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2—3岁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非常短,因此对于托班教学来说,预设的活动和集体活动宜少、宜短,教师应以个别教育为主。而区域活动正是一种幼儿自由选择、自由探索、操作摆弄的自主活动,它不仅能够让教师去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兴趣、发展水平、能力以及学习方式,照顾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更强调了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价值,使幼儿的天性得到满足,潜能得以发挥。区域活动关注的不是知识的本身价值,而是幼儿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个性品质的发展。因此在孩子们入托班一个月后,我们开始尝试展开区域活动,主要通过创设丰富的活动环境,给幼儿充分的自主权,让幼儿按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学习和发展。
一、区域活动中区角的创设
区角的设置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还会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效果,但由于托班孩子进入幼儿园生活的时间还不长,生活经验的缺乏和行动能力的不足,引导他们参与活动区的创设显然是不合情理的。所以在最初的时候,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根据幼儿现有的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设置活动区
我根据幼儿现有的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设置了几个活动区。例如“小书屋”、“娃娃家”、“玩一玩”等三个活动区域,而投放于各个区角的材料以“安全”(托班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极差)“量多”(为减少孩子之间的冲突)“多用”(一物多用,可利用价值高)为原则。
(二)随时根据幼儿能力发展水平和兴趣增添区角
随着孩子生活经验的丰富和行动能力的加强,我根据孩子的能力发展和学习兴趣,逐步逐个地增设了新的区角。如当孩子在幼儿园学习自己进餐,有了动手吃饭的经验后,我们开辟了喂养区,在给“小动物”、“小娃娃”喂“饭”的游戏过程中既发展了小肌肉动作,又巩固了正确拿餐具的生活技能。又如在孩子有了几次印章画、手指点画、手掌印画等美术活动的实践经验,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立即就开辟了玩色区,提供红、黄、蓝、绿等颜料及印章、画纸等材料,让孩子自由选择方式作画,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又发展了辨色能力。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通过日常观察,及时发现孩子的能力发展水平和兴趣点,随时更换和增设新的区角,这样才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真正实现区域活动的实际价值。
(三)注重提高幼儿间的交往能力,设立自由活动区
托班年龄段的幼儿喜欢独自游戏,为提高幼儿间的交往能力,我尝试开设了“自由区”,幼儿可以玩从家里带来的玩具,每天允许带一件,并可以与同伴交换着玩,不仅提高了新生的入园适应能力,而且增进了幼儿间的交往。同时在这个区域中我们还提供给幼儿许多没有固定玩法、可以组合的材料,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相互合作、自由组合,做做玩玩。在孩子们的自主性活动中,我们惊叹于幼儿们无法估量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将集体教学的延伸和探索部分灵活地与活动区相结合
由于托班集体教学的时间较短,教师要做到观察和照顾每一个孩子的需要和个体发展有一定的难度,我们灵活地将集体教学的延伸和探索部分与活动区相结合,集体教学是铺垫和基础,活动区活动是延伸,更加增加了幼儿的兴趣。如“照照我的脸”、“颜色宝宝的家”等区角都是根据集体教学的需要创设的。幼儿通过去“照照我的脸”这个活动区照镜子游戏进一步巩固认识自己脸上的五官、各种各样的表情等;在进行颜色分类活动时,我们设计了一个较大型的教具“颜色宝宝的家”,任由幼儿去尝试探索正确的分类方法,集体活动结束后,我们把它放入活动区内,让那些有兴趣的幼儿再次操作,使他们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中巩固掌握知识。这些区角不仅满足了幼儿再次操作的需要,又提供给了教师一个观察幼儿的良机。教师在这里可以观察到个别幼儿的兴趣,可以了解到各个层次幼儿的发展水平和需要,以此来弥补和调整集体教学中的不足。
二、动态性活动材料的投放
材料是幼儿探索和学习的桥梁。我们努力将发展目标、活动内容、将期望幼儿获得的经验蕴涵在所提供的材料之中,使幼儿通过操作主动获取多方面的经验。
(一)材料的投放要考虑个别差异
投放材料既要从本班整体水平和实际情况出发,又要考虑每个幼儿的不同的发展水平,使每个幼儿都有适合的、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如在“娃娃家”这一区域中有帮宝宝穿衣服、扣纽扣的活动内容,我放置的娃娃和衣服大小不一,且衣服的纽扣数量、形状各不相同,满足了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操作需要。
(二)材料的投放应注意递进性和层次性
递进性体现在不断地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层次性要体现出幼儿须达到的这一阶段的发展水平。如以拼板游戏为例,一开始我准备了孩子们较为熟悉的水果类简单拼板(3—4块),在活动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班内幼儿基本都能快速地组拼正确,立即投放了一些较为常见的动物造型拼板,拼板的数量也增加到6—7块;同时又照顾水平较高的幼儿,放置了颜色较多,数量为8—10块的日常物品的拼板。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去选择活动材料,使每一个孩子在不断地成功后向更高层次发展与提高。
(三)投放材料时可发动幼儿参与收集
有趣的材料能够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而直接参与材料的收集更能激起幼儿游戏的兴趣。例如,我在准备喂养区的材料时,发动幼儿和家长共同参与,请孩子回家收集废旧的饮料瓶和包装盒,教师和孩子一起讨论这些材料分别制作成什么,听取孩子的建议,增强孩子的自豪感,而喂小动物的食物(如蚕豆、树叶、等)也是师生共同搜集的,这不仅激发了孩子的兴趣,也调动了每个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投放的材料要力求多样化、有利于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材料的多样化主要是指完成目标的形式要多样,材料的功能要多样,材料的品种要多样等,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同时投放的材料应注意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1.提供的材料要给幼儿留有想象的空间,提供一些成品与半成品结合的物品和材料。
2.提供的材料要设置一定的障碍,让孩子想办法解决。如前提到的拼板游戏。
3.充分利用原始材料和废旧物品等。如泡沫做的桌椅、盒子或瓶子做的娃娃等。
(五)投放的材料要安全、耐用、卫生、量足
根据托班孩子拿到物品喜欢撕、咬、摔、抢的特点,我们投放和制作区角材料时严格遵循安全、耐用、卫生、量足的原则,如纸制的材料用透明胶布封上外层,这样不仅不宜撕损,而且耐用;能够清洗、消毒的物品全部定期进行卫生消毒,保证孩子的安全;同时尽量选用软体的、不宜摔破的材料制作区角用具;还应准备充足的数量,保证班内每个孩子都能随时活动,减少抢夺物品等冲突的发生。
三、区域活动中的组织与指导
托班幼儿尚无区域活动的经验,区角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个新鲜刺激,他们很愿意进活动区活动,但不知道该怎么做。我们采用了如下做法:
(一)无声示范的行为艺术
托班幼儿拿到任何一件物品,总是急于摆弄,所以一开始我并不强求突出区角的功效,而是先将区角开放给幼儿,等他们自主摆弄得差不多了,我们再选择那些最基本、最必须、最主要介绍给孩子。由于孩子在前一阶段操作摆弄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因此通过教师的讲解后,孩子就能摆弄得更自如,并且能创造性地运用。例如在“建构区”中,我们投放了大量的积塑后,并不急于将拼、插的基本方法传授给孩子,只是让他们先自己探索、操作。刚开始,没有一个孩子知道将积木插起来变成某个造型,他们只是单纯的把这些积塑当做成品玩具进行游戏,把积塑充打仗的兵器或把积塑当成勺子用来喂娃娃吃饭等等,这似乎有别于该区角的设置意图,但也是幼儿创造性的表现,我们给予充分的尊重。几天后,教师参与到了孩子们的“打仗游戏”之中,故意默默地在孩子面前用几块插塑插漂亮的花,孩子们的兴趣一下被激发,纷纷效仿,渐渐地这些插塑在孩子们的手中变成了好看的“花朵”、“手枪”、“公共汽车”、“新型手机”等。
(二)循序渐进地开放区域
托班孩子在得到一种活动材料或玩具后,喜欢通过他们的各种感知和身体动作,不断尝试、模仿、操作。加上托班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极短,兴趣非常容易转移,刚开始时我们只开放一个区域就已足够,如果一下子全部开放,对于还没有规则意识、自制力又差的托班孩子情况就会时有发生,不仅会影响活动的组织开展,常规的建立,而且对于孩子相互间的良好交往也有弊端。在建立了基本的活动规则后,就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水平和需要决定开放区域的数量了。
(三)特殊标记引领幼儿的规则意识
每次的区角开放,都会出现某个区角“撞车”事件,而某个区角又会特别的冷清。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老师在区角的进口都会设计小脚丫的形状,有几个小脚丫进几个小朋友。并且初步采取轮流玩的制度,合理的管理区域活动,使每个区角真正发挥它的作用,让每个孩子都留恋“家”一般的区域活动!
托班区域活动的开展我们只是刚刚起步,这其中仍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我们只有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总结、不断地积累中寻求托班区域活动的最佳方案,最优化地激发孩子的潜能,促进孩子的发展。
一、区域活动中区角的创设
区角的设置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还会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效果,但由于托班孩子进入幼儿园生活的时间还不长,生活经验的缺乏和行动能力的不足,引导他们参与活动区的创设显然是不合情理的。所以在最初的时候,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根据幼儿现有的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设置活动区
我根据幼儿现有的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设置了几个活动区。例如“小书屋”、“娃娃家”、“玩一玩”等三个活动区域,而投放于各个区角的材料以“安全”(托班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极差)“量多”(为减少孩子之间的冲突)“多用”(一物多用,可利用价值高)为原则。
(二)随时根据幼儿能力发展水平和兴趣增添区角
随着孩子生活经验的丰富和行动能力的加强,我根据孩子的能力发展和学习兴趣,逐步逐个地增设了新的区角。如当孩子在幼儿园学习自己进餐,有了动手吃饭的经验后,我们开辟了喂养区,在给“小动物”、“小娃娃”喂“饭”的游戏过程中既发展了小肌肉动作,又巩固了正确拿餐具的生活技能。又如在孩子有了几次印章画、手指点画、手掌印画等美术活动的实践经验,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立即就开辟了玩色区,提供红、黄、蓝、绿等颜料及印章、画纸等材料,让孩子自由选择方式作画,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又发展了辨色能力。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通过日常观察,及时发现孩子的能力发展水平和兴趣点,随时更换和增设新的区角,这样才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真正实现区域活动的实际价值。
(三)注重提高幼儿间的交往能力,设立自由活动区
托班年龄段的幼儿喜欢独自游戏,为提高幼儿间的交往能力,我尝试开设了“自由区”,幼儿可以玩从家里带来的玩具,每天允许带一件,并可以与同伴交换着玩,不仅提高了新生的入园适应能力,而且增进了幼儿间的交往。同时在这个区域中我们还提供给幼儿许多没有固定玩法、可以组合的材料,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相互合作、自由组合,做做玩玩。在孩子们的自主性活动中,我们惊叹于幼儿们无法估量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将集体教学的延伸和探索部分灵活地与活动区相结合
由于托班集体教学的时间较短,教师要做到观察和照顾每一个孩子的需要和个体发展有一定的难度,我们灵活地将集体教学的延伸和探索部分与活动区相结合,集体教学是铺垫和基础,活动区活动是延伸,更加增加了幼儿的兴趣。如“照照我的脸”、“颜色宝宝的家”等区角都是根据集体教学的需要创设的。幼儿通过去“照照我的脸”这个活动区照镜子游戏进一步巩固认识自己脸上的五官、各种各样的表情等;在进行颜色分类活动时,我们设计了一个较大型的教具“颜色宝宝的家”,任由幼儿去尝试探索正确的分类方法,集体活动结束后,我们把它放入活动区内,让那些有兴趣的幼儿再次操作,使他们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中巩固掌握知识。这些区角不仅满足了幼儿再次操作的需要,又提供给了教师一个观察幼儿的良机。教师在这里可以观察到个别幼儿的兴趣,可以了解到各个层次幼儿的发展水平和需要,以此来弥补和调整集体教学中的不足。
二、动态性活动材料的投放
材料是幼儿探索和学习的桥梁。我们努力将发展目标、活动内容、将期望幼儿获得的经验蕴涵在所提供的材料之中,使幼儿通过操作主动获取多方面的经验。
(一)材料的投放要考虑个别差异
投放材料既要从本班整体水平和实际情况出发,又要考虑每个幼儿的不同的发展水平,使每个幼儿都有适合的、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如在“娃娃家”这一区域中有帮宝宝穿衣服、扣纽扣的活动内容,我放置的娃娃和衣服大小不一,且衣服的纽扣数量、形状各不相同,满足了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操作需要。
(二)材料的投放应注意递进性和层次性
递进性体现在不断地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层次性要体现出幼儿须达到的这一阶段的发展水平。如以拼板游戏为例,一开始我准备了孩子们较为熟悉的水果类简单拼板(3—4块),在活动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班内幼儿基本都能快速地组拼正确,立即投放了一些较为常见的动物造型拼板,拼板的数量也增加到6—7块;同时又照顾水平较高的幼儿,放置了颜色较多,数量为8—10块的日常物品的拼板。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去选择活动材料,使每一个孩子在不断地成功后向更高层次发展与提高。
(三)投放材料时可发动幼儿参与收集
有趣的材料能够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而直接参与材料的收集更能激起幼儿游戏的兴趣。例如,我在准备喂养区的材料时,发动幼儿和家长共同参与,请孩子回家收集废旧的饮料瓶和包装盒,教师和孩子一起讨论这些材料分别制作成什么,听取孩子的建议,增强孩子的自豪感,而喂小动物的食物(如蚕豆、树叶、等)也是师生共同搜集的,这不仅激发了孩子的兴趣,也调动了每个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投放的材料要力求多样化、有利于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材料的多样化主要是指完成目标的形式要多样,材料的功能要多样,材料的品种要多样等,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同时投放的材料应注意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1.提供的材料要给幼儿留有想象的空间,提供一些成品与半成品结合的物品和材料。
2.提供的材料要设置一定的障碍,让孩子想办法解决。如前提到的拼板游戏。
3.充分利用原始材料和废旧物品等。如泡沫做的桌椅、盒子或瓶子做的娃娃等。
(五)投放的材料要安全、耐用、卫生、量足
根据托班孩子拿到物品喜欢撕、咬、摔、抢的特点,我们投放和制作区角材料时严格遵循安全、耐用、卫生、量足的原则,如纸制的材料用透明胶布封上外层,这样不仅不宜撕损,而且耐用;能够清洗、消毒的物品全部定期进行卫生消毒,保证孩子的安全;同时尽量选用软体的、不宜摔破的材料制作区角用具;还应准备充足的数量,保证班内每个孩子都能随时活动,减少抢夺物品等冲突的发生。
三、区域活动中的组织与指导
托班幼儿尚无区域活动的经验,区角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个新鲜刺激,他们很愿意进活动区活动,但不知道该怎么做。我们采用了如下做法:
(一)无声示范的行为艺术
托班幼儿拿到任何一件物品,总是急于摆弄,所以一开始我并不强求突出区角的功效,而是先将区角开放给幼儿,等他们自主摆弄得差不多了,我们再选择那些最基本、最必须、最主要介绍给孩子。由于孩子在前一阶段操作摆弄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因此通过教师的讲解后,孩子就能摆弄得更自如,并且能创造性地运用。例如在“建构区”中,我们投放了大量的积塑后,并不急于将拼、插的基本方法传授给孩子,只是让他们先自己探索、操作。刚开始,没有一个孩子知道将积木插起来变成某个造型,他们只是单纯的把这些积塑当做成品玩具进行游戏,把积塑充打仗的兵器或把积塑当成勺子用来喂娃娃吃饭等等,这似乎有别于该区角的设置意图,但也是幼儿创造性的表现,我们给予充分的尊重。几天后,教师参与到了孩子们的“打仗游戏”之中,故意默默地在孩子面前用几块插塑插漂亮的花,孩子们的兴趣一下被激发,纷纷效仿,渐渐地这些插塑在孩子们的手中变成了好看的“花朵”、“手枪”、“公共汽车”、“新型手机”等。
(二)循序渐进地开放区域
托班孩子在得到一种活动材料或玩具后,喜欢通过他们的各种感知和身体动作,不断尝试、模仿、操作。加上托班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极短,兴趣非常容易转移,刚开始时我们只开放一个区域就已足够,如果一下子全部开放,对于还没有规则意识、自制力又差的托班孩子情况就会时有发生,不仅会影响活动的组织开展,常规的建立,而且对于孩子相互间的良好交往也有弊端。在建立了基本的活动规则后,就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水平和需要决定开放区域的数量了。
(三)特殊标记引领幼儿的规则意识
每次的区角开放,都会出现某个区角“撞车”事件,而某个区角又会特别的冷清。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老师在区角的进口都会设计小脚丫的形状,有几个小脚丫进几个小朋友。并且初步采取轮流玩的制度,合理的管理区域活动,使每个区角真正发挥它的作用,让每个孩子都留恋“家”一般的区域活动!
托班区域活动的开展我们只是刚刚起步,这其中仍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我们只有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总结、不断地积累中寻求托班区域活动的最佳方案,最优化地激发孩子的潜能,促进孩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