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请给人以心灵的自由

来源 :陕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itialD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给学生以舒展的心灵
  我想和大家一起重温陶行知当年的话:“在现状下,尤须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只有校长教师学生工友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才能造成一个民主的学校。”
  这是陶行知的原话,这些话在今天听起来都还是很前卫的。为什么几十年过去了,我们还没有做到这“六大解放”?我们还必须强调这“六大解放”?可见我们教育没有走多远,我们的教育改革还在陶行知当年的起点上,我们的教育还没有让大多数学生得以解放。
  “六大解放”中最关键的是第一条“解放他的头脑”,即“让学生拥有心灵的自由”,让学生能想也敢想。比如语文课的阅读教学中,与其煞费苦心地“引导”学生找这个“关键词”、寻那个“关键句”,不如让学生畅抒己见,宁肯让阅读课成为学生精神交流的论坛,也不要让它成为教师传授阅读心得的讲座。又如作文教学,与其仅仅“训练”学生如何在“怎样写”上下工夫,不如放开让学生在“写什么”上多动脑筋。衡量一堂语文课成功的标志不在于学生与教师有多少“一致”,而是看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有多少“不一致”。从某种意义上说,宽容学生的“异端”,就是对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权利的尊重。
  教育,给学生以健全的人格
  创新也好,创造也罢,还是要有健全的人格。我们说“给人以心灵的自由”,是在一定前提下讲的,绝对不是无法无天。这个“前提”就是健全的人格。是的,知识就是力量,但良知才是方向。天才不可培养,但人格可以铸造。
  我们来读读一封信。2007年新学期开学之际,全法国的85万名教师同时接到了这样一封信,写信者称,自己满怀信念和激情,要与教师谈谈儿童及其教育。这是一个法国人写的,他不是搞教育的,但是他对教育感兴趣,也有所思考,他想和教育者们分享他对教育的思考。
  信中有这样的话:“教育就是试图调和两种相反的运动,一是帮助每个儿童找到自己的路,一是促进每个儿童走上人们所相信的真、善、美之路。”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我的理解就是,教育有两个方向相反的运动,一是尊重个性,因为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成长之路,教育就是要帮孩子找到这条独特的路,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二是培养共性,无论这个孩子多么“独特”,他总是人类的一份子,人类所有的文明文化成果,比如真善美,他都应该拥有并传承下去。尊重个性与培养共性,不可偏废,不可走极端。教育就是要在这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应当使儿童成为什么样的人?在写信者看来,儿童应当成为“自由的人、渴望知晓美好事物与伟大事物的人、心地善良的人、充满爱心的人、独立思考的人、宽容他人的人,同时又是能够谋到职业并以其劳动为生的人。”说得多好!
  这位写信者是谁呢?法国前总统萨科齐。当时,他是在任总统。当然,作为西方的政治家,萨科齐和我们有很多不同,但人类对教育的理解总有共通之处。我们就事论事,就话论话,这段关于教育的理解,是人类共同的认识。
  萨科齐这封信的主题是“重建学校”。什么是教育,或者说教育的使命是什么?他写道:“培育对真、善、美、伟大与深刻事物的欣赏,对假、恶、丑、渺小与平庸事物的厌恶,这便是教育者为儿童所承担的工作,这便是对儿童最好的爱,这便是对儿童的尊重。”这就是教育!在这个前提下,所有的“创新”对人类才有意义。
  我们所期待的创新人才究竟应该是怎样的?这里,我引用朱永新老师在2015年新教育年会上的话:“新教育的彼岸是什么?我们的答案是:那应该是一群又一群长大的孩子,在他们身上我们清晰地看到,政治是有理想的,财富是有汗水的,科学是有人性的,享乐是有道德的。”
  中国所有师生的人格健全、心灵自由与思想创新,这是让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真正跻身世界强盛民族之林的前提所在。
  教师,应该是精神自由的人
  培养具有思想创新能力的人,首先要有具有思想创新的教师。可现实状况是,不要说“思想创新”,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自己的思想,也不愿意去思考,更谈不上思想创新。这当然不能完全怪教育者,我们首先要呼吁各级领导、呼吁我们的社会,要给教师以心灵的自由,要还教育者包括校长和教师思想创新的权利!
  注意,我这里说的是“还”而不是“给”!因为,思想创新的权利是每一个人本来就拥有的。这里的“思想创新的权利”就包括“胡思乱想”的权利,要允许每一个校长和教师有“和别人不一样”的想法,这是思想创新的最基本条件。
  真正的教师同时又是真正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以思考体现自己的存在,以思想展示自己的尊严。教师当然也应该具备现代知识分子所拥有的天然使命感和批判精神。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前提是教师本人要有思想创新的意识、能力和胆略。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有独立思考的勇气。如果习惯于在权威面前关闭自己思考的大脑,就谈不上任何创新。
  像李希贵校长,他本身富有思想创新的精神,他也拥有了相对比较宽松的心灵自由的环境。关键是他和他的老师都是有“想法”的人。所以,十一学校的改革创新取得了成功。李希贵的成功,首先是思想创新的成功,是“与众不同”的成功。不过,对教育创新的成果,有的人还是有一些惯性思维,觉得必须能够“复制”“推广”所谓的“创新成果”才有价值。
  还是以十一学校为例,我听到一些人反对十一学校的改革,理由之一是说“他那个学校不能复制”。为什么一定要复制呢?创新的意义在于多元,难道不能“复制”这创新就没有意义了吗?
  成都有个私立学校,其办学的理念非常前卫,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自由,有点类似于英国的夏山学校。2015年年初,我和杨东平老师去看了一下,很是赞赏。我便发了一条微信,介绍这所独特的学校。结果很多人不以为然地说:“这种学校没有推广的价值。”   为什么要有推广价值呢?难道中国教育要回到“农业学大寨”时代吗?各具特色的学校不断涌现,其意义在于为国民提供多元的选择,而不在于“推广”!动辄就想到“推广”“复制”,想到“统一”“规范”,这就是思想的禁锢。如此潜移默化的思想禁锢,只是他们自己不知道而已。这样,是谈不上“创新”的。
  我特别喜欢给孩子们拍照。武侯实验中学教学楼墙上的巨幅照片,就是我给上体育课的孩子们抓拍的,孩子们奔跑的身姿极富青春活力。我为这幅照片配了几句话:“像风一样迅猛,像火一样热烈,像鹿一样敏捷,像鹰一样飞翔……青春的翅膀,拍打着天空;成长的足音,震撼着大地。告诉未来我能行,告诉世界我来了!向着太阳激情出发!”
  这幅照片的对面墙上,是我们老师的照片,也是我抓拍的,每个老师都灿烂地笑着,充满生命的活力。我也为这幅照片写了几句话:“芬芳的笑容,是精神绽放的花朵;美丽了校园,灿烂了童心。明媚的笑声,是灵魂散发的阳光,照亮了理想,辉煌了人生。”
  两幅照片,交相辉映,遥相呼应。但我更强调的是,教师对孩子的感染与影响。说“明媚的笑声,是灵魂散发的阳光。”那请问老师有没有“灵魂的阳光”?如果老师没有“灵魂的阳光”,你用什么去照亮学生精神世界?必须要有教师的思想自由,才会有学生的心灵飞翔。教师对孩子精神的影响,就是用思想照亮思想,用个性发展个性,用激情点燃激情,用梦想唤醒梦想,用创造激发创造,用智慧开启智慧,用民主培育民主,用人格铸造人格……
  只会做题的老师,教只会做题的学生,这个民族就没有希望了。
  创新,首先是思想的创新
  这应该是一个常识,但现在人们一说到创新,往往就只是技术创新。具体到教育上,更多的是技巧创新,比如“一题多解”,比如作文的“构思新颖”,比如出人意料的开头、别具新意的结尾,或者是小发明、小制作等等。技术(包括技巧)的创新当然是需要的,但比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思想创新。
  众所周知,一部人类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思想创新史。
  比如,我们纵观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它恰恰是一部思想创新史。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革命不能首先在一国成功。列宁则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只能首先在一国成功,并实践证明了这一点。毛泽东对列宁主义的发展是:提出革命可以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取得成功。邓小平的贡献却又在于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大家看,这不都是思想创新吗?正是因为邓小平的思想创新,给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了活力,而凡是没有思想创新的社会主义国家,最后都走入了死胡同——比如,固守僵化的“斯大林模式”,结果导致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再看1978年中国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也是一次思想创新。我们无法说它产生了多少吨钢或者多少“当量”,但它却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
  因此,从人类历史长河看,思想创新显然比技术创新更重要,因为它是宏观的,是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
  以上说的是巨人的思想创新。如果承认思想创新的巨大意义,那么,我们不妨再继续追问:思想创新的权利只是少数巨人独有呢,还是每一个普通人都应该享有的?
  从理论上讲,思想创新的权利当然是人人拥有,谁也不应该垄断思想创新的权利。但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中,“思想”是统治者的专利,即使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封建残余的惯性和极左路线的肆虐,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般老百姓是没有思考的权利的,更别说思想创新的权利了。特别是到了“文革”时代,所有独立思考的人,结局都很悲惨。不过,今天不一样了,这是一个鼓励创新的时代,但这里的“创新”首先应该是思想的创新。
其他文献
在建校120周年暨迁校60周年之际,4月8日,西安交通大学隆重举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誓师动员大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发来贺信,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蒋正华出席大会。  省委书记娄勤俭、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讲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魏民洲,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刘小燕,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静芝,副省长庄长兴,省政协副主席张社年出席。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期刊
第一次电话采访周宏老师,在回答如何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这个问题时,他很淡然地反问我:“你喜欢你的职业吗?”我说喜欢啊。他接着说:“喜欢的话,就会有不竭的热爱去化解倦怠的吧,不然辞职好了。”我当时心想,说得轻巧。挂了电话,仔细翻阅了关于周老师的采访资料、论文、专著后,我恍然大悟,终于理解了他那豁达、潇洒的气质绝非伪装。  赚了一些钱,但是感觉做的事情没有价值  周宏1965年出生在西安市一个普通工人家
期刊
宝鸡市陈仓区虢镇初级中学,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乡镇初中。党总支下设5个支部,有党员48名,教师178名,学生2850名。近年来,学校党总支精准发力,充分发挥党总支的战斗堡垒作用,大力激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紧紧围绕教育教学工作狠抓党建,以党建推动学校阔步发展。学校先后被陕西省教育厅授予“陕西省示范初中”、“陕西省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示范校”称号,荣获“第三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陕西省特别贡献奖、宝鸡市特
期刊
他基本是T恤加牛仔裤,身上斜挎帆布包,裤兜里常常揣着哮喘药,有时工作太忙走得着急了,就边走边吸哮喘药;  他的裤腿曾被部分情绪激动的上访群众踢得全是泥巴,依然耐心劝解;  他和驻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带领乡亲们种植大棚蔬菜、养猪,乡亲们的日子一天天地好起来了;  他时不时给高原上的牧民寄去衣物;  他每天坚持给妻女做爱心早餐;  ……  他就是西安市教育局高教职教与成人教育处副处长赵博,2016年3月
期刊
近日,西安市新城区教育局党委项目化推进中小幼共建共强工作机制,创新实施强校托管弱校的机制和模式,启动实施“一长多校制”。  “一长多校制”即由一所名校的校长同时担任一所或几所薄弱学校的校长,建立一体化的学校联盟,发挥名校对薄弱学校的直接带动作用,不断扩大优质教育的规模和总量,努力把好学校办在孩子们的家门口。  此次新城区的“一长多校制”共涉及8所学校。其中,后宰门小学校长担任明欣小学校长,黄河小学
期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点,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
期刊
近日,蒲城县出台《蒲城县名师名校名校长培养引领工程实施方案》,五项措施倾力打造“名师、名校、名校长”培养引领工程,全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一是明确目标,形成合力,统筹开展。该县力争用3至5年时间,在全县培养评选出100名“蒲城名师”、10所“蒲城名校”、10名“蒲城名校长”。该县成立了“名师、名校、名校长”培养引领工程领导小组,由主管教育副县长担任组长,财政局、人社局、教育局负
期刊
近年来,长武县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积极探索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教育新途径,围绕师德师风建设和学生德育工作,不断丰富活动载体,创新教育形式,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狠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多项举措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搭建广阔平台。  强化领导,制度保障,建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长效机制。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先后组织召开了全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成员单位协
期刊
2016年4月7日,汉中市召开教育工作会议,贯彻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全市“十二五”教育工作,安排部署2016年及“十三五”时期教育工作。汉中市委书记魏增军、市长王建军出席并讲话。  魏增军指出,“十二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动摇,紧扣改革、发展、公平、质量四个关键,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全市教育事业迈上了新台阶。“十三五”时期是加快“三市”建设、决
期刊
为全面打赢联系村脱贫攻坚战,实现“村脱贫,户越线”目标。旬阳县教体局精心组织、精准施策,全面落实“231模式”,确保脱贫攻坚工作推得开,见实效。  坚持“两项结合”,集中推进与分散精准有效整合。为进一步整合扶贫攻坚力量,该局明确驻村工作队与包帮干部工作职责分工,做到集中推进与分散精准相结合。驻村工作队负责做好调研、摸底、建档、立卡、督查等基础性工作,为“大兵团作战”打好基础;包帮干部负责按照明白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