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恩是中华民族上千年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观,然而当今社会感恩意识的缺失已是普遍现象,应引起广泛的关注,感恩意识的缺失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有着消极的影响。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应该知道感恩,孝敬父母,尊重长者”。然而,在当前的小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不知感恩的情形令人痛心和警醒。为此,了解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并加强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是小学德育的当务之急。
一、感恩教育的涵义
什么是感恩教育?“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我认为,感恩就是孝敬父母,就是怀念恩师,就是报效祖国,就是对于成长的一种回馈;感恩教育就是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感恩意识是需要培养的,教育者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而恒久地存在,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要在个人的条件允许,符合社会规范的情况下报恩和施恩。
二、当今社会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原因:
1.家长忽视孩子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
(1)错误“养育”观念的影响。现代家庭,独生子女成了家庭的宝贝,父母的过度溺爱,使不少孩子对来自长辈的爱麻木了。
(2)片面成才观的影响。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十分强烈,不少家长在“分数第一”的思想指导下,忽视了道德品质的培养,忘记了还应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3)传统“荣亲”观念的影响。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给孩子灌输“只要学习好,就是对我好”的思想。以为就是这样回报了父母的养育之恩,而遗忘了本应尊重和感恩父母的那份真情。
2.家庭感恩教育缺乏科学性的引导。
(1)感恩教育方法呆板陈旧。家长们在教育时往往采用空洞的自上而下的说教、灌输方式,容易引起处于叛逆期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可能导致思想活跃的大学生的反感,感恩教育难以收到实效。
(2)感恩教育形式化。一些家长往往重口头教育,而忽略孩子的行动锻炼。由于缺乏体验感恩带来的快乐感受,孩子很难将感恩情怀内化为自身的需求,缺乏发自内心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容易出现“说的比唱的好听”现象。
3.家庭感恩教育环境欠佳。
(1)家庭缺乏感恩教育氛围。孩子在压抑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感情受到伤害,感恩之心也会减弱甚至泯灭。
(2)家长榜样作用的缺失及错位。父母是孩子最初也是影响最大的榜样,在孩子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一言一行都深刻地影响着孩子。
4.家庭感恩教育出现功利化倾向。
一些家庭过多地从功利层面强调感恩的意义。曾听一位母亲对上大学的儿子说:“某某领导对你很关心,你要多联系,说不定毕业的时候对你找工作有帮助。”这种感恩教育难免让人产生疑问:这会不会帮助孩子形成利己观念呢?难道那些没有利用价值的人就不值得我们联系和感恩吗?
(二)学校原因:
1.学校应试教育,重知识传授,重考试成绩,轻道德、情感、个性的养成教育。学校教育沦为升学和就业的工具。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更多地是在关注升学率和就业率,学生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情感冷漠,这与学校德育教育不够,尤其是忽视感恩教育有很大关系。
(1)个体智力发展的过度关注,品德教育的普遍忽视。
提倡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然而,最终的人才选拔、未来生活的质量,依然由考试一锤定音。学校在明知道德教育重要的基础上,对品德教育只是无关痛痒地泛泛而论,不求有多少效果,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学生智力的发展中。
(2)学校德育实施中存在着理想化、圣人化、纸面化的特点,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又纯又高的道德理念,脱离了学生所接触的现实生活,使学生缺乏认同感;目前灌输式、说教式的德育手段和方法,未能有效地把握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品德形成规律,所以要从根本上消除传统道德教育的积弊,构建有魅力的道德教育,就必须回归生活世界。
(三)社会方面的原因
社会教育变为欲望和功利的工具。现在社会上随着各种不良影响的增加,社会风气的败坏,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报答,给涉世之初的孩子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
1.孩子生活环境优越,缺乏苦难经历。因而,许多家庭中的孩子缺乏接触艰苦环境和艰苦教育的机会,难以体验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所以,他们不知道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对于所得到的也不予感激。
2.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给社会成员带来的效应是双重的,一方面激发了人们在社会活动尤其是职业活动中的智慧和才能;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致使一些人鼠目寸光、唯利是图、损人利已、忘恩负义。3.感恩意识缺乏社会环境的栽培。感恩是教育的产物,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石。社会作为任何品德教育的大环境,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受封建社会的影响,以及在国外平等开放风气的吹动下,我们对带有封建痕迹的感恩思想避之不及,才有了今天因感恩教育缺乏而出现的种种后果,
三、感恩教育实践中得到的几点启示:
如何培养学生感恩心态,形成健康品格呢?通过教育实践也引起我的几点思考:
1.必须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合力。“感恩教育”开展过程中,各级妇联组织、文明委成员单位分工合作,学校和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达成社会共识,实现有机结合。教师通过家访、电访、联系本等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的情况。有效地构筑家校联系的桥梁。
2.必须突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将感恩教育与各类实践活动相结合,要求未成年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践行感恩,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感恩,从感恩中得到健康成长。充分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性。
3. 必须贴近未成年人学习、生活实际。感恩教育载体多样,活动丰富,生动活泼,寓教于乐,易于为广大未成年人所接受。这让德育活动形式更吸引未成年人,让德育活动过程更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让德育评价更贴近发展实际,这样使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具有实效。
4. 必须整合德育教育资源。“感恩教育”面比较广,而且是双向互动的。“感恩教育”把学校、家长、社会对学生的教育贯穿起来,这样就有利于整合德育资源,改变以往学生德育以老师为主的狭窄局面。
5.必须拓宽德育教育途径,创新教育方式。“感恩教育”除了学校要开展教育外,特别注重校外教育引导,它的主战场应该在校外,这就要求学校要积极探索校外德育教育的新路子,把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结合起来,使校外教育能真正取得实效。
事实上,感恩教育是一个社会的系统工程,家庭、学校、社会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各方应携手全力构建德育环境,让感恩教育走进生活,让人人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让整个社会文明和谐。
一、感恩教育的涵义
什么是感恩教育?“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我认为,感恩就是孝敬父母,就是怀念恩师,就是报效祖国,就是对于成长的一种回馈;感恩教育就是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感恩意识是需要培养的,教育者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而恒久地存在,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要在个人的条件允许,符合社会规范的情况下报恩和施恩。
二、当今社会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原因:
1.家长忽视孩子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
(1)错误“养育”观念的影响。现代家庭,独生子女成了家庭的宝贝,父母的过度溺爱,使不少孩子对来自长辈的爱麻木了。
(2)片面成才观的影响。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十分强烈,不少家长在“分数第一”的思想指导下,忽视了道德品质的培养,忘记了还应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3)传统“荣亲”观念的影响。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给孩子灌输“只要学习好,就是对我好”的思想。以为就是这样回报了父母的养育之恩,而遗忘了本应尊重和感恩父母的那份真情。
2.家庭感恩教育缺乏科学性的引导。
(1)感恩教育方法呆板陈旧。家长们在教育时往往采用空洞的自上而下的说教、灌输方式,容易引起处于叛逆期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可能导致思想活跃的大学生的反感,感恩教育难以收到实效。
(2)感恩教育形式化。一些家长往往重口头教育,而忽略孩子的行动锻炼。由于缺乏体验感恩带来的快乐感受,孩子很难将感恩情怀内化为自身的需求,缺乏发自内心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容易出现“说的比唱的好听”现象。
3.家庭感恩教育环境欠佳。
(1)家庭缺乏感恩教育氛围。孩子在压抑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感情受到伤害,感恩之心也会减弱甚至泯灭。
(2)家长榜样作用的缺失及错位。父母是孩子最初也是影响最大的榜样,在孩子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一言一行都深刻地影响着孩子。
4.家庭感恩教育出现功利化倾向。
一些家庭过多地从功利层面强调感恩的意义。曾听一位母亲对上大学的儿子说:“某某领导对你很关心,你要多联系,说不定毕业的时候对你找工作有帮助。”这种感恩教育难免让人产生疑问:这会不会帮助孩子形成利己观念呢?难道那些没有利用价值的人就不值得我们联系和感恩吗?
(二)学校原因:
1.学校应试教育,重知识传授,重考试成绩,轻道德、情感、个性的养成教育。学校教育沦为升学和就业的工具。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更多地是在关注升学率和就业率,学生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情感冷漠,这与学校德育教育不够,尤其是忽视感恩教育有很大关系。
(1)个体智力发展的过度关注,品德教育的普遍忽视。
提倡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然而,最终的人才选拔、未来生活的质量,依然由考试一锤定音。学校在明知道德教育重要的基础上,对品德教育只是无关痛痒地泛泛而论,不求有多少效果,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学生智力的发展中。
(2)学校德育实施中存在着理想化、圣人化、纸面化的特点,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又纯又高的道德理念,脱离了学生所接触的现实生活,使学生缺乏认同感;目前灌输式、说教式的德育手段和方法,未能有效地把握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品德形成规律,所以要从根本上消除传统道德教育的积弊,构建有魅力的道德教育,就必须回归生活世界。
(三)社会方面的原因
社会教育变为欲望和功利的工具。现在社会上随着各种不良影响的增加,社会风气的败坏,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报答,给涉世之初的孩子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
1.孩子生活环境优越,缺乏苦难经历。因而,许多家庭中的孩子缺乏接触艰苦环境和艰苦教育的机会,难以体验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所以,他们不知道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对于所得到的也不予感激。
2.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给社会成员带来的效应是双重的,一方面激发了人们在社会活动尤其是职业活动中的智慧和才能;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致使一些人鼠目寸光、唯利是图、损人利已、忘恩负义。3.感恩意识缺乏社会环境的栽培。感恩是教育的产物,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石。社会作为任何品德教育的大环境,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受封建社会的影响,以及在国外平等开放风气的吹动下,我们对带有封建痕迹的感恩思想避之不及,才有了今天因感恩教育缺乏而出现的种种后果,
三、感恩教育实践中得到的几点启示:
如何培养学生感恩心态,形成健康品格呢?通过教育实践也引起我的几点思考:
1.必须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合力。“感恩教育”开展过程中,各级妇联组织、文明委成员单位分工合作,学校和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达成社会共识,实现有机结合。教师通过家访、电访、联系本等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的情况。有效地构筑家校联系的桥梁。
2.必须突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将感恩教育与各类实践活动相结合,要求未成年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践行感恩,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感恩,从感恩中得到健康成长。充分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性。
3. 必须贴近未成年人学习、生活实际。感恩教育载体多样,活动丰富,生动活泼,寓教于乐,易于为广大未成年人所接受。这让德育活动形式更吸引未成年人,让德育活动过程更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让德育评价更贴近发展实际,这样使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具有实效。
4. 必须整合德育教育资源。“感恩教育”面比较广,而且是双向互动的。“感恩教育”把学校、家长、社会对学生的教育贯穿起来,这样就有利于整合德育资源,改变以往学生德育以老师为主的狭窄局面。
5.必须拓宽德育教育途径,创新教育方式。“感恩教育”除了学校要开展教育外,特别注重校外教育引导,它的主战场应该在校外,这就要求学校要积极探索校外德育教育的新路子,把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结合起来,使校外教育能真正取得实效。
事实上,感恩教育是一个社会的系统工程,家庭、学校、社会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各方应携手全力构建德育环境,让感恩教育走进生活,让人人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让整个社会文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