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互联网+”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初实践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教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另一方面也对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展个性化学习路径;开展立体的交流互动,构建广阔的思维空间”等方面促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打造新形势下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
关键词:“互联网+” 融合 小学数学 智慧教学
2018年4月,《安徽省普通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指导意见》正式印发。学校以教育信息化发展契机,推进智慧学校建设,互联网、智慧教室、录播教室、交互式电子白板、大数据等新装备、新技术越来越多地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些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偏离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相关教学理念,认为就是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只是一种“物理”叠加;缺乏先进教学理念与先进技术手段的深度融合,没有使其产生“化学”效应;对如何充分发挥“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功能,实现“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存在内涵认识偏差和应用行为偏差。针对这种教学现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教学尝试。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创设生动有效的学习情境,通常借助挂图、讲故事等形式,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对课堂教学起到一定作用。由于小学生自我的经历有限,在课堂上,仅靠教师言语描述不足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可利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工具,创建更加接近于真实生活的情境,并且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把实际生活中或者动画中的某些情境引入课堂中,给予学生视听结合的体验,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提升教学情境创设的科学性,以促进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简单的周期》教学片段:
教材通常呈现给学生的都是一些静态的基本素材。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让静态的文本动起来,变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教师在教学《简单的周期》一课时利用“互联网+”播放了一个扑克牌魔术视频。在全班学生了解了魔术规则之后,在班级开展魔术表演。
师:老师要从你们当中依次请出三位同学,在老师这里任意抽取一张牌,让老师来猜猜他手中是什么牌。在老师猜牌之后,再把你的牌展示给全班同学看,和其他同学一起判断一下老师猜得对不对。……
师:你们想知道老师是如何猜出来的吗?
在接下来的游戏过程中,学生多次参与表演并验证老师猜牌的准确性。学生一下子着了“魔”,对教师如何猜出结果充满了好奇,触发了“心求通而未达”的学习内驱力。
二、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展个性化学习路径
“互联网+”时代学生拥有大量的学习资源,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去自主选择自身所需要的资源,既拓展了课堂教学中某些知识点的广度和深度,又满足了班級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求知欲。比如,新课学习之前,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微视频进行预习;新知学习之后,学生在课堂外遇到自身所不理解的知识难点时,可以观看相关的学习视频;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学生便于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认识几时几分》教学片段:
时间是比较抽象的内容。钟表上的指针无时无刻不在走动,在钟面上的呈现也是动态的,而教材只能呈现静态的结果。学生要对动态钟面所呈现的静态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解决静态和动态之间的矛盾,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动态演示功能,让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运动过程,揭示内在的规律,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地呈现出来,并用色块表示出它们的运动轨迹。学生通过直观操作感受所经过时间的长短,体会钟面上不同时间的具体含义,思考怎样确定几时几分。
对接近整时的时刻的认读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观察静态的钟面,思考“大约是几时?各是几时几分?”,再呈现时针和分针的运动过程。学生在一静一动、动静结合之间,形成相应的时间观念,感悟知识的本质。
三、开展立体的交流互动,构建广阔的思维空间
“互联网+”时代不可或缺的学习能力之一是学会与他人合作交往。“互联网+”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具有良好的交互式特点,融合了师与生、生与生、生与团队的多维互动和多元沟通,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如教学过程中,利用“互联网+”可以进行同步或异步互动交流,生生之间、师生之间都能够及时地进行沟通。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收获、自己的解题方法,既拓展了思维,又培养了创新精神。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给学生提供课前学习单,在执教前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备课。
《8、7加几》教学片段:
课始,教师使用多媒体动态呈现教材情境图(如上图)。
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从这幅图中,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左边盒子有8把小号,右边盒子有7把小号。
追问:你还有哪些不同的发现?
生:左边盒子和右边盒子都有10格,且左边盒子空了2格,右边盒子空了3格。
【设计说明:这样安排,隐含了8和2、7和3均可凑成10的信息,为接下来的8、7加几运用“凑十法”计算做好充分的直观铺垫。此环节,教师运用多媒体动态呈现盒子和小号,通过追问,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中,让学生发现教材中隐含的信息,充分挖掘有效的教学内容,为接下来顺利探究“8+7”的算法铺路。】
学生自主探究算出8+7的得数。
提问:计算8+7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你能用式子表示出刚才的计算过程吗?
追问:为什么先要把7分成2和5?
学生思考后发现将7分成2和5,8和2正好凑成10;如果将7分成1和6或者3和4,就不能与左边的8凑成10。
继续追问:为什么要凑成10?
学生思考后交流。有的学生认为这样好算;有的同学补充说明凑成10,10加几就等于十几,这样计算起来更加快捷、方便。
【设计说明:此环节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运用希沃白板,让学生通过在多媒体上摆一摆、移一移,再说一说等过程,获得了充分的直观体验。连续的几个问题,引领学生思考更加深入,理解更加透彻,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彰显数学理性思维的魅力。】
随着“互联网+”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另一方面也对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新形势下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机敏、灵动的教育智慧,要用智慧的心灵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要充满爱心,学会反思,提高创新能力,打造新时期小学数学智慧课堂。
关键词:“互联网+” 融合 小学数学 智慧教学
2018年4月,《安徽省普通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指导意见》正式印发。学校以教育信息化发展契机,推进智慧学校建设,互联网、智慧教室、录播教室、交互式电子白板、大数据等新装备、新技术越来越多地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些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偏离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相关教学理念,认为就是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只是一种“物理”叠加;缺乏先进教学理念与先进技术手段的深度融合,没有使其产生“化学”效应;对如何充分发挥“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功能,实现“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存在内涵认识偏差和应用行为偏差。针对这种教学现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教学尝试。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创设生动有效的学习情境,通常借助挂图、讲故事等形式,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对课堂教学起到一定作用。由于小学生自我的经历有限,在课堂上,仅靠教师言语描述不足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可利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工具,创建更加接近于真实生活的情境,并且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把实际生活中或者动画中的某些情境引入课堂中,给予学生视听结合的体验,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提升教学情境创设的科学性,以促进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简单的周期》教学片段:
教材通常呈现给学生的都是一些静态的基本素材。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让静态的文本动起来,变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教师在教学《简单的周期》一课时利用“互联网+”播放了一个扑克牌魔术视频。在全班学生了解了魔术规则之后,在班级开展魔术表演。
师:老师要从你们当中依次请出三位同学,在老师这里任意抽取一张牌,让老师来猜猜他手中是什么牌。在老师猜牌之后,再把你的牌展示给全班同学看,和其他同学一起判断一下老师猜得对不对。……
师:你们想知道老师是如何猜出来的吗?
在接下来的游戏过程中,学生多次参与表演并验证老师猜牌的准确性。学生一下子着了“魔”,对教师如何猜出结果充满了好奇,触发了“心求通而未达”的学习内驱力。
二、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展个性化学习路径
“互联网+”时代学生拥有大量的学习资源,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去自主选择自身所需要的资源,既拓展了课堂教学中某些知识点的广度和深度,又满足了班級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求知欲。比如,新课学习之前,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微视频进行预习;新知学习之后,学生在课堂外遇到自身所不理解的知识难点时,可以观看相关的学习视频;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学生便于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认识几时几分》教学片段:
时间是比较抽象的内容。钟表上的指针无时无刻不在走动,在钟面上的呈现也是动态的,而教材只能呈现静态的结果。学生要对动态钟面所呈现的静态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解决静态和动态之间的矛盾,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动态演示功能,让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运动过程,揭示内在的规律,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地呈现出来,并用色块表示出它们的运动轨迹。学生通过直观操作感受所经过时间的长短,体会钟面上不同时间的具体含义,思考怎样确定几时几分。
对接近整时的时刻的认读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观察静态的钟面,思考“大约是几时?各是几时几分?”,再呈现时针和分针的运动过程。学生在一静一动、动静结合之间,形成相应的时间观念,感悟知识的本质。
三、开展立体的交流互动,构建广阔的思维空间
“互联网+”时代不可或缺的学习能力之一是学会与他人合作交往。“互联网+”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具有良好的交互式特点,融合了师与生、生与生、生与团队的多维互动和多元沟通,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如教学过程中,利用“互联网+”可以进行同步或异步互动交流,生生之间、师生之间都能够及时地进行沟通。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收获、自己的解题方法,既拓展了思维,又培养了创新精神。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给学生提供课前学习单,在执教前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备课。
《8、7加几》教学片段:
课始,教师使用多媒体动态呈现教材情境图(如上图)。
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从这幅图中,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左边盒子有8把小号,右边盒子有7把小号。
追问:你还有哪些不同的发现?
生:左边盒子和右边盒子都有10格,且左边盒子空了2格,右边盒子空了3格。
【设计说明:这样安排,隐含了8和2、7和3均可凑成10的信息,为接下来的8、7加几运用“凑十法”计算做好充分的直观铺垫。此环节,教师运用多媒体动态呈现盒子和小号,通过追问,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中,让学生发现教材中隐含的信息,充分挖掘有效的教学内容,为接下来顺利探究“8+7”的算法铺路。】
学生自主探究算出8+7的得数。
提问:计算8+7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你能用式子表示出刚才的计算过程吗?
追问:为什么先要把7分成2和5?
学生思考后发现将7分成2和5,8和2正好凑成10;如果将7分成1和6或者3和4,就不能与左边的8凑成10。
继续追问:为什么要凑成10?
学生思考后交流。有的学生认为这样好算;有的同学补充说明凑成10,10加几就等于十几,这样计算起来更加快捷、方便。
【设计说明:此环节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运用希沃白板,让学生通过在多媒体上摆一摆、移一移,再说一说等过程,获得了充分的直观体验。连续的几个问题,引领学生思考更加深入,理解更加透彻,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彰显数学理性思维的魅力。】
随着“互联网+”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另一方面也对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新形势下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机敏、灵动的教育智慧,要用智慧的心灵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要充满爱心,学会反思,提高创新能力,打造新时期小学数学智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