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扇窗 一个家 一盏明灯 一条路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lan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多年的曲艺创作生涯,《曲艺》一直相伴相随。回想走过的岁月,让我最难释怀的是《曲艺》,每月最为期待的是《曲艺》,案头放得最多的是《曲艺》,交流最多的是《曲艺》。《曲艺》成为我心头的最爱。我从一名普通的曲艺爱好者到登上中国曲艺牡丹奖的最高领奖台。一路走来,让人难以忘却的、深情交融的、至今仍然延续缘分的就是我和《曲艺》的故事。
  《曲艺》如一扇窗,透过《曲艺》我看到外面更多的精彩
  还记得在2003年是我第一次与《曲艺》杂志接触,当时我正创作上党梆子现代戏——《丹凤朝阳》,《丹凤朝阳》的导演王国伟老师刚刚参加在河南平顶山举办的马街书会大赛,他手里拿着一本杂志送给我,说这本杂志是在马街书会上《曲艺》杂志编辑部老师送给他的。我从他手里接过那本杂志,正是《曲艺》杂志。随手翻了几页,里边的作品便深深吸引了我。我突然发现这本书带给我满满的感动,久渴的我如遇甘霖,顾不上吃饭,一口气就把这本杂志从头看到尾。甚至到了今天,那期杂志上面讲述的理论、编辑的文字,以及封面设计都历历在目,难以忘怀。从那时起,我便拥有了一片精彩的世界。
  2003年下半年,我开始自费订阅《曲艺》杂志,也试着给《曲艺》杂志投稿。第一次在《曲艺》杂志上发表作品是2012年第12期。2012年,第五届中部六省曲艺大赛在长治举行。那次大赛上,我创作的长子鼓书《小两口回娘家》荣获大赛一等奖,当时反响非常强烈。第二天,曲艺杂志编辑刘红英老师采访我,她让我把长子鼓书《小两口回娘家》的文本发给她,同时让我写一篇创作感言。接下来,我把创作感言《乡风乡韵凝乡情》写好后连同文本一并发给她。2012年第12期《曲艺》杂志正式刊发。随后不久,我收到多封来电来函,大家对《小两口回娘家》褒扬有加。从那时起,我真正了解到《曲艺》杂志的魅力所在。这让我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充满信心,更加热爱曲艺事业,下定决心投入曲艺的创作之中。
  从那时起,我与《曲艺》交流更加频繁。每次《曲艺》杂志上开设的专题栏目,我都会认真去思考。杂志如有大的专题,编辑部向我约稿,我都珍惜每次机会,认真思考,打开思路。比如,围绕新时期曲艺界行风建设主题我写了《扎根立魂树精神“三心三责”勇担当》。围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撰写了《树起道德丰碑坚定文化自信》。围绕如何打造曲艺精品,我撰写了《身融乡土 心思乡愁 饱含乡情 溢满乡味》。围绕曲艺学科进校园,我撰写了《一个繁荣少数民族的战略举措》。围绕传统曲艺的传承和发展,我撰写了《感悟传统曲艺的艺术魅力》。入选牡丹绽放——曲艺英才培育行动首批10人一年来,我撰写了《牡丹绽放沐甘霖 走好走实四条路》等。同时,我的作品长子鼓书《山西面食》《腊月天儿》《端午节》《中国梦》《起乳名儿》《小两口回娘家》《常回家看看》《大山卫士》《马街赶会》等也在《曲艺》杂志相继刊登,使自己的作品在全国得到交流。短短几年时间内,《曲艺》杂志刊发我的作品、评论近30篇。我成了《曲艺》杂志的忠实读者,我的生活中已离不开《曲艺》杂志的滋养。
  《曲艺》杂志陪伴我度过了大好年华。我在吮吸曲艺的营养,我在书写曲艺的欢乐,我发现我的生活不再单调,不再孤单,我的生活变得那么丰富多彩。
  《曲艺》如一个家,走进《曲艺》我享受到满满的温暖。
  在这之后,通过参加中国曲协的一些活动我认识了曲艺杂志社的更多成员。从主编到编辑老师,再到发行老师,他们是一个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坚强团队,前瞻性的思维、坦诚朴实的态度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每次参加《曲艺》杂志活动,交流中,我学到了很多,悟到了很多。
  每一次接到《曲艺》杂志的约稿,我都感到亲切、感动。每一次主题的确立,在电话中进行沟通,编辑老师的敬业精神都让我倍受感动。一次次的感动在延伸,一次次友情在传递。抚摸着《曲艺》的温暖,品味《曲艺》的馨香,我顿生敬意。《曲艺》杂志的老师们为了曲艺能够走向大众,走向生活,他们作出了怎样的努力啊!这就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这就是心底记挂广大读者的表现,这更是社会责任担当的真实体现。
  《曲艺》如一盏灯,向着《曲艺》我一路前行
  很多事情在我的脑海中闪现,多少故事在思绪中流连。我的心绪一次次受到洗礼。
  2008年,我作为一名观众欣赏第五届中国曲艺牡丹奖。2010年我第一次参加了中国曲艺牡丹奖,当时由我创作、由宋丽丽演唱的《相媳妇》荣获牡丹奖的表演奖提名和文学入围奖,当时观众的鼓掌声与呐喊声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和鼓励,我坚信自己可以在这条路上孜孜以求,繼续坚持走下去。于是在2012年我又参加了中部六省曲艺大赛,创作的长子鼓书《小两口回娘家》获大赛一等奖。随后《小两口回娘家》参加由文化部主办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展演的大地情深专场文艺晚会。创作的长子鼓书《常回家看看》又到山东济南参加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全国第十六届群星奖的角逐,最终获得群星奖。长子鼓书《小两口回娘家》在当年又跟随中国曲协第一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赴法国巴黎参加当年的艺术节。从小在乡村长大的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可以走出长治、走出山西、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一点一滴的努力,一次又一次的鞭策,我的付出得到了回报。而我这些创作,都是来自于《曲艺》杂志对我在语言上、在风格上、在主题上等方面的指导。深接地气,小故事演绎大情怀,小事、小理,寓教于乐,《曲艺》给予我灵感,启发我思考,它像一位名师,给我指明道路,帮我指明方向。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比赛,我也得到了许多的历练,同时我也看到了全国各地不同选手的演艺风格和各式各样的曲艺作品。2014年,我第二次参加了中国曲艺牡丹奖,由我创作的潞安大鼓《中国梦》获得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提名奖、长子鼓书《腊月天儿》一举获得中国曲艺牡丹奖创作奖。随后,我进入了中国曲协“牡丹绽放——曲艺英才培育行动”全国首批10人之列。2016年,我第三次参加中国曲艺牡丹奖,由我创作的长子鼓书《起乳名儿》荣获牡丹奖节目提名奖并入选“中国精神中国梦”全国优秀曲艺作品,刘引红表演我创作的长子鼓书《山西面食》荣获牡丹奖表演奖。   一路走来,一路展望,《曲艺》杂志对我发展的轨迹给予记录和印证,也给我自信和鼓励,让我在艺术的长河中越走越远。夜深人静时,回望数不清的《曲艺》陪伴下的日日夜夜,我热血沸腾,深深感恩。
  《曲艺》如一汪泉,引领我采撷生活的甘霖
  《曲艺》杂志融入了我的生活,融进了我生命的血液。《曲艺》为我的成长和发展指明了航向,它引导我要扎根生活的沃土,把握艺术的规律,让曲艺真正融入我的血脉中。
  受《曲艺》杂志的感染与影响,我在创作曲艺作品中不偏离轨道,一步一个脚印,辛勤耕耘。与此同时我也自加压力,努力学习,让自己紧跟时代的步伐,勇于创新创造,力争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曲艺作品。
  通过在《曲艺》杂志上发表文章,我把自己的创作实践和体验与全国读者进行交流,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关注我。常常有一些关心我的朋友给我打电话与我探讨有关曲艺创作的问题,他们对我的评价、给我的反馈都成为我最宝贵的财富。同时我也承担了《曲艺》杂志交办的任务,比如,参加全国曲艺创作改稿会,编辑《中国曲艺名城——长治》专刊,走进四川巴中深入生活采风创作,等等。我对每一次活动机会都非常珍惜,因为这是《曲艺》杂志对我的信赖和支持。在一次次交流中,我对更多的兄弟曲种有了进一步了解,视野得到拓宽,思维更加敏捷。从《曲艺》杂志中,我不仅可以读到许多优秀文章,而且我也感受到作为一名曲艺作家所必需的良知与责任。我把笔尖更多地伸向大地,向人民群众展示曲艺的心声,争取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了解曲艺、热爱曲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曲艺》杂志记录着时代的印记,散发着时代的芳香,是时代的见证者,是历史的见证者,它带领一批又一批曲艺的传承者紧随时代的脚步,追求更高的境界。
  最后,以一首小诗献给《曲艺》杂志,献给我钟爱的曲艺事业:
  《曲艺》—我为您歌唱
  六十年风雨历程,
  六十年桃李芬芳,
  六十年春华秋实,
  六十年四溢清香。
  根扎脚下的泥土,
  汇融知识的海洋。
  掘起生命的泉水,
  酿成醉人的酒浆。
  《曲艺》让我的人生精彩,
  《曲艺》让我的思绪绵长。
  《曲艺》实现着我的创作梦想,
  《曲艺》带我走在时代的前方。
  多少个日日夜夜,我与曲艺为伴,
  多少个寒来暑往,曲艺给我坚强。
  为时代放歌,曲艺蓄积力量,
  为人民抒怀,曲艺高歌引吭。
  捧着散发出馥郁馨香的《曲艺》,
  背后印证编辑部日夜的繁忙。
  肩上承载社会的责任,
  心中蓄积时代的担当,
  同甘共苦情意绵长。
  新的时代,新的向往,
  新的召唤,新的期望。
  《曲艺》已成为我努力前行的动力,
  《曲艺》已成为我精神富裕的口粮。
  吮吸《曲藝》的营养我也内力强壮,
  品味《曲艺》的艰辛散发缕缕馨香。
  一路汗水,一路芬芳,
  一路探索,走向辉煌。
  今天,举一杯美酒痛快畅饮,
  明天,不忘初心,奋勇远航!
其他文献
7月19日至21日,中国曲艺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产(行)业曲协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和解放军、中直机关等单位的283名曲艺工作者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赵实,文化部副部长董伟,中
期刊
中国曲协组织开展的“送欢笑到基层”曲艺为民、惠民、乐民活动已走过12年的历程。12年来,在中宣部和中国文联的正确领导下,中国曲协紧紧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积极发挥人民团体的特点和优势,精心组织、广泛动员,团结引导曲艺名家和广大曲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服务百姓,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曲艺形式,为人民群众送去了欢笑、温暖和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  经过12年的探索实践,“送欢笑到基层”
期刊
7月19日晚,牡丹绽放—曲艺英才培育行动成果汇报演出在中央电视台星光剧场隆重举行。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前光和出席八次曲代会嘉宾、代表欢聚一堂,共同观看了演出。  此次演员班底由近两年中国曲协组织实施的牡丹绽放——曲艺英才培育行动中的首批培育对象组成。本场晚会既是对10位培育对象创作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对牡丹绽放——曲艺英才培育行动成果成效的总体检验。相声小品、鼓曲唱曲、歌曲、诗朗
期刊
龙沙雁塞雪霜飞,念征人带缓衣肥。  闺中刀尺夜深催,灯影暗,月光微,  寒更针线混无睡,惟仗这桂烛兰膏窗下相陪。  (过板)雕龙铸凤,泛彩扬辉。  莲帐光迎曙,筠笼香满帏,  铁铗染浮烟,铜荷承蜡泪。  飞蛾绕,细溜垂,光清知寒人,焰暗觉风吹。  楚缨脱欲尽,燕书误几回。  喜清宵从此无愁,  (卧牛)日沉星坠,遨游良夜还持照,  岂减西园明月随。  (文選自溥叔明著 吴光辉整理《蕉雪堂曲文集》
期刊
今年5月5日晚,广西卫视《一声所爱大地飞歌》栏目摄制的关于广西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曲种广西文场传承发展的电视专题片播出,一位很难看出真实年龄的文场艺人衣着光鲜、举止优雅地出现在观众眼前。她思路清晰、谈吐不凡,一边从堆积如山的文场资料中捧出各种文本,一边兴奋地发出“这些都是宝贝呀”的赞叹,然后如数家珍般地细说着广西文场的种种过往……人们很难想象出她此刻的内心多么激荡,只有与她共过事的同事,聆听过她教
期刊
传统岔曲《松月绕》是文学游戏类的一首写景抒情题材的曲目,最早见于车王府曲本。作者移植自元代诗人明本僧所写的松月诗,吸纳承袭了诗的雅趣,增写了老翁举杯邀月在松林、赞松咏月的情节。20世纪40年代末,著名弦师程树棠对此曲的文字加以修饰整理,更贴切地表现了情景交融的意境,使之主题鲜明、结构严谨、立意新颖。全篇26句,222个字,通篇为中东辙,易上口,语言清麗流畅。改写后程先生与单弦名家张剑平一起研制声腔
期刊
7月22日,由中国文联、中国曲协共同主办的“欢声笑语在军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精品曲艺专场演出在武警北京市总队举行。曲艺艺术家用精湛的艺术和丰富多彩的节目与500多名武警官兵共庆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曲讯)  曲艺界行风建设工作推进会在京举办  7月21日,曲艺界行风建设工作推进会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中国曲协行风建设委员会委员以及部分省区市和产(行)业曲协负责人参会。中国曲
期刊
说和唱是人类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基本语言形式,也是世界各国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用以表现本民族本地区人民生产生活的艺术形式。作为拥有2000多年历史、曲种繁多的中国曲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全球互联互通和文明多样化的环境中,发挥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塑造中国形象、凝聚中国力量的独特的国际民间文化交流作用。  一、展示魅力,海外圈粉  五年来,中国曲协积极开展民间对外文化交流
期刊
中华曲艺源远流长,在汉代就已初具特质,发展至唐宋日渐丰满,可谓千姿百态、风格迥异、流派纷呈,历千年而不衰,经盛世而珍贵。无数曲艺先贤在勾栏瓦舍里评天下,在巷闾庙会中讲古今,在说白唱表中论兴亡,在琴筝弦鼓里中匡民心,或慷慨激昂、大气磅礴,或浅唱低吟、温润如玉,或嬉笑漫谈、妙趣横生,……曲艺浓郁的时代氛围和强烈的生活气息,以及曲艺人血脉中迸发出的文化情怀与文化自信,承续着中华曲艺源源不竭的文化张力,构
期刊
常熟书坛春意闹,映日芦苇别样青。2017年4月27日,常熟市评弹团会同上海、苏州等地评弹界的著名演员,在“江南第一书码头”常熟的虞山大戏院隆重推出原创中篇评弹《芦荡枪声》,以自己的方式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2周年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芦荡枪声》由吴静、陆建华执笔,刘雪平担任主创,以发生在常熟沙家浜的抗日故事为素材,说唱沙家浜人民为保护新四军伤病员、在中共地下党员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