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而阅读教学又是语文课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其他学科的优劣,因此搞好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势在必行。
农村孩子语文基础差,阅读教学一直以来是教师深感头痛的事情。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很多农村中学的阅读教学,还是存在应试教育倾向,偏重知识的传授记忆,忽视能力的发展,智力的开发,审美情趣的提高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偏重讲授法,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精神,偏重升学有望的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凡是与中考内容有关的内容就大教特教,与中考关系不大或中考不考的内容就少教甚至不教。导致学生片面发展,只学到一些知识和应试技巧,感受不到优美的文学作品的魅力,阅读能力不仅没有提高,反而越来越差。如何搞好阅读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改进。
一、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往往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能够自觉地投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激趣呢?我认为可以从几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①以故事情节吸引学生。学生对小说一类课文比较感兴趣,但有些长篇小说的节选,情节比较简单,如《鲁滨逊漂流记》如果让学生读课文,肯定枯燥无味。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就让同学讲节选前的一部分,那么后面的故事将如何发展呢,这样就既引起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又欣赏了故事。
②采用情境教学法。例如我在教巴金的《繁星》一文时,先通过多媒体投影,将多种摄有繁星的图片再现给学生看,给学生以强烈的真实感。情境法尤其适合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得到美好享受。
③从耐人寻味的题目入手。教说明文《死海不死》这篇课文时,我在板书课题后向学生提出一串问题:死海在哪里?为什么叫它死海?又为什么说它不死?是什么原因使这个海有这样的特征?“死海”又是怎样形成的?让学生读读讲讲,从文中寻找答案,这样,学生注意力始终比较集中,学习效果也就比较好了。
④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一、初二学生,对讲故事很感兴趣,因此在教《皇帝的新装》类童话时,就采用这一方法,既使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另外,教诗歌、散文或以对话为主的小说,比如《变色龙》,就让学生表情朗读课文或分角色朗读课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课堂上把学习的主动权逐步交给学生。
课堂是阅读教学的主阵地,主战场,要充分利用借助课堂上的范文,毫无保留的交给学生开启阅读大门的“金钥匙”,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能,以此为例,举一反三。
在教学上要舍得“放”,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把独立自学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首先在观念上要为学生灌输独立意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和教师一样是独立的个体,学习是自己的职责,自己要为自己行为负责,一分勤劳一分收獲。教师也应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要做到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教师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为此,我在阅读教学中常常采取由“教”到“扶”再到“放”的教学方法,即先讲清知识,教给方法;然后组织学生在课文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指导学生模仿着去自己学习,自己理解,并对难点给以帮助、指点,起到“扶”的作用,最后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学。但是“教、扶、放”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公式,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是三者结合着进行的。而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进行精细阅读。又要有选择地把某些问题留给学生自己思考,不要因害怕学生掌握不好知识而把全部问题讲透讲尽,要相信学生有能力自己去找寻答案。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应该在教学上要舍得放,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把独立自学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背影》时,很多学生初读文章后体会初读文章后体会不够深刻,可适时提出“文中父亲说了哪些话?请找出来读一读,有什么别样的深意?”学生听了后立刻在文中寻找勾划,思维再次活跃起来,很容易透过平常话体会到父亲爱子之情。
三、以课堂教学为主,加强预习指导
中学语文注重学生自主创造性地学习,课堂上老师讲解得少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多了,许多内容需要学生课前、课后自觉学习加深理解。而且,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在语文教学中要抓好基础、要培养能力,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要巩固、提高学生课堂中得到的知识和能力,就必须使学生有相当的独立实践的机会,预习和课外阅读就是这样一种很好的机会。从一定意义上来讲,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课堂教学是预习的继续,课外阅读则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这种课前、课上、课后紧密配合的教学活动中逐步提高的。每开始学习一篇新课,我都先提示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要求。学生带着老师提示的问题与要求去预习,预习结束后,学生又提出他们的问题,他们再带着自己的问题,在老师引导下学习解决,做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教师也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
四、指导学生选择好课外阅读书籍,给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书
课外阅读量决定着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浓度。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给予指导和检查,使之形成习惯,使学生把读书作为一种人生乐趣,一生以书为友。结合课堂阅读教学,选择合适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要求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与方法运用到课外书中去,这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为使学生阅读课外书有浓厚、持久的兴趣,有认真阅读的态度,我会指导学生去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中为学生推荐的与课文相关的书籍,简介课外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教育学生认识到阅读课外书的重要性:多看书能丰富知识,有利于提高阅读能力,它是一种间接的生活体验,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可以从中吸取民族的文化精髓,加强文化底蕴,提高语言修养。如教学课文《出师表》就指导学生读《三国演义》。学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学生课后阅读《朝花夕拾》,教学《荒岛余生》,就让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这样既可以巩固课内,又扩大了课外阅读量,还可以向学生推荐《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深受学生的喜欢。
课外阅读是自己独立学习,多读可以提高自学能力,因此,读课外书是必须的,要认真对待。除了教育学生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外,我还教给学生一些有关知识,提出一些要求。比如关于一本书的知识,构成一本书有哪些部分,各有什么用处;读时要使用工具书,要注意看书中的注释,关于时代背景、地理环境有不了解的可以查看有关的参考书等;课外阅读时要随手摘录,随时积累,勤于动笔,写感情联想,记日记。定期的召开班级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选择、探索、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总之,要提高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更多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产生注定阅读的内驱力,逐步养成正确阅读的习惯,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农村孩子语文基础差,阅读教学一直以来是教师深感头痛的事情。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很多农村中学的阅读教学,还是存在应试教育倾向,偏重知识的传授记忆,忽视能力的发展,智力的开发,审美情趣的提高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偏重讲授法,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精神,偏重升学有望的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凡是与中考内容有关的内容就大教特教,与中考关系不大或中考不考的内容就少教甚至不教。导致学生片面发展,只学到一些知识和应试技巧,感受不到优美的文学作品的魅力,阅读能力不仅没有提高,反而越来越差。如何搞好阅读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改进。
一、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往往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能够自觉地投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激趣呢?我认为可以从几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①以故事情节吸引学生。学生对小说一类课文比较感兴趣,但有些长篇小说的节选,情节比较简单,如《鲁滨逊漂流记》如果让学生读课文,肯定枯燥无味。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就让同学讲节选前的一部分,那么后面的故事将如何发展呢,这样就既引起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又欣赏了故事。
②采用情境教学法。例如我在教巴金的《繁星》一文时,先通过多媒体投影,将多种摄有繁星的图片再现给学生看,给学生以强烈的真实感。情境法尤其适合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得到美好享受。
③从耐人寻味的题目入手。教说明文《死海不死》这篇课文时,我在板书课题后向学生提出一串问题:死海在哪里?为什么叫它死海?又为什么说它不死?是什么原因使这个海有这样的特征?“死海”又是怎样形成的?让学生读读讲讲,从文中寻找答案,这样,学生注意力始终比较集中,学习效果也就比较好了。
④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一、初二学生,对讲故事很感兴趣,因此在教《皇帝的新装》类童话时,就采用这一方法,既使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另外,教诗歌、散文或以对话为主的小说,比如《变色龙》,就让学生表情朗读课文或分角色朗读课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课堂上把学习的主动权逐步交给学生。
课堂是阅读教学的主阵地,主战场,要充分利用借助课堂上的范文,毫无保留的交给学生开启阅读大门的“金钥匙”,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能,以此为例,举一反三。
在教学上要舍得“放”,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把独立自学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首先在观念上要为学生灌输独立意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和教师一样是独立的个体,学习是自己的职责,自己要为自己行为负责,一分勤劳一分收獲。教师也应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要做到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教师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为此,我在阅读教学中常常采取由“教”到“扶”再到“放”的教学方法,即先讲清知识,教给方法;然后组织学生在课文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指导学生模仿着去自己学习,自己理解,并对难点给以帮助、指点,起到“扶”的作用,最后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学。但是“教、扶、放”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公式,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是三者结合着进行的。而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进行精细阅读。又要有选择地把某些问题留给学生自己思考,不要因害怕学生掌握不好知识而把全部问题讲透讲尽,要相信学生有能力自己去找寻答案。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应该在教学上要舍得放,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把独立自学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背影》时,很多学生初读文章后体会初读文章后体会不够深刻,可适时提出“文中父亲说了哪些话?请找出来读一读,有什么别样的深意?”学生听了后立刻在文中寻找勾划,思维再次活跃起来,很容易透过平常话体会到父亲爱子之情。
三、以课堂教学为主,加强预习指导
中学语文注重学生自主创造性地学习,课堂上老师讲解得少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多了,许多内容需要学生课前、课后自觉学习加深理解。而且,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在语文教学中要抓好基础、要培养能力,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要巩固、提高学生课堂中得到的知识和能力,就必须使学生有相当的独立实践的机会,预习和课外阅读就是这样一种很好的机会。从一定意义上来讲,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课堂教学是预习的继续,课外阅读则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这种课前、课上、课后紧密配合的教学活动中逐步提高的。每开始学习一篇新课,我都先提示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要求。学生带着老师提示的问题与要求去预习,预习结束后,学生又提出他们的问题,他们再带着自己的问题,在老师引导下学习解决,做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教师也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
四、指导学生选择好课外阅读书籍,给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书
课外阅读量决定着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浓度。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给予指导和检查,使之形成习惯,使学生把读书作为一种人生乐趣,一生以书为友。结合课堂阅读教学,选择合适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要求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与方法运用到课外书中去,这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为使学生阅读课外书有浓厚、持久的兴趣,有认真阅读的态度,我会指导学生去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中为学生推荐的与课文相关的书籍,简介课外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教育学生认识到阅读课外书的重要性:多看书能丰富知识,有利于提高阅读能力,它是一种间接的生活体验,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可以从中吸取民族的文化精髓,加强文化底蕴,提高语言修养。如教学课文《出师表》就指导学生读《三国演义》。学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学生课后阅读《朝花夕拾》,教学《荒岛余生》,就让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这样既可以巩固课内,又扩大了课外阅读量,还可以向学生推荐《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深受学生的喜欢。
课外阅读是自己独立学习,多读可以提高自学能力,因此,读课外书是必须的,要认真对待。除了教育学生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外,我还教给学生一些有关知识,提出一些要求。比如关于一本书的知识,构成一本书有哪些部分,各有什么用处;读时要使用工具书,要注意看书中的注释,关于时代背景、地理环境有不了解的可以查看有关的参考书等;课外阅读时要随手摘录,随时积累,勤于动笔,写感情联想,记日记。定期的召开班级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选择、探索、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总之,要提高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更多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产生注定阅读的内驱力,逐步养成正确阅读的习惯,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