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那个动荡的岁月,有这么一个作家创作了这么一部作品,初读感觉质朴凝练清新;再读,似乎蕴涵者某种东西;三读,就更加感觉深邃与睿智了。这个作家就是陆蠡,这部作品就是《囚绿记》。
这部作品写于抗战前期,作者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树常春藤。生活在阴暗潮湿的房间里,作者怀着“过于抑郁的心情”,自然对富有生命力,充满生机的绿色常春藤无比眷恋,于是作者由于恋绿,将常春藤从窗外牵进阴暗潮湿的房间,囚系住它,引为“绿友”,来“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但是作者慢慢地发现,这“绿友”“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而在它见不到阳光的地方,“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黄”。最终,作者“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这是一篇比较含蓄的散文,品读以后,再加上在教学中和学生共同探讨后,我更坚定这部作品有很深的象征意义。
首先,文学作品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在我看来,任何作家创作一部文学作品,一定是与他当时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而环境会在无形中影响了他本人的情感倾向。所以,一定的文学作品或多或少会体现一定的时代特征。这篇《囚绿记》中唯一的背景环境的表现就是那几个字“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因此,结合此大环境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是有必要的。
其次,当时我在分析完课文内容时,安排了一个讨论,即针对作者的整个对绿滕的行为及其“绿”的表现来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感想,我记下了这么一些学生的想法:(1)爱着的东西不一定要得到,占有即是自私;(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有一种爱叫做放手;(4)知错能改,善莫大焉;(5)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6)强扭的瓜不甜等等,当然,这其中的思想和感悟有深层次的,也有浅层次的,然而我比较感兴趣的是(5)——“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因为这个观点与其他的不一样,其他观点是从“人”的角度出发来感受,而此观点是从“绿”这方面来体会到的。我当时问了这个学生,怎么有这个感想,怎么看出来的,他说如一些语句:“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么固执啊!”“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他说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中,绿还努力地向着窗外,向着光明生长,让他忽然之间想到这句话,所以就有了这个感想。当时由于时间关系,自己没有深入探究,但课后我一直在想学生的这个观点。
“囚绿”本意是把“绿”关起来,人为的作用,那可以理解为绿藤处在最艰难的状况,因为人为的作用违背了植物本身生长的自然规律,所以那样成长很难。那么可不可以理解为国家命运的艰难呢?这样的话,“绿”的行为不就象那位学生所讲的那样吗?
另外,从作者陆蠡的角度看,他创作这部作品时,正是国家处于危难时期,并且从他的性格特点来说,他不光是一位文学家,更是一位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一位坚贞的爱国者。他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因此,这篇散文有它一定的象征意义在里面。“绿”已经是一种精神与气节的代表了,“绿”的行为就暗示着人民冲破黑暗,追求光明,坚强不屈,坚忍不拔,哪怕“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即人民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付出的流血牺牲)也始终坚持向着光明的地方生长。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更是我们坚忍不拔的民族象征,包含着作者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同时,这常春藤也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他在常春藤上寄寓了一个正直爱国者的情感和愿望。
这就是这篇散文的价值所在,也是这部作品在我们今天具有深刻意义的关键所在。
这部作品写于抗战前期,作者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树常春藤。生活在阴暗潮湿的房间里,作者怀着“过于抑郁的心情”,自然对富有生命力,充满生机的绿色常春藤无比眷恋,于是作者由于恋绿,将常春藤从窗外牵进阴暗潮湿的房间,囚系住它,引为“绿友”,来“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但是作者慢慢地发现,这“绿友”“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而在它见不到阳光的地方,“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黄”。最终,作者“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这是一篇比较含蓄的散文,品读以后,再加上在教学中和学生共同探讨后,我更坚定这部作品有很深的象征意义。
首先,文学作品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在我看来,任何作家创作一部文学作品,一定是与他当时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而环境会在无形中影响了他本人的情感倾向。所以,一定的文学作品或多或少会体现一定的时代特征。这篇《囚绿记》中唯一的背景环境的表现就是那几个字“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因此,结合此大环境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是有必要的。
其次,当时我在分析完课文内容时,安排了一个讨论,即针对作者的整个对绿滕的行为及其“绿”的表现来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感想,我记下了这么一些学生的想法:(1)爱着的东西不一定要得到,占有即是自私;(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有一种爱叫做放手;(4)知错能改,善莫大焉;(5)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6)强扭的瓜不甜等等,当然,这其中的思想和感悟有深层次的,也有浅层次的,然而我比较感兴趣的是(5)——“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因为这个观点与其他的不一样,其他观点是从“人”的角度出发来感受,而此观点是从“绿”这方面来体会到的。我当时问了这个学生,怎么有这个感想,怎么看出来的,他说如一些语句:“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么固执啊!”“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他说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中,绿还努力地向着窗外,向着光明生长,让他忽然之间想到这句话,所以就有了这个感想。当时由于时间关系,自己没有深入探究,但课后我一直在想学生的这个观点。
“囚绿”本意是把“绿”关起来,人为的作用,那可以理解为绿藤处在最艰难的状况,因为人为的作用违背了植物本身生长的自然规律,所以那样成长很难。那么可不可以理解为国家命运的艰难呢?这样的话,“绿”的行为不就象那位学生所讲的那样吗?
另外,从作者陆蠡的角度看,他创作这部作品时,正是国家处于危难时期,并且从他的性格特点来说,他不光是一位文学家,更是一位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一位坚贞的爱国者。他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因此,这篇散文有它一定的象征意义在里面。“绿”已经是一种精神与气节的代表了,“绿”的行为就暗示着人民冲破黑暗,追求光明,坚强不屈,坚忍不拔,哪怕“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即人民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付出的流血牺牲)也始终坚持向着光明的地方生长。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更是我们坚忍不拔的民族象征,包含着作者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同时,这常春藤也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他在常春藤上寄寓了一个正直爱国者的情感和愿望。
这就是这篇散文的价值所在,也是这部作品在我们今天具有深刻意义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