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把关人概念的提出,为早期传播学的研究专家们提供了一个判断信息如何传播的平台。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国内外信息传播的日渐加剧,翻译已经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新闻译者在处理新闻报道时,所发挥的把关作用的传播也日益变得不容忽视。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
1 导语
一直以来,把关理论是传播学控制分析领域最具科学性的理论,新闻传者在新闻传播中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也是人们的共识。然而,随着国际交流的逐渐加强,国际间信息的流动也趋于炽热化,翻译作为沟通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译者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把关作用。
2 “把门人”理论之说
2.1 理论概述
“把关人”(gatekeeper)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即是传播者对于一切由他传递的信息都要进行筛选和过滤。①(郭庆光,1999)此后,他的学生怀特在对一家报纸的电讯编辑工作进行研究时发现,该报接收到的通讯社的稿件中90%的稿件被编辑淘汰。1950年,他发表了著名的《把关人:一个新闻选择的个案研究》一文,为“把关人”概念在传播研究中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在怀特之后,不少的学者依对这一理论作了进一步的探索,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麦克内利和巴斯了。1959年,麦克内利通过对国际新闻流动过程的研究,揭示出在信源与信宿、新闻事件与最终接受者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把关活动,而不仅仅只有一个把关人。巴斯对麦克内利进行了修正和完善,提出“双重流动”的标准:第一重为新闻采集,把关人为记者、作者和当地编辑;而第二重为新闻编辑,把关人为编辑、译者和修订者,其关系如图:②
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
A = 没有加工过的信息 B = 新闻收集者
C = 信息报道 D = 新闻加工人员
E = 最终结果
通过此表格,可以看出新闻最终的结果是建立在经过两次把关之后的信息之上的。综上可知:信息的把关涉及到传播的总过程,贯穿于信息采集和加工的各个方面,其实质都是对信息进行筛选。
2.2 媒体的角色
新闻媒体所扮演的角色有理想角色和实际角色之分。理想角色是指新闻受众对新闻传者社会角色规定的理想期盼。新闻传者的社会地位及权利责任是人们公认的,在受众的心目中,存在一种完美的行为模式期待。而实际角色,则是指“人们在特定社会地位上的实际行为”。③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媒体所担当的基本角色,即通过客观、公正、独立的新闻报道在社会运行中扮演着中立者和监督者的角色。然而由于所服务的阶级不同,新闻媒体在实际的工作中,其实际的表现还是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的。
以2003年底美国媒体大肆炒作巴基斯坦向别国提供了核技术为例:④巴方对此问题一直予以否定,然而,在同年12月23日,巴基斯坦外交部发言人发表谈话之后。于是,西方很多媒体跟踪报道,都以“巴基斯坦承认向他国提供核技术”为题加以渲染。我国新华社以及国际广播电台的驻外记者在翻译这条外电时,仔细研究了该发言人的讲话,发现巴基斯坦外交部发言人在讲话中并没有承认向别国提供核技术,而是说国内少数科学家可能受私欲驱使向他国提供了核技术,有关科学家正在接受调查。所以,该标题应是巴基斯坦再次否认向他国提供核技术而并非西方媒体所说的那样。此翻译体现了我新闻媒体充分发挥“把关人“的作用,将事实真相真实地披露和报道出来。
或许就新闻本身而言,它只是一种传达客观信息的文本,公正、客观往往是对其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新闻不能脱离所处社会文化的熏陶,新闻报道是不可能独立于社会之外,在一种真空的状态下进行的,所以倾向性与目的性还是不可避免地存在于新闻的字里行间。任何新闻媒体都属于不同的政体和集团,并维系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基础,受制于不同的阶级意识或道德规范,“把关”、“看家”自然也都是为自己本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3 从“把门人”理论看政治新闻翻译
3.1 政治新闻翻译的标准
关于翻译的标准,中外的很多翻译理论家提出了很多的观点,国内的有严复的“信、达、雅”,瞿秋白的“忠实、精确”,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张培基的“忠实、通顺”,国外有奈达的“动态对等”或“等效翻译”,卡特福德的“功能等值”和“翻译的转换”,威尔斯的“受者等值”等等。以上所说的虽都是一般文字的翻译标准,但这些标准也同样地适应于新闻翻译。
然而,新闻翻译与其他文字的翻译又是有区别的,尤其是政治新闻翻译。它不仅需要充分展现新闻文字的体例和文风,还必须考虑其政策性。著名对外传播专家段连城先生曾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本着“内容求信息,信息求实在,叙述求紧凑,语言求达意,措词求谨慎,观众求理解”的具体原则,并着重考虑三个因素:译文的政策性、受众反应和译语文化。⑤⑥从中可看出,政治新闻翻译不仅仅是表意要明确,措辞更是要严谨。作者认为,就政治新闻传播来说,“准确性,精确化”较之文字上的华美更加的重要,也更有意义。因此,政治新闻翻译在求“信、达、雅”的基础之上,也着眼于一个“准”字。
3.2 政治新闻翻译的看家之说
当今世界,信息的交流至关重要。翻译是世界新闻传播的必经途径,而新闻翻译更是在信息传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德国功能学派的倡导者克里斯蒂安·诺德曾经强调了翻译活动要实现其文本目的,她说实现翻译目的是所有的翻译活动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并且,她认为一切的翻译活动都具有目的性(Christiane Nord ,2001)。⑦美国当代文化批评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Venuti)则是更为明确地指出,翻译项目是一种政治化行为。
新闻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的时候,往往有一定的选择性,也有自己的侧重点和倾向。事实上,并非新闻报道才具有这一特点,新闻翻译的选择性更是如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新闻翻译并不单单地是对新闻的翻译,它还包括新闻编译。它要求译者根据译语读者的实际需要进行一定的加工和整理,尤其要对政治性不利言辞的进行删减、修正等。然而,其最先决的条件都是要对新闻所传达的信息进行筛选。由此可见,新闻翻译是为了满足译语读者以及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讲,也无一例外地扮演了筛选、抉择的看门人的角色。
新闻翻译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舆论导向性,尤其是政治新闻翻译。这就要求译员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熟悉和谙查时事以及我国的政策要求,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观察力,确保译文政治观点的正确性,而不至于犯大错误。亚太经合组织有23个成员或者经济体,但西方有些媒体在报道的时候,有时用“成员国”(member state∕member county)一词,其居心是显而易见的。在这种别有用心的报道之下,就要求我们译员在翻译的时候要充分了解其中的厉害,我国法律明文规定:在亚太经合问题上,台湾和香港都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如果在翻译的过程中,将其翻译为“成员国”就会犯重大的政治错误。
2001年4月1日,美国一架先进的E-P3侦察机飞到我专属经济区上空,冲向并撞毁我空军飞行员王伟所驾驶的正在执行任务的军用飞机,导致王伟光荣殉职(《光明日报》2001年4月5日)。对于这一“中美撞机事件”,有的新闻报道将“撞机”译成“crash”和“collisions”,乍一看并没什么不妥,但仔细分析后,会发现这两个词会给人一种互相碰撞的错觉,而事实是美机冲向并撞毁我机,我机是被撞的,并不属于两机相撞。于是,《中国日报》在翻译的过程中,便将其处理为“ramming”和“destroying”,真实地揭露了事情的真相,从而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
总而言之,政治新闻翻译的目的仍然是为了传递信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闻翻译不亚于新闻的再次发布。由于政治新闻本身的特点,就需要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充分考慮中西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差异,在新闻传播中谱下和谐的乐章。
4 结语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政治立场的不同,译员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导向,采取正确的方式来处理译文,或摘译或编译。新闻翻译作为二次传播工作者,必须要具备敏锐的时代感、强烈的责任感、严谨的翻译态度和明朗的政治立场,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不必要的误译,充分发挥看门人所应有的“看好门”的精神,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以产出高质量的政治新闻翻译。
注释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②尹静.新闻译者的把关模式——功能派理论在《参考消息》编译中的应用[D]. 广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祝建华,武伟译.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③刘京林.新闻心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④朱伊革.英语新闻的语言特点和翻译[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⑤段连城.怎样对外介绍中国[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
⑥岳峰.浅谈新闻的编辑翻译[J].福建外语,1994(3、4):104-105.
⑦克里斯蒂安·诺德.目的性行为——析概念翻译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
1 导语
一直以来,把关理论是传播学控制分析领域最具科学性的理论,新闻传者在新闻传播中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也是人们的共识。然而,随着国际交流的逐渐加强,国际间信息的流动也趋于炽热化,翻译作为沟通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译者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把关作用。
2 “把门人”理论之说
2.1 理论概述
“把关人”(gatekeeper)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即是传播者对于一切由他传递的信息都要进行筛选和过滤。①(郭庆光,1999)此后,他的学生怀特在对一家报纸的电讯编辑工作进行研究时发现,该报接收到的通讯社的稿件中90%的稿件被编辑淘汰。1950年,他发表了著名的《把关人:一个新闻选择的个案研究》一文,为“把关人”概念在传播研究中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在怀特之后,不少的学者依对这一理论作了进一步的探索,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麦克内利和巴斯了。1959年,麦克内利通过对国际新闻流动过程的研究,揭示出在信源与信宿、新闻事件与最终接受者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把关活动,而不仅仅只有一个把关人。巴斯对麦克内利进行了修正和完善,提出“双重流动”的标准:第一重为新闻采集,把关人为记者、作者和当地编辑;而第二重为新闻编辑,把关人为编辑、译者和修订者,其关系如图:②
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
A = 没有加工过的信息 B = 新闻收集者
C = 信息报道 D = 新闻加工人员
E = 最终结果
通过此表格,可以看出新闻最终的结果是建立在经过两次把关之后的信息之上的。综上可知:信息的把关涉及到传播的总过程,贯穿于信息采集和加工的各个方面,其实质都是对信息进行筛选。
2.2 媒体的角色
新闻媒体所扮演的角色有理想角色和实际角色之分。理想角色是指新闻受众对新闻传者社会角色规定的理想期盼。新闻传者的社会地位及权利责任是人们公认的,在受众的心目中,存在一种完美的行为模式期待。而实际角色,则是指“人们在特定社会地位上的实际行为”。③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媒体所担当的基本角色,即通过客观、公正、独立的新闻报道在社会运行中扮演着中立者和监督者的角色。然而由于所服务的阶级不同,新闻媒体在实际的工作中,其实际的表现还是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的。
以2003年底美国媒体大肆炒作巴基斯坦向别国提供了核技术为例:④巴方对此问题一直予以否定,然而,在同年12月23日,巴基斯坦外交部发言人发表谈话之后。于是,西方很多媒体跟踪报道,都以“巴基斯坦承认向他国提供核技术”为题加以渲染。我国新华社以及国际广播电台的驻外记者在翻译这条外电时,仔细研究了该发言人的讲话,发现巴基斯坦外交部发言人在讲话中并没有承认向别国提供核技术,而是说国内少数科学家可能受私欲驱使向他国提供了核技术,有关科学家正在接受调查。所以,该标题应是巴基斯坦再次否认向他国提供核技术而并非西方媒体所说的那样。此翻译体现了我新闻媒体充分发挥“把关人“的作用,将事实真相真实地披露和报道出来。
或许就新闻本身而言,它只是一种传达客观信息的文本,公正、客观往往是对其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新闻不能脱离所处社会文化的熏陶,新闻报道是不可能独立于社会之外,在一种真空的状态下进行的,所以倾向性与目的性还是不可避免地存在于新闻的字里行间。任何新闻媒体都属于不同的政体和集团,并维系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基础,受制于不同的阶级意识或道德规范,“把关”、“看家”自然也都是为自己本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3 从“把门人”理论看政治新闻翻译
3.1 政治新闻翻译的标准
关于翻译的标准,中外的很多翻译理论家提出了很多的观点,国内的有严复的“信、达、雅”,瞿秋白的“忠实、精确”,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张培基的“忠实、通顺”,国外有奈达的“动态对等”或“等效翻译”,卡特福德的“功能等值”和“翻译的转换”,威尔斯的“受者等值”等等。以上所说的虽都是一般文字的翻译标准,但这些标准也同样地适应于新闻翻译。
然而,新闻翻译与其他文字的翻译又是有区别的,尤其是政治新闻翻译。它不仅需要充分展现新闻文字的体例和文风,还必须考虑其政策性。著名对外传播专家段连城先生曾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本着“内容求信息,信息求实在,叙述求紧凑,语言求达意,措词求谨慎,观众求理解”的具体原则,并着重考虑三个因素:译文的政策性、受众反应和译语文化。⑤⑥从中可看出,政治新闻翻译不仅仅是表意要明确,措辞更是要严谨。作者认为,就政治新闻传播来说,“准确性,精确化”较之文字上的华美更加的重要,也更有意义。因此,政治新闻翻译在求“信、达、雅”的基础之上,也着眼于一个“准”字。
3.2 政治新闻翻译的看家之说
当今世界,信息的交流至关重要。翻译是世界新闻传播的必经途径,而新闻翻译更是在信息传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德国功能学派的倡导者克里斯蒂安·诺德曾经强调了翻译活动要实现其文本目的,她说实现翻译目的是所有的翻译活动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并且,她认为一切的翻译活动都具有目的性(Christiane Nord ,2001)。⑦美国当代文化批评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Venuti)则是更为明确地指出,翻译项目是一种政治化行为。
新闻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的时候,往往有一定的选择性,也有自己的侧重点和倾向。事实上,并非新闻报道才具有这一特点,新闻翻译的选择性更是如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新闻翻译并不单单地是对新闻的翻译,它还包括新闻编译。它要求译者根据译语读者的实际需要进行一定的加工和整理,尤其要对政治性不利言辞的进行删减、修正等。然而,其最先决的条件都是要对新闻所传达的信息进行筛选。由此可见,新闻翻译是为了满足译语读者以及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讲,也无一例外地扮演了筛选、抉择的看门人的角色。
新闻翻译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舆论导向性,尤其是政治新闻翻译。这就要求译员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熟悉和谙查时事以及我国的政策要求,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观察力,确保译文政治观点的正确性,而不至于犯大错误。亚太经合组织有23个成员或者经济体,但西方有些媒体在报道的时候,有时用“成员国”(member state∕member county)一词,其居心是显而易见的。在这种别有用心的报道之下,就要求我们译员在翻译的时候要充分了解其中的厉害,我国法律明文规定:在亚太经合问题上,台湾和香港都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如果在翻译的过程中,将其翻译为“成员国”就会犯重大的政治错误。
2001年4月1日,美国一架先进的E-P3侦察机飞到我专属经济区上空,冲向并撞毁我空军飞行员王伟所驾驶的正在执行任务的军用飞机,导致王伟光荣殉职(《光明日报》2001年4月5日)。对于这一“中美撞机事件”,有的新闻报道将“撞机”译成“crash”和“collisions”,乍一看并没什么不妥,但仔细分析后,会发现这两个词会给人一种互相碰撞的错觉,而事实是美机冲向并撞毁我机,我机是被撞的,并不属于两机相撞。于是,《中国日报》在翻译的过程中,便将其处理为“ramming”和“destroying”,真实地揭露了事情的真相,从而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
总而言之,政治新闻翻译的目的仍然是为了传递信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闻翻译不亚于新闻的再次发布。由于政治新闻本身的特点,就需要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充分考慮中西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差异,在新闻传播中谱下和谐的乐章。
4 结语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政治立场的不同,译员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导向,采取正确的方式来处理译文,或摘译或编译。新闻翻译作为二次传播工作者,必须要具备敏锐的时代感、强烈的责任感、严谨的翻译态度和明朗的政治立场,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不必要的误译,充分发挥看门人所应有的“看好门”的精神,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以产出高质量的政治新闻翻译。
注释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②尹静.新闻译者的把关模式——功能派理论在《参考消息》编译中的应用[D]. 广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祝建华,武伟译.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③刘京林.新闻心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④朱伊革.英语新闻的语言特点和翻译[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⑤段连城.怎样对外介绍中国[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
⑥岳峰.浅谈新闻的编辑翻译[J].福建外语,1994(3、4):104-105.
⑦克里斯蒂安·诺德.目的性行为——析概念翻译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