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点,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核心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发了系列重要文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和态势,令人欣慰。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奠基时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小学教育全过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在小学阶段,如何遵循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依据社会时代的要求,创新开展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取得实效,这是作为小学教育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
本文拟就小学如何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几点思考。
一、转变教育观念,坚持育人的正确方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立德树人”,指明了基础教育的方向就是“树人”,要以“立德”为先,通过正面的教育来引导人、改造人。教育就是要通过对受教育者人格的塑造,使之向善、向好,不断趋于完美。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从小就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和价值观培育是适应他们身心发展特点,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的需要,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小学阶段也存在重分数、轻能力、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小学生负担日益加重,背离了小学教育的本质和任务,使学生身心发展受到严重伤害,引起社会的关注和不满。要尽快改变和扭转目前小学教育阶段存在的违背教育规律、违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及道德教育被弱化的局面,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过去那种“应试教育”“片面追分”的观念,真正树立全面科学的教育观,坚持育人为本的正确导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作为学校,应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学生的思维、个性特点及现实生活出发,从小抓起,从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养成抓起,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抓起,使小学教育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第一个人生驿站,使学校成为小学生喜爱的教育乐园。
二、明确目标任务,坚持科学的教育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包括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和要求,作为学校,特别是小学要开展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就必须从小学教育和小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明确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并坚持恪守科学的教育原则,才能避免形式化、空洞化,做到落实、落细,取得实效。
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要通过对接、转化,促进师生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自觉恪守奉行的信念理念。笔者认为,小学阶段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应该重在培养学生以下良好的品质:即勤奋学习的品质——教育学生懂得学习贵在勤奋,贵在好问,贵在有恒,崇德修身的品质——学生要树立发愤图强、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学会做事,管好小节,学会勤俭、感恩、助人、宽容和自律,明辨是非的品质——学生面对现实生活,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分析,善辨正误,正确选择;求真笃实的品质——学生要从细节做起,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克服挫折困难,将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
根据小学阶段教育及学生的特点,我们应该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学生应将24字核心价值观熟读熟记并逐渐理解含义。通过养成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养成孝敬父母、勤俭节约、守纪守规、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逐步培养良好的品质和乐观向上的性格,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逐步培养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恪守以下科学的教育原则:即坚持以学生为主,重在实践的教育原则;坚持教育引导、榜样示范的教育原则;坚持学科教学与活动开展结合的原则;坚持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的教育原则;坚持传承传统与与时俱进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原则等。
三、加强师德建设,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与北师大教师座谈时指出:“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怀。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广大教师投向教育事业,传承社会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是学生成长发展的指导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在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肩负着重要而光荣的使命,发挥着无法替代的示范教育作用。因此,从国家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层面,要认真落实《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改革教师培训机制和模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教师培训课程体系,融入培训的全过程,不断提高教师的能力素养。要通过创新师德教育、加强师德宣传等措施,推动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遵守职业道德,承担育人职责,永怀仁爱之心。学校层面,要改进管理方式,树立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理念,使教师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并通过多种有效措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充分激发教师加强师德建设的自觉性,鼓励教师弘扬重内省、重慎独的优良传统,在细微处见师德,在日常中学师德,养成自律习惯,将师德规范积极主动融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实践中,提高师德践行能力,提升教书育人的水平,为学生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四、深化课程改革,发挥主渠道教育功能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整体构建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体制机制,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作为小学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按照国家、省市县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要求,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德育目标之中。
一是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学校应采取措施,加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育教学,开足课程,上足课时,达到德育课程的教育目标。要经常举办小学时事政治课展示活动,用鲜活生动的时事事例教育引导学生。教师应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断增强教育效果。要指导教师善于发挥其他学科的渗透融入功能,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教学方式,有机、有序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教育,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二是开发有效的校本课程,丰富教育资源。学校应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当地和学校的实际和优势,组织教师开发编写体现学校特色、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及教材,也可组织编写学生教育读本。
三是开展教学研讨和课题研究活动。结合小学教育特点,学校应定期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赛教、观摩、优质课评选、优秀教学案例征评等活动,交流推广成功经验。针对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将其转化为研究课题,组织教师采用小课题研究的形式,积极探索,攻关研究,形成教育教研成果,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深入。
五、拓展途径载体,不断增强教育实效性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学校必须不断拓展教育途径,创新教育的载体,开展学生喜欢、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
1.开展实践育人活动。学校要充分利用当地城市、农村及多种教育实践基地等丰富资源,广泛开展社会实践体验活动,体现“德育在行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贴近学生的具体要求,转化学生的实实在在的行动,开展以诚实守信、文明礼貌、遵纪守法、节约环保、团结友爱等为主题的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学雷锋”等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发挥家庭教育作用,给学生布置家庭实践作业,教育学生承担必要的家务劳动;组织学生走进农村或工厂参加学农学工体验活动。利用当地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社会资源,发挥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作用,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参观体验、小调查、研学旅行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增长见识,培养能力。
2.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日,“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等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开展主题班队会,请革命先辈和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作报告、讲故事,组织学生观看革命时事刊物的影视片。组织开展经典格言、诗词诵读活动,教唱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歌曲,定期举行师生歌咏比赛和文艺表演活动,开展“争做校园美德少年”活动,树立榜样。
3.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学校要重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浸润、熏陶、感染等教育功能,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传统,因地制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之中。要及时增添图书,开办班级图书角,开展以“读好书,我受益”的书香校园活动;通过专栏、墙报、手抄报、张贴标语等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让学生熟记熟背。学校应加强校风、班风、学风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科技等社团活动,通过校园广播站、网站等,营造体现主流意识、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除采取以上措施之外,学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还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贯穿于学校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发挥管理育人的作用。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奠基时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小学教育全过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在小学阶段,如何遵循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依据社会时代的要求,创新开展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取得实效,这是作为小学教育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
本文拟就小学如何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几点思考。
一、转变教育观念,坚持育人的正确方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立德树人”,指明了基础教育的方向就是“树人”,要以“立德”为先,通过正面的教育来引导人、改造人。教育就是要通过对受教育者人格的塑造,使之向善、向好,不断趋于完美。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从小就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和价值观培育是适应他们身心发展特点,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的需要,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小学阶段也存在重分数、轻能力、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小学生负担日益加重,背离了小学教育的本质和任务,使学生身心发展受到严重伤害,引起社会的关注和不满。要尽快改变和扭转目前小学教育阶段存在的违背教育规律、违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及道德教育被弱化的局面,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过去那种“应试教育”“片面追分”的观念,真正树立全面科学的教育观,坚持育人为本的正确导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作为学校,应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学生的思维、个性特点及现实生活出发,从小抓起,从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养成抓起,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抓起,使小学教育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第一个人生驿站,使学校成为小学生喜爱的教育乐园。
二、明确目标任务,坚持科学的教育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包括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和要求,作为学校,特别是小学要开展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就必须从小学教育和小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明确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并坚持恪守科学的教育原则,才能避免形式化、空洞化,做到落实、落细,取得实效。
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要通过对接、转化,促进师生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自觉恪守奉行的信念理念。笔者认为,小学阶段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应该重在培养学生以下良好的品质:即勤奋学习的品质——教育学生懂得学习贵在勤奋,贵在好问,贵在有恒,崇德修身的品质——学生要树立发愤图强、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学会做事,管好小节,学会勤俭、感恩、助人、宽容和自律,明辨是非的品质——学生面对现实生活,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分析,善辨正误,正确选择;求真笃实的品质——学生要从细节做起,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克服挫折困难,将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
根据小学阶段教育及学生的特点,我们应该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学生应将24字核心价值观熟读熟记并逐渐理解含义。通过养成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养成孝敬父母、勤俭节约、守纪守规、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逐步培养良好的品质和乐观向上的性格,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逐步培养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恪守以下科学的教育原则:即坚持以学生为主,重在实践的教育原则;坚持教育引导、榜样示范的教育原则;坚持学科教学与活动开展结合的原则;坚持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的教育原则;坚持传承传统与与时俱进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原则等。
三、加强师德建设,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与北师大教师座谈时指出:“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怀。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广大教师投向教育事业,传承社会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是学生成长发展的指导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在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肩负着重要而光荣的使命,发挥着无法替代的示范教育作用。因此,从国家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层面,要认真落实《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改革教师培训机制和模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教师培训课程体系,融入培训的全过程,不断提高教师的能力素养。要通过创新师德教育、加强师德宣传等措施,推动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遵守职业道德,承担育人职责,永怀仁爱之心。学校层面,要改进管理方式,树立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理念,使教师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并通过多种有效措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充分激发教师加强师德建设的自觉性,鼓励教师弘扬重内省、重慎独的优良传统,在细微处见师德,在日常中学师德,养成自律习惯,将师德规范积极主动融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实践中,提高师德践行能力,提升教书育人的水平,为学生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四、深化课程改革,发挥主渠道教育功能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整体构建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体制机制,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作为小学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按照国家、省市县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要求,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德育目标之中。
一是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学校应采取措施,加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育教学,开足课程,上足课时,达到德育课程的教育目标。要经常举办小学时事政治课展示活动,用鲜活生动的时事事例教育引导学生。教师应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断增强教育效果。要指导教师善于发挥其他学科的渗透融入功能,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教学方式,有机、有序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教育,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二是开发有效的校本课程,丰富教育资源。学校应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当地和学校的实际和优势,组织教师开发编写体现学校特色、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及教材,也可组织编写学生教育读本。
三是开展教学研讨和课题研究活动。结合小学教育特点,学校应定期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赛教、观摩、优质课评选、优秀教学案例征评等活动,交流推广成功经验。针对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将其转化为研究课题,组织教师采用小课题研究的形式,积极探索,攻关研究,形成教育教研成果,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深入。
五、拓展途径载体,不断增强教育实效性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学校必须不断拓展教育途径,创新教育的载体,开展学生喜欢、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
1.开展实践育人活动。学校要充分利用当地城市、农村及多种教育实践基地等丰富资源,广泛开展社会实践体验活动,体现“德育在行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贴近学生的具体要求,转化学生的实实在在的行动,开展以诚实守信、文明礼貌、遵纪守法、节约环保、团结友爱等为主题的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学雷锋”等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发挥家庭教育作用,给学生布置家庭实践作业,教育学生承担必要的家务劳动;组织学生走进农村或工厂参加学农学工体验活动。利用当地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社会资源,发挥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作用,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参观体验、小调查、研学旅行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增长见识,培养能力。
2.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日,“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等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开展主题班队会,请革命先辈和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作报告、讲故事,组织学生观看革命时事刊物的影视片。组织开展经典格言、诗词诵读活动,教唱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歌曲,定期举行师生歌咏比赛和文艺表演活动,开展“争做校园美德少年”活动,树立榜样。
3.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学校要重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浸润、熏陶、感染等教育功能,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传统,因地制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之中。要及时增添图书,开办班级图书角,开展以“读好书,我受益”的书香校园活动;通过专栏、墙报、手抄报、张贴标语等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让学生熟记熟背。学校应加强校风、班风、学风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科技等社团活动,通过校园广播站、网站等,营造体现主流意识、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除采取以上措施之外,学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还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贯穿于学校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发挥管理育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