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特点,用以早期诊断并加以防治。方法:对78例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积极治疗基础病和原发病,并对少量渗出液、多量渗出液、高温等现象进行分别处理,总结经验。结果:患者全部治愈,無复发现象,切口愈合良好。其中10例患者进行Ⅱ期缝合,所有患者腹部切口均未发现感染现象。结论:糖尿病、肥胖、贫血、妊娠期水肿、滞产等症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主要原因,用本次研究的处理方法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使切口愈合时间大大缩短,并无复发现象发生。
关键词:妇产科 术后切口 脂肪液化 临床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081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2-0091-01
随着女性肥胖率的增加以及在腹部手术中高频电刀的广泛使用,腹部手术切口术后发生脂肪液化的患者呈逐年增加趋势。脂肪液化是造成腹部手术术后切口愈合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脂肪较多的切口处使用高频电刀进行手术时,可能因为电刀产生的高温使切口脂肪细胞受损破裂或坏死而导致液化现象产生[1],使患者的切口不愈合或愈合时间延长,并导致患者继发感染,给患者及其家属造成心理和经济负担。现选取我院妇产科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78例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妇产科进行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共78例,年龄在22到52岁之间,平均38.1±2.5岁,其中剖腹产手术的患者52例,其他妇科手术患者26例。
1.2 诊断标准。①手术切口不易愈合,皮下组织处于游离状态,渗出液中有漂浮的脂肪油滴;②切口边缘组织和皮下组织在表面上没有坏死症状发生;③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是非细菌性炎症中的一种,在培养皿上进行3次渗出液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现象,同时在光学显微镜下发现大量的脂肪颗粒。
1.3 临床特点。78例患者在手术后大多没有异常感觉,但在术后3~9天中换药发现有淡黄色水样渗出液从切口渗出,挤压可使渗液增多,切口红肿现象不明显,可见切口愈合情况不好。在这些患者中有45例在术后2~5天开始有渗出液流出,32例在术后5~10天发现。78例患者中有10例体温升高现象,但都在38.5℃以下。
1.4 处理方法。积极治疗基础病和原发病,对患有糖尿病、贫血、肥胖等症的患者进行对症治疗,护理手术切口,防止伤口感染。在手术后48小时之内用微波疗法处理腹部切口,每日2次。此疗法对局部血液循环有促进作用,并能加快水肿消退和渗出物的吸收,使切口愈合时间缩短。在每日检查患者腹部伤口时,如果发现腹部切口有较少渗液,应马上采取护理措施,每天挤压伤口2~3次,将渗液尽量挤出,并将切口消毒处理包扎,辅以口微波疗法治疗,每日1~2次;如果发现腹部切口有较多渗液,应拆除缝线并立即清除液化和坏死组织,用生理盐水或过氧化氢每日冲洗2~3次,并将ɑ-糜蛋白酶均匀撒在创口处[2],放置盐水纱条充分引流,用庆大霉素盐水纱布对伤口进行湿敷,同时使用红外照射切口加快伤口愈合和抗感染药物,待新鲜肉芽组织长出后进行Ⅱ期缝合。如果患者体温增高,但腹部切口并无渗出物者,则立即进行B超检查,寻找高温原因。如果发现腹部切口有积液,应及时拆除缝线,并在局麻作用下进行清创处理,再将切口二次缝合。在拆线时发现或者在出院后发现腹部切口有渗液物者,应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及时清除液化坏死组织,在换药3天后进行二次缝合,并用白蛋白进行辅助治疗。
2 结果
经过上述积极治疗后,78例全部治愈,无脂肪液化复发现象发生,切口愈合良好。其中10例患者进行Ⅱ期缝合,所有患者腹部切口均未发现感染现象。切口愈合时间大都在6-14天左右。从发现切口脂肪液化并拆线得平均住院13.6天,最长住院时间为20天,在出院后随访1个月内切口愈合良好,无异常现象。
3 讨论
3.1 病因讨论。结合本次研究可知,妊娠期水肿、滞产是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主要原因,而糖尿病、肥胖和贫血等症则是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主要原因。由于有以上症状的患者在手术中操作困难,术中缝合不易,加上使切口张力增加等原因,更不利于腹部切口的愈合。另外,近年来在临床上广泛的使用高频电刀,大大增加了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使患者的切口不愈合或愈合时间延长,并导致患者继发感染。
3.2 预防措施。
3.2.1 术前积极治疗原发病。对患有糖尿病、贫血等症的患者进行对症治疗,糖尿病患者在术前要调节血糖水平,术中和术后要严格观察血糖水平,控制血糖摄入含量;贫血患者在术前术后都要维持输血状态,使血红蛋白在90g/L以上[3]。
3.2.2 术中加强外科操作。在手术时,医生要做到稳、轻、巧、准,切开腹壁时要彻底止血,缩短电刀和脂肪的接触时间。在缝合时要做到不留死腔,脂肪层较厚的患者要分层缝合,做到间隙适当、缝线适度松紧、切缘对齐等操作技巧。注意腹腔缝合后要用生理盐水将脂肪部位清洗干净,避免杂物进入切口。
3.2.3 术后进行辅助治疗。在手术后48小时之内用微波疗法处理腹部切口,每日2次。此疗法对局部血液循环有促进作用,并能加快水肿消退和渗出物的吸收,使切口愈合时间缩短。术后换药时,要密切观察切口情况,有无切口边缘红肿、体温增高等现象,在切口两侧适当按压判断是否有渗液流出。
综上所述,对于原发病患者要密切关注术后切口情况,做到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对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用本次研究的处理方法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使切口愈合时间大大缩短,并无复发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1] 纪伟光,吴达志,王旭.高频电刀对腹部切口愈合影响实验和临床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2,17(6):1199-1202
[2] 申彦杰,杨奕梅,曹良杰.妇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9):72-73
[3] 涂晋梅,郑彩霞,王晓晖,等.26例会阴切口拆线后裂开原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2):3161-3162
关键词:妇产科 术后切口 脂肪液化 临床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081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2-0091-01
随着女性肥胖率的增加以及在腹部手术中高频电刀的广泛使用,腹部手术切口术后发生脂肪液化的患者呈逐年增加趋势。脂肪液化是造成腹部手术术后切口愈合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脂肪较多的切口处使用高频电刀进行手术时,可能因为电刀产生的高温使切口脂肪细胞受损破裂或坏死而导致液化现象产生[1],使患者的切口不愈合或愈合时间延长,并导致患者继发感染,给患者及其家属造成心理和经济负担。现选取我院妇产科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78例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妇产科进行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共78例,年龄在22到52岁之间,平均38.1±2.5岁,其中剖腹产手术的患者52例,其他妇科手术患者26例。
1.2 诊断标准。①手术切口不易愈合,皮下组织处于游离状态,渗出液中有漂浮的脂肪油滴;②切口边缘组织和皮下组织在表面上没有坏死症状发生;③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是非细菌性炎症中的一种,在培养皿上进行3次渗出液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现象,同时在光学显微镜下发现大量的脂肪颗粒。
1.3 临床特点。78例患者在手术后大多没有异常感觉,但在术后3~9天中换药发现有淡黄色水样渗出液从切口渗出,挤压可使渗液增多,切口红肿现象不明显,可见切口愈合情况不好。在这些患者中有45例在术后2~5天开始有渗出液流出,32例在术后5~10天发现。78例患者中有10例体温升高现象,但都在38.5℃以下。
1.4 处理方法。积极治疗基础病和原发病,对患有糖尿病、贫血、肥胖等症的患者进行对症治疗,护理手术切口,防止伤口感染。在手术后48小时之内用微波疗法处理腹部切口,每日2次。此疗法对局部血液循环有促进作用,并能加快水肿消退和渗出物的吸收,使切口愈合时间缩短。在每日检查患者腹部伤口时,如果发现腹部切口有较少渗液,应马上采取护理措施,每天挤压伤口2~3次,将渗液尽量挤出,并将切口消毒处理包扎,辅以口微波疗法治疗,每日1~2次;如果发现腹部切口有较多渗液,应拆除缝线并立即清除液化和坏死组织,用生理盐水或过氧化氢每日冲洗2~3次,并将ɑ-糜蛋白酶均匀撒在创口处[2],放置盐水纱条充分引流,用庆大霉素盐水纱布对伤口进行湿敷,同时使用红外照射切口加快伤口愈合和抗感染药物,待新鲜肉芽组织长出后进行Ⅱ期缝合。如果患者体温增高,但腹部切口并无渗出物者,则立即进行B超检查,寻找高温原因。如果发现腹部切口有积液,应及时拆除缝线,并在局麻作用下进行清创处理,再将切口二次缝合。在拆线时发现或者在出院后发现腹部切口有渗液物者,应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及时清除液化坏死组织,在换药3天后进行二次缝合,并用白蛋白进行辅助治疗。
2 结果
经过上述积极治疗后,78例全部治愈,无脂肪液化复发现象发生,切口愈合良好。其中10例患者进行Ⅱ期缝合,所有患者腹部切口均未发现感染现象。切口愈合时间大都在6-14天左右。从发现切口脂肪液化并拆线得平均住院13.6天,最长住院时间为20天,在出院后随访1个月内切口愈合良好,无异常现象。
3 讨论
3.1 病因讨论。结合本次研究可知,妊娠期水肿、滞产是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主要原因,而糖尿病、肥胖和贫血等症则是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主要原因。由于有以上症状的患者在手术中操作困难,术中缝合不易,加上使切口张力增加等原因,更不利于腹部切口的愈合。另外,近年来在临床上广泛的使用高频电刀,大大增加了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使患者的切口不愈合或愈合时间延长,并导致患者继发感染。
3.2 预防措施。
3.2.1 术前积极治疗原发病。对患有糖尿病、贫血等症的患者进行对症治疗,糖尿病患者在术前要调节血糖水平,术中和术后要严格观察血糖水平,控制血糖摄入含量;贫血患者在术前术后都要维持输血状态,使血红蛋白在90g/L以上[3]。
3.2.2 术中加强外科操作。在手术时,医生要做到稳、轻、巧、准,切开腹壁时要彻底止血,缩短电刀和脂肪的接触时间。在缝合时要做到不留死腔,脂肪层较厚的患者要分层缝合,做到间隙适当、缝线适度松紧、切缘对齐等操作技巧。注意腹腔缝合后要用生理盐水将脂肪部位清洗干净,避免杂物进入切口。
3.2.3 术后进行辅助治疗。在手术后48小时之内用微波疗法处理腹部切口,每日2次。此疗法对局部血液循环有促进作用,并能加快水肿消退和渗出物的吸收,使切口愈合时间缩短。术后换药时,要密切观察切口情况,有无切口边缘红肿、体温增高等现象,在切口两侧适当按压判断是否有渗液流出。
综上所述,对于原发病患者要密切关注术后切口情况,做到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对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用本次研究的处理方法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使切口愈合时间大大缩短,并无复发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1] 纪伟光,吴达志,王旭.高频电刀对腹部切口愈合影响实验和临床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2,17(6):1199-1202
[2] 申彦杰,杨奕梅,曹良杰.妇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9):72-73
[3] 涂晋梅,郑彩霞,王晓晖,等.26例会阴切口拆线后裂开原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2):3161-3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