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浅谈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ron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古诗词鉴赏,《考试说明》把它定位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但在实际的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很多同学都把它视为难以逾越的高峰,望而生畏,望而却步。作为中学生,我们不仅要积累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还应有意识地在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所以说读“懂”很关键。根据实际“懂”很困难但我们能做到初步理解,现提出以下几种基本的方法,以供参考。
   一、联系背景了解生平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人,此所谓“时势造英雄”。了解一个朝代大的背景,对理解一个时代诗歌创作特色、某些作家的创作倾向及某一首诗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如:盛唐时代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整个时代的创作主流是阳刚之美,作家们是那么乐观与自信。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是时代的巨人站在最高点提起滚滚狂涛向大海里倾倒是才能找到的感觉,所以,他高呼“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就连忧国忧民的杜甫也能抒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他对自己的未来是那么的自信。“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而在唐代,我们听到的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和“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豁达。战争历来给人们带来的是痛苦,可在唐代,人们却有意于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于是才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壮。只是到了“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于是有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回光返照,有了《后庭花》这种亡国之音。
   阅读欣赏古诗除了要总体了解大的朝代背景外,还要结合作者生平,了解诗词创作的小背景。如唐代两位伟大的诗人:李白,其诗风豪放飘逸,而杜甫诗风沉郁顿挫。不同的诗风与他们生活的背景有一定的关系:若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李白处于上坡路,他抬头看天,看到的是无尽的蓝天和翱翔的雄鹰,充满了自信与狂放;而杜甫处于下坡路,他看到的是荆棘丛生、坎坷不平的小路,充满了血泪和痛苦。抓住了这一总体特征,我们再看他们的诗作,就不难理解杜甫《春望》《石豪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登楼》等所表现的主题。又如学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等,如不了解他是亡国之君,则无法理解诗词中似滔滔江水、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无法理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绝望。
   二、找准诗眼把握基调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词的语言含蓄、精练,往往一个词、一句诗包含丰富的内容。诗眼往往在结构或内容上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在欣赏过程中,我们应认真思考、反复推敲,去发现那些最能传神的诗眼,从而由点及面、层层深入地领会诗歌的意蕴。
   一般地说,诗歌都有一种主导感情,即诗的基调。要把握诗的基调,须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从情与景的关系入手,仔细揣摩诗中景物的色彩、特点、及感情。有的沉痛,如《春望》《虞美人》;有的悲凉,如《潼关怀古》《秋思》;有的激昂,如《秋词》《观沧海》;有的旷达,如《江城子·莫听穿林打叶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
   三、比较联想以诗教诗
   语感的形成需要语言材料的积累。当有了一定量的诗词积累之后,阅读时就有左右逢源的感觉。我们应调动以往的经验,在比较中求同存异,在比较中深入领会诗的意蕴。
   诗歌情感的表现手法丰富多样。有的运用移情手法,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等都运用了这种手法,将诗人主观感情赋予客观外物,正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有的运用反衬手法,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用杨柳在风中飘荡的美好景物来反衬士兵的愁苦,春天是欢乐的季节,士兵却在这时被迫出征,所以加倍显得愁苦;士兵回来时,心情是愉快的,诗人写道“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雨雪中赶路是苦的,用苦景来反衬愉快的心情。[注]又如王维的《渭城曲》中“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以乐景衬哀情,抒发了离别的忧伤;而高适的《别董大》中“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以悲景衬乐情,展现的是诗人的自信与乐观。
   四、立足意象领悟意境
   有人说读诗的最高境界就是领悟诗歌的意境。谈意境,得先谈意象。粗浅地理解,意象就是渗透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外物。一切客观外物只有经过诗人感情的内化与浸润,才能获得灵气与生命。月亮不是意象,但“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中的“明月”是意象,因为此时的明月已经是能理解思念之痛苦并能传递祝福的人性化了的使者;花不是意象,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花”是意象,因为它渗透了作者感时恨别的血泪。
   意象与意象组合在一起,便会产生新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意境。意境的产生,需要读者的介入。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没有想象就没有意境。我们在读诗的时候,应发挥合情合理的想象,去填补诗中的空白。例如,当我们读到李商隐《无题》中“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时就要想象女主人公对镜梳妆打扮,面对自己日渐消瘦的面庞,顾影自怜的形象,从而体会她对爱情“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想象男主人公因思念而不能入睡,对月抒怀的形象,体会女主人公对他的疼爱之情。又比如,读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佳节又重阳”“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就要穿越时空,想象以前重阳节和丈夫把酒吟诗的欢乐场面,就能反衬出诗人如今的孤寂。
   诗歌的意境有的优美,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有的宏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有的超脱,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有的凄苦,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领悟意境,要抓住景物特征,入境、入情、入理。
   好的诗歌往往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要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存和生活经验,将诗中描绘的声、光、色、态等描绘出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展现的是清幽明净、活泼新鲜的优美境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为我们展现的是壮阔宏大的境界。
  
其他文献
作为二十一世纪教师的我们,如何以学生学习的规律为依据,以书本为本,使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教育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课题,也是当务之急。对我们教师来说,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尽量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材是数学教学过程
期刊
在古诗鉴赏中,有些意象有着固定的意思。千百年来,作为固定意思的意象,有着特定的内涵。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传达的情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现归纳总结如下:   一、杜鹃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说明在人们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中无时无刻不存在语文知识的运用。正如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所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
期刊
古人云:文以意为先,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此处“意”即文章的立意。由此可见:立意是多么的重要。立意的基本要求是不仅要鲜明、准确、深刻,而且要有新颖性。要想使文章脱颖而出,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就必须培养学生在立意上求新颖性。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个性化作文教学指导思想   初中作文,是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其基本要求是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我以我手写我口,只要能用文字
期刊
【摘要】 作业与教育活动的其他各个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布置作业对教师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因此,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其中尤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是作业形式的设计及其评价。    【关键词】 小学;语文作业     一、作业的设计    作业的目的不外乎有两个:一是通过练,掌握并加深理解学过的课堂知识。二
期刊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接受过同样课程教育的同一班学生,其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相距却很远。其原因固然种种,但本人认为语文思维能力的差异当是关键因素。下面就谈谈提高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注意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   感受能力是人们对外界的直接认识,是思维活动的基础。然而,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本人发现:有些学生无论对生活还是对文章(课文)很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即对客观事物缺
期刊
语文素养,是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重视。我校地处农村,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偏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那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如何提高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呢?    一、优化语文教学环境   为实现语文素养培养目标,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朗读训练要有成效,必须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具体的指导。要结合课文的讲读过程、理解过程来指导朗读训练。学生理解了课文,才能读得有感情;有感情地读,又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因此,较好的方式是把讲读课文和朗读训练融合在一起。   一、结合讲读过程进行朗读训练   如小学语文第二册《小壁虎借尾巴》的第七自然段,首
期刊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应找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同时应把握好现代信息技术与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等进行整合的关键所在。这样既构建了新型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改变了学习工具,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切实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一、信息技
期刊
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影响着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和人才构成。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主导思想。下面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首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对创新的“趣”。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主体对阅读要有兴趣。兴趣产生了,自然会有阅读的激情(冲动),以激情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导语是一种有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