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创作·艺术

来源 :中国文艺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c000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论文通过齐白石创作的《墨虾图》提出了艺术家创作的前提和基础是生活,进而阐述了《墨虾图》所体现出来的审美趣味和美学创作原则。论证了只有以生活为创作源泉,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才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审美趣味。
  【关键词】墨虾;创作;审美
  齐白石老人画的墨虾,滋润透明,生动有趣,似活虾在水中自由邀游,活活泼泼,别饶其趣,栩栩如生,它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以美的享受,激发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这便是白石老人一生对生活充满热爱,力求于创作,才使得《墨虾图》这幅作品产生了艺术光辉和审美意味。
  艺术美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前提和基础。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创作素材都来源于现实生活,艺术美是现实生活中的能动反映。在画论中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对客观对象的观察。自然美丰富而生动,是创作的源泉。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哲学家和美学家赫拉克利特就提出了“摹仿说”,即是对自然的摹仿;画家徐悲鸿曾说过“学画最好的以造化为师,故画马以马为师,更可师法也。”悲鸿如此,齐白石老人亦然,他以虾为师,在掌握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之后,概括出艺术的典型形象,创造出“不似之似”的典型美。从齐白石的《墨虾图》中我们不难看出,墨虾形象那样突出、活现、优美,是他漫长而艰辛的艺术创作历程中的一个缩影。有价值的绘画作品,不是自然物象的再现,而是经过画家的“中得心源”之创作而成为一件绘画作品。此犹如一只鸡和一条鱼不是一道名菜一样,必须经过名厨的烹调,端上餐桌才是一道名菜的道理。
  “搜尽奇峰打草稿”强调了创作由生活中的观察而来,只有观察才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扼其要”、“传其神”。黑格尔虽然认为艺术美源于“理念”,但他提出艺术家应该看得多,听得多,而且记得多。在艺术创作中坚持深入生活,才能取得艺术的源泉。
  齐白石画墨虾几十年,特别重视写生,常常是反复观察对象,掌握住其生活规律,才能动手画虾。“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一变逼真,再变色分深浅,此之三变也。……几十年才得其神。”的确,白石老人的墨虾不是一挥即就的随意涂抹,而是从生活中反复揣摩所得,他为了深入体验虾的形体状貌,在家养了虾等小生物,置于案头,日夜观察,怡然沉醉于琢磨虾的浮游、嬉水、跃动、争斗等体态。一旦察有所得,就挥笔写生,经几十年如一日的反复实践,出现在他笔下的墨虾,活泼、灵敏。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对生活的观察是多么入微。没有长期实践的生活和个体体验,决不会孕育出这样妙不可言的作品。
  但是,艺术美又决不仅仅是来源于生活,它还需要艺术家们进行创造,艺术美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美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并非凭空创造,艺术也关不等同于生活。当人们面对齐白石的《墨虾图》而发出惊赞的时候,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墨虾体现了艺术家的创造智慧和才能以及墨虾所体现出来的审美趣味。
  一、《墨虾图》体现出“似与不似”的审美观
  在中国的艺术观中,“不似之似”是很重要的美学观点。宋代文人画家苏轼在一首诗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按照苏轼的见解,徒有形似的作品是不值得一提的,谈论绘画作品仅以形象画得像不像来作标准,这种见解与儿童相邻近,并同时举出作诗也是一样,在一首诗中所有的用语和思维局限在此诗中,那必定知道此人作诗的水平并不高,一定是初学作诗的人。①
  齐白石老人重视生活,热爱生活中的花草虫鱼,但他并不拘泥于作画时的形似,而是主张形神兼备的创作,体现了画的意境和神韵。从《墨虾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追求的是一种“似与不似”之间的“妙”。所谓的“妙”是说,他的理论继承并发展了顾恺之以来的“迁想妙得”的艺术思想,十分强调“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原则,并将这一原则牢固地建筑在为使社会生活日趋美好信念的基石之上。他认为“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都不可取。只有使作品达到“不似之似”,“天趣自然”的艺术境界,才能获得传之者后世的活力。
  齐白石画的虾,如果和真虾相比显得更美、更有力度、与生命力。虾的头,须和足等细节都经画家的提炼和取舍,对虾的眼睛和钳加以夸张。画家经过自己的主张和长期的观察,按照美的要求,把生活中的虾变成了艺术形象,它离不开对对象的特征观察,但由于画家的夸张和取舍,使观察者对虾的生动活泼的印象更加强烈,达到身心愉悦的感受。⑥他写道:“善写意者,专言其神;写生者,只重其形。要写生而后写意,写意后而后复写生,自我能形神俱见,非偶然所得也”。这才是大师的“似与不似”的真髓。
  二、《墨虾图》体现出主观与客观统一的美学创作原则
  郭沫若说:“艺术家不应当做自然的孙子,也不应该做自然的儿子,是应该做自然的老子。”这说明艺术创作需要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从生活到意象的孕育,把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融入到形象中去。另一方面,艺术家在表现形象需要高超的技艺,通过技巧使完美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内容统一起来,“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我”。画家的创新,是在生活、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发掘、创作,中国画运用抽象,是在生活中进行概括提炼,并通过作者审美情趣,加以发挥、表现,从而使作品,既有多样的风格,又体现出自己的个性和尊严。
  美只能是肯定人的进步理想的生活形象,才是美的。艺术美也只能肯定了人的自由创作、人的目的、人的力量、人的智慧,这样才能实现。人在艺术作品中感到自由创造的喜悦,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典型化的过程是概括化和个性化同时进行,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溶合一体,才能达到传神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才拥有意境。
  郑板桥画竹时说:“胸中竹非眼中之竹,手中之竹非胸中之竹。”可见他把胸中之竹、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分别表现为主观感情、客观实在、创作形象,表现出胸中之竹“顺手画来的意境”。白石画虾时,意境中包含着精湛的艺术与技巧。借虾的活泼形象表现出自己在自然面前所产生的愉快心境,使画面流露出一种生活情趣。表现生命的律动。作品既不是特定时空中客观事物一成不变的简单再现,也非胡乱拼凑的主观随意发挥,而是客观世界与主观情思交融后构成的超越自然意象的艺术之境。这种境界默契着客观自然法则,其描绘的景物也真实到“可游可居”超脱于现实的极其完美的主观世界。   三、《墨虾图》体现“气韵生动”的美学准则
  “气韵生动”,是绘画创作追求的最高目标,最高的境界。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绘画有气韵,就能给欣赏者一种音乐感。“气韵”二字,“气者,心随笔运,取像不惑。韵者,隐迹之形,备遗不俗。”这就是说,艺术家要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取出对象的要点,同时,在创造形象时要隐去自己的笔迹,不使欣赏者看出自己的技巧。这样把自我溶化在对象里,突出对象的有代表性的方面,就成功为典型的形象了。②
  墨虾图在笔墨技法上,老人充分地掌握了墨分五色的传统水墨功能,用淡墨事头部,次淡墨画身躯和尾部,用线条勾画是须和附肢,随后又用浓墨色互相交融,浓淡相间,有层次,有节奏,达到墨沉淋漓,气韵生动的审美趣味。画者在图中不画水,但却有水流动的感觉,明境如水晶的世界。这种意境,气韵而生动,传神而有韵味,唤起了欣赏者的想象,带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画家还注意到形与形之间,形与神之间,通贯于气。有了气,就有了自然机趣,就活了,有神了。所谓“凡象皆气”,“气韵生动”也就是这个道理。他无论表现什么,都是作为有生气的,整体的来观察,作为对生活情趣的概括。于是即使寥寥几笔写意或一片泼墨,都贯注以形写神的表现。③
  四、体现出画境中“空白”的美学意味
  空白是中国画的“画底”。万象从空虚中来,向空虚中去。所以纸上的空白是中国画真正的画底。这空白喻示着无限的空间,万象如同涵泳的无尽的虚空里。齐白石大师作画,平生最为注重画面的布白,形成虚实对比。他甚至把布白也纳入构思的范围之内,认为这也应该是具有艺术美的,要给人有一种虚静、愉悦的感受。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实”,引起我们想象是“虚”,由形象产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的结合。一个艺术品,没有欣赏者的想象力的活跃,是死的,没有生命的。一张画使你神游,神游就是“虚”。
  虚实结合的思想,是中国艺术的一个特点,中国画很重视空白,如马远就因常常只画一个角落而得名“马一角”,剩下的空白并不填空,是海,是天空,都并不感到空,空白处更有意味。②再如墨虾的四周留出空白,使画境更为开阔,明朗和豁达,突出了主题。齐白石作画的最大的特点:纵观全局胸有成竹。每于落笔之前,何处是画主体,何处是画客体,早已心中有数;哪里为实处,那里留虚白,全在掌握之中。他把真功夫也放在画面的虚实对比上。故此,他在虾作画面的虚实处理方面,既能做到虚实面积的对比协调,又能照顾到虚实之间的和谐和统一。他完全是根据艺术上的需要而留出虚白的,留出空白,正是为突出墨虾的艺术形象。⑤
  “空白”处并非真空,“乃是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墨虾图》中画幅飞动的物象与“空白”处处交融,结成全幅流动的虚灵的节奏。只只虾有实有虚,有明有暗,“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④(笪重光:《画筌》)
  《墨虾图》中的墨虾画得水墨淋漓,如在水中穿梭漫游,一种自由驰骋于水的世界的意境油然而生,代表着自由的心境,也蕴含着作家对艺术的一种炽爱和执著。墨虾的曲尽其妙,生意盎然,令人倍感亲切可爱和富有生活情趣。人生活在大千世界之中,有趣味的生命力才富有生机,生机勃勃才拥有活力。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创作使艺术熠熠生辉,画家热爱生活,才拥有真正的艺术创造。“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作品才给人带来的美的享受和审美趣味,生活才如此美丽。
  参考文献:
  ①郭玫宗.中国画艺术赏析[M].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22
  ②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人民出版社
  ③程至.绘画 美学 禅宗[M].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151
  ④萧湛.生命心灵艺境[M].上海三联书店
  ⑤齐良迟主编.齐白石艺术研究[M].商务出版社,1999:468
  ⑥陈聿东著.名画鉴赏[M].河南人民出版社
其他文献
音乐不仅是声音的艺术,而且是富含情感的艺术。而要想从音乐中体会音乐作品表达的艺术思想、描述的艺术形象、体现的艺术风格,体会音乐带来的美的感受,就要学会“听”音乐中的声音。听音就是练耳,它同视唱紧密相联,都是训练培养学习音乐的基本能力。但是听音、辨音并不是说谁的耳朵灵敏度高,也不是说谁可以将别人听不见的声音听出来,而是说他们分辨、分析、理解声音的能力比别人高。在具体的音乐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听
期刊
王维在《偶然作》中写道:“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不能舍馀习,偶被世人知。”可见他既是一名诗人,同时也不否认自己也是一位出色的画家。从古至今,世人都将诗中有画作为王维诗词的最大特色,在王维的诗词中,不仅有多层次的景物逼真描摹,还有千变万化的“诡状殊行”和“斑斓色彩”;所以“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诗中有画”不仅仅是水墨山水技法的应用和意境的表现,更重要的是他在诗词中对绘
期刊
【摘 要】在当代,中国水彩画要想提高和发展就必须寻求新的出路,在把握水彩画的独特性的同时进行技法和材质的创新。只有在现有的认知水平上寻找和探索新的创新点才能更益于水彩画的表现语言和技法的提高。在本文中通过对层板、竹子上试作水彩画的探索、研究,得出结论:水彩画在层板、竹子上作画是可行的,能够充分发挥水彩固有的特征,又有其自身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水彩画 ;“水”和“色” ;交融 ;技法;实践  
期刊
提起动画电影,几个金子招牌会立马浮现在我们眼前:皮克斯、梦工厂、蓝天工作室、宫崎骏等等,无数经典形象留存在我们的脑海当中。与此相对,我们发现,同是动画电影,在《我在伊朗长大》中没有一般动画片的魔幻色彩和夸张性,它所有的画面和内容都非常写实,女主人公玛嘉所生活的环境也完全是遵照历史来演绎的。追溯其源,笔者认为此部动画片极具讽刺意味,导演正是用动画电影这一舒缓梦幻的美学样式来叙述一段严肃、深刻的历史。
期刊
【摘 要】路德维希.冯.贝多芬德国作曲家,是18世纪西方维也纳古典音乐的继承者也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开拓者,他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本文主要围绕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思想、音乐创作形式及音乐创作的独特性来进行探讨并分析其音乐作品的精神及其音乐特点。  【关键词】贝多芬;音乐创作  一、贝多芬的创作思想  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出生于18世纪莱茵河西岸的波恩,当时的波恩受到
期刊
《浏阳河》这首中国钢琴改编曲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王建中根据唐壁光创作的同名歌曲改编的一首钢琴独奏曲。王建中(1933~),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曾担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他在“文革”期间创作了大量的民间曲调改编的钢琴曲。王建中把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与西洋乐器融为一体,在钢琴改编曲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代表作品:《云南民歌五首》、《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绣金匾》、《梅花三弄》、《小奏鸣曲》、《
期刊
【摘 要】灵潭摩崖石刻位于浙江省洞头县霓屿街道上社村南岙溪水潭。本文试就洞头县元代摩崖石刻所涉农事及地方史志资料内容,对洞头历史上从不归属乐清的观点进行商榷。  【关键词】洞头;石刻;归属;简考  灵潭摩崖石刻位于洞头县霓屿街道上社村三条垅南岙。上世纪80年代初期被霓屿中学师生发现。1986年10月17日洞政(1986)66号文件公布,灵潭摩崖石刻为洞头县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洞头县第三次
期刊
【摘 要】美声唱法作为一种“洋唱法”进入中国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从最初的和民族唱法的冲突碰撞、交汇融合,再到现在的寻求更好的切入点和目标。总而言之,对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谈谈几点认识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美声唱法;中国;发展  美声唱法最早出现在十七世纪意大利。由于它能够充分发挥腔体的共鸣作用,以此展现出人声的优美特性,在扩大音量的同时更是对声音进行了进一步地美化;它有着一套完整、系
期刊
【摘 要】《荷马史诗》是一部描写战争的史诗,毫无疑问,它重在塑造那些智勇双全的男性英雄们,但在塑造这些英雄的同时又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女性形象。本文从《荷马史诗》中的女人们着手,谈谈这部伟大史诗所反映出的女性观念。  【关键词】《荷马史诗》;“被缚”;崇拜;双重女性观  荷马史诗中的女性主要有两类,分别是女神和女人,对这其中女性群像及其内涵的评述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差异较大。从男权思想来看,女
期刊
【摘 要】《甘谷汉简》在书写上承古意,下启晋韵唐法,其对隶书的发展起了不可乎视的历史作用,在各种书体相继盛行的历史长河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是研究书法艺术的重要历史文献。近代以来,汉简大量出土。虽东汉时期的简牍极少,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东汉隶书墨迹缺失这一遗憾。如《甘谷汉简》的发现,为我们学习、取法汉碑隶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甘谷汉简;书写风格  汉承秦制,初用篆书,后来篆书呈现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