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数学课堂学生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点,作者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和思考,从“创设问题情景”、“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做了分析和阐述,对课堂提高质量有一定作用。
【关键词】能力 创新 数学
在讲“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定理时,我先用这样的例子来激发兴趣:狗见到前面的骨头,牛见到前面的青草时,总是沿着直线向前去吃,绝不会拐弯抹角,除非它是一条疯狗或疯牛。为什么?学生兴趣一上来,“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定理这一课的任务就很顺利的完成了。而在讲“一元一次方程”时,我告诉大家:“同学们,把你的年龄乘以2再加6,把结果告诉我,我就知道你今年多少岁了”,同学争着报起来,结果我一一说出同学的年龄,这时学生觉得既好奇又不解。我随即指出:学了这一课,大家就知道了。课堂气氛顿时非常活跃。以上是我在课堂上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片段。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那么初中数学课堂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数学具有很强的知识性,但不缺乏趣味性。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初中生思维的形象性的矛盾的最好方法就是:我们在教学中努力做到活泼多样、动静结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随时随地乐意学习数学。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增强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能吸引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并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在状态——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在教学中可结合课本内容适当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进取意识和求知欲。注意编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探索性和应用性。
创设问题情景就其内容形势来说,有故事法、生活事例法、实验操作法、联系旧知法、伴随解决实际问题法等;就其意图来说,有调动学习积极性引起兴趣的趣味性问题,有以回顾所学知识强化练习的类比性问题,有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性问题等。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高质量的提问,使学生不断产生‘是什么’、‘为什么’的定向反射。”高质量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长时间的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而且还会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习惯。
二、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利用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题多解,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同一问题,从而训练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不满足固有的方法,而求新法。
2、利用互逆因素,训练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在研究问题时从反面观察事物,去做与习惯性思维方向完全相反的探索,顺推不行时考虑逆推解决,探讨可能性发生困难时考虑探讨不可能性,由此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上,正向思维定势经常制约了思维空间的拓展,有时,正面解题很难,不妨改变思维方向,就会柳暗花明。如:比较下列各数的大小:3/7、21/57、7/38、42/43。多数同学用常规的思维方法,先通分,当分母相同时,再比较分子的大小,题目的分母是7、57、38、43,通分不容易。部分同学用了很长的时间仍未得出正确结果,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数大小的比较除通分比较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如果分子相同,怎样用分母来比较呢?这时,有学生观察出分子最小公倍数是42,只要把分子都化成42,利用分母的大小来比较也可以的,这样的思维就摆脱了常规的思维定势,使问题变得简捷多了。
3、住分析时机,训练联想思维。联想能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地去观察思考问题,进行大胆联想,寻求答案。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有利于训练联想思维的时机,强化训练。
4、抓住猜想时机,训练灵感思维。知识是思维的基础,人们总是通过知识去揭示、探索和认识未知事物,扎实的基础知识、清晰的基本概念、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因此必须扎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和逻辑思维的培养
三、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荷兰数学家费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当学生的思维处于临界状态时,通过设置问题,展开讨论的方法点拨学生,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师生共同讨论中达到“重温已知,认识未知的目的”。如“已知方程(a-1)x2-2ax a=0有一正根和一负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教学时,可首先故设陷井,激起学生的思维冲动,方程有一正根和负根,则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a)2-4a(a-1)>0,解得a>0。学生对此结果应生疑虑,马上有学生提出,解答过程中丢了a-1≠0这个条件,老师及时给予肯定。那么还有问题吗?同学生继续讨论,又有学生提出:题目中一正根一负根的条件怎么没有用呢?教师可反击一句,不是在第一步就用了吗?用的只是它们不相等的条件,但不相等的两根未必都是一正一负,两正或两负也都行呀!通过讨论,他们发现所给的解法把原题中一正根和一负根的条件放宽了,紧接着讨论,怎样纠正这一错误。全班同学在讨论质疑中,逐渐明白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关键词】能力 创新 数学
在讲“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定理时,我先用这样的例子来激发兴趣:狗见到前面的骨头,牛见到前面的青草时,总是沿着直线向前去吃,绝不会拐弯抹角,除非它是一条疯狗或疯牛。为什么?学生兴趣一上来,“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定理这一课的任务就很顺利的完成了。而在讲“一元一次方程”时,我告诉大家:“同学们,把你的年龄乘以2再加6,把结果告诉我,我就知道你今年多少岁了”,同学争着报起来,结果我一一说出同学的年龄,这时学生觉得既好奇又不解。我随即指出:学了这一课,大家就知道了。课堂气氛顿时非常活跃。以上是我在课堂上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片段。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那么初中数学课堂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数学具有很强的知识性,但不缺乏趣味性。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初中生思维的形象性的矛盾的最好方法就是:我们在教学中努力做到活泼多样、动静结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随时随地乐意学习数学。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增强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能吸引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并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在状态——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在教学中可结合课本内容适当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进取意识和求知欲。注意编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探索性和应用性。
创设问题情景就其内容形势来说,有故事法、生活事例法、实验操作法、联系旧知法、伴随解决实际问题法等;就其意图来说,有调动学习积极性引起兴趣的趣味性问题,有以回顾所学知识强化练习的类比性问题,有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性问题等。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高质量的提问,使学生不断产生‘是什么’、‘为什么’的定向反射。”高质量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长时间的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而且还会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习惯。
二、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利用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题多解,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同一问题,从而训练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不满足固有的方法,而求新法。
2、利用互逆因素,训练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在研究问题时从反面观察事物,去做与习惯性思维方向完全相反的探索,顺推不行时考虑逆推解决,探讨可能性发生困难时考虑探讨不可能性,由此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上,正向思维定势经常制约了思维空间的拓展,有时,正面解题很难,不妨改变思维方向,就会柳暗花明。如:比较下列各数的大小:3/7、21/57、7/38、42/43。多数同学用常规的思维方法,先通分,当分母相同时,再比较分子的大小,题目的分母是7、57、38、43,通分不容易。部分同学用了很长的时间仍未得出正确结果,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数大小的比较除通分比较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如果分子相同,怎样用分母来比较呢?这时,有学生观察出分子最小公倍数是42,只要把分子都化成42,利用分母的大小来比较也可以的,这样的思维就摆脱了常规的思维定势,使问题变得简捷多了。
3、住分析时机,训练联想思维。联想能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地去观察思考问题,进行大胆联想,寻求答案。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有利于训练联想思维的时机,强化训练。
4、抓住猜想时机,训练灵感思维。知识是思维的基础,人们总是通过知识去揭示、探索和认识未知事物,扎实的基础知识、清晰的基本概念、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因此必须扎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和逻辑思维的培养
三、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荷兰数学家费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当学生的思维处于临界状态时,通过设置问题,展开讨论的方法点拨学生,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师生共同讨论中达到“重温已知,认识未知的目的”。如“已知方程(a-1)x2-2ax a=0有一正根和一负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教学时,可首先故设陷井,激起学生的思维冲动,方程有一正根和负根,则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a)2-4a(a-1)>0,解得a>0。学生对此结果应生疑虑,马上有学生提出,解答过程中丢了a-1≠0这个条件,老师及时给予肯定。那么还有问题吗?同学生继续讨论,又有学生提出:题目中一正根一负根的条件怎么没有用呢?教师可反击一句,不是在第一步就用了吗?用的只是它们不相等的条件,但不相等的两根未必都是一正一负,两正或两负也都行呀!通过讨论,他们发现所给的解法把原题中一正根和一负根的条件放宽了,紧接着讨论,怎样纠正这一错误。全班同学在讨论质疑中,逐渐明白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