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四川的发展之路,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的黄金发展期,到迅疾而来的特大灾难和金融危机,考验接踵而至。
“多种矛盾叠加、多重困难集聚、多条战线作战”,四川何去何从?
危难关头,四川省委高瞻远瞩;危难关头,四川人民坚强不屈。
化危为机,崛起危难!在灾后重建中、在应对金融危机中推进高地建设,促进四川跨越发展,这就是四川的抉择!
于是,灾后重建成为我们“强筋健骨”的重生历程,更成为我们“脱胎换骨”的发展洗礼。
震后两年,在汶川、在北川、在青川,基层干部说:我们的发展提速了几十年;百姓说:我们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城市新格局、民生新期盼、产业新构建、发展新转变、低碳新趋势……这是中国力量的凝聚,这是四川人民抢抓机遇、创造出的人间奇迹。
一
震后两年再走灾区。
一路走,一路感动;一路走,一路振奋。
团结拼搏的中华民族,在如此巨大的灾难之后,在仅仅两年的时间里,在10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然创造出了史诗般的人间奇迹。
回首四川近些年的发展之路,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从新世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四川迎来了GDP年均增长超过11%的黄金发展期。3711.6亿元是全省1999年的GDP数值,到2007年,这个数字已经突破1万亿元。
2007年底,奇葆书记在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上提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全省工作总体取向,确立了建设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的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奋斗目标。
2008年一开春,高地建设的大幕迅即拉开。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产业发展提速……
然而,这一切在2008年5月12日被截断——
突如其来的汶川特大地震让四川遭受重创,山河失色,生灵涂炭。从城市到山乡,房屋大量倒塌损坏,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工农业生产遭受重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受灾程度之深,受灾范围之广,财产损失之多,救灾难度之大,重建任务之重,前所未有。
接踵而至的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让多灾多难的四川雪上加霜。经济景气指数大幅下滑、工业增速减缓、资本市场低迷、消费市场萎缩、就业压力增大。以对外贸易增速为例,自2008年11月起连续三个月出口增速减缓,2009年1季度,四川工业出口交货值仅增长0.7%,其中3月份增速为-14.9%。同时,纺织服装业、电子、有色金属等行业出口订单急剧减少,部分出口企业出现停产或半停产。此外,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入境旅游市场低迷,入境游客人数和外汇收入大幅度减少。
四川怎么办?
面对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面对“多种矛盾叠加、多重困难集聚、多条战线作战”的艰难局面,四川何去何从?
二
震后一月,刘奇葆在重灾区调研时一语中的,“灾后重建是企业发展的重大机遇,企业扩大投资、扩大生产就是对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最大支持。”
震后二月,刘奇葆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提出:要树立抓恢复重建就是抓发展的观念,把恢复重建作为灾区发展振兴的强大引擎,作为全省推动发展的重要契机,变压力为动力,变重建为机遇,变坏事为好事。
震后三月,在全省第一期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专题培训班上,奇葆书记提出“科学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统筹灾后恢复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形成了“两个加快”的工作要求。化危为机,崛起危难,在灾后重建中、在应对金融危机中推进高地建设,促进四川跨越发展,这就是四川省委高瞻远瞩的抉择,这就是四川人民坚强不屈的抉择!
大灾之后大发展,因为从灾难中走过来的人更加懂得造福于世,更加具有“危”中求“机”、化“危”为“机”的应变能力和创新意识。
大灾之后大发展,因为汶川地震灾难的损失前所未有,所以灾后重建的挑战和机遇也前所未有。
这机遇来自党中央。震后,中央科学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迅速出台一系列支援灾区的政策、措施,迅速组织开展对口支援。中央财政及时设立“5·12”汶川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累计下达灾后恢复重建基金超过1500亿元,出台财税、金融、土地、产业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并且把灾后恢复重建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扩大内需的4万亿元投资中有1/4投向了四川。
这机遇来自兄弟省市。恢复重建工作是我国历史上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一项重建工程。为了支援灾区恢复重建,全国各地按照中央举全国之力、“一省帮一重灾县”的要求,积极开展对口支援。灾后恢复重建中,仅绵阳就得到7300多个重建项目、2200多亿元重建资金,重建金额相当于绵阳建市20多年来固定资产投入总额的两倍。这种空前的援建规模和成效,显示了“中国道路”、“中国特色”、“中国模式”、“中国速度”的巨大威力。
这机遇来自四川各级党委政府。他们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统筹兼顾,住房重建、设施重建、产业重建、城镇重建、生态重建,“五大重建”规模力度之大,在四川历史上从未有过,在全国救灾史上也从未有过。重建成为了受灾地区重新定位、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起点。
这机遇来自党员干部。他们发挥模范带头和中流砥柱作用,展示了敢打硬仗、勇于奉献的光辉形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卓越的执政能力、鲜明的先进性和各级党组织高效的执行力:
这机遇来自人民群众。他们忍着伤痛,从灵魂深处发出呐喊:“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坚强的领导,制度的保障,政府的运筹,政策的倾斜,资金的支持,项目的支撑,人民的奋起……这一切汇聚成中国力量,铸就着四川奇迹。
三
在这个起点之上,四川各地大力调整灾区发展的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重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机制,培植自我再生的造血功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发展模式。
正如奇葆书记指出的,大灾之后的恢复重建是一个原地起立的过程,是一个发展起跳的过程。这个过程让四川在应对特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冲击中,经济社会发展展现出浴火重生的崭新面貌。
在灾后重建攻坚破难的2009,全省GDP突破1.4万亿元,增长14.5%,经济在当年一季度便止滑回升,实现了一个漂亮的“V”形反转。
在灾后重建攻坚决胜的2010。曾经山河破碎的地震灾区已旧貌换新颜,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进步,人民安居乐业,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震后两年,灾区规划建设整体性提高——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家园重建,再到产业布局提升,一切都在科学规划的引领下高水平地进行:
震后两年,民生事业突破性进步一“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
震后两年,基础设施根本性改善——公路、铁路、水利、电力、通信,既是重建,也是发展,为打造枢纽、建设高地、支撑长远发展奠定下坚实基础;
震后两年,产业发展再生性跨越——“抓重建就是抓发展”,这已成为灾区人民的共识。不管是工业园区,还是农家小户,把产业恢复发展与优化经济布局、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增强灾区自身发展能力,是他们的共同实践之路:
震后两年,城乡面貌历史性改变——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结合,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紧密结合,灾区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日新月异。
走进灾区,成都、阿坝、德阳、绵阳、广元,听到基层干部说:我们的发展提速了几十年i听到百姓说,我们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我们看到了、听到了、体会到了城市新格局、民生新期盼、产业新构建、发展新转变、低碳新趋势……
这是四川人民抢抓机遇、创造出的人间奇迹。
而在未来的日子,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后,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对口支援任务完成后,我们与援建省市在长期合作、共赢发展上还可以拓宽新的领域。
未来的日子,灾后重建仍然是我们的独特机遇,扩大内需仍然是我们的政策机遇,西部大开发仍然是我们的历史机遇。四川将继续用好中央给灾区的支持政策,不仅推动地震灾区加快重建,而且有效破解发展中的许多难题。
未来的日子,四川抢抓机遇,凭着击鼓奋进的士气、跳起摸高的勇气、顺势而为的锐气和崛起于危难的虎虎生气,必将从危机中奋进,在大难中崛起!(邓灼)
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的黄金发展期,到迅疾而来的特大灾难和金融危机,考验接踵而至。
“多种矛盾叠加、多重困难集聚、多条战线作战”,四川何去何从?
危难关头,四川省委高瞻远瞩;危难关头,四川人民坚强不屈。
化危为机,崛起危难!在灾后重建中、在应对金融危机中推进高地建设,促进四川跨越发展,这就是四川的抉择!
于是,灾后重建成为我们“强筋健骨”的重生历程,更成为我们“脱胎换骨”的发展洗礼。
震后两年,在汶川、在北川、在青川,基层干部说:我们的发展提速了几十年;百姓说:我们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城市新格局、民生新期盼、产业新构建、发展新转变、低碳新趋势……这是中国力量的凝聚,这是四川人民抢抓机遇、创造出的人间奇迹。
一
震后两年再走灾区。
一路走,一路感动;一路走,一路振奋。
团结拼搏的中华民族,在如此巨大的灾难之后,在仅仅两年的时间里,在10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然创造出了史诗般的人间奇迹。
回首四川近些年的发展之路,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从新世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四川迎来了GDP年均增长超过11%的黄金发展期。3711.6亿元是全省1999年的GDP数值,到2007年,这个数字已经突破1万亿元。
2007年底,奇葆书记在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上提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全省工作总体取向,确立了建设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的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奋斗目标。
2008年一开春,高地建设的大幕迅即拉开。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产业发展提速……
然而,这一切在2008年5月12日被截断——
突如其来的汶川特大地震让四川遭受重创,山河失色,生灵涂炭。从城市到山乡,房屋大量倒塌损坏,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工农业生产遭受重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受灾程度之深,受灾范围之广,财产损失之多,救灾难度之大,重建任务之重,前所未有。
接踵而至的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让多灾多难的四川雪上加霜。经济景气指数大幅下滑、工业增速减缓、资本市场低迷、消费市场萎缩、就业压力增大。以对外贸易增速为例,自2008年11月起连续三个月出口增速减缓,2009年1季度,四川工业出口交货值仅增长0.7%,其中3月份增速为-14.9%。同时,纺织服装业、电子、有色金属等行业出口订单急剧减少,部分出口企业出现停产或半停产。此外,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入境旅游市场低迷,入境游客人数和外汇收入大幅度减少。
四川怎么办?
面对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面对“多种矛盾叠加、多重困难集聚、多条战线作战”的艰难局面,四川何去何从?
二
震后一月,刘奇葆在重灾区调研时一语中的,“灾后重建是企业发展的重大机遇,企业扩大投资、扩大生产就是对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最大支持。”
震后二月,刘奇葆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提出:要树立抓恢复重建就是抓发展的观念,把恢复重建作为灾区发展振兴的强大引擎,作为全省推动发展的重要契机,变压力为动力,变重建为机遇,变坏事为好事。
震后三月,在全省第一期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专题培训班上,奇葆书记提出“科学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统筹灾后恢复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形成了“两个加快”的工作要求。化危为机,崛起危难,在灾后重建中、在应对金融危机中推进高地建设,促进四川跨越发展,这就是四川省委高瞻远瞩的抉择,这就是四川人民坚强不屈的抉择!
大灾之后大发展,因为从灾难中走过来的人更加懂得造福于世,更加具有“危”中求“机”、化“危”为“机”的应变能力和创新意识。
大灾之后大发展,因为汶川地震灾难的损失前所未有,所以灾后重建的挑战和机遇也前所未有。
这机遇来自党中央。震后,中央科学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迅速出台一系列支援灾区的政策、措施,迅速组织开展对口支援。中央财政及时设立“5·12”汶川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累计下达灾后恢复重建基金超过1500亿元,出台财税、金融、土地、产业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并且把灾后恢复重建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扩大内需的4万亿元投资中有1/4投向了四川。
这机遇来自兄弟省市。恢复重建工作是我国历史上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一项重建工程。为了支援灾区恢复重建,全国各地按照中央举全国之力、“一省帮一重灾县”的要求,积极开展对口支援。灾后恢复重建中,仅绵阳就得到7300多个重建项目、2200多亿元重建资金,重建金额相当于绵阳建市20多年来固定资产投入总额的两倍。这种空前的援建规模和成效,显示了“中国道路”、“中国特色”、“中国模式”、“中国速度”的巨大威力。
这机遇来自四川各级党委政府。他们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统筹兼顾,住房重建、设施重建、产业重建、城镇重建、生态重建,“五大重建”规模力度之大,在四川历史上从未有过,在全国救灾史上也从未有过。重建成为了受灾地区重新定位、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起点。
这机遇来自党员干部。他们发挥模范带头和中流砥柱作用,展示了敢打硬仗、勇于奉献的光辉形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卓越的执政能力、鲜明的先进性和各级党组织高效的执行力:
这机遇来自人民群众。他们忍着伤痛,从灵魂深处发出呐喊:“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坚强的领导,制度的保障,政府的运筹,政策的倾斜,资金的支持,项目的支撑,人民的奋起……这一切汇聚成中国力量,铸就着四川奇迹。
三
在这个起点之上,四川各地大力调整灾区发展的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重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机制,培植自我再生的造血功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发展模式。
正如奇葆书记指出的,大灾之后的恢复重建是一个原地起立的过程,是一个发展起跳的过程。这个过程让四川在应对特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冲击中,经济社会发展展现出浴火重生的崭新面貌。
在灾后重建攻坚破难的2009,全省GDP突破1.4万亿元,增长14.5%,经济在当年一季度便止滑回升,实现了一个漂亮的“V”形反转。
在灾后重建攻坚决胜的2010。曾经山河破碎的地震灾区已旧貌换新颜,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进步,人民安居乐业,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震后两年,灾区规划建设整体性提高——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家园重建,再到产业布局提升,一切都在科学规划的引领下高水平地进行:
震后两年,民生事业突破性进步一“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
震后两年,基础设施根本性改善——公路、铁路、水利、电力、通信,既是重建,也是发展,为打造枢纽、建设高地、支撑长远发展奠定下坚实基础;
震后两年,产业发展再生性跨越——“抓重建就是抓发展”,这已成为灾区人民的共识。不管是工业园区,还是农家小户,把产业恢复发展与优化经济布局、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增强灾区自身发展能力,是他们的共同实践之路:
震后两年,城乡面貌历史性改变——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结合,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紧密结合,灾区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日新月异。
走进灾区,成都、阿坝、德阳、绵阳、广元,听到基层干部说:我们的发展提速了几十年i听到百姓说,我们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我们看到了、听到了、体会到了城市新格局、民生新期盼、产业新构建、发展新转变、低碳新趋势……
这是四川人民抢抓机遇、创造出的人间奇迹。
而在未来的日子,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后,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对口支援任务完成后,我们与援建省市在长期合作、共赢发展上还可以拓宽新的领域。
未来的日子,灾后重建仍然是我们的独特机遇,扩大内需仍然是我们的政策机遇,西部大开发仍然是我们的历史机遇。四川将继续用好中央给灾区的支持政策,不仅推动地震灾区加快重建,而且有效破解发展中的许多难题。
未来的日子,四川抢抓机遇,凭着击鼓奋进的士气、跳起摸高的勇气、顺势而为的锐气和崛起于危难的虎虎生气,必将从危机中奋进,在大难中崛起!(邓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