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胃功能的强弱,决定了元气的盛衰,而内在元气是人体健康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养生防衰保健中,调理脾胃是非常重要的。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以后天弥补先天补益脾胃,就能为肾脏精气的充盛打下坚实的基础,延缓人体衰老。正因如此,中医强调脾胃的调养与补益。古代就有医家提出:“补肾不如补脾”。对于脾胃虚弱的病人或中老年人,都主张运用“益气”或“补中”的办法来加强后天功能。近代著名画家谭建丞就是很好的例子,他虽然先天不足,很多人认为他活不到30岁,但他95岁后仍有书画大作不断问世。那他又是如何养生的呢?一是少吃,二是多动,三是睡足,四是晚餐吃粥。实际上,第一点“少吃”与第四点“喝粥”,正是养护后天之本脾胃的最佳妙法。
春 季
(立春、雨水、惊蜇、春分、清明、谷雨)
按五行养生理论,春天属木,而木克土,土是脾胃,所以开春正是人体脾胃功能低迷的时候,养生要以提振脾胃之气,健脾养胃为主。
中医观点认为,春季饮食宜减酸涩多甘甜,对于脾胃不适的人可在饮食上采用蜂蜜疗法。将蜂蜜隔水蒸熟,最好是在饭前空腹服用,每日100毫升,有养阴益胃之功效。另外,大枣也是不错的选择,尤其是女性,吃枣健脾养胃,补血抗衰,正所谓“门前一棵枣,红颜直到老”。阴虚内热体质者,可选大米粥、赤豆粥、莲心粥、青菜泥等食物搭配蜂蜜水食用,有利阳气吸收,促进血液循环。
春季人体肝气当令,肝气过旺易伤脾胃,加上谷雨时节雨水多湿气重,湿邪最易伤脾胃。 这时健脾胃一定要讲究“柔”,食物里最柔和的就是山药了,每天吃点山药有很好的健脾功效。甘味食物虽能滋补脾胃,但过多食用则不利于春天肝气的疏泄,还会使本来就偏旺的肝气更旺,对脾胃造成伤害。所以在饮食上应该注意,可常食用葱、豉、芪等,还要多吃祛痰健脾、补肾养肺的食物,如枇杷、梨、莲子、百合、核桃等,有助于减轻症状。春季养生还可以选用食性偏凉的食物熬煮的粥汤,如梨、藕、荠菜、百合等,以利肝气舒展。
春分之后,可以根据不同体质,通过用健脾、祛湿功效的汤、粥来调节脾胃,除了茯苓、赤小豆这类中医药效比较强的食物外,还可通过吃绿色蔬菜来祛湿,比如扁豆。春季饮食养生清补食料如荞麦、薏苡仁、豆浆、绿豆及苹果、芝麻、核桃等,可以让身体较虚弱的人达到健脾养胃的功效。
夏 季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中医认为,脾主湿,湿为夏季的主气,加之夏季气候炎热,汗出增多,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功能减退,会出现食欲不振,胃纳呆滞,肢软乏力现象。故夏季食补重在健脾利湿,开胃消食,而药粥疗法既可补充气候炎热丢失的水份,又可护养脾胃,寓药于食,可谓一举两得。
山药大米粥:山药100克,大米100克。将山药洗净,切片;大米淘净,与山药同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共煮为粥食。山药既是一味补益性中药,又是日常佳蔬,早在《本经》中已将其列为“上品”药材,《本草纲目》言其可“益肾气,健脾胃,止泻痢,化痰涎,润皮毛”。
扁豆荷叶粥:白扁豆50克,冰糖30克,荷叶1张,大米50克。先取扁豆煮沸后,下大米煮至扁豆粘软时,下荷叶、冰糖,煮20分钟后即成。可清暑利湿,和胃厚肠,适用于暑热感冒,肢体重困,大便溏薄,口苦尿黄等。本方能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浊,故专治中宫病,清暑除湿而健脾胃。
赤小豆粥:赤小豆50克,大米200克,调料适量。将豆、米淘净,先取赤豆煮沸后,纳入大米煮至粥成,调入食盐、味精服食。可健脾利水,适用于脾胃亏虚,肢软乏力及水肿病、脚湿气等。本方甘能补脾,性善下行而利水,为滋养性食疗佳方。
秋 季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秋天养生必须记住,立秋后还有秋老虎,七月天气仍热。而且这段时间雨水特多,常常暴雨成灾,甚至在八月上旬还有洪水为患。正是由于这段时间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湿,两种邪气狼狈为奸,可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对脾胃的影响最大,所以初秋之时,很多人都会出现腹泻、腹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病症。因此,初秋想要不生病,还得从健脾胃开始。可多吃点扁豆、豇豆、薏苡仁等健脾利湿的食物,以帮助脾胃消化。
“贴秋膘”是秋季养生保健的主旋律。经历了炎炎一夏的“煎熬”,这时人们也该“胃口大开”了,所以才有了“贴秋瞟”一说。但是“贴秋膘”并不是说一味地吃肉便能将您身上的肉补回来,必须讲究一个度,肥腻的肉补过了头,很容易导致脾胃出现问题,引发腹泻。另外,由于夏季湿热较重,所以经过一个夏天的“煎熬”之后,脾胃功能相对较弱。加之本来油腻的食物就不好被脾胃运化吸收,如果过多地进补,就更不好吸收了,所以人体只好把这些还没有吸收的食物排出体外,就出现了腹泻的现象。另外,没有排出体外又没能吸收的成分,还能变成痰,附着在体内各处,成为引发疾病的导火索。再者,秋季天气干燥,人们常常出现口干唇焦、大便秘结等秋燥症状,像牛羊肉之类都是热性食物,多吃无异于火上浇油了。所以贴秋膘还得悠着点!
中医讲究“四季五补”,即春要升补、夏要清补、长夏要淡补、秋要平补、冬要温补。也就是说秋天多吃一些健脾利湿的茄子、鲜藕、黄瓜、冬瓜等甘味和淡味食物才有利脾胃的养生保健。
冬 季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冬季是万物伏藏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养胃补脾对人体储存能量非常重要。冬天人体需较多热能维持体温以御寒,因而常进补一些高营养、高能量食物,不仅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还可把补养品中的有益成分储存于内,为来年健康打下基础。然而,由于“脾胃为后天之本”,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所以无论食补也好,药补也罢,首当调养脾胃。经夏暑、秋燥的消耗,初冬之时,脾胃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尤其是年老体弱多病者,进补前应先打“底补”,又称“引补”。作为底补,芡实是最好食选。可用芡实、红枣、薏苡仁或花生仁加红糖炖汤服,或用芡实炖瘦猪肉、牛肉、鸡肉等食用,即可达此目的。还有,山药和藕的效果也不错,同样可以用来炖肉引补。再有可选用性质平和的食物调理脾胃,如百合银耳羹、薏仁山药粥、八珍糕、茯苓饼、桂圆汤、红枣炖肘子等。平素脾胃虚弱的人,冬季强健脾胃极其重要,除在心理及起居上注意调摄外,饮食要定时定量,不过饥过饱,并忌烟、酒及辛辣刺激之品。同时可加服一些健脾养胃的药物,如六君子散之类。这样不仅能有效地防止宿疾复发,还可调补脾胃,巩固以往疗效,为进补铺路。
春 季
(立春、雨水、惊蜇、春分、清明、谷雨)
按五行养生理论,春天属木,而木克土,土是脾胃,所以开春正是人体脾胃功能低迷的时候,养生要以提振脾胃之气,健脾养胃为主。
中医观点认为,春季饮食宜减酸涩多甘甜,对于脾胃不适的人可在饮食上采用蜂蜜疗法。将蜂蜜隔水蒸熟,最好是在饭前空腹服用,每日100毫升,有养阴益胃之功效。另外,大枣也是不错的选择,尤其是女性,吃枣健脾养胃,补血抗衰,正所谓“门前一棵枣,红颜直到老”。阴虚内热体质者,可选大米粥、赤豆粥、莲心粥、青菜泥等食物搭配蜂蜜水食用,有利阳气吸收,促进血液循环。
春季人体肝气当令,肝气过旺易伤脾胃,加上谷雨时节雨水多湿气重,湿邪最易伤脾胃。 这时健脾胃一定要讲究“柔”,食物里最柔和的就是山药了,每天吃点山药有很好的健脾功效。甘味食物虽能滋补脾胃,但过多食用则不利于春天肝气的疏泄,还会使本来就偏旺的肝气更旺,对脾胃造成伤害。所以在饮食上应该注意,可常食用葱、豉、芪等,还要多吃祛痰健脾、补肾养肺的食物,如枇杷、梨、莲子、百合、核桃等,有助于减轻症状。春季养生还可以选用食性偏凉的食物熬煮的粥汤,如梨、藕、荠菜、百合等,以利肝气舒展。
春分之后,可以根据不同体质,通过用健脾、祛湿功效的汤、粥来调节脾胃,除了茯苓、赤小豆这类中医药效比较强的食物外,还可通过吃绿色蔬菜来祛湿,比如扁豆。春季饮食养生清补食料如荞麦、薏苡仁、豆浆、绿豆及苹果、芝麻、核桃等,可以让身体较虚弱的人达到健脾养胃的功效。
夏 季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中医认为,脾主湿,湿为夏季的主气,加之夏季气候炎热,汗出增多,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功能减退,会出现食欲不振,胃纳呆滞,肢软乏力现象。故夏季食补重在健脾利湿,开胃消食,而药粥疗法既可补充气候炎热丢失的水份,又可护养脾胃,寓药于食,可谓一举两得。
山药大米粥:山药100克,大米100克。将山药洗净,切片;大米淘净,与山药同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共煮为粥食。山药既是一味补益性中药,又是日常佳蔬,早在《本经》中已将其列为“上品”药材,《本草纲目》言其可“益肾气,健脾胃,止泻痢,化痰涎,润皮毛”。
扁豆荷叶粥:白扁豆50克,冰糖30克,荷叶1张,大米50克。先取扁豆煮沸后,下大米煮至扁豆粘软时,下荷叶、冰糖,煮20分钟后即成。可清暑利湿,和胃厚肠,适用于暑热感冒,肢体重困,大便溏薄,口苦尿黄等。本方能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浊,故专治中宫病,清暑除湿而健脾胃。
赤小豆粥:赤小豆50克,大米200克,调料适量。将豆、米淘净,先取赤豆煮沸后,纳入大米煮至粥成,调入食盐、味精服食。可健脾利水,适用于脾胃亏虚,肢软乏力及水肿病、脚湿气等。本方甘能补脾,性善下行而利水,为滋养性食疗佳方。
秋 季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秋天养生必须记住,立秋后还有秋老虎,七月天气仍热。而且这段时间雨水特多,常常暴雨成灾,甚至在八月上旬还有洪水为患。正是由于这段时间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湿,两种邪气狼狈为奸,可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对脾胃的影响最大,所以初秋之时,很多人都会出现腹泻、腹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病症。因此,初秋想要不生病,还得从健脾胃开始。可多吃点扁豆、豇豆、薏苡仁等健脾利湿的食物,以帮助脾胃消化。
“贴秋膘”是秋季养生保健的主旋律。经历了炎炎一夏的“煎熬”,这时人们也该“胃口大开”了,所以才有了“贴秋瞟”一说。但是“贴秋膘”并不是说一味地吃肉便能将您身上的肉补回来,必须讲究一个度,肥腻的肉补过了头,很容易导致脾胃出现问题,引发腹泻。另外,由于夏季湿热较重,所以经过一个夏天的“煎熬”之后,脾胃功能相对较弱。加之本来油腻的食物就不好被脾胃运化吸收,如果过多地进补,就更不好吸收了,所以人体只好把这些还没有吸收的食物排出体外,就出现了腹泻的现象。另外,没有排出体外又没能吸收的成分,还能变成痰,附着在体内各处,成为引发疾病的导火索。再者,秋季天气干燥,人们常常出现口干唇焦、大便秘结等秋燥症状,像牛羊肉之类都是热性食物,多吃无异于火上浇油了。所以贴秋膘还得悠着点!
中医讲究“四季五补”,即春要升补、夏要清补、长夏要淡补、秋要平补、冬要温补。也就是说秋天多吃一些健脾利湿的茄子、鲜藕、黄瓜、冬瓜等甘味和淡味食物才有利脾胃的养生保健。
冬 季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冬季是万物伏藏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养胃补脾对人体储存能量非常重要。冬天人体需较多热能维持体温以御寒,因而常进补一些高营养、高能量食物,不仅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还可把补养品中的有益成分储存于内,为来年健康打下基础。然而,由于“脾胃为后天之本”,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所以无论食补也好,药补也罢,首当调养脾胃。经夏暑、秋燥的消耗,初冬之时,脾胃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尤其是年老体弱多病者,进补前应先打“底补”,又称“引补”。作为底补,芡实是最好食选。可用芡实、红枣、薏苡仁或花生仁加红糖炖汤服,或用芡实炖瘦猪肉、牛肉、鸡肉等食用,即可达此目的。还有,山药和藕的效果也不错,同样可以用来炖肉引补。再有可选用性质平和的食物调理脾胃,如百合银耳羹、薏仁山药粥、八珍糕、茯苓饼、桂圆汤、红枣炖肘子等。平素脾胃虚弱的人,冬季强健脾胃极其重要,除在心理及起居上注意调摄外,饮食要定时定量,不过饥过饱,并忌烟、酒及辛辣刺激之品。同时可加服一些健脾养胃的药物,如六君子散之类。这样不仅能有效地防止宿疾复发,还可调补脾胃,巩固以往疗效,为进补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