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部分学生由于受到自身、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影响,在学习习惯和学习技能等方面产生诸多障碍和困扰。本文从发现优点、树立信心,心理沟通、体验成功,培养兴趣、提高期望,分层教学、指导学法等方面阐述了学困生的转化策略,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从失败到成功的跨越。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教育不应该创造失败者,哪怕学生只有百分之一的成人希望,我们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育人爱心,当教师的只有教好每个学生的义务,而没有让一个学生掉队的权利。”然而综观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部分学生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困扰,他们的思想品德、意志品质、学习成绩等受到较大的影响,逐步形成了语文学困生群体。因此如何帮助这些语文学困生,使他们摆脱目前的处境,实现自身的发展,就成了初中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分析学困生的成因,原因有种种,但就大的方面来说,无非有以下四种因素:
1.1 自身因素
自身因素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分。智力因素主要有接受新知能力差、理解记忆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差等。而更多的是非智力因素,如缺乏语文学习的兴趣、自信心不足、上进心不强、自觉性差、自制力弱、心情压抑、有失落感等。
1.2 学校教育因素
一些教师由于教学观念陈旧落后,片面追求升学率,随意拔高教学目标,增加大量的机械重复练习;由于教育手段简单粗暴,对学生或不分场合,随意批评,或讽刺挖苦,伤害自尊,或体罚、变相体罚。凡此种种,使学生认为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从而产生厌学心理,最终导致部分学生成为学困生。
初中学生的心灵是敏感的,当老师在日常教学中流露出对某个学生的喜爱时,学生就会对教师所教学科产生极大的兴趣。反之,师生关系僵化,就会使学生心灵受伤,导致学生讨厌老师,讨厌老师所教学科,最终使自己成为学困生中的一员。
1.3 家庭教育因素
由于家长对子女错误的学习目的教育与引导,从而导致学习困难的学生占多数。父母采用粗暴打骂、溺爱袒护、放任自流等不当的教育方式,以及父母自身的不完善或家庭不健全等因素,都是造成学困生产生的重要原因。
1.4 社会教育因素
社会舆论的错误导向,社会风气不正、社会灰色文化熏陶、社会行为不端者的影响则是造成学困生的主要社会教育因素。
2 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策略一:发现优点,树立信心。
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反观我们的学困生,他们往往最缺乏的就是自信心。因此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就必须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入手。如果我们平时注意观察每一位学困生,就会发现他们身上或多或少总有一些闪光点:如有的学生记忆能力较强,但由于懒惰而怕花时间去记忆;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很强,在同学或家人面前讲起故事来头头是道,但在课堂上却甘于沉默、羞于表达;有的学生思维独特,对于同样的问题常常会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但思考问题往往过于片面。对于学生身上的这些优点,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了如指掌,经常在课堂上创造机会,为他们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并且用老师和同学们赞赏的目光、鼓励的语言,在心理上放大他们的这种优势,从而让他们获得自信的力量,激发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策略二:心理沟通, 体验成功。
俗话说得好,心病还需心药治,大部分学困生都是以前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形成了孤癖、自闭的心理,这些心理的形成,从而导致了他们对语文的厌学心理。事实上学困生对语文并不是直接的憎恨、讨厌,而是以前教师对学生的一些不妥的做法,使他们与教师产生隔阂,他们通过各种形式发泄他们的不满,间接地把这些帐算到了“语文”上,使他们与语文产生了距离。因此,让语文老师来拉近与他们的距离,方能使他们不至于讨厌语文。“哀莫大于心死”,让学困生对学语文的那颗热心复活,可以说是让语文学困生战胜自我的方法。要使他们热爱语文的心“复活”,方法之一就是找他们谈心聊天,加强心理的沟通。在与他们谈心时,教师可以跟他们讲些掏心的话,如举自己在青少年时期受挫的事,使之引起情感的共鸣。教师的眼神必须是诚挚的,信任的,这样自然而然地就会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觉得我们语文教师可亲、可敬、可爱,是他们真正的良师益友,从而使他们对语文热情起来,使他们干涸的“枯井”再冒清泉。
策略三:培养兴趣, 提高期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而语文学困生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语文学困生的转化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学习兴趣的培养。由于学困生基础普遍较差,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要做到低起点,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降低难度,让学困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如要求学困生先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然后用这些词汇进行口语交际,或写一些常用的应用文,让他们从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当学困生略有一点学习兴趣时,我们要及时巩固,对他们提出更高一点的期望,让他们与学习较好的同学一起,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这样既培养了学困生的合作意识,又巩固了他们学习兴趣的成果。一旦让他们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那将会让他们终生受益。
策略四:分层教学, 指导学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强调共性,对学生提出“千篇一律”的学习目标。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课堂教学既要考虑到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又要考虑到他们可能达到的较高水平,即“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基础有好差之别,教师必须根据教学情况,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在各自原有的知识水平上有所发展,有所进步。因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全体同学一视同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如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上,首先要设计分层目标,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达到相应的目标。而不能人为地将学困生排除在课堂教学之外,使他们成为教育的牺牲品。其次,目标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性。要为学困生搭梯子,使他们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不断达到新的目标。这样才能使他们产生追求成功的欲望,向着成功迈进并享受成功的快乐。这样达到一个目标,受到一次鼓励,心理上得到一次满足。一次次达标,一次次获胜,就会感到层层有进步,步步有提高,始终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从而对学困生起到巨大的激励作用,这就是“尺寸效应”的含义。
学习方法的不当也是造成语文学困生学习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学困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很重要的。对于语文学困生要从预习、积累、听课、复习、作业、反思等方面进行细致有效的指导,逐步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在学习的各个环节中逐步形成真正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总之,语文学困生的转化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语文教师以满腔的热忱,鼓励、帮助他们自我转化。只要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切实转变观念,真正关注每一位学困生,帮助并指导他们调节好学习心理,就一定能够为学困生营造一片学习的蓝天,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从失败到成功的跨越。
参考文献
[1]语文学困生学习特点及对策研究总报告.杭州教育网.
[2]黄菊芳.如何带好刚升入初中的语文学困生.
[3]周丽华.“语文学困生”的共性分析与“自主性”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教育不应该创造失败者,哪怕学生只有百分之一的成人希望,我们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育人爱心,当教师的只有教好每个学生的义务,而没有让一个学生掉队的权利。”然而综观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部分学生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困扰,他们的思想品德、意志品质、学习成绩等受到较大的影响,逐步形成了语文学困生群体。因此如何帮助这些语文学困生,使他们摆脱目前的处境,实现自身的发展,就成了初中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分析学困生的成因,原因有种种,但就大的方面来说,无非有以下四种因素:
1.1 自身因素
自身因素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分。智力因素主要有接受新知能力差、理解记忆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差等。而更多的是非智力因素,如缺乏语文学习的兴趣、自信心不足、上进心不强、自觉性差、自制力弱、心情压抑、有失落感等。
1.2 学校教育因素
一些教师由于教学观念陈旧落后,片面追求升学率,随意拔高教学目标,增加大量的机械重复练习;由于教育手段简单粗暴,对学生或不分场合,随意批评,或讽刺挖苦,伤害自尊,或体罚、变相体罚。凡此种种,使学生认为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从而产生厌学心理,最终导致部分学生成为学困生。
初中学生的心灵是敏感的,当老师在日常教学中流露出对某个学生的喜爱时,学生就会对教师所教学科产生极大的兴趣。反之,师生关系僵化,就会使学生心灵受伤,导致学生讨厌老师,讨厌老师所教学科,最终使自己成为学困生中的一员。
1.3 家庭教育因素
由于家长对子女错误的学习目的教育与引导,从而导致学习困难的学生占多数。父母采用粗暴打骂、溺爱袒护、放任自流等不当的教育方式,以及父母自身的不完善或家庭不健全等因素,都是造成学困生产生的重要原因。
1.4 社会教育因素
社会舆论的错误导向,社会风气不正、社会灰色文化熏陶、社会行为不端者的影响则是造成学困生的主要社会教育因素。
2 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策略一:发现优点,树立信心。
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反观我们的学困生,他们往往最缺乏的就是自信心。因此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就必须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入手。如果我们平时注意观察每一位学困生,就会发现他们身上或多或少总有一些闪光点:如有的学生记忆能力较强,但由于懒惰而怕花时间去记忆;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很强,在同学或家人面前讲起故事来头头是道,但在课堂上却甘于沉默、羞于表达;有的学生思维独特,对于同样的问题常常会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但思考问题往往过于片面。对于学生身上的这些优点,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了如指掌,经常在课堂上创造机会,为他们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并且用老师和同学们赞赏的目光、鼓励的语言,在心理上放大他们的这种优势,从而让他们获得自信的力量,激发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策略二:心理沟通, 体验成功。
俗话说得好,心病还需心药治,大部分学困生都是以前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形成了孤癖、自闭的心理,这些心理的形成,从而导致了他们对语文的厌学心理。事实上学困生对语文并不是直接的憎恨、讨厌,而是以前教师对学生的一些不妥的做法,使他们与教师产生隔阂,他们通过各种形式发泄他们的不满,间接地把这些帐算到了“语文”上,使他们与语文产生了距离。因此,让语文老师来拉近与他们的距离,方能使他们不至于讨厌语文。“哀莫大于心死”,让学困生对学语文的那颗热心复活,可以说是让语文学困生战胜自我的方法。要使他们热爱语文的心“复活”,方法之一就是找他们谈心聊天,加强心理的沟通。在与他们谈心时,教师可以跟他们讲些掏心的话,如举自己在青少年时期受挫的事,使之引起情感的共鸣。教师的眼神必须是诚挚的,信任的,这样自然而然地就会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觉得我们语文教师可亲、可敬、可爱,是他们真正的良师益友,从而使他们对语文热情起来,使他们干涸的“枯井”再冒清泉。
策略三:培养兴趣, 提高期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而语文学困生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语文学困生的转化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学习兴趣的培养。由于学困生基础普遍较差,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要做到低起点,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降低难度,让学困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如要求学困生先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然后用这些词汇进行口语交际,或写一些常用的应用文,让他们从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当学困生略有一点学习兴趣时,我们要及时巩固,对他们提出更高一点的期望,让他们与学习较好的同学一起,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这样既培养了学困生的合作意识,又巩固了他们学习兴趣的成果。一旦让他们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那将会让他们终生受益。
策略四:分层教学, 指导学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强调共性,对学生提出“千篇一律”的学习目标。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课堂教学既要考虑到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又要考虑到他们可能达到的较高水平,即“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基础有好差之别,教师必须根据教学情况,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在各自原有的知识水平上有所发展,有所进步。因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全体同学一视同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如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上,首先要设计分层目标,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达到相应的目标。而不能人为地将学困生排除在课堂教学之外,使他们成为教育的牺牲品。其次,目标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性。要为学困生搭梯子,使他们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不断达到新的目标。这样才能使他们产生追求成功的欲望,向着成功迈进并享受成功的快乐。这样达到一个目标,受到一次鼓励,心理上得到一次满足。一次次达标,一次次获胜,就会感到层层有进步,步步有提高,始终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从而对学困生起到巨大的激励作用,这就是“尺寸效应”的含义。
学习方法的不当也是造成语文学困生学习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学困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很重要的。对于语文学困生要从预习、积累、听课、复习、作业、反思等方面进行细致有效的指导,逐步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在学习的各个环节中逐步形成真正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总之,语文学困生的转化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语文教师以满腔的热忱,鼓励、帮助他们自我转化。只要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切实转变观念,真正关注每一位学困生,帮助并指导他们调节好学习心理,就一定能够为学困生营造一片学习的蓝天,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从失败到成功的跨越。
参考文献
[1]语文学困生学习特点及对策研究总报告.杭州教育网.
[2]黄菊芳.如何带好刚升入初中的语文学困生.
[3]周丽华.“语文学困生”的共性分析与“自主性”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