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分析
这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通话描述了地球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这个短短的通话故事,寄寓这作者的道德期盼和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使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
因此,要让学生在读童话故事的过程中,体会爱心对别人乃至社会的意义,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钻石、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忍不住、唾沫、涌出、新鲜”等词,能正确书写“罐”等字,能理解“干涸、干枯、焦渴、喜出望外”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通过抓关键词句提取主要信息,按水罐几次变化的顺序理解故事内容
3.从水罐的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1.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学习展开想象,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2.学习通过抓关键词句提取主要信息,运用“情节梯”概括课文内容,培养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阅读能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准备
搜集作家和写作意图的资料、根据教学内容制作ppt。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唾沫”这两个生字,能理解“干涸,干枯,焦渴”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抓关键词句提取信息,初步概括故事内容,初步体会人物品质
3.通过想象画面,体会童话的神奇
教学过程
(一)引入童话,凸显文体意识
1.从孩子熟知的童话入手,激发孩子
2.简述童话的特征
3.引出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低中段的孩子最喜欢童话,通过熟知的童话引入,唤醒孩子的阅读体验,激发孩子学习新课的兴趣,同时凸显文体特点】
(二)检测预习,了解故事背景
1.检测词语
2.检测长句子。“唾沫”正音;引导学生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选择多音字“咽”的正确读音;范写“唾”“沫”两字
3.提取主要信息,关注起因,了解背景
4.图文结合,展开想象,理解“干涸”“干枯”“焦渴”这三个词语
5.体会水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并通过图文结合,加以想象,理解大旱灾的可怕之处,体会水的珍惜,也为体会人物品质做铺垫。】
(三)感知神奇、梳理情节变化
1.听故事,感受神奇。(师配乐读)
2.整体感知课文“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故事?”
3.聚焦水罐变化的句子,梳理水罐变化的顺序
4.提取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填写情节梯
5.推动水罐变化的事情,并用上顺序词把故事的发展说清楚
6.学生汇报,根据提示理清故事线索
【设计意图:运用情节梯,帮助孩子梳理情节,培养学生解释与整合能力。并通过教会孩子句子中提取关键词,培养孩子提取信息的能力。】
(四)补白情节,感知任务形象
1.关注第一次变化,体会小姑娘心理,并有感情朗读
2.想象补白,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师:故事里说小姑娘哪儿都找不到水,小姑娘可能去过哪里找水呢?她在那里看到了什么呢?她又是怎么想的呢?请展开你的想象,在四人小组内说一下吧。
师:小作家们,也请你们展开想象,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吧。拿出工作纸,完成第三大题。
师:为了给妈妈找水,小姑娘去过______,也可能去過______,还有可能去过______,找水的过程是多么的艰辛和不容易啊,这小姑娘真的是一位______。
3.总结
师:通过展开想象,我们对小姑娘更了解了,故事也更有趣了。除了像刚才那样想象人物的行为和心理,还可以想象对话,例如小姑娘和小狗的对话,或小姑娘和过路人的对话。下节课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继续感受童话的真善美。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水罐第一次神奇的变化,体会小姑娘的心理活动,培养学生推论的能力,展开想象,体会小姑娘爱妈妈、孝顺等品质,培养学生反思与评价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如《黑琴鸟和狐狸》《救生犬》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罐、涌、匆”等字,能理解“喜出望外、匆匆忙忙”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3.借助想象,复述故事
教学教程
(一)探究心理,体会人物品质
1.复习生字词,重温情节
2.理解小姑娘一直没喝水的原因
3.随文学习“喜出望外、匆匆忙忙、一瞬间”等词语
4.体会小姑娘和母亲之间的爱
(二)展开想象,补白人物对话
1.想象小狗和小姑娘的对话,和小姑娘当时的心理活动,在此凸显童话特点
2.想象小姑娘和路人的对话,和小姑娘的心理活动
3.体现小姑娘对小狗、对过路人的爱
(三)升华意蕴,体会课题巧思
1.加上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将《七颗钻石》的故事
2.学写“罐、涌、匆”等字
3.布置作业:帮助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并展开想象,把《七颗钻石》讲给父母听
这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通话描述了地球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这个短短的通话故事,寄寓这作者的道德期盼和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使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
因此,要让学生在读童话故事的过程中,体会爱心对别人乃至社会的意义,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钻石、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忍不住、唾沫、涌出、新鲜”等词,能正确书写“罐”等字,能理解“干涸、干枯、焦渴、喜出望外”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通过抓关键词句提取主要信息,按水罐几次变化的顺序理解故事内容
3.从水罐的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1.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学习展开想象,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2.学习通过抓关键词句提取主要信息,运用“情节梯”概括课文内容,培养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阅读能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准备
搜集作家和写作意图的资料、根据教学内容制作ppt。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唾沫”这两个生字,能理解“干涸,干枯,焦渴”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抓关键词句提取信息,初步概括故事内容,初步体会人物品质
3.通过想象画面,体会童话的神奇
教学过程
(一)引入童话,凸显文体意识
1.从孩子熟知的童话入手,激发孩子
2.简述童话的特征
3.引出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低中段的孩子最喜欢童话,通过熟知的童话引入,唤醒孩子的阅读体验,激发孩子学习新课的兴趣,同时凸显文体特点】
(二)检测预习,了解故事背景
1.检测词语
2.检测长句子。“唾沫”正音;引导学生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选择多音字“咽”的正确读音;范写“唾”“沫”两字
3.提取主要信息,关注起因,了解背景
4.图文结合,展开想象,理解“干涸”“干枯”“焦渴”这三个词语
5.体会水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并通过图文结合,加以想象,理解大旱灾的可怕之处,体会水的珍惜,也为体会人物品质做铺垫。】
(三)感知神奇、梳理情节变化
1.听故事,感受神奇。(师配乐读)
2.整体感知课文“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故事?”
3.聚焦水罐变化的句子,梳理水罐变化的顺序
4.提取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填写情节梯
5.推动水罐变化的事情,并用上顺序词把故事的发展说清楚
6.学生汇报,根据提示理清故事线索
【设计意图:运用情节梯,帮助孩子梳理情节,培养学生解释与整合能力。并通过教会孩子句子中提取关键词,培养孩子提取信息的能力。】
(四)补白情节,感知任务形象
1.关注第一次变化,体会小姑娘心理,并有感情朗读
2.想象补白,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师:故事里说小姑娘哪儿都找不到水,小姑娘可能去过哪里找水呢?她在那里看到了什么呢?她又是怎么想的呢?请展开你的想象,在四人小组内说一下吧。
师:小作家们,也请你们展开想象,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吧。拿出工作纸,完成第三大题。
师:为了给妈妈找水,小姑娘去过______,也可能去過______,还有可能去过______,找水的过程是多么的艰辛和不容易啊,这小姑娘真的是一位______。
3.总结
师:通过展开想象,我们对小姑娘更了解了,故事也更有趣了。除了像刚才那样想象人物的行为和心理,还可以想象对话,例如小姑娘和小狗的对话,或小姑娘和过路人的对话。下节课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继续感受童话的真善美。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水罐第一次神奇的变化,体会小姑娘的心理活动,培养学生推论的能力,展开想象,体会小姑娘爱妈妈、孝顺等品质,培养学生反思与评价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如《黑琴鸟和狐狸》《救生犬》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罐、涌、匆”等字,能理解“喜出望外、匆匆忙忙”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3.借助想象,复述故事
教学教程
(一)探究心理,体会人物品质
1.复习生字词,重温情节
2.理解小姑娘一直没喝水的原因
3.随文学习“喜出望外、匆匆忙忙、一瞬间”等词语
4.体会小姑娘和母亲之间的爱
(二)展开想象,补白人物对话
1.想象小狗和小姑娘的对话,和小姑娘当时的心理活动,在此凸显童话特点
2.想象小姑娘和路人的对话,和小姑娘的心理活动
3.体现小姑娘对小狗、对过路人的爱
(三)升华意蕴,体会课题巧思
1.加上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将《七颗钻石》的故事
2.学写“罐、涌、匆”等字
3.布置作业:帮助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并展开想象,把《七颗钻石》讲给父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