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称”现象分析

来源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ch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黛玉进贾府》中贾母向黛玉介绍王熙凤时说:“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一个的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几个称呼便把王熙凤的性格、作风、才干及在贾府的特殊地位揭示出来了,给读者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这种对同一对象,从不同角度给以不同的称呼的手法,就是“异称”法。
  
  一、“异称”的功能
  
  (一)借助异称塑造形象。阿Q宣布投降革命党后,赵太爷以巴结的口吻称他“老Q”,且连呼两声,赵白眼也跟着叫他“阿Q哥”。一向不把阿Q放在眼里的赵太爷们,忽而都对阿Q“尊重”起来,深刻地表现出他们对革命紧张害怕的心理,鲜明地反映出他们见风使舵的丑恶嘴脸。鲁迅先生在这里没有借助情节,只用几个称呼来反映人物的心理,足见手法之高明、异称之重要。
  
  (二)借助异称表达好恶之情。提起杜甫,人们记得他字子美;提起秋瑾,人们自会想起“鉴湖女侠”。但是人们提到赵高、秦桧、袁世凯、汪精卫,恐怕就不知道他们的字号了,其实他们并非没有字号,只是人们不去用,不想用。在老百姓的心中,忠奸贤愚、泾渭分明。
  
  (三)借助异称显示人物关系。《故乡》中“我”和润土本是无忌的童年朋友,向以兄弟相称。而几十年后“我”返乡时,润土却称“我”为“老爷”,神情也分外严肃,显示出等级之差带来的由亲变疏的现实。《一面》中的“我”始称鲁迅为“先生”,熟悉之后称之为“同志”、“朋友”、“师傅”,次第分明地表现出两人关系由生疏到亲近的发展过程。
  
  二、“异称”的文化背景
  
  “异称”,它既反映出文化内涵的历史性积淀,又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古人有名、有字、有号,只就号而言,就有自号、他人封号、赐号、谥号等。古人称呼人可以直称姓名,可以称字称号,还可以称其官职、籍贯等等。同是陶渊明,在不同场合、不同目的、不同的思想情感状态下,就会有不同的称谓:陶潜、陶渊明、陶令、陶彭泽、陶公、五柳先生、靖节先生等等。如果是其子女,又可称呼为家严、家尊;如果陶渊明故世,则又要尊之为“先君”、“先考”了。那么,如此多的称呼烦不烦?这实在是个问题,“异称”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原因值得探讨。
  首先,异称现象源于等级森严的传统思想。传统文化从来就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男女有别、长幼有序。这种要求在称呼上得到了鲜明的体现。皇帝只能称为“圣上”、“陛下”、“万岁”,黎民百姓则可指名道姓。文人雅士读了几卷诗书,自觉与众不同,起出许多雅字、雅号,让人称用以示自己身份的高贵。人们在称呼自己尊敬的人时就称字、称号,而在自称时则直呼己名以示谦虚。
  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异称出现了新的发展情况。已经死去了的称呼,像“小姐”“先生”“女士”“太太”等迅速回潮,颇受人们的青睐;随着新兴行业的出现,新的称呼也应运而生,诸如“空姐”“巴嫂”“的哥”等已广为接受,“大腕”“大款”也成了常见称呼。这些鲜明地反映出新时期人们尊重文化、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个性的思想意识,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由此,我们认为异称的出现和广泛使用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历史的内涵,绝不是随意指称的散漫行为。而且异称的存在,丰富了语言、方便了交际,强烈地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其次,异称表现统治阶级的主导思想和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潮。历代统治者都给那些有贡献、有名望的人以封谥,以嘉其所为、树立榜样,集中反映了儒家用世思想。于是“忠”、“烈”、“威”、“文”、“肃”等词被广泛使用,人们在称呼欧阳文忠公、史忠烈公、王忠肃公、范文正公等时,就表现出对这种封谥的认同、对传统思想的接受和维护,表现出人们向往真、善、美的忠君报国思想和价值取向。
  当然,封谥是统治阶级装饰门面、笼络人心的手段。封建社会更多的是黑暗、腐败,一些忧时伤世的士人怀抱救人济世的志向却不被重用,甚至惨遭迫害。于是他们为了表示不与世同污的个性,常自号以示节。“青莲居士”“白石道人”“醉翁”等无不表现出一种弃世思想、反叛精神和孤高傲世的脱俗气节。大众用这类称呼来称他们也是不满现实、鼓励抗争的思想表现。
  人们这种感情还表现在对自己喜爱的人进行的私谥上。像以“靖节”私谥陶渊明。据说解放前清华学子曾私谥闻一多为“文正”、朱自清为“文敏”,也算一时佳话。用称谓表达情感倾向,时至今日仍然活跃。像称呼郭沫若、茅盾、巴金这些文坛巨匠时,人们喜欢呼曰郭老、茅翁、巴公。
  此外,还有一种异称现象值得研究,就是“先生”、“同志”之类称呼的错位使用。人们对有名望、有影响的女性称之为“先生”。比如称冰心为先生,称杨绛、宋庆龄为先生等等,这类称呼法,看似给人肃然起敬之感,实际上是不规范的。
  过去很长的时期,我们习惯于将党员、人民群众称为“同志”,某人一旦不再被称为“同志”,就表明此人已非我族类。“同志”这个称呼成了阶级阵营分野的标志,成了一个人政治立场的标签。丰富多彩的异称被高度简化,包含丰富文化内涵的称谓语被严重异化,变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例如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不断地变换称呼,“白求恩”、“白求恩医生”、“白求恩同志”,从不同方面给他定位,把这位原本非我族类的国际友人也纳入了“同志”的范畴。在那个非常年代里,“先生”、“小姐”之类的称呼被当作封、资、修扫进垃圾堆。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称司徒雷登大使为“先生”,充分表现了人民对他的憎恨和蔑视。但也有例外,比如我们用“先生”称呼鲁迅、孙中山,充满了感情,体现着尊重与崇敬。这些现象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综上所述,异称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鲜明地反映出历史内涵。异称现象强烈地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反映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丰富的异称可以准确地反映微妙的人际关系和人们的感情好恶。异称文化是一座富矿,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该恢复异称的文化生态,让异称为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好地服务。
  
  (张则平 宋玮,山东省郯城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育才学校的教育基础为集体生活,在集体生活中,参加份子相师共学,力求进步,探讨真理,服务社会。第二条育才学校集体生活,基本上由指导员艺友及学生组成之。第三条育
在中日两国关于陶行知学术的问题的研究中,有两件已经明确的重要史实。其一,陶行知曾在1930年秋到1931年初这段时间从上海秘密亡命日本,先后辗转、滞留于东京、京都等地。事
“副+名”结构是指在句子或短语中实际存在的副词修饰名词(或名词性结构)的语法结构现象。从现有的材料看,“副+名”结构出现的年代较晚,到了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日出》中,才有了“
在我们刚刚隆重庆祝建党80周年之际,王勤、朱云同志及其亲属作为革命烈士后代,将其二十五年来收集和积累的王洞若烈士资料捐赠给市档案馆永久保存,
“审美疲劳”一词作为流行语源于2003年底冯小刚执导的贺岁片电影《手机》中的一句台词,迅速成为2004年不少人嘴里时髦的口头禅。结合当前的大众文化语境,从审美过程中的主体、
暑假期间是教师读书的大好时机,但是读什么样的书才真正有益?用怎样的方式来读书才能受到老师们的喜爱?这样的问题很值得探讨。对此,浙江省张玲语文名师工作室开展了“聚焦一人书
新课标下现行各版本语文教科书都编写了与之相对应的自读课本,每册教科书配一册自读课本。例如北师大版小学(1—6年级)语文教科书配有12册自读课本,每学年上学期的读本均是以“太阳”为标题——《种太阳》、《心疼的太阳》、《追赶太阳》等六册;每学年下学期都是以“地球、大地”为题目——《大地妈妈和她的小姑娘》、《啊!中国的土地》、《都是地球的孩子》等6册。目前,与人教版初中(7~9年级)语文教科书相配套的自
课堂是实施新课堂的主要阵地,有效教学依赖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等的交流。讨论交流是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当前政治课堂交流呈现出有形
<边城>是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沈从文先生的代表力作,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而选在高中课本中的是节选的一部分.在这一部
汉语言语理解过程中“句子的理解”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句子的理解”当中,第二语言学习者“对复句结构规则的理解以及对规则的应用又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比较与扩展”“比较与开拓”“比较与统辖”“转换与比较”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理解目的语句子的时候通常所采用的几种方法,其中“比较与统辖”又是学习者在理解和掌握汉语复句的结构规则时常常可以采用的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