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最新学习理念,“自主论”是针对教师在教学中喧宾夺主、越俎代庖、包办代替、请君入瓮的做法而提出来的。过去,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放心不下,现在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教育者必须放心地放手,这就要求教者明白“自主”的内涵与外延。
“自主”就是“自己做主”。应试教育下,学生成了盛知识的容器或做题的机器,教师则成了制造机器的机器——师生都迷失了自己。新的课程标准,就是为了拯救沉在应试泥潭中的师生,它倡导的“自主”,就是把学习者面对的世界及其学习关系——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生与学习材料的关系一一还给学习者本人。教师要在教学中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就必须改掉传统的强迫式的灌输和以分论人的做法,在学什么、学多少、为何学、怎么学等方面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
要准确地把握“自主”的含义,必须明确它的外延。
一、“自主”的“自”应包含自觉、自信、自问、自修之意
自觉是指学生不需他人的约束而主动思维做事的心理行为表现。自觉是一种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小培养。课堂中认真听课的习惯、动脑思考的习惯、积极表达的习惯、与他人合作的习惯、课外合理安排学习与玩耍的习惯等,都应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培养起来。古语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良好习惯的形成应通过教师和家长的言传身教来实现。
自信就是指学生相信自己具备学习的能力,相信自己的看法正确。我们应该留意到这么一种现象:小学生回到家里,当家长说出对某题某事的看法,要求他们改过来时,他们会说出几乎近似的话——“这是我们老师说的”。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可真的成了圣人,学生宁愿信老师的也不信家长的,甚至只信老师的不信自己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有时不那么迷信老师,可大多数情况还是依赖教师,缺少对自己的信任。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新课程标准倡导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应该首先培养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只有相信自己能够做好,才有可能主动去做。
自问是指学生对自己的一种反思与解剖。昔日孔子的学生曾子每天“三省吾身”。苏格拉底也说,认识自己就是认识真理,认识自己就是通往完美无缺的神的道路。其实,每个人只要经常问问自己,自我审视、自我评价、自我总结,发现自己的特点,看到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中自我调节、自我补救,让优点发扬光大,让不足得以改善,自己就会得到全面发展,成为一个素质较强的人。
自修是学生不需外力强加而自动自觉地求知的过程。因为学习终究是学生自己的事,未来的文盲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凡是学生通过一定的思索或凭借资料能够自行解答的问题,教师一定要放手让他们做,并且使他们有一种自己获得知识的快乐感。久而久之,自学能力就具备了。
二、“自主”的“主”应包含主人、主动、主意、主见之意
主人就是自觉地承担起学习责任的学生。确立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人地位,他至少会以自己的本能去求知,在求知的过程中善待学习中的“客人”——老师、家长、同学。为了让“客人”生活得更好,常会满足“客人”的某些要求;为了与“客人”更好地相处,可以变得与“客人”有相同的情趣和爱好;为了让“客人”满意,以至拿出丰盛的膳食——学习成果——招待“客人”。主客之间互相熏陶感染。要让学习的主人收获大,教师必须以宽广的胸襟抚慰学生,以广泛的爱好影响学生,以广博的知识哺育学生,以高超的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主动是指学习不需外力强加而根据自己需要所采取的学习行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为了生存,人一生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获取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可是教师的灌输,题海的训练,一把尺的衡量,使得学生丧失了这一本性,而变得十分被动,甚至麻木。卢梭认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只有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抛弃机械的“传递——接受”式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搜寻——获得”式学生进程,学生才可能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实现主动学习。
主意是指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所采用的方法。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并且《礼记》中有“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之说。教学成败的关键是学生会不会学习。提倡“自主”学习,就必须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因人而异,同一个人也可能因科目而异,还可能随年岁增加和知识的积累而不断变化学法。学生学会学习,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形成各具特色的学法。
主见是指学生把学习材料转化为自己的学问所产生的个人见解。主见是创新的灵魂,有主见的思考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一个缺乏主见的人是不可能有创新之举的,也难以找到学习的真正乐趣。学生的主见表现在敢于提出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上。学生的见解不可能完全正确,但一定比无见解强得多。俄国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有句名言:“发表自己不正确的意见——要比转述别人的一个真理更有意义,在第一种情况下,你才是人;而在第二种情况下,你不过是只鹦鹉。”教师应当呵护和激赏学生的见解,无论是否正确,否则,“自主”学习将是一句空话。
总之,“自主”的八大外延在“自己做主”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自信是前提,自觉是保证,自问是先导,自修是途径;主人是基础,主动是条件,主意是手段,主见是灵魂。它们是“自主”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可是不少学校的单元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仍然热热闹闹,因为有了电脑,名次排个没完没了,这种以分数说明一切的做法不知何时了!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者改变评价方式,给教学中的师生少一些枷锁,多一些魔杖,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主动参与、乐于合作、勤于探索,从而实现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发展。
“自主”就是“自己做主”。应试教育下,学生成了盛知识的容器或做题的机器,教师则成了制造机器的机器——师生都迷失了自己。新的课程标准,就是为了拯救沉在应试泥潭中的师生,它倡导的“自主”,就是把学习者面对的世界及其学习关系——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生与学习材料的关系一一还给学习者本人。教师要在教学中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就必须改掉传统的强迫式的灌输和以分论人的做法,在学什么、学多少、为何学、怎么学等方面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
要准确地把握“自主”的含义,必须明确它的外延。
一、“自主”的“自”应包含自觉、自信、自问、自修之意
自觉是指学生不需他人的约束而主动思维做事的心理行为表现。自觉是一种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小培养。课堂中认真听课的习惯、动脑思考的习惯、积极表达的习惯、与他人合作的习惯、课外合理安排学习与玩耍的习惯等,都应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培养起来。古语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良好习惯的形成应通过教师和家长的言传身教来实现。
自信就是指学生相信自己具备学习的能力,相信自己的看法正确。我们应该留意到这么一种现象:小学生回到家里,当家长说出对某题某事的看法,要求他们改过来时,他们会说出几乎近似的话——“这是我们老师说的”。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可真的成了圣人,学生宁愿信老师的也不信家长的,甚至只信老师的不信自己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有时不那么迷信老师,可大多数情况还是依赖教师,缺少对自己的信任。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新课程标准倡导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应该首先培养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只有相信自己能够做好,才有可能主动去做。
自问是指学生对自己的一种反思与解剖。昔日孔子的学生曾子每天“三省吾身”。苏格拉底也说,认识自己就是认识真理,认识自己就是通往完美无缺的神的道路。其实,每个人只要经常问问自己,自我审视、自我评价、自我总结,发现自己的特点,看到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中自我调节、自我补救,让优点发扬光大,让不足得以改善,自己就会得到全面发展,成为一个素质较强的人。
自修是学生不需外力强加而自动自觉地求知的过程。因为学习终究是学生自己的事,未来的文盲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凡是学生通过一定的思索或凭借资料能够自行解答的问题,教师一定要放手让他们做,并且使他们有一种自己获得知识的快乐感。久而久之,自学能力就具备了。
二、“自主”的“主”应包含主人、主动、主意、主见之意
主人就是自觉地承担起学习责任的学生。确立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人地位,他至少会以自己的本能去求知,在求知的过程中善待学习中的“客人”——老师、家长、同学。为了让“客人”生活得更好,常会满足“客人”的某些要求;为了与“客人”更好地相处,可以变得与“客人”有相同的情趣和爱好;为了让“客人”满意,以至拿出丰盛的膳食——学习成果——招待“客人”。主客之间互相熏陶感染。要让学习的主人收获大,教师必须以宽广的胸襟抚慰学生,以广泛的爱好影响学生,以广博的知识哺育学生,以高超的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主动是指学习不需外力强加而根据自己需要所采取的学习行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为了生存,人一生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获取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可是教师的灌输,题海的训练,一把尺的衡量,使得学生丧失了这一本性,而变得十分被动,甚至麻木。卢梭认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只有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抛弃机械的“传递——接受”式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搜寻——获得”式学生进程,学生才可能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实现主动学习。
主意是指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所采用的方法。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并且《礼记》中有“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之说。教学成败的关键是学生会不会学习。提倡“自主”学习,就必须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因人而异,同一个人也可能因科目而异,还可能随年岁增加和知识的积累而不断变化学法。学生学会学习,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形成各具特色的学法。
主见是指学生把学习材料转化为自己的学问所产生的个人见解。主见是创新的灵魂,有主见的思考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一个缺乏主见的人是不可能有创新之举的,也难以找到学习的真正乐趣。学生的主见表现在敢于提出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上。学生的见解不可能完全正确,但一定比无见解强得多。俄国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有句名言:“发表自己不正确的意见——要比转述别人的一个真理更有意义,在第一种情况下,你才是人;而在第二种情况下,你不过是只鹦鹉。”教师应当呵护和激赏学生的见解,无论是否正确,否则,“自主”学习将是一句空话。
总之,“自主”的八大外延在“自己做主”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自信是前提,自觉是保证,自问是先导,自修是途径;主人是基础,主动是条件,主意是手段,主见是灵魂。它们是“自主”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可是不少学校的单元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仍然热热闹闹,因为有了电脑,名次排个没完没了,这种以分数说明一切的做法不知何时了!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者改变评价方式,给教学中的师生少一些枷锁,多一些魔杖,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主动参与、乐于合作、勤于探索,从而实现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