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与文化密不可分。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
关键词: 语言教学 跨文化交际 文化因素
一、为什么要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因素
“众所周知,语言教学不仅是教语言,而且是教文化”(戚雨村,1992)。“没有目的语的文化知识要成功交际是很困难的”(胡文仲,1992)。但在现实中,文化意识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课外都没有被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本文通过对英汉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反映,提出了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因素的重要性。
二、文化差异给学生带来的困扰
1.词的文化内涵
我国的英语教学对词义的解释通常仅限于英语教学环境中的意义,这有失偏颇,还应充分注意英语国家的文化,以及本国文化。在不同的语言中词的文化内涵也不同,这种情况在一般的双语词典中少有反映,能查阅到的只是词的概念意义。
例如,“model”一词,汉语译为汽车旅馆,有些人就将它理解成用汽车做的旅馆。其实“model”是指西方为方便开车的人提供停车场的旅馆,一般是指高速公路旁边的廉价旅馆。再如,“gay”原意为“cheerful,happy”,然而在当今美国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同性恋。因此,“a gay party”有时并不是愉快的聚会,而可能是同性恋者的聚会。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对理解词义的重要性。还有一类是语言概念意义对应而文化褒贬含义不同的词。比如,英语中的“peasant”与汉语中的农民,虽然概念意义对应,但内涵意义并不相同。英语词“peasant”的内涵意义是没有受过教育、缺乏教养、举止粗鲁的人,而汉语中的农民是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毫无贬义。
2.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差异
日常谈话中有丰富的文化现象。不同的文化中,人们说话的方式和习惯,使用的称呼语、问候语、称赞语、致谢语和电话用语等不尽相同,甚至在形式和用法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文化习俗差异常常会导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产生误解。比如,称呼或称谓。在英语国家,人们喜欢直呼其名,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从小孩到老人都可以以名相称,人们不会感到不合适或对老人不尊重。有些大学教师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就告诉学生用名字称呼他,以表示待人友好、平易近人。汉语中的社交称谓则惯用“姓 头衔”的方式,如李局长、王经理、张主任。另外,中国人喜欢使用表示血亲关系的名词称呼朋友、邻居和陌生人,如赵大哥、刘二婶、叔叔、阿姨等。这种现象在西方极为少见。不了解这一点,非常容易导致称呼失误。另外,中国人称呼别人时,喜欢用“大”字,以示尊敬或恭维。如,“大婶”、“大叔”、“大爷”,动辄称一般人为“大经理”、“大老板”、“大技术员”、“大工程师”等,这在西方罕见,所以将“大哥”译成“big brother”就显得滑稽可笑。
西方人忌讳人家说自己“老”,中国人却偏偏喜欢别人这样称呼自己,有时称呼的对象的实际年龄并不“老”,也照说不误,如,“李老”、“王老”、“您老人家”、“老总”等。称赞语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语言现象。在英汉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称赞语与应答的形式及用法存在差异。例如,当听到别人的赞扬时,美国人和中国人的回答是不同的。美国人一般坦然接受,常说:“Thank you.”中国人则感到受之有愧,忙以“不敢当”、“过奖了”等应答。在称赞人的问题上,也反映出文化方面的差异。
3.比喻和联想
人们正在语言中常常使用比喻手法,比喻能使语言形象鲜明、生动活泼。比喻在人们头脑中引起的联想,与文化和民族思维有密切关系。英中文化差异在英汉语比喻中自然也有反映。例如,讲英语的人把猫头鹰(owl)当做智慧的象征,英语中有“as wise as an owl”(像猫头鹰一样的聪明)的说法。而在中国,有些人认为猫头鹰是不祥之鸟,把它的叫声与死人相联系。汉语中的“夜猫子进宅”意喻这家人要倒霉,而夜猫子就是猫头鹰的俗称。
又如,“龙“在中国被看成吉祥的神物,帝王的象征,有着伟大的力量。海内外的炎黄子孙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老百姓“望子成龙”,希望后代有出息。但在西方国家,“龙”(dragon)是Milton的文学巨著Paradise Lost(失乐园)里描写的人类的大敌,是《圣经》里Devil的化身。这个反面角色,在这部史诗的结尾被变成了dragon(巨大的蛇),而追随它的那些被打入地狱的天神则变成了snakes,所以西方人对“龙”绝无好感。
颜色词在不同文化中的联想意义也是值得我们讨论的。比如,在汉语中,蓝色使人想到了辽阔的天空、宽广的海洋,给人以宁静、开阔的感觉;在英语中,“blue”通常表示不快,如“in a blue mood”(情绪低沉),“look blue”(神色沮丧),“a blue Monday”(倒霉的星期一)等。将blue与Monday联系在一起,是因为过了愉快的周末,星期一又该上班或上学了,真不愿意。
4.委婉语和禁忌语
英语中的委婉语很多,涉及的面也很广。例如,英语国家的人不愿意别人说自己老,老年意味着不中用,因此“senior citizens”替代了“old people”。有些妇女甚至对“middle-aged”一词也敏感,于是,像“of a certain age”这样含糊其辞的委婉说法便应运而生。在美国,人们为提高某些职业的社会地位,往往使用委婉语将他们往上类比。由于医生(physician)和工程师(engineer)都是较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不少委婉词语仿造-cian或engineer构成。如,被称为“sanitary engineer”(卫生工程师)的人,实际上是清除垃圾的清洁工。这种简法既美化了清洁工的职业,又避开了垃圾给人带来的联想。
英语和汉语在禁忌方面有些是一致的,都忌讳直接提到人体某些器官和性行为,忌讳诅咒和骂人的话,但还有些禁忌是不一致的。英语国家的人很重视“privacy”,不愿别人过问个人私事,包括年龄、婚姻、收入、政治倾向和宗教信仰等,而这些在汉语中大都不算禁忌。另外,美国社会中性别歧视语言和种族歧视语言也逐渐进入禁忌语的范围,这也是我们应注意的。
5.非语言交际
人们在交际时,除了语言外,还会使用其他的行为或方式表达思想、情感和传递信息。一切不通过语言方式的交际统称为非语言交际,包括手势、身体语言、眼神、面部表情等。
与语言交际一样,非语言交际也受文化的影响和支配,同一个手势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例如,“O”这一手势,英语国家的人表示的含义是:顺利、不错、许可等。中国人表示的是零;法国人表示的是零或无;日本人表示的是钱;某些地中海国家表示的是孔或洞。将手掌平放在脖子下面在中国文化中是杀头的意思,但是在英语国家的文化中却表示吃饱了的意思。
美国教师和学生在教室里的站姿和坐势显然与中国师生不同。他们的学生坐势比较随便,大学教师有时坐在讲桌边上与学生一起讨论,这些在我们看来是不成体统的。
三、结语
以上例子并没有把所有案例都概括其中,但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文化因素在英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意识到其重要性并以各种方法来加强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以促进语言学习活动的开展和交际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2).
[2]戚雨村.语言文化对比[J].外语研究,1992,(2).
[3]文化与英语教学.中国论文网.
[4]杨怀恩.外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化背景知识.专家学者谈如何学英语,2002,2.
关键词: 语言教学 跨文化交际 文化因素
一、为什么要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因素
“众所周知,语言教学不仅是教语言,而且是教文化”(戚雨村,1992)。“没有目的语的文化知识要成功交际是很困难的”(胡文仲,1992)。但在现实中,文化意识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课外都没有被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本文通过对英汉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反映,提出了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因素的重要性。
二、文化差异给学生带来的困扰
1.词的文化内涵
我国的英语教学对词义的解释通常仅限于英语教学环境中的意义,这有失偏颇,还应充分注意英语国家的文化,以及本国文化。在不同的语言中词的文化内涵也不同,这种情况在一般的双语词典中少有反映,能查阅到的只是词的概念意义。
例如,“model”一词,汉语译为汽车旅馆,有些人就将它理解成用汽车做的旅馆。其实“model”是指西方为方便开车的人提供停车场的旅馆,一般是指高速公路旁边的廉价旅馆。再如,“gay”原意为“cheerful,happy”,然而在当今美国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同性恋。因此,“a gay party”有时并不是愉快的聚会,而可能是同性恋者的聚会。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对理解词义的重要性。还有一类是语言概念意义对应而文化褒贬含义不同的词。比如,英语中的“peasant”与汉语中的农民,虽然概念意义对应,但内涵意义并不相同。英语词“peasant”的内涵意义是没有受过教育、缺乏教养、举止粗鲁的人,而汉语中的农民是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毫无贬义。
2.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差异
日常谈话中有丰富的文化现象。不同的文化中,人们说话的方式和习惯,使用的称呼语、问候语、称赞语、致谢语和电话用语等不尽相同,甚至在形式和用法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文化习俗差异常常会导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产生误解。比如,称呼或称谓。在英语国家,人们喜欢直呼其名,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从小孩到老人都可以以名相称,人们不会感到不合适或对老人不尊重。有些大学教师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就告诉学生用名字称呼他,以表示待人友好、平易近人。汉语中的社交称谓则惯用“姓 头衔”的方式,如李局长、王经理、张主任。另外,中国人喜欢使用表示血亲关系的名词称呼朋友、邻居和陌生人,如赵大哥、刘二婶、叔叔、阿姨等。这种现象在西方极为少见。不了解这一点,非常容易导致称呼失误。另外,中国人称呼别人时,喜欢用“大”字,以示尊敬或恭维。如,“大婶”、“大叔”、“大爷”,动辄称一般人为“大经理”、“大老板”、“大技术员”、“大工程师”等,这在西方罕见,所以将“大哥”译成“big brother”就显得滑稽可笑。
西方人忌讳人家说自己“老”,中国人却偏偏喜欢别人这样称呼自己,有时称呼的对象的实际年龄并不“老”,也照说不误,如,“李老”、“王老”、“您老人家”、“老总”等。称赞语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语言现象。在英汉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称赞语与应答的形式及用法存在差异。例如,当听到别人的赞扬时,美国人和中国人的回答是不同的。美国人一般坦然接受,常说:“Thank you.”中国人则感到受之有愧,忙以“不敢当”、“过奖了”等应答。在称赞人的问题上,也反映出文化方面的差异。
3.比喻和联想
人们正在语言中常常使用比喻手法,比喻能使语言形象鲜明、生动活泼。比喻在人们头脑中引起的联想,与文化和民族思维有密切关系。英中文化差异在英汉语比喻中自然也有反映。例如,讲英语的人把猫头鹰(owl)当做智慧的象征,英语中有“as wise as an owl”(像猫头鹰一样的聪明)的说法。而在中国,有些人认为猫头鹰是不祥之鸟,把它的叫声与死人相联系。汉语中的“夜猫子进宅”意喻这家人要倒霉,而夜猫子就是猫头鹰的俗称。
又如,“龙“在中国被看成吉祥的神物,帝王的象征,有着伟大的力量。海内外的炎黄子孙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老百姓“望子成龙”,希望后代有出息。但在西方国家,“龙”(dragon)是Milton的文学巨著Paradise Lost(失乐园)里描写的人类的大敌,是《圣经》里Devil的化身。这个反面角色,在这部史诗的结尾被变成了dragon(巨大的蛇),而追随它的那些被打入地狱的天神则变成了snakes,所以西方人对“龙”绝无好感。
颜色词在不同文化中的联想意义也是值得我们讨论的。比如,在汉语中,蓝色使人想到了辽阔的天空、宽广的海洋,给人以宁静、开阔的感觉;在英语中,“blue”通常表示不快,如“in a blue mood”(情绪低沉),“look blue”(神色沮丧),“a blue Monday”(倒霉的星期一)等。将blue与Monday联系在一起,是因为过了愉快的周末,星期一又该上班或上学了,真不愿意。
4.委婉语和禁忌语
英语中的委婉语很多,涉及的面也很广。例如,英语国家的人不愿意别人说自己老,老年意味着不中用,因此“senior citizens”替代了“old people”。有些妇女甚至对“middle-aged”一词也敏感,于是,像“of a certain age”这样含糊其辞的委婉说法便应运而生。在美国,人们为提高某些职业的社会地位,往往使用委婉语将他们往上类比。由于医生(physician)和工程师(engineer)都是较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不少委婉词语仿造-cian或engineer构成。如,被称为“sanitary engineer”(卫生工程师)的人,实际上是清除垃圾的清洁工。这种简法既美化了清洁工的职业,又避开了垃圾给人带来的联想。
英语和汉语在禁忌方面有些是一致的,都忌讳直接提到人体某些器官和性行为,忌讳诅咒和骂人的话,但还有些禁忌是不一致的。英语国家的人很重视“privacy”,不愿别人过问个人私事,包括年龄、婚姻、收入、政治倾向和宗教信仰等,而这些在汉语中大都不算禁忌。另外,美国社会中性别歧视语言和种族歧视语言也逐渐进入禁忌语的范围,这也是我们应注意的。
5.非语言交际
人们在交际时,除了语言外,还会使用其他的行为或方式表达思想、情感和传递信息。一切不通过语言方式的交际统称为非语言交际,包括手势、身体语言、眼神、面部表情等。
与语言交际一样,非语言交际也受文化的影响和支配,同一个手势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例如,“O”这一手势,英语国家的人表示的含义是:顺利、不错、许可等。中国人表示的是零;法国人表示的是零或无;日本人表示的是钱;某些地中海国家表示的是孔或洞。将手掌平放在脖子下面在中国文化中是杀头的意思,但是在英语国家的文化中却表示吃饱了的意思。
美国教师和学生在教室里的站姿和坐势显然与中国师生不同。他们的学生坐势比较随便,大学教师有时坐在讲桌边上与学生一起讨论,这些在我们看来是不成体统的。
三、结语
以上例子并没有把所有案例都概括其中,但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文化因素在英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意识到其重要性并以各种方法来加强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以促进语言学习活动的开展和交际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2).
[2]戚雨村.语言文化对比[J].外语研究,1992,(2).
[3]文化与英语教学.中国论文网.
[4]杨怀恩.外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化背景知识.专家学者谈如何学英语,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