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统计学作为很多财经院校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统计思维能力和利用统计分析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现实教学效果与培养目标相差甚远,究其原因,在于教学方式方法不当等,无法激发学生主动性学习的热情。针对这些问题,从实际教学经历出发,对统计学课程教学提出几点个人认为可行的改革措施,希望可以与同行教师进行交流学习。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改革;财经类非统计专业;独立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182-02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统计学的应用领域也逐步扩宽:统计学为金融,医学、服务、工业、农业等行业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数量分析工具,同时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使得原本复杂的统计运算变得简单明了,又进一步促进了统计学的应用。因此,目前统计学被很多财经院校设置为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统计思维能力,以及利用统计分析工具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英国著名生物学家、统计学家高尔顿说:“统计学具有处理复杂问题的非凡能力,当科学的探索者在前进的过程中荆棘载途时,统计学可以打开一条通道。”这一描述揭示了统计学的魅力。但是,目前非统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普遍存在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学习主动性不高、学生实践能力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解决的主要途径还是通过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一、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课堂互动不足
三本独立院校学生普遍数学功底差,对于统计学中计算公式和枯燥的概念兴趣不大,并且非统计类专业学生普遍认为统计学对自身专业发展没有什么帮助,从思想上不够认同统计学课程。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学方式方法不得当。虽然我们财经类院校统计学课程的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利用统计思维及统计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但我们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却普遍只是课堂上强调学生动手能力,而整个学期中还都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及演练,学生则坐在下边听,并没有就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专项训练。如此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最终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学习的主动性不强、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不足等一系列阻碍教学效果提升的不良现象。
(二)实践环节指导不充分,学生动手能力差
统计学课程一般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之后,即大二的第二学期,上课班级数多,师生比例严重失调,课程内容繁多,实践性课时几乎被理论性课时挤占得所剩无几,因此整个学期都是教师讲授,学生做笔记,做课后习题,学生根本没有利用所学统计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机会和可能,也就谈不上学以致用了。但这个问题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课程安排不合理,不能体现统计学应用性的特点,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统计学完全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
二、改革措施
(一)注重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
统计的真谛在于它体现的思想,在于它所提供的思维方式。正如H.G.Wells所说:统计思维总有一天会像读与写一样成为一个有效率公民的必备能力。戴维·S·穆尔描述统计:“不要把统计当做专业的工具,而要当做受过教育的人应有的文化素养……统计是一种独立且基本的思考方法。” 学好统计学的关键不在于记住多少公式,而在于如何利用统计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轻公式推理,重统计方法的基本思想及原理。比如《统计学的世界》中对各种统计概念是这样介绍的:“小心潜在变量”,变异无处不在”,“结论并不是百分百的”,“数据可反映社会价值”等,并结合通俗易懂的案例进行阐述,使读者可以深入浅出地领悟统计基本思想。课堂上,我们可以借鉴他的这种方式,以统计方法的基本思想为标题,以通俗易懂的生活案例为背景,将统计方法的基本思想讲授给学生,让学生轻松的氛围中领悟统计方法的基本原理。
(二)抛锚式教学
我们传统的讲课模式,是老师负责“填鸭式”的灌输,学生负责理解记忆,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统计学教学中应注意导课方式,让学生有主动去学习的欲望。而抛锚式教学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引出知识模块,既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动力,又能深入浅出的将知识讲授给学生。此外,所选案例应尽可能的贴近学生所学专业和生活,让他们深刻的体会到统计无处不在,看到统计的魅力。比如,讲到统计调查问卷设计时,可将课前设计好的带有缺陷的调查问卷或调查表(如大学生择偶标准调查、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意愿调查等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一些调查项目),先发给学生,并要求他们认真阅读并填写,之后让他们将自己填写过程中的一些体会或疑问分组讨论,最后教师只需将他们讨论结果进行汇总,由此引出调查问卷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步骤、注意事项。再比如,讲到调和平均数指标(一般算术平均数指标作为前置内容)时,应先以2—3个实例(例如,已知每个工人的日产量和每个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求工人平均劳动生产率)为背景,让学生自己寻找解答的共同思路(计算依据:基本公式,例如,平均劳动生产率=工人实际总产量/总工时)及与算术平均数指标运算的异同,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调和平均数指标的一般公式,并总结出无论是算术平均指标还是调和平均指标所依据的基本公式相同,即两者本质上是一致的,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到底选用简单算术平均指标还是调和算术平均指标,取决于所掌握的数据资料。这样不仅可以直接消除学生对统计公式的恐惧感,也深入浅出的将知识讲解清楚。再比如,讲到统计综合指数时,以测定一组不同计量单位和使用价值的商品销量变动程度为背景案例,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构建反映不同计量单位和使用价值的商品销量综合变动程度的分析指标。通过思考的过程,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复杂现象总体要想综合反映平均变动,直接相加是行不通的,必须想办法使这种不能直接相加比较的价值量转换为可以直接相加的价值量,以此逐步引入综合指数的编制原理。再比如,讲到标志变异指标,以投资风险为背景,再比如,讲到回归分析,以财政收支与GDP为背景等等。总之,要选择贴近学生专业和生活的具有实际意义的案例为背景,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学习的积极性,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和学生学习的伙伴,而非说教者,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轻松的领悟统计方法的基本思想及原理,才会体会到统计与自身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 (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统计学作为一门方法论学科,为我们提供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及方法,因此,要学好统计学,必须充分理解统计学中基本方法的使用条件,掌握其操作方法,并能够结合经济背景对数据分析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而现实中,我们统计学的课堂教学中虽然也注重统计方法的应用,但是由于统计学知识繁杂、课时安排普遍过少、开课班级过多等原因,导致我们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的训练过少。因此,在不能改变基本条件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对统计学应用性较强的章节进行模块划分,例如,可将统计学按照统计活动过程分为以下三个模块: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及描述统计分析、深度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统计指标分析、回归分析)。并在课程简介完后让学生分组,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项目,并依据课程进度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比如,统计资料搜集的基本理论及方法学习完后,学生就自己所选择的项目,设计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并进行实地调查。再比如,数据整理及描述统计分析,可编写相应的实验手册(主要包括数据录入、数据筛选、平均数、标准差、众数、中位数等基本指标,以及excel统计图表的绘制),通过演练使学生可以对统计数据进行简单描述统计分析,并可以借助统计图表将分析结果展示给读者;深度分析又可以分为时间序列分析、统计指标分析、回归分析三个模块,并针对不同模块以实际研究项目为背景,带领学生进行研究和学习,并通过演练使学生可以灵活应用所学分析方法研究具体的经济问题。
(四)优化考核方式
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而言,通过统计学的学习,应掌握调查方案设计、调查问卷设计、调查资料收集、调查资料整理分析、调查报告的撰写等基本技能。而我们传统的卷面考试很难考查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对传统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创新,充分体现独立学院对非统计专业学生开设统计学专业基础课程的培养目的,改变学生以往只为应付考试的学习态度。我们可以根据统计学课程教学目标将课程考核分为基本技能考核、案例分析能力考核、基本理论知识考核。其中,基本技能考核(调查报告形式)主要考查调查方案设计、调查问卷设计、实地调查、数据录入整理分析,并能撰写一份完整详实的调查报告的能力;案例分析能力(研究报告形式)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结合实际经济背景,利用所学知识(时间序列分析、统计指标、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并能撰写研究报告的能力;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核(闭卷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统计学基本概念及方法的使用原理的掌握程度。通过不同的考核方式,全方位考查学生对统计学方法的基本思想及原理的理解程度,调查方案和问卷设计技能的掌握程度,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分析及深度分析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玲.应用统计学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32).
[2] 石秀丽.经管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与创新[J].黑龙江教育,2011,(12).
[3] 邓惜潮.统计学教学改革初探[J].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
[4] 贺胜军.高职院非统计专业统计学基础教学的几点思考[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
[责任编辑 仲 琪]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改革;财经类非统计专业;独立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182-02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统计学的应用领域也逐步扩宽:统计学为金融,医学、服务、工业、农业等行业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数量分析工具,同时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使得原本复杂的统计运算变得简单明了,又进一步促进了统计学的应用。因此,目前统计学被很多财经院校设置为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统计思维能力,以及利用统计分析工具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英国著名生物学家、统计学家高尔顿说:“统计学具有处理复杂问题的非凡能力,当科学的探索者在前进的过程中荆棘载途时,统计学可以打开一条通道。”这一描述揭示了统计学的魅力。但是,目前非统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普遍存在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学习主动性不高、学生实践能力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解决的主要途径还是通过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一、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课堂互动不足
三本独立院校学生普遍数学功底差,对于统计学中计算公式和枯燥的概念兴趣不大,并且非统计类专业学生普遍认为统计学对自身专业发展没有什么帮助,从思想上不够认同统计学课程。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学方式方法不得当。虽然我们财经类院校统计学课程的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利用统计思维及统计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但我们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却普遍只是课堂上强调学生动手能力,而整个学期中还都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及演练,学生则坐在下边听,并没有就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专项训练。如此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最终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学习的主动性不强、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不足等一系列阻碍教学效果提升的不良现象。
(二)实践环节指导不充分,学生动手能力差
统计学课程一般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之后,即大二的第二学期,上课班级数多,师生比例严重失调,课程内容繁多,实践性课时几乎被理论性课时挤占得所剩无几,因此整个学期都是教师讲授,学生做笔记,做课后习题,学生根本没有利用所学统计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机会和可能,也就谈不上学以致用了。但这个问题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课程安排不合理,不能体现统计学应用性的特点,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统计学完全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
二、改革措施
(一)注重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
统计的真谛在于它体现的思想,在于它所提供的思维方式。正如H.G.Wells所说:统计思维总有一天会像读与写一样成为一个有效率公民的必备能力。戴维·S·穆尔描述统计:“不要把统计当做专业的工具,而要当做受过教育的人应有的文化素养……统计是一种独立且基本的思考方法。” 学好统计学的关键不在于记住多少公式,而在于如何利用统计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轻公式推理,重统计方法的基本思想及原理。比如《统计学的世界》中对各种统计概念是这样介绍的:“小心潜在变量”,变异无处不在”,“结论并不是百分百的”,“数据可反映社会价值”等,并结合通俗易懂的案例进行阐述,使读者可以深入浅出地领悟统计基本思想。课堂上,我们可以借鉴他的这种方式,以统计方法的基本思想为标题,以通俗易懂的生活案例为背景,将统计方法的基本思想讲授给学生,让学生轻松的氛围中领悟统计方法的基本原理。
(二)抛锚式教学
我们传统的讲课模式,是老师负责“填鸭式”的灌输,学生负责理解记忆,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统计学教学中应注意导课方式,让学生有主动去学习的欲望。而抛锚式教学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引出知识模块,既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动力,又能深入浅出的将知识讲授给学生。此外,所选案例应尽可能的贴近学生所学专业和生活,让他们深刻的体会到统计无处不在,看到统计的魅力。比如,讲到统计调查问卷设计时,可将课前设计好的带有缺陷的调查问卷或调查表(如大学生择偶标准调查、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意愿调查等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一些调查项目),先发给学生,并要求他们认真阅读并填写,之后让他们将自己填写过程中的一些体会或疑问分组讨论,最后教师只需将他们讨论结果进行汇总,由此引出调查问卷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步骤、注意事项。再比如,讲到调和平均数指标(一般算术平均数指标作为前置内容)时,应先以2—3个实例(例如,已知每个工人的日产量和每个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求工人平均劳动生产率)为背景,让学生自己寻找解答的共同思路(计算依据:基本公式,例如,平均劳动生产率=工人实际总产量/总工时)及与算术平均数指标运算的异同,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调和平均数指标的一般公式,并总结出无论是算术平均指标还是调和平均指标所依据的基本公式相同,即两者本质上是一致的,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到底选用简单算术平均指标还是调和算术平均指标,取决于所掌握的数据资料。这样不仅可以直接消除学生对统计公式的恐惧感,也深入浅出的将知识讲解清楚。再比如,讲到统计综合指数时,以测定一组不同计量单位和使用价值的商品销量变动程度为背景案例,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构建反映不同计量单位和使用价值的商品销量综合变动程度的分析指标。通过思考的过程,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复杂现象总体要想综合反映平均变动,直接相加是行不通的,必须想办法使这种不能直接相加比较的价值量转换为可以直接相加的价值量,以此逐步引入综合指数的编制原理。再比如,讲到标志变异指标,以投资风险为背景,再比如,讲到回归分析,以财政收支与GDP为背景等等。总之,要选择贴近学生专业和生活的具有实际意义的案例为背景,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学习的积极性,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和学生学习的伙伴,而非说教者,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轻松的领悟统计方法的基本思想及原理,才会体会到统计与自身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 (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统计学作为一门方法论学科,为我们提供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及方法,因此,要学好统计学,必须充分理解统计学中基本方法的使用条件,掌握其操作方法,并能够结合经济背景对数据分析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而现实中,我们统计学的课堂教学中虽然也注重统计方法的应用,但是由于统计学知识繁杂、课时安排普遍过少、开课班级过多等原因,导致我们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的训练过少。因此,在不能改变基本条件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对统计学应用性较强的章节进行模块划分,例如,可将统计学按照统计活动过程分为以下三个模块: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及描述统计分析、深度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统计指标分析、回归分析)。并在课程简介完后让学生分组,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项目,并依据课程进度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比如,统计资料搜集的基本理论及方法学习完后,学生就自己所选择的项目,设计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并进行实地调查。再比如,数据整理及描述统计分析,可编写相应的实验手册(主要包括数据录入、数据筛选、平均数、标准差、众数、中位数等基本指标,以及excel统计图表的绘制),通过演练使学生可以对统计数据进行简单描述统计分析,并可以借助统计图表将分析结果展示给读者;深度分析又可以分为时间序列分析、统计指标分析、回归分析三个模块,并针对不同模块以实际研究项目为背景,带领学生进行研究和学习,并通过演练使学生可以灵活应用所学分析方法研究具体的经济问题。
(四)优化考核方式
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而言,通过统计学的学习,应掌握调查方案设计、调查问卷设计、调查资料收集、调查资料整理分析、调查报告的撰写等基本技能。而我们传统的卷面考试很难考查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对传统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创新,充分体现独立学院对非统计专业学生开设统计学专业基础课程的培养目的,改变学生以往只为应付考试的学习态度。我们可以根据统计学课程教学目标将课程考核分为基本技能考核、案例分析能力考核、基本理论知识考核。其中,基本技能考核(调查报告形式)主要考查调查方案设计、调查问卷设计、实地调查、数据录入整理分析,并能撰写一份完整详实的调查报告的能力;案例分析能力(研究报告形式)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结合实际经济背景,利用所学知识(时间序列分析、统计指标、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并能撰写研究报告的能力;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核(闭卷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统计学基本概念及方法的使用原理的掌握程度。通过不同的考核方式,全方位考查学生对统计学方法的基本思想及原理的理解程度,调查方案和问卷设计技能的掌握程度,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分析及深度分析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玲.应用统计学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32).
[2] 石秀丽.经管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与创新[J].黑龙江教育,2011,(12).
[3] 邓惜潮.统计学教学改革初探[J].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
[4] 贺胜军.高职院非统计专业统计学基础教学的几点思考[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
[责任编辑 仲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