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亦有度——初中语文提问的艺术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fh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课堂提问之与教学的关系是如此的重要。设计良好的提问,能开拓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或者不懂提问艺术,或者没有设置好提问技巧,出现了不少教学的误区。
  如何用精、用巧提问艺术,使得思考不再是机械的应答,也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笔者认为问题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把握提问的“三度”:高度、角度、尺度。
  第一、要把握问题的高度,做到难易适中
  教师设置的提问需在学生有疑问处,有疑问才有争论,有争论才能辨别是非,也才能引起学生探求知识得到真理的兴趣,特别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同学之间的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创造一种“洞然若开”之境,不仅使学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往往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无疑而问,为问而问。二是大而无当,太广太深。
  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这是课堂成败的先决条件,课堂提问的目的应服从总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每堂课的教学目的、任务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提问的内容要具体、准确。必须对提问的目的、范围、程度、角度、反复设计,加以限定,切忌随心所问。如在教学《雪》这篇课文时有的老师就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见过雪吗?雪是什么颜色的啊?下面的同学异口同声回答:见过;白颜色的。这样的提问似乎能够营造一种形式上的热闹的氛围,却很难想象它的价值所在。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提出的问题学生答不出,这是常有的事,原因可能是难度大,遇到此种情况,老师应想方设法“化难为易”,联系生情,降低问题的“高度”,以避免“冷堂”的境地。在教《紫藤萝瀑布》时,直接“问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联系.”这句话有什么含义,由于初中生生活与“十年文革”这一年代相去甚远,理解这句话难度颇大。为了帮助他们理解,就可以设计一系列小的问题:1.那时,指什么时候?2.那时的社会状况是什么样子?3.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稍这种描写有什么意图?进而帮助学生理解,花的稀落到如今的繁花似锦正是自己和国家的命运的象征。问题的高度把握好了,学生的思维就会被充分激活,积极创造的火花也就得以充分引发。
  第二、要选准提问问题的角度,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梁启超说过,敬业不如乐业。也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向倾向,它的有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们行为是积极的、主动的,还是消极的、被动的。因此,在设置问题时要选准角度,借一问题,使学生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让智慧的灵感源源不断生发出来。如在教《社戏》一文后,豆还是原来的豆,但为什么没有昨夜那么好吃,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因势利导的提问就会勾起学生直觉经验的通感,启发他们对童年生活经历的回忆,产生最大程度的共鸣。
  “每堂教读课,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读中的所惑之处,精心设计问题,或一个大问题领起诸多小问题,或按教读顺序层层设问,犹如一颗石子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钱梦龙语),钱老师在教《愚公移山》时从四个关键处设问:从“人数”入手问,逐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既落实了“且”、“叟”、“龀”、“遗男”、“荷担者三夫”、“遂率”、以及“遂率”句的主语省略等知识,又为后文分析理清了头绪;从人到事,“这件事做起来难吗?”把学生引导到“移山任务越艰巨,就越能显示出人们的精神面貌”这个方面;“愚公究竟笨不笨?”把课文的学习和学生的思考引向新的深度,深入挖掘愚公的伟大之处,把落实知识、开发智能、思想教育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了;“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们同意吗?”扣住神话结尾,突出愚公精神感人至深,强化了前面的收获。这样的问题,正是教师以实现语文课程三维目标设计出的四个出色提问。
  选准角度,教师就是要在挖掘教材时,从课题、疑难词句、细节、前后矛盾的地方、内涵丰富的语句,相似或相近的文章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适时教学情境入手,精心设疑,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审视和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度激活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第三、要掌握提问的尺度,做到精问
  前苏联杰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学生的智力的发展上。他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做两件事,“第一教给儿童一定范围的知识,第二要使儿童变得越来越聪明。”因此课堂提问只是一种手段,它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质疑意识,让学生敢问、多问,“自己说话”,“说自己的话”。起到投石激浪,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在讨论中互问,与教师对问,使语文教学真正呈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
  总之,课堂提问要在充分把握问题的难易度基础上,抓住提问契机,随机应变,开启学生思维闸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旨在对小学生存在的厌学现象进行现状描述,分析学生产生厌学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的策略,指导学生更加健康的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 小学生;厌学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是由不想学习到不喜欢学习,甚至发展为对学习产生厌倦、厌恶从而逃避学习的一种心态。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
期刊
摘要 近年来,各地高考文综政治卷都有经济学计算题的出现,学生丢分也比较严重。尤其是,09四川高考文综政治卷共12道选择题中,选择题就占2道;在选择题总分共48分中所占比例为17%。由此可见,高一政治经济学所涉及的计算题在高考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确实需要我们认真应对。  关键词 高考;经济常识;计算题    随着高考文综政治卷经济学计算题的逐渐增多,我们怎样才能轻松应对呢?在此,我仅作一些建设性分析。
期刊
作为一名思品教师,我认为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  一、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规范约束自己的教学行为  第一是要从激发学生兴趣的角度出发,导入新课,采取其作为模式步骤之一,这样做是原因:初中思品课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绝大部分还是导行课的特点,这是原因之一;从学生身边事或学生感性认识可及的事情入手,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这是原因之二。激发起了学生的学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
期刊
汉语拼音是识汉字、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让学生掌握拼音是学习语文的第一步。修订后的大纲对汉语拼音部分降低了要求,重视汉语拼音教学要坚持“读、说与活动相结合”,把拼音教学与说话训练和游戏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下面就具体谈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拼音教学的趣味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一、让学生在“读”中掌握“读、拼”的方法  汉语拼音教学以读为主,这里的“读”包括读准、读好、读熟,还要准确的拼读音节,准
期刊
高校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就是要求把就业指导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工作和活动的所有环节,贯穿到大学生自身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形成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和信息化”的运行模式,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  所谓全程化指导,就是从大学一年级开始,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等各种形式的就业教育,帮助学生充分认知自我,准确进行职业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价值观,及早培养职业
期刊
【摘要】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德育教育工作者应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和课外体验,课堂应该从“一切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再回归于孩子的生活”这一理念出发,去打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道德品质上有个大的提升。本文从多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使其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功效。  【关键词】 德育;教育;学生;道德    课堂应该从“一切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再回归于孩子的生活”这一理念出发,珍视童
期刊
新时期如何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呢?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由浅入深,科学规划  要根据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整体规划学校德育体系。根据学生年龄和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遵循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发展循序渐进的规律,着重在德育内容的层次和结构上入手。如北京师大附小首先确定了各个年级的教育重点,然后将德育内容具体分为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民主和法制教育,劳动教
期刊
“振兴国家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先进正确的教育观,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广博的专业文化知识,还应具备各种技能素质。特别是要有“上好一堂课”的能力。  课堂气氛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一种精神表现,它与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活跃的课堂气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良好的教学气氛,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
期刊
摘要 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和飞速发展,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中等职业教育。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补充,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和推介人才方式都进行改变。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中等职业教育    自1968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网络ARPANET起,世界上各类网络的发展速度很快,我国也组建了全国教育科研网络,实现了与因特网互联。因此研究计算机网络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影响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