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县域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直接关系民生幸福,对于增进社会思想共识、振兴地方经济、营造一个全民族认同和尊崇的共有精神家园,实现文化强国及文化强县战略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县域文化;文化强县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会议提出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重大战略选择。对县域经济而言,县域文化的发展对于增进社会思想共识、振兴地方经济、实现文化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十八大报告也提出的文化强国的战略,由此可见发展文化的重要性,尤其是发展县域文化,更显的尤为重要。
一、发展县域文化的重要性。县域文化是指在县的行政区划内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它以县城文化为中心,以城镇文化为依托,以乡村文化为背景。是在特定的人文历史环境下形成的、体现浓厚县域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精神、民族艺术、心理情感、行为方式、道德规范等,具有明显的不可替代性。
(一)县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一是从各族人民群众的期待看,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是改善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公平公正不可或缺的重要体现、是幸福指数重要的衡量尺度、是改善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加强县域文化建设,有助于乡土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有助于培养地方文化人才和传统历史文化的整理。二是县域文化是爱国主义的重要载体。故乡意识、家国情怀都和县域文化紧密联系,自有户籍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以来,群众的籍贯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依据的。县域文化对于县级行政区域人们的凝聚力感召力,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三是从新疆跨越式发展的目标看,没有现代的、先进的、科学的、符合实际的思想观念为引领,投资再多,也干不出现代化。
(二)农村文化事业仍然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我国有2000多个县和县级市,县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0%,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但与目前农村发展的形势、与农民的需求相比,农村文化事业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一是多年来我们对区情的认识更多地侧重于物质条件和物质生产生活方面,对信息、知识、思想、观念、等文化因素的发展滞后和严重制约估计不足,就制约了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满足、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二是农村文化事业存在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文化事业队伍素质不高等问题。很多乡镇文化站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比如昭苏县由于冬季漫长,目前27家农家书屋(牧家书屋)处于半年闲的状态。只有繁荣县域文化才能为县域经济营造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
(三)从维护边疆文化安全的需求看。由于历史地理、人文社会等因素,我区一些落后的与现代文明不相符合的传统意识、一些与现代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陈旧观念左右着人们的行为,一些人安于现状,不敢变革,不会创新,一些人受观念束缚和狭隘民族意识禁锢,因循守旧。新疆各民族在文化构成上存在着杂性、多层次性等特点,多年来,境内外“三股势力”蛊惑人心的渗透破坏活动在新疆部分群众中产生了负面影响,“四个认同”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实践课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心灵的边疆”、“精神的防线”比“领土边疆”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更复杂。“建设美好家园”包括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在边疆多民族地区营造一个全民族认同和尊崇的共有精神家园,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二、发展县域文化,助推县域经济
地处中国雄鸡之尾的昭苏县,位于伊犁州西南角的高位山间盆地,扼守祖国西部边陲,边境线长达249公里,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和险要。昭苏有中国探险旅游第一品牌、中国马文化第一城、中国西部第一碑、新疆喇嘛庙之首、中国油菜观光第一城、新时代第一爱国工程、中国丝绸之路最美一程的美誉,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造就了昭苏丰富的人文景观,作为欠发展的昭苏有必要从以下方面发展县域文化来助推县域经济。
(一)宣传红色文化激发爱国热情。昭苏有反映清朝光绪年间沙俄侵占我国领土,各族军民顽强抗争的古界碑─波马界原地。还有清王朝维护祖国统一,平定叛乱,乾隆皇帝御笔亲书的西域第一碑—格登山记功碑,碑文共二百一十个字,记述了二百多年前,准噶尔部叛乱,清朝派五万大军消灭了分裂分子,与格登碑相对便是界碑。格登碑虽处祖国边陲,但由于它有鉴证祖国统一的历史意义,前来参观之人络绎不绝。
(二)挖掘古道文化回顾各民族的团结奋斗史。距离县城70多公里的夏特古道,在我国西汉时期便已凿通,一直延续到上世纪40年代,是连接天山南北的咽喉要道,翻越山巅,便是南疆阿克苏地区的温宿县。夏特古道是一本厚重的史书:记载着乌孙国王与汉家公主的传奇故事,夏特古道有乌孙墓堆一千二百多座,其中有汉室公主墓园,被誉为“汉室和亲第一人”的细君公主为西域正式纳入祖国版图产生了重要的奠基作用。传说当年唐玄奘西天取经从此经过,古道又名唐僧古道。清代是古道最繁盛的时期,1760年在御笔格登山碑文5年后,乾隆再次为与格登山遥遥相望的夏特古道上的木扎尔特亲撰祭文,并在当年9月25日派大臣首次祭祀,此后每年春秋两次祭祀,祈望通过表彰这座高大挺拔的神山,使他成为边塞牢固的城墙,让边疆各族百姓多福安康。南疆的很多维吾尔族百姓经过古道举家迁移至昭苏,进而迁往其他地方,从1760年到1768年从南疆各地调迁维吾尔农民、工匠、官员等6000多户2万多人,是伊犁移民史上的壮举之一,现在伊犁各地都有当时移民的后裔。伊犁三区革命民族军也曾利用古道向南疆进军,现在古道上还保留有当年民族军刻石纪念所遗留的巨石碑文。沿夏特河下行,有一处神秘的古城遗址--夏特古城,为唐代镇守边陲起到了重要作用,该城遗址属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夏塔古道是民族融合与和谐之道,是民族迁徙的走廊,见证了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历史。
(三)发展多民族文化同唱民族团结和谐曲。昭苏历史悠久,“昭苏”是古汉语词汇,古籍《礼记.乐记》中有“蛰虫昭苏”之句,“昭苏”就是“恢复生机”之义。当地居民旧称“昭苏”为“蒙古库热”即“蒙古庙宇”之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政权在这里诞生、崛起、消亡,自远古的土族居民,到塞族、大月氏、乌孙、匈奴、突厥、蒙古、哈萨克等民族都先后游牧于此,使这里蕴藏着不同时期不同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四处可见的草原石人、古道岩画、古墓葬群、古堡遗址,无不证实着草原文化的辉煌。在夏塔谷口西南有距今2000多年前的早期人类活动遗址--神秘的波马古城,又称蒙古城,是特克斯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一处古城遗址。昭苏是草原石人的故乡,草原石人数量之多居伊犁州直各县之首,这些草原石人属古代突厥游牧民族的雕像。这里有融合蒙、汉多民族特色,新疆境内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圣佑庙,也是新疆现存最宏伟的一座古代建筑园林,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昭苏居住着哈萨克、汉、蒙古、维吾尔、回、柯尔克孜等21个民族,元宵节、纳吾热孜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祖腊节、麦德尔节、那达慕大会、阿肯阿依特斯精彩纷呈,共同谱写着和谐的民族团结乐章
(四)讴歌山水文化抒发爱家乡的情怀。昭苏是新疆最具有西域边陲草原文化和西天山峡谷风光特色的世界级原生态旅游胜地,是新疆唯一没有荒漠的县,伊犁天马、夏塔风光、百万亩油菜花、原生态草原等都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昭苏历史上就是著名的“西域凉都”、“乌孙夏都”,具有“无蚊子、无凉席、无空调”的三无特点,是新疆有名的“避暑山庄”。汗腾格里峰如一把利剑直插云霄,繁花似锦的阿克牙孜沟风景区绚丽多姿,从天而降的库尔库勒德克水帘洞气势如虹。夏塔国家级森林公园是一座天然的野生动植物园,鬼斧神工的木扎特冰川冷峻逼人,镶嵌在峡谷中的夏塔温泉是大自然的奇妙造化,被当地牧民奉为“神水”。昭苏大草原是我国最著名的四大高山草原之一,昭苏被誉为“中国油菜之乡”,是新疆最大的春油菜产区,种植面积占全疆的40%左右。
(五)旅游业正逐渐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文化是旅游的魂,旅游是文化的形,两者相得益彰。昭苏积极培育支柱产业,丰富旅游文化内涵,经过长期发展和精心打造,昭苏已经形成五大块旅游风景区:夏塔峡谷生态旅游风景区、原生态草原马文化风景区、边界观光游览体验区、边界红色旅游区、夏塔大峡谷户外体育运动旅游区。2011年接待人数突破40万人次,收入达4300多万元,同比均递增50%以上,较大拉动了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县级行政机构是贯彻中央意志的极为重要的行政单位,县域文化是时代精神的基本载体和重要体现,是承传、贯彻、培育省域文化的重要枢纽。没有文化力,哪有影响力,又何谈领导力,一个地方是先进文化成主导,还是不良文化占上风,与领导干部推崇什么、反对什么有很大关系,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应高度重视县域文化建设,把“文化兴县”作为一项战略举措,打造县域文化品牌促进城乡经济文化和谐发展。
[关键词]:县域文化;文化强县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会议提出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重大战略选择。对县域经济而言,县域文化的发展对于增进社会思想共识、振兴地方经济、实现文化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十八大报告也提出的文化强国的战略,由此可见发展文化的重要性,尤其是发展县域文化,更显的尤为重要。
一、发展县域文化的重要性。县域文化是指在县的行政区划内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它以县城文化为中心,以城镇文化为依托,以乡村文化为背景。是在特定的人文历史环境下形成的、体现浓厚县域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精神、民族艺术、心理情感、行为方式、道德规范等,具有明显的不可替代性。
(一)县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一是从各族人民群众的期待看,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是改善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公平公正不可或缺的重要体现、是幸福指数重要的衡量尺度、是改善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加强县域文化建设,有助于乡土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有助于培养地方文化人才和传统历史文化的整理。二是县域文化是爱国主义的重要载体。故乡意识、家国情怀都和县域文化紧密联系,自有户籍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以来,群众的籍贯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依据的。县域文化对于县级行政区域人们的凝聚力感召力,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三是从新疆跨越式发展的目标看,没有现代的、先进的、科学的、符合实际的思想观念为引领,投资再多,也干不出现代化。
(二)农村文化事业仍然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我国有2000多个县和县级市,县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0%,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但与目前农村发展的形势、与农民的需求相比,农村文化事业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一是多年来我们对区情的认识更多地侧重于物质条件和物质生产生活方面,对信息、知识、思想、观念、等文化因素的发展滞后和严重制约估计不足,就制约了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满足、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二是农村文化事业存在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文化事业队伍素质不高等问题。很多乡镇文化站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比如昭苏县由于冬季漫长,目前27家农家书屋(牧家书屋)处于半年闲的状态。只有繁荣县域文化才能为县域经济营造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
(三)从维护边疆文化安全的需求看。由于历史地理、人文社会等因素,我区一些落后的与现代文明不相符合的传统意识、一些与现代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陈旧观念左右着人们的行为,一些人安于现状,不敢变革,不会创新,一些人受观念束缚和狭隘民族意识禁锢,因循守旧。新疆各民族在文化构成上存在着杂性、多层次性等特点,多年来,境内外“三股势力”蛊惑人心的渗透破坏活动在新疆部分群众中产生了负面影响,“四个认同”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实践课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心灵的边疆”、“精神的防线”比“领土边疆”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更复杂。“建设美好家园”包括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在边疆多民族地区营造一个全民族认同和尊崇的共有精神家园,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二、发展县域文化,助推县域经济
地处中国雄鸡之尾的昭苏县,位于伊犁州西南角的高位山间盆地,扼守祖国西部边陲,边境线长达249公里,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和险要。昭苏有中国探险旅游第一品牌、中国马文化第一城、中国西部第一碑、新疆喇嘛庙之首、中国油菜观光第一城、新时代第一爱国工程、中国丝绸之路最美一程的美誉,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造就了昭苏丰富的人文景观,作为欠发展的昭苏有必要从以下方面发展县域文化来助推县域经济。
(一)宣传红色文化激发爱国热情。昭苏有反映清朝光绪年间沙俄侵占我国领土,各族军民顽强抗争的古界碑─波马界原地。还有清王朝维护祖国统一,平定叛乱,乾隆皇帝御笔亲书的西域第一碑—格登山记功碑,碑文共二百一十个字,记述了二百多年前,准噶尔部叛乱,清朝派五万大军消灭了分裂分子,与格登碑相对便是界碑。格登碑虽处祖国边陲,但由于它有鉴证祖国统一的历史意义,前来参观之人络绎不绝。
(二)挖掘古道文化回顾各民族的团结奋斗史。距离县城70多公里的夏特古道,在我国西汉时期便已凿通,一直延续到上世纪40年代,是连接天山南北的咽喉要道,翻越山巅,便是南疆阿克苏地区的温宿县。夏特古道是一本厚重的史书:记载着乌孙国王与汉家公主的传奇故事,夏特古道有乌孙墓堆一千二百多座,其中有汉室公主墓园,被誉为“汉室和亲第一人”的细君公主为西域正式纳入祖国版图产生了重要的奠基作用。传说当年唐玄奘西天取经从此经过,古道又名唐僧古道。清代是古道最繁盛的时期,1760年在御笔格登山碑文5年后,乾隆再次为与格登山遥遥相望的夏特古道上的木扎尔特亲撰祭文,并在当年9月25日派大臣首次祭祀,此后每年春秋两次祭祀,祈望通过表彰这座高大挺拔的神山,使他成为边塞牢固的城墙,让边疆各族百姓多福安康。南疆的很多维吾尔族百姓经过古道举家迁移至昭苏,进而迁往其他地方,从1760年到1768年从南疆各地调迁维吾尔农民、工匠、官员等6000多户2万多人,是伊犁移民史上的壮举之一,现在伊犁各地都有当时移民的后裔。伊犁三区革命民族军也曾利用古道向南疆进军,现在古道上还保留有当年民族军刻石纪念所遗留的巨石碑文。沿夏特河下行,有一处神秘的古城遗址--夏特古城,为唐代镇守边陲起到了重要作用,该城遗址属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夏塔古道是民族融合与和谐之道,是民族迁徙的走廊,见证了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历史。
(三)发展多民族文化同唱民族团结和谐曲。昭苏历史悠久,“昭苏”是古汉语词汇,古籍《礼记.乐记》中有“蛰虫昭苏”之句,“昭苏”就是“恢复生机”之义。当地居民旧称“昭苏”为“蒙古库热”即“蒙古庙宇”之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政权在这里诞生、崛起、消亡,自远古的土族居民,到塞族、大月氏、乌孙、匈奴、突厥、蒙古、哈萨克等民族都先后游牧于此,使这里蕴藏着不同时期不同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四处可见的草原石人、古道岩画、古墓葬群、古堡遗址,无不证实着草原文化的辉煌。在夏塔谷口西南有距今2000多年前的早期人类活动遗址--神秘的波马古城,又称蒙古城,是特克斯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一处古城遗址。昭苏是草原石人的故乡,草原石人数量之多居伊犁州直各县之首,这些草原石人属古代突厥游牧民族的雕像。这里有融合蒙、汉多民族特色,新疆境内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圣佑庙,也是新疆现存最宏伟的一座古代建筑园林,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昭苏居住着哈萨克、汉、蒙古、维吾尔、回、柯尔克孜等21个民族,元宵节、纳吾热孜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祖腊节、麦德尔节、那达慕大会、阿肯阿依特斯精彩纷呈,共同谱写着和谐的民族团结乐章
(四)讴歌山水文化抒发爱家乡的情怀。昭苏是新疆最具有西域边陲草原文化和西天山峡谷风光特色的世界级原生态旅游胜地,是新疆唯一没有荒漠的县,伊犁天马、夏塔风光、百万亩油菜花、原生态草原等都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昭苏历史上就是著名的“西域凉都”、“乌孙夏都”,具有“无蚊子、无凉席、无空调”的三无特点,是新疆有名的“避暑山庄”。汗腾格里峰如一把利剑直插云霄,繁花似锦的阿克牙孜沟风景区绚丽多姿,从天而降的库尔库勒德克水帘洞气势如虹。夏塔国家级森林公园是一座天然的野生动植物园,鬼斧神工的木扎特冰川冷峻逼人,镶嵌在峡谷中的夏塔温泉是大自然的奇妙造化,被当地牧民奉为“神水”。昭苏大草原是我国最著名的四大高山草原之一,昭苏被誉为“中国油菜之乡”,是新疆最大的春油菜产区,种植面积占全疆的40%左右。
(五)旅游业正逐渐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文化是旅游的魂,旅游是文化的形,两者相得益彰。昭苏积极培育支柱产业,丰富旅游文化内涵,经过长期发展和精心打造,昭苏已经形成五大块旅游风景区:夏塔峡谷生态旅游风景区、原生态草原马文化风景区、边界观光游览体验区、边界红色旅游区、夏塔大峡谷户外体育运动旅游区。2011年接待人数突破40万人次,收入达4300多万元,同比均递增50%以上,较大拉动了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县级行政机构是贯彻中央意志的极为重要的行政单位,县域文化是时代精神的基本载体和重要体现,是承传、贯彻、培育省域文化的重要枢纽。没有文化力,哪有影响力,又何谈领导力,一个地方是先进文化成主导,还是不良文化占上风,与领导干部推崇什么、反对什么有很大关系,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应高度重视县域文化建设,把“文化兴县”作为一项战略举措,打造县域文化品牌促进城乡经济文化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