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不仅是技能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s2h114n9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到大学都有语文课,显然这不仅仅是为了识字、读书和写作。那是为了什么呢?简单地讲,就是为了养成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校语文教育从能力培养到素养养成,无疑是语文学科教育自身的一大提升。这是因为后者的内涵更加丰富,也更贴近人自身发展以及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需要。近年来国内关于语文素养及其教育的文章有不少,“中国知网”显示,自2001年至今,有关语文素养的论文有1407篇,此前的仅有19篇。这说明语文素养研究的历史不长,但已形成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为了提高研究水平,需要对这些研究进行必要的梳理和理论总结。《语文素养和语文教师的素养》一书担当了这-工作。
  《语文素养和语文教师的素养》是从教学与教师两个方面梳理和总结语文素养的,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语文素养的系统。较之此前出版的《幼儿教师语文素养》(王向东.2009年)、《小学语文教师素养概论》(梁志斌.2010年)、《传承与嬗变:语文教师专业素质研究》(阳利平.2010年),此书的内容更加完善、系统,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条分缕析地梳理和总结可以说是其一大特点。在“第一编语文素养”中,作者没有让既定的概念先行,而是从“语文”的产生与发展,以及相关的官方文件、课程的演变、教材变化,乃至教学和评价方式等的客观存在,来揭示“语文”这个关键词或者说重要概念;然后,系统地论述了语文素养的基本构成:口头语言的接受能力、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书面语言的接受能力、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第二编语文教师的素养”则从职业的角度提出了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包括理论修为、科研能力、教学水平、文学品质。此书的第二大特点是引发思考。作者引述了许多翔实的资料,列举了丰富实例,在阐述自己研究成果的同时,也介绍其他的观点,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读者了解知识或理念的来龙去脉,另一方面则为读者提供了思考的空间与资源。
  阅读理论著作固然有选择与接受,但更有意义的是与作者间思想的对话、碰撞。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笔者以往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开始变得清晰起来。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素养。素养体现为一种技巧或能力,但它肯定不等同于后者,因为它是人类所独有的,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其中包含着文化的积淀,并且与个人的习惯、态度、自觉性乃至人生相关联。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语文素养。语文教学活动中所作的听说读写的训练,突显了语文的工具性,或者说它只是对学生的语文技能的培训,而非语文素养的养成;此外,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也不是语文素养,也就是说拥有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未必就具备了语文素养,因为,具备语文素养的人必须自身因语文而发生了改变。第三个问题是关于语文素养的意义。如果从人的生存主体来看,我们就会发现语文素养对于人绝不是一种装饰,因为语文一经产生,便成了独立于人之外的存在物,它不仅是人的工具,而且也在影响人、塑造人。语文素养能够赋予学生一个比较完善的语文知识结构,帮助他们建立彼此交流、认识世界、解读文本的信念与能力,从而改善和提升其生存的品质,甚至对其语文观、审美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产生积极的影响。第四个问题是关于语文素养的完善。语文素养的养成和完善是有一个过程的,它需要相应的知识、经验和积累,也需要智慧、悟性和超越。不过更为重要的还是化知识为智慧,让能力体现为生命的成长。一个喜欢道听途说之言,喜欢讲庸俗段子,喜欢读低级趣味文字,喜欢写媚俗文章的人,我们能说他具备语文素养吗?语文素养起于语文而成于生命的成长。
  《语文素养和语文教师的素养》在语文素养的工具层面上讲得丰富而系统,但在意义层面上却嫌不足。读书尤其是读理论书,一定要实现与作者的对话,一定要唤起我们的思考,不仅要接受知识与理念,并且还要“接着想”。能“接着想”其实也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
其他文献
现代方言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延续、依托。它作为传统文化渗透于当今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现代方言民俗文化又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少方言民俗已经消失或面临消失。因此,调查和挖掘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意义重大,时不我待。  “中国方言民俗图典系列”(第一辑)是201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2011年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第一辑共计十卷,涉及官话、晋语、吴语
书名:古代文学史简编  作者:杨子坚  出版单位: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  ISBN:9787305104756  定价:55元  我国古代文学历史悠久,其起源几乎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同步。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一代又一代杰出的诗人、作家以及不胜枚举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开创了丰富的体裁、题材、风格和流派,也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学现象、文学潮流和文学理论,是一笔无比宝贵的文化遗产。
书名:先秦诸子散文文体及其  文化渊源  作者:侯文华  出版单位: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7年  ISBN-9787101123913  定价:68元  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如《左传》《国语》《战国策》这样的历史著作,还有如《论语》《墨子》《孟子》这样的各学派文章或是言行记录的著作,这些被统称为先秦散文,前者属于历史散文,后者属于诸子散文。散文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但先秦时代的散文才是
近年来,传统文化开始回归大众视野,传统文化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比如书法全面进入中小学课堂,统编教材及考试范围中古文和诗词的比重增加等。然而,面向青少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物却显得捉襟见肘。济南大学文学院陈静教授等编著的《中小学传统文化艺术读本》由山东美术出版社于2016 年出版,是一部难得的写给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普及丛书,严谨考究之中不失通俗与趣味,力求精华之中不失多元与丰富。本书具有以下几大特色
朱自清的散文《绿》主要描写了梅雨潭的水,描写潭水又主要写其绿色。作者在抒情语句之中,两次运用“惊诧”“醉人”“奇异”“可爱”四个词语,强调了惊异的审美印象和强烈的审美感受。作者要将这种印象和感受传达给读者,就要让读者通过他的语言,能够真切地想象出他的审美印象,感受到他的审美感受。用梁启超先生的话说“一是所传达的,恰如自己所要说的;二是令读者恰恰领会我的原意”[1]。这其实是很不容易的。语言具有概括
统编语文教材使用已经一轮有余,一线教师能否真正理解并达到编者预设的目标,是否能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实施建议中提出的那样“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主要取决于教师能否对教材实施创造性的二次开发。课程专家也多次强调教材编制的目的不是为教师提供“法定”的文件,让教师“唯教材是从”,而应该是为教师提供可充分、灵活运用的课程资源。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
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渊源,犹太民族有着浓厚的身份情结。犹太裔美国人在融入美国文化的过程中常常遭遇到身份认同的考验,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往哪里去”的拷问。于是,犹太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创伤成为犹太裔美国作家的重要创作主题。笔者在参与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菲利普·罗斯‘美国三部曲’中的文化身份认同研究”过程中发现,菲利普·罗斯作为一位具有双重文化属性的族裔散居作家,对身份失落的感受尤为敏
我要出去清理牧场的泉源,  我只是想耙去水中的枯叶,  (也许我会等到水变清例)  我不会去太久——你也来吧,  我要出去牵回那头小牛,  它站在母牛身旁,那么幼小,  母亲舔它时也偏偏倒倒。  我不会去太久——你也来吧、  (曹明伦译)    这首《牧场》是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集《波士顿以北》(1914)的序诗,一个诗人的世界就从这里开始。后来他把它作为自己诗合集、全集的序诗,可见他对这首诗多么
《说话的诀窍》是资深语言文字研究者杜永道集十几年对我国交际语言研究心得而成。虽以《红楼梦》为标本,但该书超越了对红楼语言艺术的简单解读,对我国当代人际交往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如果有人问我,人生在世最易也最难的事情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说话。说其易,绝大多数人——除少数生理上残缺者外,从一两岁咿呀学语开始,就能随口表达自己的意愿,向父母求食,与玩伴调笑,这实在是多数人习以为常的一件事。说其难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设有《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单元,教材提出了六项任务,供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课程标准和教材指出,阅读《红楼梦》并非进行红学研究,而是借此获得阅读经验,掌握长篇小说的阅读策略。本文选择第二项任务“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尝试为教师提供一个完整的教学案例。  鲁迅评《红楼梦》说:“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违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如宝钗和袭人,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