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学校完成教育任务,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重要的途径。正因如此,改革课堂教学成了一大热门话题,一道大家都在主攻的科研课题,应运而生的是广大教师对小学语文活动课的深入研究与大力开发,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不少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影响,受教育科研能力的限制,加之缺乏对现代教育理论及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小学语文活动课教学亦存在着一些弊端甚至产生了认识上的一些错误。一是一些人把语文活动课简单理解为开展活动,与一般的娱乐活动等同起来;二是大量采用现代教育媒体,以教学软件取代教材,刻意追求情境教学效果,声、光、色一应俱全,花样翻新,让学生好一阵激动,整个课堂热热闹闹,但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却被忽略了,这种教学,缺乏学生的参与,学生是被动接受教育,以现代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来展开教学活动,同样存在着一些弊端,亦不是语文活动课所竭力倡导的。
小学语文活动课与预习课、讲读课、欣赏课、作文课等等一样,同属语文基本课型的一种。既然是课,它就有一个固定的教学时间单位及完整的教学计划,“课”前有“活动”一词作修饰,就指出了这种“课”需得为某种目的设计行动,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表演。在单位时间内设计活动让学生参与,在老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以达到教学目的,这才是小学语文活动课的实质所在。
笔者认为,依据活动课教材(或全日制语文教材),编制课时计划,撰写教案,让学生依据具体篇目内容担任相宜的角色,强调角色效应,以凸现学生主体性教育,是开展小学语文活动课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模式,是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学目的的一条途径。这种活动课课堂教学(或称之为“课堂生活”),能使学生提出自己想到的“问题”,能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就某个问题与老师进行平等“对话”,让教学时间和空间、老师和学生有机统一起来,让学生不仅是观众,更应是“舞台”上的“演员”,不应是现实生活的看客,更应是现实生活的主人。这种课堂生活的创造性展示,体现了学生主体性教育,这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是大有裨益的。
我们知道,小学语文活动课,最强调的是情境教学,因为它特别重视学生的活动,尤其是利用角色效应,就能充分调动小学生们的积极性。有教育名家说,角色决定着人的思想、情感和语言的活动,作为“学生”这一固有角色,往往摆脱不了“被授”的习惯地位的羁绊,极易处于一种消极状态。而当他们扮演特定的与教材有关的“他角色”时,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他们以特定的角色的身份,或朗读复述、或演示操作,或以扮演文章中的人物,或临摹其声、形等,这种“角色”的新鲜感与情感体验,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一旦成为学习的主动角色,就会由此辐射开去。他们会主动接纳知识、主动操作训练、主动想象研究,从而获得主动的发展。
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活动课教学中,可让学生担当与教材相关的角色有以下四种:
第一,担当抒情主人公角色,对所见所感内容进行艺术性复述。艺术性复述亦可叫做描述,指在开展语文活动课教学时,老师让学生扮成作者,要求学生像作者一样将其所见、所感的情境,用生动的、形象的语言,有声有色地把复述对象(即人、事、景)描绘出来,即将其溶化在经过再创造的、艺术性的叙述之中。如上语文活动课《春天的足迹》 (见《小学活动课指导》第十册第1页),老师就可让学生扮演抒情主人公——朱自清爷爷,对《春》進行艺术性描述,这样做,培养了学生的丰富联想及想象能力。
第二, 让学生担任向往的角色,以激化他们强烈的实现伟大抱负的愿望,如作家、天文学家、画家、发明家、音乐家、节目主持人等。开展活动课时,让小学生们担任这些角色,其情绪会特别热烈,因为“向往”顺应了他们渴求的愿望。教学《西斯延圣母》 (尽管是名画欣赏课)一课,(见《小学活动课指导》第十册第104页),可让学生以小小画家的身份对《西斯延圣母》油画进行介绍,既让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欣赏(鉴赏)能力,又可激发小学生对画家拉斐尔的崇拜,并由此产生了立志当一名画家的良好愿望。
第三,让学生从现实中来,又回到现实中去,担任现实生活角色,增强他们区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这一类角色是小学生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在课余时间,他们也往往不由自主地要进行描摹,有时还能达到逼真的境地,现实生活中正面角色往往是爷爷、奶奶、老师、叔叔、司机、交通警察、足球明星、歌唱家,电视里的“吉利”“正义战士”“金刚葫芦娃”等,这类角色他们均喜爱并竭力仿效,抱定的是赞赏的态度,而笨“汤姆”“蛇精”、社会上的“小淘气”“二流子”等,这类角色他们很讨厌,扮演时,往往是因此类角色最终“招罪”而收场,所持的是鄙弃的态度。上活动课时,让小学生们扮演这些现实生活中的角色,他们大多能惟妙惟肖的表现这些角色,甚至达到逼真的地步,通过对现实生活角色的表演,能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
第四,让学生担任仿声角色,以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活动课教学好些时候还应注重一个“听”字,即声音的真实表现问题。声音有极佳的表现功能,新颖、生动、感染力强的声音,可以解决活动课教学中音难辨、口头难表达、内容难分析的问题。让学生仿摹其声,让人有如闻其声之感。如上活动课“参观运物园,了解动物奇妙之声”(笔者自拟活动课)可先向学生介绍某些动物的生活习性,声音特点及其作用,然后让学生亲自聆听,最后仿摹。如到水族馆参观,小学生们不难发现,海底动物能发出各种声音, 有的声音细微、有的粗犷、有的声音清脆、有的沉闷。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音细微),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音清脆),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音尖历),有的好像肥猪在打鼾(音沉闷)。学生仿摹其音,着重品其味,重在闻其声,领其情,反复咀嚼、玩味,这样能使他们对事物理解更加深刻。
总之,小学语文活动课开展的方式有多种多样,但有一点是大家共识的:实施学生主体性教育,在老师精心指导下,让学生多参与教学活动,去“扮演一个又一个的角色”,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学习本领,让他们去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亲手试一试,亲口说一说,重视角色效应,是全面塑造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重要途径之一。
小学语文活动课与预习课、讲读课、欣赏课、作文课等等一样,同属语文基本课型的一种。既然是课,它就有一个固定的教学时间单位及完整的教学计划,“课”前有“活动”一词作修饰,就指出了这种“课”需得为某种目的设计行动,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表演。在单位时间内设计活动让学生参与,在老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以达到教学目的,这才是小学语文活动课的实质所在。
笔者认为,依据活动课教材(或全日制语文教材),编制课时计划,撰写教案,让学生依据具体篇目内容担任相宜的角色,强调角色效应,以凸现学生主体性教育,是开展小学语文活动课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模式,是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学目的的一条途径。这种活动课课堂教学(或称之为“课堂生活”),能使学生提出自己想到的“问题”,能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就某个问题与老师进行平等“对话”,让教学时间和空间、老师和学生有机统一起来,让学生不仅是观众,更应是“舞台”上的“演员”,不应是现实生活的看客,更应是现实生活的主人。这种课堂生活的创造性展示,体现了学生主体性教育,这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是大有裨益的。
我们知道,小学语文活动课,最强调的是情境教学,因为它特别重视学生的活动,尤其是利用角色效应,就能充分调动小学生们的积极性。有教育名家说,角色决定着人的思想、情感和语言的活动,作为“学生”这一固有角色,往往摆脱不了“被授”的习惯地位的羁绊,极易处于一种消极状态。而当他们扮演特定的与教材有关的“他角色”时,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他们以特定的角色的身份,或朗读复述、或演示操作,或以扮演文章中的人物,或临摹其声、形等,这种“角色”的新鲜感与情感体验,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一旦成为学习的主动角色,就会由此辐射开去。他们会主动接纳知识、主动操作训练、主动想象研究,从而获得主动的发展。
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活动课教学中,可让学生担当与教材相关的角色有以下四种:
第一,担当抒情主人公角色,对所见所感内容进行艺术性复述。艺术性复述亦可叫做描述,指在开展语文活动课教学时,老师让学生扮成作者,要求学生像作者一样将其所见、所感的情境,用生动的、形象的语言,有声有色地把复述对象(即人、事、景)描绘出来,即将其溶化在经过再创造的、艺术性的叙述之中。如上语文活动课《春天的足迹》 (见《小学活动课指导》第十册第1页),老师就可让学生扮演抒情主人公——朱自清爷爷,对《春》進行艺术性描述,这样做,培养了学生的丰富联想及想象能力。
第二, 让学生担任向往的角色,以激化他们强烈的实现伟大抱负的愿望,如作家、天文学家、画家、发明家、音乐家、节目主持人等。开展活动课时,让小学生们担任这些角色,其情绪会特别热烈,因为“向往”顺应了他们渴求的愿望。教学《西斯延圣母》 (尽管是名画欣赏课)一课,(见《小学活动课指导》第十册第104页),可让学生以小小画家的身份对《西斯延圣母》油画进行介绍,既让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欣赏(鉴赏)能力,又可激发小学生对画家拉斐尔的崇拜,并由此产生了立志当一名画家的良好愿望。
第三,让学生从现实中来,又回到现实中去,担任现实生活角色,增强他们区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这一类角色是小学生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在课余时间,他们也往往不由自主地要进行描摹,有时还能达到逼真的境地,现实生活中正面角色往往是爷爷、奶奶、老师、叔叔、司机、交通警察、足球明星、歌唱家,电视里的“吉利”“正义战士”“金刚葫芦娃”等,这类角色他们均喜爱并竭力仿效,抱定的是赞赏的态度,而笨“汤姆”“蛇精”、社会上的“小淘气”“二流子”等,这类角色他们很讨厌,扮演时,往往是因此类角色最终“招罪”而收场,所持的是鄙弃的态度。上活动课时,让小学生们扮演这些现实生活中的角色,他们大多能惟妙惟肖的表现这些角色,甚至达到逼真的地步,通过对现实生活角色的表演,能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
第四,让学生担任仿声角色,以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活动课教学好些时候还应注重一个“听”字,即声音的真实表现问题。声音有极佳的表现功能,新颖、生动、感染力强的声音,可以解决活动课教学中音难辨、口头难表达、内容难分析的问题。让学生仿摹其声,让人有如闻其声之感。如上活动课“参观运物园,了解动物奇妙之声”(笔者自拟活动课)可先向学生介绍某些动物的生活习性,声音特点及其作用,然后让学生亲自聆听,最后仿摹。如到水族馆参观,小学生们不难发现,海底动物能发出各种声音, 有的声音细微、有的粗犷、有的声音清脆、有的沉闷。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音细微),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音清脆),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音尖历),有的好像肥猪在打鼾(音沉闷)。学生仿摹其音,着重品其味,重在闻其声,领其情,反复咀嚼、玩味,这样能使他们对事物理解更加深刻。
总之,小学语文活动课开展的方式有多种多样,但有一点是大家共识的:实施学生主体性教育,在老师精心指导下,让学生多参与教学活动,去“扮演一个又一个的角色”,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学习本领,让他们去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亲手试一试,亲口说一说,重视角色效应,是全面塑造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重要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