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方言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延续、依托。它作为传统文化渗透于当今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现代方言民俗文化又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少方言民俗已经消失或面临消失。因此,调查和挖掘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意义重大,时不我待。
“中国方言民俗图典系列”(第一辑)是201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2011年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第一辑共计十卷,涉及官话、晋语、吴语、徽语、粤语、平话、闽语、客家话等八个方言区。各卷内容主要包括房舍建筑、日常用具、服饰穿戴、饮食起居、农工百艺、婚育丧葬、岁时节令、游戏娱乐、宗教信仰等。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户异政,人殊服。”(《汉书·王吉传》)方言民俗是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具有明显的地方性。以民居文化为例,各地多有不同,如北京的四合院,平遥的窑儿、四合头院、二(三)进院,汤溪的屋、老屋,梅州的围龙屋、碉楼,揭阳的四点金、下山虎。“中国方言民俗图典系列”融合现代方言与各地民俗文化,采用方言词语加注国际音标并配以图片的方法,反映和保存现代方言与其所承载的地方民风与民俗,是方言研究与民俗文化研究相结合的有益尝试。
城镇化的发展,势必带来传统村落的消亡,以及与此伴随的民俗文化的消失。“中国方言民俗图典系列”(第一辑)的出版,正是对濒临消失的“一种传统”“一种民族符号”以至“一种语音”的有效保存,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人文价值。以下略举数例:
在《平遥方言民俗图典》中收有“墙围子”“炕围子”两个条目及相关的文字说明和图片。
“墙围子”“炕围子”又称作“民间墙围画”。墙围画始于宋代,发展于明清之交,至今流传于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区。晋北原平市的墙围画素负盛名,中国美术馆曾予以收藏、展出。
从《平遥方言民俗图典》收录的条目和图片中还可看到平遥保存的以“卐”为标识的吉祥文化。如正月初八祭星蜡烛摆成的“卐”字、出殡时曾孙包头上的“卐”字等。“卐”,音wàn,梵文,意为吉祥万德之所集。(见《辞源》《辞海》)“卐”崇拜现象作为传统地域文化的缩影,在现在的平遥随处可见。(冯良珍、陈晨《平遥民俗中的卐崇拜现象探析》,《中原文化研究》2014-2)
“中国方言民俗图典系列”(第一辑)各卷的作者对当地方言文化素有研究,为做好本项目,于紧张的工作之余,多次下去调查、拍摄图片,几易其稿,备尝辛苦。限于篇幅,每卷只能选用一定数量的条目及相应的照片,其余只好割爱。我们期待这套书的出版,能引起社会对保存方言及方言民俗文化的关注,尽可能为后人留下一些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
“中国方言民俗图典系列”(第一辑)是201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2011年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第一辑共计十卷,涉及官话、晋语、吴语、徽语、粤语、平话、闽语、客家话等八个方言区。各卷内容主要包括房舍建筑、日常用具、服饰穿戴、饮食起居、农工百艺、婚育丧葬、岁时节令、游戏娱乐、宗教信仰等。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户异政,人殊服。”(《汉书·王吉传》)方言民俗是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具有明显的地方性。以民居文化为例,各地多有不同,如北京的四合院,平遥的窑儿、四合头院、二(三)进院,汤溪的屋、老屋,梅州的围龙屋、碉楼,揭阳的四点金、下山虎。“中国方言民俗图典系列”融合现代方言与各地民俗文化,采用方言词语加注国际音标并配以图片的方法,反映和保存现代方言与其所承载的地方民风与民俗,是方言研究与民俗文化研究相结合的有益尝试。
城镇化的发展,势必带来传统村落的消亡,以及与此伴随的民俗文化的消失。“中国方言民俗图典系列”(第一辑)的出版,正是对濒临消失的“一种传统”“一种民族符号”以至“一种语音”的有效保存,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人文价值。以下略举数例:
在《平遥方言民俗图典》中收有“墙围子”“炕围子”两个条目及相关的文字说明和图片。
“墙围子”“炕围子”又称作“民间墙围画”。墙围画始于宋代,发展于明清之交,至今流传于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区。晋北原平市的墙围画素负盛名,中国美术馆曾予以收藏、展出。
从《平遥方言民俗图典》收录的条目和图片中还可看到平遥保存的以“卐”为标识的吉祥文化。如正月初八祭星蜡烛摆成的“卐”字、出殡时曾孙包头上的“卐”字等。“卐”,音wàn,梵文,意为吉祥万德之所集。(见《辞源》《辞海》)“卐”崇拜现象作为传统地域文化的缩影,在现在的平遥随处可见。(冯良珍、陈晨《平遥民俗中的卐崇拜现象探析》,《中原文化研究》2014-2)
“中国方言民俗图典系列”(第一辑)各卷的作者对当地方言文化素有研究,为做好本项目,于紧张的工作之余,多次下去调查、拍摄图片,几易其稿,备尝辛苦。限于篇幅,每卷只能选用一定数量的条目及相应的照片,其余只好割爱。我们期待这套书的出版,能引起社会对保存方言及方言民俗文化的关注,尽可能为后人留下一些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