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承担着复杂的角色,更为复杂的是教师的角色存在于一个动态的关系框架中,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的状况。在这种情境下,教师是这个角色,承担这种职能,一会儿到另外的一个情境下,又转换成另外的一个角色,承担另外的一个职能。有一点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在新课程背景下,那就是教师如何扮演好一个革新者的角色。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活动课 角色
语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领者,又是语文课程的建设者;同时,教师又扮演一种伦理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他承担着主流意识、主流价值观的教育责任。
一、语文教师要做参与的引领者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教学行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很多老师说,我们对新理念、对课程标准背得很熟,知道应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但是一到课堂上还是回到原来的教学方式中。老师们认为,课堂上不讲课就是没尽到责任。很多老师不愿意放弃自己熟悉的经验,不敢尝试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害怕改革不好会出现问题。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语文教师在角色上有了非常大的改变。通过对传统课堂与新课程的课堂进行对比,我们比较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呈现不同的课程角色。在传统课堂上,教师一般是把预先准备好的知识一五一十地告诉学生,学生被动地听记教师的每一句话,课堂教学的气氛主要是靠教师的设问和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来创设的。传统课堂理想的效果往往是教师按部就班地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理想状态就是专心致志地听讲。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就大不一样了。教师主要是在积极地创设知识学习的情境,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是学习的伙伴,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课堂教学的热烈气氛表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同经验与认识的对话、交锋、碰撞和协商。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经历学习的过程,学生在探究中掌握预设的教学内容,并能得到修正補充。
二、教师要做课堂课程的创造者
叶老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主张“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要做课堂课程的创造者。如在诗歌教学中,我们把诵读放在第一位,这样可以把作品中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作品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从而使自己走进诗歌中,直达情境接受作品的感染熏陶。学习《天上的街市》可以侧重于朗读技巧的美读,感受诗中的蕴情,理解作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有的诗词,可以设计成以演唱为主的鉴赏课。
三、教师要做课堂学习的策划者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所以,教师又成了整堂课的策划者。他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促成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教材为依托进行教学设计。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关系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特级教师孙维刚宣称他十多年来从来不写教案,但是,我认为对年轻的教师来说,临场经验不足,应变能力有限,事先的设计或者策划、构想必不可少。比方说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用,课堂进程的调控,乃至于听说读写训练的内容和形式的种种具体安排,至于如何讲授课文,如何启发学生,也可以是事先策划的内容。但是,我本人比较反对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上做“工程师”--写详细的完整的教案。(工程师往往是画出最完美的无懈可击的蓝图,然后要求工人按照他的图纸一丝不差的进行施工。)李镇西老师说过,“语文学科与数理化学科的最大区别之一,就在于它的‘灵’与‘活’。语文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活动的,流动的,而不应该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由此,我提倡写简案,主要设计大的教学步骤和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就会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留有空间,教师、学生在课堂上就有自主探究、自由发挥的机会。相反就会按部就班,没有机动性和灵活性。
四、语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这也是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具有奠基作用的语文学科,在教学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促进师生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直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定,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对自己进行评价,变语文学习的“要我达标”为“我要达标”。在这个环节上,即使有的学生学习行为或学习结果不能令人满意,语文教师也应另辟蹊径,给学生寻找一线光明,使其在光明的前景下、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教师的指教。“合作”需要老师多增加耐性,多付出情感,多给学生一些希望和光明,使学生在鼓舞中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促进语文课堂的和谐性和民主性。
五、资源的开发者
实施课改之后,自然和社会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为多样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根据语文活动课程开放性的特点,教师应树立大教育观,把学生的成长看作是一种社会责任,充当学生活动空间的拓展者,引领学生从教室走出室外、从校内走出校外,根据本校实际、班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场所、人士,努力开发教育资源,为丰富学生的语文活动服务。让学生从生活中参与语文活动课程,然后将自己所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成长。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活动课 角色
语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领者,又是语文课程的建设者;同时,教师又扮演一种伦理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他承担着主流意识、主流价值观的教育责任。
一、语文教师要做参与的引领者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教学行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很多老师说,我们对新理念、对课程标准背得很熟,知道应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但是一到课堂上还是回到原来的教学方式中。老师们认为,课堂上不讲课就是没尽到责任。很多老师不愿意放弃自己熟悉的经验,不敢尝试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害怕改革不好会出现问题。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语文教师在角色上有了非常大的改变。通过对传统课堂与新课程的课堂进行对比,我们比较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呈现不同的课程角色。在传统课堂上,教师一般是把预先准备好的知识一五一十地告诉学生,学生被动地听记教师的每一句话,课堂教学的气氛主要是靠教师的设问和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来创设的。传统课堂理想的效果往往是教师按部就班地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理想状态就是专心致志地听讲。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就大不一样了。教师主要是在积极地创设知识学习的情境,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是学习的伙伴,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课堂教学的热烈气氛表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同经验与认识的对话、交锋、碰撞和协商。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经历学习的过程,学生在探究中掌握预设的教学内容,并能得到修正補充。
二、教师要做课堂课程的创造者
叶老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主张“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要做课堂课程的创造者。如在诗歌教学中,我们把诵读放在第一位,这样可以把作品中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作品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从而使自己走进诗歌中,直达情境接受作品的感染熏陶。学习《天上的街市》可以侧重于朗读技巧的美读,感受诗中的蕴情,理解作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有的诗词,可以设计成以演唱为主的鉴赏课。
三、教师要做课堂学习的策划者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所以,教师又成了整堂课的策划者。他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促成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教材为依托进行教学设计。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关系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特级教师孙维刚宣称他十多年来从来不写教案,但是,我认为对年轻的教师来说,临场经验不足,应变能力有限,事先的设计或者策划、构想必不可少。比方说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用,课堂进程的调控,乃至于听说读写训练的内容和形式的种种具体安排,至于如何讲授课文,如何启发学生,也可以是事先策划的内容。但是,我本人比较反对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上做“工程师”--写详细的完整的教案。(工程师往往是画出最完美的无懈可击的蓝图,然后要求工人按照他的图纸一丝不差的进行施工。)李镇西老师说过,“语文学科与数理化学科的最大区别之一,就在于它的‘灵’与‘活’。语文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活动的,流动的,而不应该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由此,我提倡写简案,主要设计大的教学步骤和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就会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留有空间,教师、学生在课堂上就有自主探究、自由发挥的机会。相反就会按部就班,没有机动性和灵活性。
四、语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这也是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具有奠基作用的语文学科,在教学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促进师生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直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定,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对自己进行评价,变语文学习的“要我达标”为“我要达标”。在这个环节上,即使有的学生学习行为或学习结果不能令人满意,语文教师也应另辟蹊径,给学生寻找一线光明,使其在光明的前景下、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教师的指教。“合作”需要老师多增加耐性,多付出情感,多给学生一些希望和光明,使学生在鼓舞中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促进语文课堂的和谐性和民主性。
五、资源的开发者
实施课改之后,自然和社会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为多样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根据语文活动课程开放性的特点,教师应树立大教育观,把学生的成长看作是一种社会责任,充当学生活动空间的拓展者,引领学生从教室走出室外、从校内走出校外,根据本校实际、班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场所、人士,努力开发教育资源,为丰富学生的语文活动服务。让学生从生活中参与语文活动课程,然后将自己所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