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当前质量监测的背景以及教材设计要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显得至关重要。提高学生从图中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需要引导其把握读图的次序与方向,把握题目信息的整体与局部关系,从而让读图更加精准,解决问题也更为便利。
一、深度读图,图文结合
图文解读既是一种能力,又是获取数学知识的一种方法,还能提升学生借图、用图以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当前监测命题方向来看,学生经常会碰到图文混合的“非连续性文本”,这就要求学生善于挖掘图文背后的有效信息,从而实现问题的解决。
如:龟兔赛跑,同时同地出发,一段时间后,兔子睡觉,乌龟继续跑。兔子睡醒后开始追,但没追上。下面的图( )可以大致反映这一过程。
?摇这道题看似复杂,实则不然,需要学生将图和文进行有机结合,根据文字的描述观察图中各部分线段的变化情况并做出判断。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会引导学生用排除法找出正确选项。即先根据“一开始兔子是领先的”,排除C选项;再根据题中信息“兔子睡醒后,开始追,没追上”,判断乌龟最后先到达了,排除A选项(龟兔同时到达)和D选项(兔子先到达)。其实,选择答案只是第一个层次,应该有意识引导学生跨入第二个层次——看图说话。教师可提问:“你能根据其他三个选项的图来说一说新龟兔赛跑的故事吗?”让学生结合图中线段的变化情况编造故事,培养学生以图话文,以文表图,图文结合的意识,实现“话图”到“化图”的跨越。
二、深刻读图,图策契合
阅读观察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以及逻辑分析能力是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关键因素,这三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作用。在读图过程中,能否选择合适的策略,直接影响问题解决的效率与质量。
1. 化零为整。如图1,以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为圆心,分别画出半径为r的小圆,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
大多数学生的想法是先分别求出这3个扇形的面积再相加,但又未知圆心角度数。这道题需要引导学生化零为整:已知三个小圆的半径都为r,把这3个半径相等的扇形拼在一起后就变成一个半圆(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继续将这道题拓展到平行四边形(图2),有了前一题的铺垫,大部分学生也学会化零为整,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度”(或者分成两个三角形),把图中的4个半径相等的小扇形组合成一个圆即可求解。之后,教师进一步追问:“中间的图形除了是平行四边形,还可以是哪些图形呢?”此时,学生的思维就被打开了,学生想到梯形(图3)、五边形、六边形甚至其他多边形。通过深刻读图,教师有意识地变一图为多图,变一题为题组,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化零为整的适用策略及应用方法。
2. 化虚为实。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解决问题时,往往需要学生善于借助画图把看似“缥缈无根”的题意“实化”,让问题解决更加得心应手。例如:羊圈占地为一个长3米,宽2米的长方形,已知羊圈周围是草地,拴羊的绳子长2米。(1)若一只羊被拴在羊圈墙面外的拐点处(图4),求羊能吃到草的面积。(2)若羊被拴在羊圈墙面外的中点处(图5),求羊能吃到草的面积。
前一个问题中,看似“虚”的羊吃草的范围,其实正是圆的定义的灵活应用,通过画图,学生不难得出羊吃到草的范围其实就是个圆形(图6)。后一个问题中,当羊被拴到中点处时,继续引导学生画图(图7),发现此时羊吃草的面积相当于1个半径为2米的半圆形和两个半径为米的个圆形的面积之和,可得出羊吃到草的面积为:
三、深味读图,图型耦合
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其实就是数学模型的假设、建立、分析、求解、检验、创生、嫁接,亦即建模、释模、用模、固模、创模的过程。学生读图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思维断层就在于无法找准其隐藏或对应的数学模型,从而影响了问题解决的过程。
如图8,公园内有一圆形水池,AB是直径。两只蚂蚁沿着水池外围爬行,大蚂蚁爬一圈要40分钟,小蚂蚁爬一圈要60分钟。两只蚂蚁从A处同时同向出发,当第一次爬到B处时,小蚂蚁正好比大蚂蚁少爬60米。此圆形水池的周长是多少米?
这题为什么学生觉得困难重重呢?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固有的思维就是“求圆的周长,先找直径(半径)”;另一方面,学生容易受限于题中所呈现的图,无法勾勒数学模型,达到图与型的耦合。这就要求教师放手让学生尝试画一画、化一化,将图进行一定程度的结构关联,便于与数学模型进行综合融通。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深味读图,将图进行改造重构。根据题意,可得大、小蚂蚁的速度比及路程比都为3∶2,再把题中的圆通过化曲为直变成线段(如图9),学生很快就能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可以转化为分数应用题,把全长看成单位“1”,大蚂蚁爬的路程占全长的,小蚂蚁爬的路程占全长的,则全长为:60÷-=360(米);可以把大蚂蚁爬的路程看成单位“1”,小蚂蚁爬的路程就是大蚂蚁的,大蚂蚁爬的路程为:60÷1-=180(米),全长为:60÷1-÷=360(米);还可以转化为“每份数、份数、总数”的模型,图中的“1份”就是60米,大蚂蚁爬的路程有3份,全长有6份,60×(3+3)=360(米)……这样的改造重构,为问题解决与数学思维的立体互通提供了顺畅的思路与有力的支架,让图与型达至耦合,从而促进思维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演武第二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王振辉)
一、深度读图,图文结合
图文解读既是一种能力,又是获取数学知识的一种方法,还能提升学生借图、用图以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当前监测命题方向来看,学生经常会碰到图文混合的“非连续性文本”,这就要求学生善于挖掘图文背后的有效信息,从而实现问题的解决。
如:龟兔赛跑,同时同地出发,一段时间后,兔子睡觉,乌龟继续跑。兔子睡醒后开始追,但没追上。下面的图( )可以大致反映这一过程。
?摇这道题看似复杂,实则不然,需要学生将图和文进行有机结合,根据文字的描述观察图中各部分线段的变化情况并做出判断。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会引导学生用排除法找出正确选项。即先根据“一开始兔子是领先的”,排除C选项;再根据题中信息“兔子睡醒后,开始追,没追上”,判断乌龟最后先到达了,排除A选项(龟兔同时到达)和D选项(兔子先到达)。其实,选择答案只是第一个层次,应该有意识引导学生跨入第二个层次——看图说话。教师可提问:“你能根据其他三个选项的图来说一说新龟兔赛跑的故事吗?”让学生结合图中线段的变化情况编造故事,培养学生以图话文,以文表图,图文结合的意识,实现“话图”到“化图”的跨越。
二、深刻读图,图策契合
阅读观察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以及逻辑分析能力是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关键因素,这三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作用。在读图过程中,能否选择合适的策略,直接影响问题解决的效率与质量。
1. 化零为整。如图1,以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为圆心,分别画出半径为r的小圆,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
大多数学生的想法是先分别求出这3个扇形的面积再相加,但又未知圆心角度数。这道题需要引导学生化零为整:已知三个小圆的半径都为r,把这3个半径相等的扇形拼在一起后就变成一个半圆(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继续将这道题拓展到平行四边形(图2),有了前一题的铺垫,大部分学生也学会化零为整,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度”(或者分成两个三角形),把图中的4个半径相等的小扇形组合成一个圆即可求解。之后,教师进一步追问:“中间的图形除了是平行四边形,还可以是哪些图形呢?”此时,学生的思维就被打开了,学生想到梯形(图3)、五边形、六边形甚至其他多边形。通过深刻读图,教师有意识地变一图为多图,变一题为题组,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化零为整的适用策略及应用方法。
2. 化虚为实。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解决问题时,往往需要学生善于借助画图把看似“缥缈无根”的题意“实化”,让问题解决更加得心应手。例如:羊圈占地为一个长3米,宽2米的长方形,已知羊圈周围是草地,拴羊的绳子长2米。(1)若一只羊被拴在羊圈墙面外的拐点处(图4),求羊能吃到草的面积。(2)若羊被拴在羊圈墙面外的中点处(图5),求羊能吃到草的面积。
前一个问题中,看似“虚”的羊吃草的范围,其实正是圆的定义的灵活应用,通过画图,学生不难得出羊吃到草的范围其实就是个圆形(图6)。后一个问题中,当羊被拴到中点处时,继续引导学生画图(图7),发现此时羊吃草的面积相当于1个半径为2米的半圆形和两个半径为米的个圆形的面积之和,可得出羊吃到草的面积为:
三、深味读图,图型耦合
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其实就是数学模型的假设、建立、分析、求解、检验、创生、嫁接,亦即建模、释模、用模、固模、创模的过程。学生读图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思维断层就在于无法找准其隐藏或对应的数学模型,从而影响了问题解决的过程。
如图8,公园内有一圆形水池,AB是直径。两只蚂蚁沿着水池外围爬行,大蚂蚁爬一圈要40分钟,小蚂蚁爬一圈要60分钟。两只蚂蚁从A处同时同向出发,当第一次爬到B处时,小蚂蚁正好比大蚂蚁少爬60米。此圆形水池的周长是多少米?
这题为什么学生觉得困难重重呢?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固有的思维就是“求圆的周长,先找直径(半径)”;另一方面,学生容易受限于题中所呈现的图,无法勾勒数学模型,达到图与型的耦合。这就要求教师放手让学生尝试画一画、化一化,将图进行一定程度的结构关联,便于与数学模型进行综合融通。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深味读图,将图进行改造重构。根据题意,可得大、小蚂蚁的速度比及路程比都为3∶2,再把题中的圆通过化曲为直变成线段(如图9),学生很快就能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可以转化为分数应用题,把全长看成单位“1”,大蚂蚁爬的路程占全长的,小蚂蚁爬的路程占全长的,则全长为:60÷-=360(米);可以把大蚂蚁爬的路程看成单位“1”,小蚂蚁爬的路程就是大蚂蚁的,大蚂蚁爬的路程为:60÷1-=180(米),全长为:60÷1-÷=360(米);还可以转化为“每份数、份数、总数”的模型,图中的“1份”就是60米,大蚂蚁爬的路程有3份,全长有6份,60×(3+3)=360(米)……这样的改造重构,为问题解决与数学思维的立体互通提供了顺畅的思路与有力的支架,让图与型达至耦合,从而促进思维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演武第二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王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