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合史料、谱志和前人研究成果,辨析了溪州彭氏的源流,分析了该家族对土家族国家认同的积极影响。溪州彭氏的家族文化值得深入挖掘。
关键词:溪州彭氏;土家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溪州彭氏雄踞湘西800多年,见证了当地从羁縻制过渡到土司制以及改土归流的过程,为土家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作出了贡献。挖掘溪州彭氏的家族史,分析该家族对土家族国家认同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溪州彭氏源流辨析
公元939年,溪州刺史彭士愁和楚王马希范之间爆发了“溪州之戰”,次年双方议和,楚王竖立铜柱以记功,并刻《复溪州铜柱记》于其上,溪州彭氏遂见诸史籍。宋朝时溪州彭氏成为掌控湘鄂渝黔边区二十州的都誓主,并在元代演化为永顺土司和保靖土司,直到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土司家谱记载彭士愁(谱名彭彦晞)之父彭瑊随兄长彭开自江西迁来,然而《复溪州铜柱记》对彭士愁家世仅有“世传郡印,家总州兵,布惠立威,识恩知劝,故能历三四代,长千万夫”的寥寥数笔,并未论及彭城,因而也有人认为溪州彭氏为土著。对此,笔者支持江西来源说。一是根据溪州铜柱铭文及《宋史》的记载,可以证实溪州彭氏家谱和江西彭氏后裔家谱都有的“彦师允文儒”排行,也与“历三四代”的记载吻合。二是铜柱铭文中彭士愁的爵位是陇西县开国男,此爵位和彭瑊之兄彭开的“陇西郡公”都以彭姓郡望“陇西”为名,间接证实了彭城和彭士愁的关系。
二、溪州彭氏和土家族国家认同的构建
《土家族简史》认为土家族是以巴人后裔为主体,在唐宋时期和其他民族混血形成的。溪州彭氏长期巩固的地方自治无疑对土家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在三方面对土家族的国家认同施以积极影响。
(一)对汉人后裔身份的认同
土司家谱及方志都认可彭氏迁自江西,此外,明太祖给保靖土司的敕谕提及“尔彭万里,本江西诗书之裔,为湖北忠义之藩”《清史稿》关于永顺土司也有“宣慰使彭肇槐纳土,请归江西祖籍”的记载,可见溪州彭氏长期保持了汉人认同。受此影响,土著大姓也多攀附汉人祖先,到明清时期,土家族各姓家谱在祖源记载上己与汉族无异。其实,彭氏为争取地方势力支持必然会和溪州土著大姓联姻,而其对汉人后裔的身份认同也必然会影响到与其联姻的土著酋帅,土著大姓在出身上同彭氏看齐成为其提升家族形象的必然选择。家谱作为传承家族文化的载体,对形塑身份认同有关键作用,而身份认同正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土家族各姓家谱的汉化趋势自然会导致土家族群众身份认同的汉化趋势,并最终对土家族的国家认同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与中央朝廷的建设性互动
唐末彭瑊随兄长彭开以保境安民为名起兵,弟兄二人先后任吉州刺史,在反抗淮南杨吴势力无果后率数千人投奔湖南马殷,彭瑊被委任为辰州刺史,这也成为彭氏进入湘西的起因。到了彭士愁时期,彭氏将势力范围拓展至溪锦奖三州,并最终和马楚王国间爆发了“溪州之战”。虽然彭士愁战败请降,但也正式获得了溪州自治权,并带动诸多西南蛮夷向马楚归附。入宋后溪州彭氏仍臣事中央,并率诸羁縻州和朝廷开展朝贡贸易,促进了各羁縻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元代的溪州被分化为永顺和保靖两地,土家族地区也从松散的羁縻制过渡到更受约束的土司制。明代积极推行儒家价值观,出现了儒学修养较高的土司,如永顺土司彭世麒就和名宦大儒交游颇深。此外,永保土司还经常奉调出兵,奔赴各地参与对内平叛和抵御外侮等战事,其中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在王江泾联手大败倭寇之役被誉为“东南战功第一”。清雍正年间,面对革除世袭土司的历史大势,永顺宣慰使彭肇槐自请改土归流,被朝廷树为正面典型。从溪州彭氏的家族史来看,总体上能与中央建设性互动,因而在湘鄂渝黔边区维持了800多年的民族自治,使得土家族在这一片相对稳定的区域内渐渐成形。
(三)对土人信仰的重新塑造
土家族先民的信仰早期以自然崇拜为主,彭氏进入溪州后产生了土王崇拜。五代时期是溪州彭氏的创业期,其周旋于土著大姓和马楚政权之间,借朝廷之威控御诸蛮,集土著之力制衡马楚,对上称臣,对内称王,同时也维护了溪州土人的利益。在土家族传说当中,彭瑊和彭士愁等人被故事化为“彭公爵主”和“土王”,他们打败了“老蛮头”吴着冲,击退了以马希范为原型的“客王”,成为土家族引以为豪的英雄人物。由于溪州彭氏源出汉族移民,其固有的敬祖习俗必然会对所辖土人的信仰产生影响,彭氏的祖先崇拜久而久之也就演化为土家族的土王崇拜。通过摆手堂、土王庙等物质载体和摆手仪式、梯玛仪式等非物质载体,土王崇拜己深入人心,成为土家族的一个文化符号。土王崇拜和自然崇拜相比,有助于儒家宗法制度的确立,从而为土家族进一步吸收借鉴儒释道等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土汉兼容的信仰模式。
三、结语
溪州彭氏以汉族移民的身份进入湘西,深刻卷入了土家族的发展进程,并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其作为土家族核心区最有影响力的家族,在构建土家族自身民族认同的同时巩固了以多民族大一统为特征的中国国家认同和以儒家思想为重要内容的中华文化认同。在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今天,值得深入发掘溪州彭氏家族文化中蕴含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溪州彭氏;土家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溪州彭氏雄踞湘西800多年,见证了当地从羁縻制过渡到土司制以及改土归流的过程,为土家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作出了贡献。挖掘溪州彭氏的家族史,分析该家族对土家族国家认同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溪州彭氏源流辨析
公元939年,溪州刺史彭士愁和楚王马希范之间爆发了“溪州之戰”,次年双方议和,楚王竖立铜柱以记功,并刻《复溪州铜柱记》于其上,溪州彭氏遂见诸史籍。宋朝时溪州彭氏成为掌控湘鄂渝黔边区二十州的都誓主,并在元代演化为永顺土司和保靖土司,直到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土司家谱记载彭士愁(谱名彭彦晞)之父彭瑊随兄长彭开自江西迁来,然而《复溪州铜柱记》对彭士愁家世仅有“世传郡印,家总州兵,布惠立威,识恩知劝,故能历三四代,长千万夫”的寥寥数笔,并未论及彭城,因而也有人认为溪州彭氏为土著。对此,笔者支持江西来源说。一是根据溪州铜柱铭文及《宋史》的记载,可以证实溪州彭氏家谱和江西彭氏后裔家谱都有的“彦师允文儒”排行,也与“历三四代”的记载吻合。二是铜柱铭文中彭士愁的爵位是陇西县开国男,此爵位和彭瑊之兄彭开的“陇西郡公”都以彭姓郡望“陇西”为名,间接证实了彭城和彭士愁的关系。
二、溪州彭氏和土家族国家认同的构建
《土家族简史》认为土家族是以巴人后裔为主体,在唐宋时期和其他民族混血形成的。溪州彭氏长期巩固的地方自治无疑对土家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在三方面对土家族的国家认同施以积极影响。
(一)对汉人后裔身份的认同
土司家谱及方志都认可彭氏迁自江西,此外,明太祖给保靖土司的敕谕提及“尔彭万里,本江西诗书之裔,为湖北忠义之藩”《清史稿》关于永顺土司也有“宣慰使彭肇槐纳土,请归江西祖籍”的记载,可见溪州彭氏长期保持了汉人认同。受此影响,土著大姓也多攀附汉人祖先,到明清时期,土家族各姓家谱在祖源记载上己与汉族无异。其实,彭氏为争取地方势力支持必然会和溪州土著大姓联姻,而其对汉人后裔的身份认同也必然会影响到与其联姻的土著酋帅,土著大姓在出身上同彭氏看齐成为其提升家族形象的必然选择。家谱作为传承家族文化的载体,对形塑身份认同有关键作用,而身份认同正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土家族各姓家谱的汉化趋势自然会导致土家族群众身份认同的汉化趋势,并最终对土家族的国家认同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与中央朝廷的建设性互动
唐末彭瑊随兄长彭开以保境安民为名起兵,弟兄二人先后任吉州刺史,在反抗淮南杨吴势力无果后率数千人投奔湖南马殷,彭瑊被委任为辰州刺史,这也成为彭氏进入湘西的起因。到了彭士愁时期,彭氏将势力范围拓展至溪锦奖三州,并最终和马楚王国间爆发了“溪州之战”。虽然彭士愁战败请降,但也正式获得了溪州自治权,并带动诸多西南蛮夷向马楚归附。入宋后溪州彭氏仍臣事中央,并率诸羁縻州和朝廷开展朝贡贸易,促进了各羁縻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元代的溪州被分化为永顺和保靖两地,土家族地区也从松散的羁縻制过渡到更受约束的土司制。明代积极推行儒家价值观,出现了儒学修养较高的土司,如永顺土司彭世麒就和名宦大儒交游颇深。此外,永保土司还经常奉调出兵,奔赴各地参与对内平叛和抵御外侮等战事,其中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在王江泾联手大败倭寇之役被誉为“东南战功第一”。清雍正年间,面对革除世袭土司的历史大势,永顺宣慰使彭肇槐自请改土归流,被朝廷树为正面典型。从溪州彭氏的家族史来看,总体上能与中央建设性互动,因而在湘鄂渝黔边区维持了800多年的民族自治,使得土家族在这一片相对稳定的区域内渐渐成形。
(三)对土人信仰的重新塑造
土家族先民的信仰早期以自然崇拜为主,彭氏进入溪州后产生了土王崇拜。五代时期是溪州彭氏的创业期,其周旋于土著大姓和马楚政权之间,借朝廷之威控御诸蛮,集土著之力制衡马楚,对上称臣,对内称王,同时也维护了溪州土人的利益。在土家族传说当中,彭瑊和彭士愁等人被故事化为“彭公爵主”和“土王”,他们打败了“老蛮头”吴着冲,击退了以马希范为原型的“客王”,成为土家族引以为豪的英雄人物。由于溪州彭氏源出汉族移民,其固有的敬祖习俗必然会对所辖土人的信仰产生影响,彭氏的祖先崇拜久而久之也就演化为土家族的土王崇拜。通过摆手堂、土王庙等物质载体和摆手仪式、梯玛仪式等非物质载体,土王崇拜己深入人心,成为土家族的一个文化符号。土王崇拜和自然崇拜相比,有助于儒家宗法制度的确立,从而为土家族进一步吸收借鉴儒释道等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土汉兼容的信仰模式。
三、结语
溪州彭氏以汉族移民的身份进入湘西,深刻卷入了土家族的发展进程,并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其作为土家族核心区最有影响力的家族,在构建土家族自身民族认同的同时巩固了以多民族大一统为特征的中国国家认同和以儒家思想为重要内容的中华文化认同。在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今天,值得深入发掘溪州彭氏家族文化中蕴含的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