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文”制宜 有效整合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ixiao032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语文教材使用已经一轮有余,一线教师能否真正理解并达到编者预设的目标,是否能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实施建议中提出的那样“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主要取决于教师能否对教材实施创造性的二次开发。课程专家也多次强调教材编制的目的不是为教师提供“法定”的文件,让教师“唯教材是从”,而应该是为教师提供可充分、灵活运用的课程资源。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用好教材,用活教材。
  教材二次开发不是对教材进行简单的技术加工,目前常见的二次开发基本局限于对文本语言层面的增删、替换、调序、摹写等形式,这本无可厚非。但笔者认为,教师还要站在课标的高度去剖析教材,因“文”制宜,进行跨文体、跨文本、跨学科的巧妙整合,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合理有效的重构、拓展和丰富,开发出新的教学资源,从而实现教材资源的创造性使用。
  一、文体整合,重构教材
  依据文体特点教学,有利有弊:有利的是学生在阅读初期能够建构对文章体式的认知,不利的是如果依照小说、散文等文体特点实施千篇一律的教学,那么教学就会陷入“千文一面”的窘境。此外,教材编写也经历了依照文体编选和依照主题编选等探索,当前使用的统编教材,虽然仍是“文选型”教科书,但其中隐约有“体”,又有突破。
  面对教材中的一篇篇选文,怎样才能将其转化成教学内容呢?教师不妨根据学情需要,在这种动态思维中打通文体的脉络,对教材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优化重组,选择恰当的文体形式重组材料,重排结构,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活学生的审美思维和审美体验,从而实现审美创造。
  笔者在教学《周亚夫军细柳》一文时,要求学生在理解文言字词的基础上,将文本中的对话以剧本的形式进行再创作:
  【投影展示】揣度人物当时的神情、语气或心理,完成剧本创作。
  第一幕(细柳营军门外)
  先驱( ):“天子且至!”
  军门都尉( ):“将军令日‘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天子先驱下,使者上)
  使者( ):“传皇上口谕,吾欲入劳军。”
  卫兵(从远处跑来):“得将军令,开壁门。”第二幕(细柳营壁门)
  壁门士吏(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汉文帝命令车夫按辔徐行)
  周亚夫( ):“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周亚夫持兵作揖,文帝表情严肃,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致意)
  使者( ):“皇帝敬劳将军。”
  第三幕(细柳营外)
  汉文帝( ):“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周亚夫军细柳》一文情节生动,人物形象十分鲜明,如果教学时仅仅是梳理字词、分析人物性格特征,那教材的价值就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统编教材在“思考探究”中特别就《史记》的“写人艺术”设计了一个拓展阅读的题目,要求学生从备选人物中任选一位,阅读相关的本纪、世家或列传,领略人物的风采。如果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尚未充分领略周亚夫的风采,又怎么会有兴趣在课外进行独立的阅读呢?
  在跨文体教学中重构教材的“领地”,教师需要确定一个恰当的切入点。笔者教学《周亚夫军细柳》时就是抓住了“写人艺术”这个切入点,从而打破传记与戏剧的文体教学界限,让学生在创意写作中丰富人物的动作、神态、语气等,这样的教材二次开发充分领会了教材编者的意图,也体现了教学实践中“读写共生”的智慧。
  二、文本整合,拓展教材
  课标强调“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可从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的阅读面、阅读量和阅读思维品质还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教师拘泥于传统的单篇阅读无法开发更加丰富的阅读资源。
  通过群文阅读教学实施教材的二次开发,不仅可以有效扩充学生的阅读资源,还能够在单位时间内对教材进行拓展,对不同文本进行梳理整合、异同比较,有效促进学生阅读思维品质的提升。开展群文阅读教学要善用教材文本,根据学情选择恰当的议题,打破教材固有的框架和定式,对教材文本进行科学拓展、重新整合,引发学生的深度对话、思维碰撞、自我建构,从而丰富阅读的感受和体验,全面培育阅读素养。
  教材中,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后面有一首诗歌《题白杨图》的链接: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教学中,教师可从这首诗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阅读这首诗,比较其与《白杨礼赞》在主题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从而实现与文本的深度对话。
  除教材中现成的链接材料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根据具体学情适时引入其他相关链接材料,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实现教材的二次开发和深度解读。比如《白杨礼赞》教学后,笔者引导学生回顾小学课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印发了《落花生》《行道树》以及古诗词《竹石》《画菊》等,让学生举一反三地阅读探究:这些文本都有哪些相似性手法、相似性特征,传达出哪些情感,思想。同时指导学生如何写活身边的物,如何实现并展示人与客观世界的心灵沟通历程。
  再如教学普希金的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筆者链接了食指的诗歌《相信未来》进行比较阅读。前者以劝说的口吻、和缓的语气鼓励人们相信生活,相信未来;后者以朦胧优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诗风启迪人们在逆境中好好生活,恪守自己对明天的承诺。相似的情感体验,不同的艺术表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让诗歌在文学的殿堂里更具独特的魅力。在此基础上,笔者又链接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其他译本进行比较阅读赏析。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对两个译本用词的比较赏读,来涵泳诗味、推敲诗意、领悟诗情,品味其中蕴含的独特的“美”。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学生在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中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从而加深对诗歌的鉴赏理解。   三、学科整合,丰富教材
  新的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综合l生,从本学科出发,围绕教学目标充分开发统筹相关教学资源,进行学科问的巧妙渗透、有机融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除了课文,与之相关的其他学科如音乐、美术、历史、地理等,以及影视资源、社会生活中的媒介资源等都是可以运用的语文宝库,适时适当地进行二次开发,能够丰富教材的内涵,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例如,现行统编教材中有不少插图,能够通过视觉冲击丰富文本内容,增强文本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从而达到吸引读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而在实际教学中,插图往往被教师忽视,而成为“被遗弃”的资源。因此,关注文本插图,发挥合理的想象,填充插图的“空白”,丰富教材的内涵,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中,第一首诗王绩的《野望》中配有一幅插图《山水图》(局部)。教学中,笔者紧扣题眼“望”字,巧妙开发插图资源引导学生赏读诗歌:
  师:诗中作者“望”到了哪些内容(人和景)?
  生1:有树、山、牧人、牛群、猎马、鸟兽。
  生2:还应该有夕阳,因为诗中说了“薄暮”,指傍晚。
  生3:还应该有水,因为“东皋”的“皋”是水边的意思。
  师:很好,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这幅插图,请根据诗歌内容补充(修改)插图。
  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发挥想象,对插图进行了补充(修改)。在这个过程中,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注意所补画面的位置,了解诗人写景的角度和层次;画出人物应有的神态,品悟诗人的思想情感。学生在合理而丰富的想象中,在对插图的开发利用中,实现了与诗歌的深度对话,进一步加深了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在跨学科教学中丰富教材的内涵应不止于插图资源,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适时引入音乐、影视、历史等跨学科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比如教学《植树的牧羊人》时,笔者在学生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看影片《种树的人》,阅读绘本《植树的男人》,比较影片、绘本和文学作品中在人物刻画、场景布置等方面的异同,对原文《植树的牧羊人》中的相关画面描写进行改写、扩写,感受同一文本不同艺术形式的魅力。然后再链接相关历史知识:“1953年,让·乔诺将这个故事投到《读者文摘》杂志。编辑在收到这个故事后,却调查得知普罗旺斯的巴农养老院没有叫艾力泽-布菲的人。”学生在此基础上再去探究思考作者的创作意图,挖掘文本丰富的内涵便水到渠成。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利用者,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就文本教文本”,而应该加强对文本的细读研究,因“文”制宜,大胆取舍,巧妙整合,引导学生对教材文本进行合理有效的重构、拓展和丰富,从而使课堂更加充实,让思维更加灵动。
其他文献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阅读素养是个人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能力之一。阅读素养的培养在我国主要由语文教学来承担。从2000年开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就全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等关键领域的能力水平发起了国际比较研究,即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其中2000年、2009年以及即将开展测试项目的2018年都是以阅读素养为重点测试学科。于2016年底发布的《P
李苦禅说:“空白处补以意,无墨处求以画,虚实之间,相生相发。”笪重光说:“无画处皆成妙境。”二者共同指向了国画重要的“留白”技法。“留白”即“留下空白”,“留白”的美学追求不是“虚无”,是“藏境”。这种肇始于绘画,生成“艺术空白美”的技法后被广泛地借鉴到音乐、书法、戏曲等领域,也成了文学创作的利器,典型如海明威的“冰山原则”,这就是“文学留白”。“背影”意象意味深长,“留白”艺术意蕴深藏,合二为一
书名:明清雅俗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  作者:陈书录  出版单位: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  ISBN:9787010129846  定价:52元  文学的雅俗之辩由来已久且历久弥新,至今也罕见令人信服的精确表述。从中国文学的演进来看,雅和俗也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对于雅俗文学的理解也常常受到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和审美趣味的制约。其中,明清时期诗文、小说、戏曲、民歌的创作与理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列出的十八个任务群之一,围绕“社会交往类”“新闻传播类”“知识读物类”文本的阅读写作展开,符合学生生活和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基于对高中新课标的理解,结合高一学生成长和学习规律,我设计了以“路上的风景”为话题的演讲活动。通过阅读鉴赏范例、写作演讲稿、开展演讲活动、修改演讲稿等任务,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  一、教学目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化及语文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高校语文教学活动将重心转移到了课堂对话、学生个性化培养及学生语文思维水平提升的层面上。冉正宝所著的《语文思维论》将语文思维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价值进行了系统分析,该书提出语文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影响力较广并与多种关系并存,同时提出了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相关对策,以此实现对语文教学思维的优化。笔者在开展河北中医学院2019 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
现代方言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延续、依托。它作为传统文化渗透于当今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现代方言民俗文化又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少方言民俗已经消失或面临消失。因此,调查和挖掘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意义重大,时不我待。  “中国方言民俗图典系列”(第一辑)是201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2011年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第一辑共计十卷,涉及官话、晋语、吴语
书名:古代文学史简编  作者:杨子坚  出版单位: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  ISBN:9787305104756  定价:55元  我国古代文学历史悠久,其起源几乎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同步。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一代又一代杰出的诗人、作家以及不胜枚举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开创了丰富的体裁、题材、风格和流派,也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学现象、文学潮流和文学理论,是一笔无比宝贵的文化遗产。
书名:先秦诸子散文文体及其  文化渊源  作者:侯文华  出版单位: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7年  ISBN-9787101123913  定价:68元  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如《左传》《国语》《战国策》这样的历史著作,还有如《论语》《墨子》《孟子》这样的各学派文章或是言行记录的著作,这些被统称为先秦散文,前者属于历史散文,后者属于诸子散文。散文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但先秦时代的散文才是
近年来,传统文化开始回归大众视野,传统文化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比如书法全面进入中小学课堂,统编教材及考试范围中古文和诗词的比重增加等。然而,面向青少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物却显得捉襟见肘。济南大学文学院陈静教授等编著的《中小学传统文化艺术读本》由山东美术出版社于2016 年出版,是一部难得的写给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普及丛书,严谨考究之中不失通俗与趣味,力求精华之中不失多元与丰富。本书具有以下几大特色
朱自清的散文《绿》主要描写了梅雨潭的水,描写潭水又主要写其绿色。作者在抒情语句之中,两次运用“惊诧”“醉人”“奇异”“可爱”四个词语,强调了惊异的审美印象和强烈的审美感受。作者要将这种印象和感受传达给读者,就要让读者通过他的语言,能够真切地想象出他的审美印象,感受到他的审美感受。用梁启超先生的话说“一是所传达的,恰如自己所要说的;二是令读者恰恰领会我的原意”[1]。这其实是很不容易的。语言具有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