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还有什么不可共享?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BenBenB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享经济”带来的最大改变,可能正是物品“归属权”与“使用权”的分离。这种分离,在未来很可能改变所有产业的形态。
  这段日子,你一定被身边彩虹一般色彩斑斓的共享单车给包围了——摩拜小橙车,ofo小黄车,小鸣小蓝车,享骑小绿车……几十款单车电单车,颜色都快不够用了。
  不光是单车,最近,共享充电宝(街电)、共享雨伞(法力伞)、共享篮球(猪了个球),甚至共享姨妈巾(美柚),都出现在了全国共享经济的图谱上,怎一个热闹二字可以形容。
  没有什么不可以共享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学者就已提出过“共享经济”一词。但限于互联网发展,真正的“共享经济”之源,还得是2008年和2009年,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美国两大巨头“Airbnb”和“Uber”的崛起。这两家创建于硅谷的公司,以“共享”席卷全球——Uber仅用5年11个月就成为全球估值达到500亿美元的公司,创下最快纪录,目前它在美国的业务已经超出了整个传统出租车市场;而成立9年的Airbnb已经拥有超过上千万用户,多于全球连锁的老牌酒店希尔顿。
  2011年,“共享经济”被《时代周刊》称为将改变世界的十大想法之一。著有《共享经济》一书的“共享经济”鼻祖罗宾·蔡斯((Robin Chase)为它下了一个定义公式:产能过剩 共享平台 人人参与。
  如果说传统互联网实现了“信息共享”的话,移动互联网就成就了“经济共享”。如今,我们的衣食住行很难再与分享经济完全区分开:上班骑个单车,吃饭叫个外卖,回家搭个顺风车,出门旅游住个Airbnb,到哪里都是Uber……
  而实际上,共享经济的发展也早就超出了简单的衣食住行,经过短短数年的发展,已经细分到了各个领域的各种需求。
  打个比方,把大家熟悉的Airbnb搬到办公室领域,就有了ShareDesk、WeWork这样的共享办公空间,国内也有各种孵化器以供小型创业公司。
  大家熟悉的Uber也有很多种玩法——Lyft玩的是私家车搭乘服務,鼓励乘客坐在前排,与驾驶员交流交友;SideCar玩的是拼车,和滴滴的拼车服务差不多;Car2Go玩的是自助租车,用户可以提前半小时预订车辆,还车时只需停靠在任意公共停车位;还有一些App针对来往机场频繁的用户,你可以开车去机场,然后把车留在那儿,却不用支付高昂的机场停车费,自然会有刚下飞机的人把你的车开走。不但是车,Netjets和Onboat让你的闲置游轮和私人飞机都能物尽其用——天知道私家船主一年才出海几次。
  除了物质,知识和技能上的共享经济也是可圈可点。
  2016年6月元融资金额高达2500万美元的“分答”,主要功能就是让用户在分答平台上自我介绍擅长的领域,设置付费问答的价格,其他用户感兴趣,就可以付费向其提问,围观群众感兴趣的,也可以花小钱收听。
  与此相似的还有医疗领域的“丁香医生”,最近也推出了专业科室医生的专业问答,模式设置与分答相似,却缓解了“有病问百度”的尴尬。
  在国外,传授技能方面的共享经济还有SkillShare:在相关领域有特长的人可以互相帮助;在中国,类似“微鸟”这样的在线教育平台,也超越了从前的“函授”,方便用户更加自由地进行终身教育。
  改变远不止物尽其用
  有人觉得,出门不坐出租车、改用打车软件,旅行不住酒店、住在当地人家里,吃饭不去餐馆、选择网络订餐送餐上门——这是共享经济给国人生活带来最大的变化。
  其实远远不止。
  表面上看,共享经济的最大成就就是“物尽其用”,避免了浪费——私家车在闲置的时间里拉活,空关的房子租给游客,闲置时段的WiFi可以分享有需要的人获得一定收益,甚至一个人出门旅游宾馆里多一张床也可以分租出去,大大提高了物质的被使用率。
  但共享经济更大的效能,还在于它对社会形态的改变——它在重新建立起一种商业模式的同时,将人与人的关系也进行了重新定义。正是社会层面对于人们生活形态的改变,才让“共享经济”明显区别于“短时租赁”。
  拿最近在美国硅谷非常热门的Plenry来说——这个产品主打“以吃会友”,通过列出饭局主题和饭局菜单,邀请陌生人来家里聚会。在国内,也有主打私房菜分享的“我有饭”和“爱宴遇”:饭店就是主厨的家,每次最多只接待十几位客人,享受的不仅是流水线餐饮店吃不到的私房美食,更是宾主间的交流。
  Airbnb是租房给陌生人,DogVacay则是当主人出去旅游时,将小狗委托给陌生人照顾。就像许多美国家庭都找十几岁的孩子为他们不在家时做baby sitter一样,许多孩子也从照顾别人家的狗狗这里赚到了零花钱。
  在建立新型社交的同时,共享经济也为更多普通人带来了兼职赚点小钱的机会。国外还有像Task Rabbit这样的劳动力雇佣平台:你可以在上面发布任务来雇佣别人,也可以发布自己的技能提供服务——这也将改变人们通过传统8小时工作获取报酬的生活模式,從而进一步影响社会形态。
  失败了就当做公益?
  不过,共享经济带来的也不都是好消息。今年,大家都领教到了共享单车的火爆,“百车大战”成了这个春天的代名词——截至 2017 年 4 月,中国共享单车行业共计融资将近100 亿元人民币。
  巨大的商机让“共享经济”成了香饽饽,一时间,共享充电宝、共享篮球、共享雨伞、共享姨妈巾喷薄而出,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以被共享的。甚至有人戏称:闲置的男女是不是也可以共享?   在这片席卷中国的共享狂热背后,也有着不少暗藏的隐患,先从最基本的信息安全层面而言——共享任何東西都要扫码登录,等于将自己的手机信息全权委托给商家,背后的个人信息都不知道被倒卖了多少回。再说商家成批量铺到汪洋汪海的共享单车、雨伞,到头来不仅占道严重,自身损耗率也非常高,这批共享经济的“道具”,最终都会成为城市的垃圾,为城市管理难上加难。
  而更被业界诟病的是,许多共享经济的初心就已经跑偏——不再是环保的分享型经济,反而成了一种资本的游戏。“道具”损耗再高也在所不惜,因为比道具更值钱的是背后的用户数据和用户缴纳的押金:数据可以变现,押金更能形成巨额的资金池,方便商家在金融游戏中大展拳脚。
  前不久,“为自己代言”的陈欧宣布以3亿元人民币收购“共享充电宝”的深圳街电科技有限公司60%股权。在被猜测“聚美优品”不行了,陈欧要转战共享经济的同时,王思聪也跳出来加以嘲讽,称:“共享充电宝要能成我吃翔,立帖为证”。
  随后,陈欧也在微博上回应:“谢谢思聪监督,不是每个项目都能做成,正本创业成功即是一件小概率事件。”陈欧还表明,“街电做不成能够做公益,但期望不要由于你的心情不让这个项目入驻万达。”
  有趣的是,摩拜创始人胡玮炜也曾说过这句“失败了就当做公益”。然而商业生来就是逐利的,哪儿来的那么多公益?
  眼下正热的共享篮球和共享雨伞,借一只篮球每小时2元,押金29元;借一把伞15天免费使用,押金20元——那么低的租金和押金,走的又哪里靠租金就能自负盈亏的路子呢?企业不是做慈善,此路不通,就自然有他路生财。
  和共享单车相比,新型共享经济发展得更快——整个共享充电宝领域用40天时间就完成了11笔融资,融资金额约为12亿元人民币,比2015年共享单车刚出现时获得的2亿多融资额翻了4倍。
  一种观点认为,这些共享经济建立在“伪需求”之上——篮球、雨伞和充电宝没有那么贵,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伪需求加上资本的助力驱动,带来的只能是一时的井喷,回过头来就会因为违背商业基本规律最终沦为炮灰。
  成长的烦恼
  不过,即使共享经济建立在真实的需求基础上,也没有玩弄资本游戏,其发展仍然是困难重重的。创业之路,从来就没有捷径可走。每一个共享经济的诞生,都像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有他自己的“成长的烦恼”。
  “享骑”共享电单车就是这样一个正在成长期的孩子,政策的每一次变化、用户的每一个投诉、技术上的任何一点瑕疵,都会成为这个孩子“成长”路途上的绊脚石。
  “享骑”联合创始人施银锋向记者坦陈了企业发展上的几个黑暗时期。“创业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施银锋说,“企业和用户是同时在成长起来的。”
  尽管有着“成长的阵痛”,但享骑还是坚持自己的初衷,比如——绝不像共享单车一样随意停车增加市政管理难度,而是采用定点还车,用“虚拟围栏”技术帮助用户轻松借还。
  一家守规矩的企业,无形中也在帮助政府解決城市管理问题。当然,对这些创业者而言,成功也离不开更好的政策支持。
  除此之外,同行的恶意模仿和竞争,同样是每家创业公司都会面临的问题——你有创意,你的创意就被人抄去,如果对方还找到了资本大鳄的支持,吞掉你或者取代你都是朝夕之事。 “但是好的管理与运营是无法被抄袭的。”施银峰说。
  未来,更自由的人
  全民共享的时代已经到来。共享经济的未来会在哪里?
  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共享经济”的市场规模达39450亿元,增长率为76.4%。而据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预测,未来几年,共享经济将保持年均40%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交易规模将占GDP比重的10%以上。
  “共享经济”带来的最大改变,可能正是物品“归属权”与“使用权”的分离。这种分离,在未来很可能改变所有产业的形态。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人”。伴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一个全新的“自由人”很可能会提前到来,而不是等到生产资料丰富到覆盖全地球——任何在技能、人脉、服务上拥有一技之长的人,都可以通过平台寻找相配的工作,不限时间、地点,机械的工作变得更自由,一些人被从他们不熟悉的技能领域中解放出来,而另一些人,正用他们熟悉的技能在赚取更多回报。
  据调查,美国的自由职业者已经达到了惊人的6000多万,占总劳动力超过40%;而根据对美国35岁以下年轻人的调研,他们中的20%一人打多份工,38%希望从事自由职业,32%深信自己未来的工作时间将非常灵活且有弹性。
  根据预测,到2025年,全球共享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350亿美元;而在未来3-5年内,中国的共享经济就会达到全球第一。
其他文献
2016年的上海,有了更加鲜明的个性,也因此有了更多引人驻足的魅力。作为中国现代化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无论居住在上海的人还是未居住其间的人,都会对上海有更高的期待。    不知何时起,上海有了一个新昵称——魔都。没有人准确定义什么叫“魔都”,但最起码,“魔都”的内涵中,应该有现代化、国际范、生活方便、服务人性、小资情调等等元素。“魔都”昵称的背后,是大家对这座城市的宠爱。  2016年的上海,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纳税人通过境外金融机构持有和管理资产,并将收益隐匿在境外金融账户以逃避居住国纳税义务的现象日趋严重,各国对进一步加强国际税收信息交换、维护本国税收权益的意愿愈显迫切。二十国集团(G20)委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制定了一项“金融账户涉税信息自动交换标准”,并于2014年7月发布。这项“标准”获得当年G20布里斯班峰会的核准,为各国加强国际税收合作、打击跨境逃避
剧组能在娱乐性极强的情节中,引导观众理解历史的复杂性。  近年,“穿越”题材在世界各国都很流行,西班牙从2015年起也推出了一部典雅幽默的电视连续剧《时间管理局》,带领观众一次次穿越到该国的往昔时光中去。  剧情做了一个假设:西班牙的时空中存在着无数扇能够通向过去某个具体时间和地点的“时间门”,在开国女王伊莎贝尔的时代,一位犹太教士掌握了控制这些门的秘密,并把相关秘密写成一部书,献给伊莎贝尔一世,
10天3亿元票房,《无名之辈》实现了国产小制作久违的逆袭,这加重了舆论对影片的关注,对于它也出现了多层次的解读,其中的一个解读的落脚点是:《无名之辈》刻画出了底层人物悲喜交加的生活真相。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无名之辈》的高度戏剧化与它所谓的“底层意识”,是否存在自相矛盾之处?  话剧导演出身的饶晓志,在进军电影业的时候,发现话剧与电影完全不是一回事,为此,他给这部根据话剧改编的电影加了许多商业元
他师承陈巨来、方去疾两位大家,可谓“醴泉有源”,但是并不墨守,而是孜孜不倦地寻觅突破的端口和变法的契机。  获悉施元亮遽归道山的消息,那一瞬间我怎么就突然口吃了呢,傻傻地一再询问消息来源:“……真、真的假的?……我觉得这玩笑一点、一点也不好白相!”  大概一个星期前,我还在摩挲展玩他送我的一方印章:“就花就癡”。因为要和学生们探讨艺术灵感之生成等话题,我原拟缘着“就花就痴”的故事切入艺术家的气质与
义乌国际商贸城上空出现蓝天白云美景。  如果没有亲身到过义乌的市场,你就很难理解为什么这个小小的浙中县级市,能有诸如“华夏第一市场”“世界小商品之都”的美名。在义乌国际商贸城,5个区域呈“厂”字形包围着中央公园,全都互相连接起来,如果只是沿着市场里某一层的一条路一直走,沿线不在任何商户停留,穿行完整个商贸城也要超过3公里路程,花上将近一小时;更何况市场总共有多层,每层都有纵横交错的很多条路。想要看
在中国崛起,美国地位相对下降的时代,日本向何处去,是一个让日本十分纠结的事。日本精英,不论其政治立场如何,都在从不同角度,高度关注特朗普的各种政策。  2017年1月3日上午,安倍晋三首相携夫人昭惠在东京六本木散步。他们已在位于六本木的Grand Hyatt Tokyo饭店住了3天。其实,这里距他们涩谷区富谷宅邸很近,但他们两人仍选择住在饭店,套用一句日语,他们是想“气氛转换(改换心情)”。  过
在熊猫粉的世界中,熊貓不再被叫成熊猫,而被昵称为“滚滚”“胖达”和“团子”;当然,人类也不叫作人类,而是统一自称“愚蠢的两脚兽”,地位关系的尊卑显而易见。  有这样一组照片,相信一定在你的朋友圈刷过屏——20多只圆滚滚的熊猫宝宝被整整齐齐地“摆”在绿色的布上,猛一看就像一堆待价而沽的漏馅汤圆。突然,一只宝宝从高处跌落,摔了个倒栽葱。摄影师机智地将这一瞬间记录了下来。和屏幕前千千万万的网友一样,看到
上图:百时美施贵宝公司(BMS)首席科学官Tom Lynch博士。  2018年9月,第二十一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8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800余位国内外的肿瘤领域讲者在这里为来自全国各地的3万余名参会者带来了最新最前沿的肿瘤领域的治疗新观念和新方法。  本次大会的主题为“全力推进临床研究,谱写抗癌治疗新篇章”,事实也的确如此,在肿瘤治疗领域,随
《超自然变形动物图鉴》是一本关于“变形”的书,书中有各种各样神奇的超自然变形动物。两个作者当真是极有灵气的“鬼才”,一个追根溯源,钩沉史料,一本正经地娓娓道来,一个大开脑洞,详细刻画,活灵活现,搭配得天衣无缝。8开超大开本,乍看令人好奇;大幅手绘解剖图,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变形物种的每一个变化阶段,再看觉得有趣;文化溯源,作者从神话、史诗、小说、电影以及真实自然中汲取灵感,构建了关于超自然变形生物的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