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设和谐教学情境,优化课堂结构,是当下课改的一大亮点,它不仅有效地解决了知识的抽象性与认识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还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建立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景教学;方法点滴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使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着重强调情境教学,因为这可以引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利用情境,引入新课
新课的导入是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很多教师认为,创设饶有兴趣的情境引入新课的学习,只是语文科老师的“专利”,数学课程的学习只需教师把知识点讲清楚即可。这是一种极为错误的想法。可以说,一堂成功德数学课就是从精彩的情境导入开始的。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关于“3的倍数”这一知识点时,就可以结合情境进入新课。老师可以采用这样的谈话:
“同学们,现在我们要向灾区的孩子奉献爱心,第一次捐款的数额的8224元,这些钱啊是同学们爱心的凝聚。”
“现在啊,老师要讲这些钱平均捐给两所学校,你们看看,没所学校得到的钱是整数吗?”
“如果把这些钱平均捐给3所学校呢?”
这样的情境来自生活,同学们对此有很强的亲近感,老师和学生的一番对话,把学生带进了献爱心的场面,在这样的场面感下,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思考的兴趣也逐渐激起。
二、情境创设的具体实施方法
1.设计故事情境
故事情境的创设是指将数学知识点结合特定故事(多为与数字计算有关)表现出来,让学生从具体的故事进展中,领会抽象知识点。故事情节选择要引人入胜,与知识点的结合要自然调理。如讲解“什么是半径”时,老师可以用小朋友从圆形广场中心出发,怎样才能最快到达广场边缘的冰激凌店,并在黑板上画出广场示意图,让学生在上面画出小朋友的行走路线。这样一来,创设了一个学生实际动手,共同参与比较的情境,使学生在参与交流中得出“半径既是连接圆的中心与边缘之间的任意一条线段”的认识。
2.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的求知欲望来源于其主动设疑,传统的课堂师生问答模式中,学生被动跟随老师的设定思路,师云亦云,长期如此,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麻木消极,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经常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疑点并引导其,勤于思考、勇于提问,自行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如在讲解“平均数”概念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两元店中的商品平均价格是2元,小明拿着2.5元进入这个商店,是否可以随意购买一件商品?”学生对此给出几个答案:可以,买完还能剩余5毛钱;不可以,因为有的商品会超过2.5元;不管钱够不够,赊账是可以卖出来的等等。这样,在轻松活跃的课堂环境中,针对问题,学生不仅可以学到问题所对应的知识点,还可以拓展学习,进行知识创新。
3.创设游戏、活动情境
经常组织游戏活动有利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巧妙地在游戏活动中渗透数学知识点,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欢乐地游戏和活动中,领会枯燥抽象的知识点。这种方式经常到学生的欢迎。如在讲解“排列组合概念时”,老师可以选择A,B,C这三个字母,让学生说出可以的排列,这时学生会零星地说出ABC,ACB,BAC,BCA等等组合,然后老师可以组织学生组成小组,由小组推举一人说出全部的组合。在这样的活动中,要让学生在课堂发言,小组讨论中找到规律,对于此类的问题,能够快速准确地得出答案。
4.创设生活实践情境
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老师在创设情境时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每天都能接触到的情境,以此加强学生实际应用数学的能力,提高数学素养。如在讲解 “Kg、g”等质量单位时,可以在课堂模拟“超市买鸡蛋”的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掂量鸡蛋的重量,实际感受物体单位差异,通过买卖环节,让学生认识到只有数字和单位结合才能正确表示物体重量。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建立学习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要有“发展性”,从“接受化”到“创造化”
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人的思维活跃程度大相径庭。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维更为敏捷,迸创新的火花,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还较差,创新思维的潜力正待发展。而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推行探究性学习,重在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间。我认为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样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 “9+2”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的起始知识。首先指导学生用凑十法,然后用语言描述使用凑十法的过程,最后同桌交流探讨“9 +2”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8+3”、“7+4”、“6+5” 等同类题目。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思维得到开拓。又如我在教学《复式统计表》时,我利用教学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收集数据后提问:“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学生提出打“√”、打“正”等,并提出用“举手”来统计更快些,后来的教学中我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比较“表1”和“表2”的问题,从而探索出“复式统计表”。
四、要有“真实性”,从“虚拟化”到“逻辑化”
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真实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有些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但有些教师为了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设计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总之,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的作用不可小视,我们数学教师要做有心人,把数学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的演绎,在数学中挖掘生活的影子,把我们的数学课上的越老越生动有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景教学;方法点滴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使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着重强调情境教学,因为这可以引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利用情境,引入新课
新课的导入是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很多教师认为,创设饶有兴趣的情境引入新课的学习,只是语文科老师的“专利”,数学课程的学习只需教师把知识点讲清楚即可。这是一种极为错误的想法。可以说,一堂成功德数学课就是从精彩的情境导入开始的。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关于“3的倍数”这一知识点时,就可以结合情境进入新课。老师可以采用这样的谈话:
“同学们,现在我们要向灾区的孩子奉献爱心,第一次捐款的数额的8224元,这些钱啊是同学们爱心的凝聚。”
“现在啊,老师要讲这些钱平均捐给两所学校,你们看看,没所学校得到的钱是整数吗?”
“如果把这些钱平均捐给3所学校呢?”
这样的情境来自生活,同学们对此有很强的亲近感,老师和学生的一番对话,把学生带进了献爱心的场面,在这样的场面感下,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思考的兴趣也逐渐激起。
二、情境创设的具体实施方法
1.设计故事情境
故事情境的创设是指将数学知识点结合特定故事(多为与数字计算有关)表现出来,让学生从具体的故事进展中,领会抽象知识点。故事情节选择要引人入胜,与知识点的结合要自然调理。如讲解“什么是半径”时,老师可以用小朋友从圆形广场中心出发,怎样才能最快到达广场边缘的冰激凌店,并在黑板上画出广场示意图,让学生在上面画出小朋友的行走路线。这样一来,创设了一个学生实际动手,共同参与比较的情境,使学生在参与交流中得出“半径既是连接圆的中心与边缘之间的任意一条线段”的认识。
2.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的求知欲望来源于其主动设疑,传统的课堂师生问答模式中,学生被动跟随老师的设定思路,师云亦云,长期如此,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麻木消极,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经常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疑点并引导其,勤于思考、勇于提问,自行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如在讲解“平均数”概念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两元店中的商品平均价格是2元,小明拿着2.5元进入这个商店,是否可以随意购买一件商品?”学生对此给出几个答案:可以,买完还能剩余5毛钱;不可以,因为有的商品会超过2.5元;不管钱够不够,赊账是可以卖出来的等等。这样,在轻松活跃的课堂环境中,针对问题,学生不仅可以学到问题所对应的知识点,还可以拓展学习,进行知识创新。
3.创设游戏、活动情境
经常组织游戏活动有利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巧妙地在游戏活动中渗透数学知识点,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欢乐地游戏和活动中,领会枯燥抽象的知识点。这种方式经常到学生的欢迎。如在讲解“排列组合概念时”,老师可以选择A,B,C这三个字母,让学生说出可以的排列,这时学生会零星地说出ABC,ACB,BAC,BCA等等组合,然后老师可以组织学生组成小组,由小组推举一人说出全部的组合。在这样的活动中,要让学生在课堂发言,小组讨论中找到规律,对于此类的问题,能够快速准确地得出答案。
4.创设生活实践情境
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老师在创设情境时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每天都能接触到的情境,以此加强学生实际应用数学的能力,提高数学素养。如在讲解 “Kg、g”等质量单位时,可以在课堂模拟“超市买鸡蛋”的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掂量鸡蛋的重量,实际感受物体单位差异,通过买卖环节,让学生认识到只有数字和单位结合才能正确表示物体重量。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建立学习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要有“发展性”,从“接受化”到“创造化”
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人的思维活跃程度大相径庭。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维更为敏捷,迸创新的火花,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还较差,创新思维的潜力正待发展。而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推行探究性学习,重在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间。我认为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样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 “9+2”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的起始知识。首先指导学生用凑十法,然后用语言描述使用凑十法的过程,最后同桌交流探讨“9 +2”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8+3”、“7+4”、“6+5” 等同类题目。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思维得到开拓。又如我在教学《复式统计表》时,我利用教学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收集数据后提问:“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学生提出打“√”、打“正”等,并提出用“举手”来统计更快些,后来的教学中我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比较“表1”和“表2”的问题,从而探索出“复式统计表”。
四、要有“真实性”,从“虚拟化”到“逻辑化”
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真实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有些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但有些教师为了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设计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总之,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的作用不可小视,我们数学教师要做有心人,把数学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的演绎,在数学中挖掘生活的影子,把我们的数学课上的越老越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