思想根源解决。其教育方式有多种,舞蹈艺术作品的传播可以作为其中之一。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创作演出的群舞《藏羚羊的外套》正是以此为题材。讲述一群藏羚羊在草原上无忧无虑、快乐地生活,时而跳跃,时而嬉戏,尤其是一段孕妇的舞蹈,配合诙谐幽默的音乐旋律,将藏羚羊的幸福生活推向高潮。突然一阵枪响,打破了原本的宁静与和谐。伙伴们一个个中枪倒地,怀孕的藏羚羊被人剖开,然后看着自己亲人已经支离破碎的尸体遍布在面前却无可奈何。这种直接的视觉效果让观者能够感受到人类在某些方面的错误行为。 第二,关注亲情
亲情观念的缺失近些年来受很多学者的研究与关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亲”是指父亲,即双亲。“情”是指感情。“亲情”则主要是指子女与父亲之间的感情。古人云:天地君亲师,将“亲”比作天地与君王齐名;孟子曰:“任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又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不过,随着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多元化带来的价值失范严重影响到人们的价值取向,很多人以“自我”为中心,金钱意识急剧膨胀。亲情观逐渐淡薄,有效地引导人们关注亲情已经迫在眉睫。很多舞蹈艺术家也在关注这方面的题材作品,如由四川省青年艺术剧团创作演出的群舞《父亲》便是一例。作品先以茶馆作为主要场景,开头表现一群老年人在茶馆看戏喝茶的生活状态。一阵热闹过后,众人离去,留下父亲只身一人独自孤独地坐在板凳上,留给观众的是那已经不再挺拔、略显驼背的身影,但为了子女能够安心地工作,他们默默忍受着孤独与寂寞。再如由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创作演出的双人舞《一条红领巾》,从兄弟情的角度出发进行创作。作品通过一对亲兄弟梦想着进入学校大门读书,但是因为家里条件有限,只能允许一个人读书,在两人互相推让中决定通过猜拳来决定,结果原本获胜的哥哥却故意输给了弟弟。最终,弟弟跨进了学校的大门,哥哥在则蹲在地上向他梦想中的学校敬了一个庄严而神圣的少先队礼。
第三,关注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
随着社会城市的发展及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性、不平衡性加大,导致贫富差距越来越突出,处于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更为艰辛,例如农民工。“农民工”一词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张雨林教授于1983年提出的,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这些人背井离乡,在陌生的城市靠着微薄的收入艰难地生活,为了能够生活,他们甚至时常遭受部分人的非议和对其尊严的践踏。建立尊重社会底层人群的劳动价值观和道德观迫在眉睫。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创作表演的作品《进城》正是从这一点出发而进行创作的。通过诙谐的手法将农民工进入城市后,对于城市的新鲜感刻画得极为细致,实际上背后却隐藏各种无助和艰辛,同时又包含为了生活继续走下去的勇气和决心。
四、结语
俄罗斯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引导人们追求对生活的崇高理解和崇高的情操。读他们的作品,会使我们自己变得更好、更善良、更高尚。”优秀的舞蹈艺术作品同样如此。有些作品能够带给观众视觉上的美感,培养发现美的能力;有些作品则在道德影响力方面发挥着一定作用,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观者的道德素质。为此,我们不应该忽视舞蹈艺术作品在道德培养方面的作用,而应当积极地发挥这一作用,让舞蹈艺术作品具有更为广泛的生命力和艺术价值。
[参 考 文 献]
[HT6SS][1][ZK(#]武丽.浅析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意义[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10):122.
[2]参见《辞海》.
[3]叶华千.心灵夜语[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348.
[4]姜国荣.论自然生态环境与人工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方式[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1994(04):63.
[5]吴逸群.藏羚羊的生存现状与保护[J].安徽农业科学,2011(0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