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语课程是农业高职院校非常重要的应用型基础课程。本文基于课程性质,对农业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存在的关键性的问题做出了剖析,结合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就此课程的教学提出了相关的实践对策
【关键词】英语教学 农业高职院校 对策研究
近些年,在对外贸易交往过程中,农产品贸易日益频繁,英语作为运用和交流的工具,对涉农技术人员英语水平的要求日益增加,因此农业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要以此作为契机和目的,努力探求教学过程当中的可行性,满足职业教育对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英语水平的要求。
一、农业类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
1.学生英语基础水平落差较大和应用能力普遍薄弱。农业高职院校重点培养的是农业技术、农业生产与管理、农业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英语听说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现实的情况却是农业高职院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英语基础能力薄弱,英语水平和学习能力两极分化严重,在中学英语学习过程中,他们主要又是依赖教学硬件:教师和课本,进入大学后他们便出现了不适应听说教学,不适应从学习受体到学习主体的转变等诸多不适应。
2.现阶段英语教学课程内容和评价体系设置。在农业高职院校英语的教学设置范畴中,传统的精读教学唱着主调,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和听说能力的培养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更值得注意的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农业类的行业英语课程设置不足,实践类课程开课率几乎为零,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学生在行业背景下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形成和提升。农业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着重于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应试倾向,这主要是由于现行的考核方法和评价体系所导致的,因此,对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形成和提升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与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3.英语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脱节,难以适应岗位工作需求。农业高职英语课程作为农业类相关职业能力的基础必备之一,学习的课程应该具有收获性和借鉴性,是为今后从事农业专业领域工作服务的工具。然而现实却是在农业高职的英语教学过程当中,英语的“工具性”,学与用的“零距离”接轨也难以实现。农业高职院校的学生应掌握职业岗位上所必需具备的英语知识和英语技能,如岗位听说能力、全英文的操作注意事项或产品说明书的阅读、英文的农业机械维修指南可以参照执行、英文描述产品、进行农业国际贸易商务洽谈等事宜。这些都是在高职教学培养模式当中极度欠缺的。因此探索具有适合农业专业特色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农业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教学实践对策研究
1.多种教学方法融会贯通。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一定要体现“分层教学、自主创意、个性化突出”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学方法是决不能单一乏味的。行动导向教学法于是应运而生了,其中任务驱动和项目教学法是两种不同而又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其任务可以是用英语撰写一篇农产品的宣传手册、描绘一幅图画的内容、设计一张农业数据表格、制定一份农业生产计划、撰写一份农产品调查报告等。项目教学法可以尝试将一个相对独立的全英语的农业产品贸易案例,交由学生自己处理。涉及到相关农业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的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贸易过程及每一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原则上项目结束后应有一件可以看得到的“产品”,这个产品的概念可以是抽象意义的,即一个教学或是学习的结果。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和项目可以结合搭配贯穿运用,搭配多种创新型的教学方法,必将起到教学相长、相得益彰的效果与作用,其用意是培养学生主动构建更多的知识,这是在他们自己现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去进行的,从而培养学生学习主体意识,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监控力和参与意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应用型英语课程教学当中施教者和学习者之间需要达到的目标。
2.突出农业高职英语教学应用能力的培养,运用专业性教学模式体现职业针对性。
教学内容的构建是职业英语教学所面临的一项重要的改革,农业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要体现农业行业的专业性,当前农业高职英语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英语教学与岗位就业的相关性。
上述教学案例证明,当英语语教学与专业技能结合起来时,过去学习的单一性,纯粹性逐渐被好的习得语言的模式所取代,成效自然而然得以提升。学习者自通过亲自使用英语来实施真实的交际行为和工作过程,才能使他们的英语学习过程产生良好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瑾.农业类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 2012.7.
[2]曾莲英,黄新文.农业职业院校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一体化教学的尝试[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关键词】英语教学 农业高职院校 对策研究
近些年,在对外贸易交往过程中,农产品贸易日益频繁,英语作为运用和交流的工具,对涉农技术人员英语水平的要求日益增加,因此农业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要以此作为契机和目的,努力探求教学过程当中的可行性,满足职业教育对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英语水平的要求。
一、农业类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
1.学生英语基础水平落差较大和应用能力普遍薄弱。农业高职院校重点培养的是农业技术、农业生产与管理、农业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英语听说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现实的情况却是农业高职院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英语基础能力薄弱,英语水平和学习能力两极分化严重,在中学英语学习过程中,他们主要又是依赖教学硬件:教师和课本,进入大学后他们便出现了不适应听说教学,不适应从学习受体到学习主体的转变等诸多不适应。
2.现阶段英语教学课程内容和评价体系设置。在农业高职院校英语的教学设置范畴中,传统的精读教学唱着主调,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和听说能力的培养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更值得注意的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农业类的行业英语课程设置不足,实践类课程开课率几乎为零,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学生在行业背景下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形成和提升。农业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着重于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应试倾向,这主要是由于现行的考核方法和评价体系所导致的,因此,对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形成和提升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与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3.英语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脱节,难以适应岗位工作需求。农业高职英语课程作为农业类相关职业能力的基础必备之一,学习的课程应该具有收获性和借鉴性,是为今后从事农业专业领域工作服务的工具。然而现实却是在农业高职的英语教学过程当中,英语的“工具性”,学与用的“零距离”接轨也难以实现。农业高职院校的学生应掌握职业岗位上所必需具备的英语知识和英语技能,如岗位听说能力、全英文的操作注意事项或产品说明书的阅读、英文的农业机械维修指南可以参照执行、英文描述产品、进行农业国际贸易商务洽谈等事宜。这些都是在高职教学培养模式当中极度欠缺的。因此探索具有适合农业专业特色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农业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教学实践对策研究
1.多种教学方法融会贯通。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一定要体现“分层教学、自主创意、个性化突出”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学方法是决不能单一乏味的。行动导向教学法于是应运而生了,其中任务驱动和项目教学法是两种不同而又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其任务可以是用英语撰写一篇农产品的宣传手册、描绘一幅图画的内容、设计一张农业数据表格、制定一份农业生产计划、撰写一份农产品调查报告等。项目教学法可以尝试将一个相对独立的全英语的农业产品贸易案例,交由学生自己处理。涉及到相关农业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的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贸易过程及每一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原则上项目结束后应有一件可以看得到的“产品”,这个产品的概念可以是抽象意义的,即一个教学或是学习的结果。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和项目可以结合搭配贯穿运用,搭配多种创新型的教学方法,必将起到教学相长、相得益彰的效果与作用,其用意是培养学生主动构建更多的知识,这是在他们自己现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去进行的,从而培养学生学习主体意识,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监控力和参与意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应用型英语课程教学当中施教者和学习者之间需要达到的目标。
2.突出农业高职英语教学应用能力的培养,运用专业性教学模式体现职业针对性。
教学内容的构建是职业英语教学所面临的一项重要的改革,农业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要体现农业行业的专业性,当前农业高职英语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英语教学与岗位就业的相关性。
上述教学案例证明,当英语语教学与专业技能结合起来时,过去学习的单一性,纯粹性逐渐被好的习得语言的模式所取代,成效自然而然得以提升。学习者自通过亲自使用英语来实施真实的交际行为和工作过程,才能使他们的英语学习过程产生良好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瑾.农业类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 2012.7.
[2]曾莲英,黄新文.农业职业院校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一体化教学的尝试[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