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焕德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级主任药师、本刊社长、总编辑,多年从事医院药学的科研、教学工作,在该领域内有较高的影响力。
发表学术论文350多篇,出版专著14部,培养了硕士与博士研究生近80名。
(接上期)
第三讲 药物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与安全用药
1.药物的治疗作用
药物与人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接触就会与组织或细胞大分子发生相互作用,改变有关细胞的功能,从而激发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变化,此即药物的作用。绝大多数药物的作用具有选择性,表现为只对某一两种器官或组织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组织作用弱或者毫无作用。药物作用选择性越高,作用范围越小,不良反应就越少,相反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泛,不良反应就多。药物作用选择性是相对的,这和用药的剂量有关。一般来说,小剂量时选择性高,而大剂量时,作用范围扩大,选择性降低,不良反应增多。
药物作用之所以有选择性是由于药物在该器官、组织或细胞的集中分布造成的,也与药物作用的受体有关,主要包括:①药物对不同组织亲和力不同,能选择性地分布于靶组织;②药物在不同组织的代谢速率不同;③受体分布的不均一性,不同组织受体分布的多少和类型存在差异。
2.药物的副作用
药物的副作用是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指药物在正常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任何药物,副作用是不可避免的,其产生的药理基础是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当某一效应被用作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了副作用。可见副作用是药物固有的作用,是可以预知的。所以用药前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其副作用,需要根据用药目的来判定某药物的作用是副作用还是治疗作用,例如,扑尔敏、苯海拉明用于抗过敏治疗时,有嗜睡的副作用,当作为催眠药时,它的催眠作用就成为一种有益的治疗作用。此外,药物的副作用也是可以设法纠正或消除的,如抗高血压药利血平有减慢心率的副作用,肼苯哒嗪则有加快心率的副作用,两者合用时,降压作用互相协同,而影响心率的副作用可以互相抵消。
3.药物的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是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根据药品不良反应与药理作用的关系,药品不良反应一般分为两种类型:A型反应和B型反应。A型反应为药品本身药理作用的加强或延长,一般发生率较高、容易预测,但死亡率低,如阿托品引起的口干等。而B型反应与药品本身的药理作用无关,发生率较低但死亡率较高,如青霉素的过敏反应等。A型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反应;B型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等。①副作用:在治疗量时出现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都较轻微、可逆。如麻黄素治疗支气管哮喘时有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即为副作用。②毒性反应:由于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一般是在超过极量时才会发生。如阿霉素治疗癌症时可致骨髓抑制等。③变态反应:机体受到药物刺激后所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如抗生素等具有半抗原性,能与体内蛋白质结合成完全抗原,引起免疫反应。④继发性反应:由于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如长期用四环素类广谱抗生素引起葡萄球菌性伪膜性肠炎或白假丝酵母菌病等。 ⑤后遗效应:停药后血液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效应。如链霉素可引起永久性耳聋。⑥致畸作用:有些药物能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而引起畸胎,如反应停致海豹型婴儿。家庭用药多为非处方药,在没有专业人员指导的情况下,常会因为药物选择不合理,用法用量不正确,引起药物不良反应,所以要十分警惕。
4.药物副作用与不良反应的区别
药物的副作用,也叫副反应,这些作用本来也是其药理作用的一部分,例如阿托品具有解除胃肠道痉挛的作用,同时也具有扩大瞳孔的作用。当患者服用阿托品治疗胃肠道疼痛时,容易产生看物不清的副作用。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它不包括无意或故意超剂量用药引起的反应以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药物的副作用(副反应),还包括药品的毒性作用(毒性反应)等;副反应只是药品不良反应中的一部分。
5.药害事件
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可预测的有害结果,特别是新药进入临床的最初阶段,因为临床研究时的局限性,一些发生率很低的不良反应未能发现,其中以药物不良反应与用药方法错误最常见。
6.药源性疾病
药源性疾病又称药物诱发的疾病,是由药物为诱发因子,导致人体功能异常或器官损害的疾病,主要是药物不良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后果。这种不良反应发生的持续时间比较长,反应程度较严重,造成某种疾病状态或者器官局部组织发生功能性、器质性损害时,称药源性疾病。如庆大霉素引起的神经性耳聋。药源性疾病比药物不良反应要严重一些,如果发现得早,治疗及时,绝大多数可以减轻症状或者痊愈,但若不能及早发现,耽误了治疗和抢救,则可能引起不可逆性损害,甚至终身致残乃至死亡等,造成难以设想的后果。
药源性疾病的基本类型分为以下几种:①中毒型:有些药物会抑制细胞生长,有严重的细胞毒作用;有些药物对酶有毒性,如抗代谢药甲氨喋呤、秋水仙碱抑制细胞分裂。②炎症型:此型多见于药物引起的各种皮炎。③畸形发育型:有些药物用于妊娠 3 个月内的孕妇能导致胚胎损害,引起胎儿畸形发育;若妊娠期间为预防先兆流产注射孕激素,可造成女婴的生殖器男性化。④发育不全型:如婴幼儿服用四环素引起牙齿釉质发育不全。⑤增生型:如服用苯妥英钠引起的牙龈增生,多见于儿童。⑥萎缩型:糖皮质激素注射后可引起注射部位皮肤发生萎缩性变化,此时可见表皮变薄,乳突消失。⑦变性和浸润型:此型属某些药物性皮炎的表现形式,组织学显示此时表皮有嗜酸性粒细胞坏死及多形核细胞浸润。⑧血管水肿型:多见于药物变态反应时发生的血管神经性水肿。⑨血管栓塞型:如血管造影剂引起的血管栓塞。⑩赘生型和癌变:如长期使用砷剂时,掌踢部可产生疣状损害并可演变成鳞癌或基底细胞癌。
(未完待续)
发表学术论文350多篇,出版专著14部,培养了硕士与博士研究生近80名。
(接上期)
第三讲 药物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与安全用药
1.药物的治疗作用
药物与人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接触就会与组织或细胞大分子发生相互作用,改变有关细胞的功能,从而激发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变化,此即药物的作用。绝大多数药物的作用具有选择性,表现为只对某一两种器官或组织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组织作用弱或者毫无作用。药物作用选择性越高,作用范围越小,不良反应就越少,相反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泛,不良反应就多。药物作用选择性是相对的,这和用药的剂量有关。一般来说,小剂量时选择性高,而大剂量时,作用范围扩大,选择性降低,不良反应增多。
药物作用之所以有选择性是由于药物在该器官、组织或细胞的集中分布造成的,也与药物作用的受体有关,主要包括:①药物对不同组织亲和力不同,能选择性地分布于靶组织;②药物在不同组织的代谢速率不同;③受体分布的不均一性,不同组织受体分布的多少和类型存在差异。
2.药物的副作用
药物的副作用是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指药物在正常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任何药物,副作用是不可避免的,其产生的药理基础是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当某一效应被用作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了副作用。可见副作用是药物固有的作用,是可以预知的。所以用药前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其副作用,需要根据用药目的来判定某药物的作用是副作用还是治疗作用,例如,扑尔敏、苯海拉明用于抗过敏治疗时,有嗜睡的副作用,当作为催眠药时,它的催眠作用就成为一种有益的治疗作用。此外,药物的副作用也是可以设法纠正或消除的,如抗高血压药利血平有减慢心率的副作用,肼苯哒嗪则有加快心率的副作用,两者合用时,降压作用互相协同,而影响心率的副作用可以互相抵消。
3.药物的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是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根据药品不良反应与药理作用的关系,药品不良反应一般分为两种类型:A型反应和B型反应。A型反应为药品本身药理作用的加强或延长,一般发生率较高、容易预测,但死亡率低,如阿托品引起的口干等。而B型反应与药品本身的药理作用无关,发生率较低但死亡率较高,如青霉素的过敏反应等。A型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反应;B型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等。①副作用:在治疗量时出现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都较轻微、可逆。如麻黄素治疗支气管哮喘时有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即为副作用。②毒性反应:由于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一般是在超过极量时才会发生。如阿霉素治疗癌症时可致骨髓抑制等。③变态反应:机体受到药物刺激后所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如抗生素等具有半抗原性,能与体内蛋白质结合成完全抗原,引起免疫反应。④继发性反应:由于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如长期用四环素类广谱抗生素引起葡萄球菌性伪膜性肠炎或白假丝酵母菌病等。 ⑤后遗效应:停药后血液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效应。如链霉素可引起永久性耳聋。⑥致畸作用:有些药物能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而引起畸胎,如反应停致海豹型婴儿。家庭用药多为非处方药,在没有专业人员指导的情况下,常会因为药物选择不合理,用法用量不正确,引起药物不良反应,所以要十分警惕。
4.药物副作用与不良反应的区别
药物的副作用,也叫副反应,这些作用本来也是其药理作用的一部分,例如阿托品具有解除胃肠道痉挛的作用,同时也具有扩大瞳孔的作用。当患者服用阿托品治疗胃肠道疼痛时,容易产生看物不清的副作用。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它不包括无意或故意超剂量用药引起的反应以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药物的副作用(副反应),还包括药品的毒性作用(毒性反应)等;副反应只是药品不良反应中的一部分。
5.药害事件
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可预测的有害结果,特别是新药进入临床的最初阶段,因为临床研究时的局限性,一些发生率很低的不良反应未能发现,其中以药物不良反应与用药方法错误最常见。
6.药源性疾病
药源性疾病又称药物诱发的疾病,是由药物为诱发因子,导致人体功能异常或器官损害的疾病,主要是药物不良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后果。这种不良反应发生的持续时间比较长,反应程度较严重,造成某种疾病状态或者器官局部组织发生功能性、器质性损害时,称药源性疾病。如庆大霉素引起的神经性耳聋。药源性疾病比药物不良反应要严重一些,如果发现得早,治疗及时,绝大多数可以减轻症状或者痊愈,但若不能及早发现,耽误了治疗和抢救,则可能引起不可逆性损害,甚至终身致残乃至死亡等,造成难以设想的后果。
药源性疾病的基本类型分为以下几种:①中毒型:有些药物会抑制细胞生长,有严重的细胞毒作用;有些药物对酶有毒性,如抗代谢药甲氨喋呤、秋水仙碱抑制细胞分裂。②炎症型:此型多见于药物引起的各种皮炎。③畸形发育型:有些药物用于妊娠 3 个月内的孕妇能导致胚胎损害,引起胎儿畸形发育;若妊娠期间为预防先兆流产注射孕激素,可造成女婴的生殖器男性化。④发育不全型:如婴幼儿服用四环素引起牙齿釉质发育不全。⑤增生型:如服用苯妥英钠引起的牙龈增生,多见于儿童。⑥萎缩型:糖皮质激素注射后可引起注射部位皮肤发生萎缩性变化,此时可见表皮变薄,乳突消失。⑦变性和浸润型:此型属某些药物性皮炎的表现形式,组织学显示此时表皮有嗜酸性粒细胞坏死及多形核细胞浸润。⑧血管水肿型:多见于药物变态反应时发生的血管神经性水肿。⑨血管栓塞型:如血管造影剂引起的血管栓塞。⑩赘生型和癌变:如长期使用砷剂时,掌踢部可产生疣状损害并可演变成鳞癌或基底细胞癌。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