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与传统税源专业化管理不同的是,大数据时代下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更加重视对数据的使用。大数据时代下的税源管理具有数据价值方向开始转变、税务机关重点工作转变和相关数据要求开始转变等特征。而目前我国的税源管理存在数据质量不高和体质机制不合理等问题。应采取实施税源的分类管理、建设税收信息化平台和提高税源信息的质量等措施。
关键词:大数据;税源管理;专业化
在大数据时代,大家发现数据才是极具价值的资源,但各式各樣的数据汇总起来,其数量完全脱离了传统税源管理模式所能管控的范围,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数据资源,需要在国家层次、地区层次、单位层次等治理方面努力。税务机关作为国家机关之一,为了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应该顺应大数据时代潮流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对税源管理进行一系列改革。在新时代的形势之下,为使得税务管理更加具有适应性,张月红(2015)、江武峰(2018)和王明月(2019)等都提出了相应的见解。本文拟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税源管理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表现出什么样的特征,并对我国现行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解决对策。
一、大数据时代潮流下税源管理特征
(一)数据价值方向开始转变
奥地利数据科学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他的著作《大数据时代》中指出,大数据不是通过捷径,例如随机分析法,而是采用对所有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大数据有着四个显著的特征——规模大、流转快、类型多和低密度价值。21世纪以来,在税收征管方面,西方国家计算机网络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以美国为代表,计算机中心掌握着纳税人的各类信息,使得美国80%以上的税收都是由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征收,实现了税收各个环节的网络化管理。对税源管理而言,“大数据”既是动力也存在一定阻碍,因为数据本身存在价值不大,只有面对不同的场合,将数据重新排列整理,变得更加具有针对性,这样的数据才能发挥其作用。
(二)税务机关重点工作转变
随着虚拟经济和网络经济等此类新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的多样化经营日益普遍,从传统的区域线下经济向跨区域的线上转化,与此相匹配的传统管理模式不再适应,“风险管理”开始被人们关注。“风险管理”的理念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在西方国家中使用广泛。所谓风险管理通过测度风险、评估风险和应对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规避风险的管理手段。在大数据时代下,为了进一步提高税收管理和纳税服务水平,税务机关将税源相关的风险管理列为重点工作,即注重收集纳税人的事前和事中税源信息,使得税源信息受主观影响的可能性降低。
(三)相关数据要求开始转变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普遍性的管理内容上移和个性化管理内容是税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即上级税务机关的工作可以直接利用大数据进行,不再依赖于下级税务机关提供相应的数据,使得税源管理工作更加简便。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数据要求的变化,从要求精确向完整转变。因为大数据时代需要的是对海量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所以绝对精确的数据不再被要求,数据能揭示存在的相关问题即可。
二、我国现行税源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数据质量不高
西方国家在税源管理工作方面远远在我国之上,他们通过各种线上渠道获取相关信息,使得税源管理的数据很高。而我国获取税源数据的方式主要依赖于纳税人所提供的,数据缺乏一定的客观性,造成我国的税源数据质量不高。
1. 税源信息具有分散性
由于缺乏一个统一将零散分布在各个系统、单位和部门的数据整合起来的税收信息网络,使得我国的税收信息极其分散,难以形成完整的数据系统,不能为税收工作提供很好的辅助作用,造成相关工作更加繁杂。
2. 信息获取具有局限性
一方面各地区、各单位和各部门都对自身所掌握的数据严格保密,另一方面也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规定数据提供的义务性,导致各类数据的共享性很差,能获取有关数据的渠道少,获取方式也存在局限性。
3. 信息提供具有方向性
我国对部分企业在对外信息提供上有着明确的法律规定,但在不同的事务所需要对外披露的数据也不同,如企业向税务机关提供的经营信息和向公众提供的财务报表。由于在统计口径、计算方法和规定存在一定的差异,造成对应所提供的数据也存在一些不同。
(二)体制机制不合理
1. 税源管理机制不科学
在西方很多国家,大企业的税源管理、税收征管、税务稽查和纳税服务等工作的实施已经不再由税务机关来承担,而是各个管理辖区都设有大企业管理局,大企业管理局负责确保相应工作的落实。将所有纳税人分成不同的等级,相同类型的纳税人配置相应的管理机制,实现分类管理模式。因为层级越高的机关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更大的权利,所以税务机关管理等级最大的纳税人,以此做到层层分配管理。
但在我国大部分的税源管理工作是由基础税务机关完成,反而级别高的税务机关很少接触纳税人的相关管理工作。随着税收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慢慢一些省市级的税务机关开始设立大企业局或大企业处,并划分不同的辖区,由相应机构负责辖区内的相关税收征管和纳税服务,并没有实现把税源管理当作重点工作。
2. 传统税源管理体制不适应
随着我国进入新经济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始快速发展起来,所对应的传统产业经济发展开始变得缓慢。据统计,2019年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40005万人,比2018年年末增加了467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484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60%,比2018年年末提高了1.02%。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带动我国铁路、客车等新兴工业产品和网络购物、移动游戏等新兴产业增长迅猛,整体有利于新经济的发展。 新经济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使相对应的税源规模和新增税源户迅速增加。过去我国经济主要由传统经济项目所带动的,与之对应的税源管理是税源管理员制,每个管理员负责自己权限下的企业,工作量较小,基本能掌握所属企业的全部信息。但随着几何形式增长的企业数量,跨区、跨域和跨界的经营模式也变得越来越普遍,由于企业产权和企业间的利益关系日益复杂,传统的税源管理体系已经不适用大数据时代的要求了。
(三)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在大数据時代背景下,新兴的税源专业化管理也得以孕育,新形势的出现推动了税源管理的发展,但同时也给从事税收行业的工作人员带来了挑战,对他们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兴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对数据的运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数据的提供、更新和分类等各个环节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基础工作完成后,还需要设计相应的风险测度指标,对手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从而将数据分为不同的风险类别,方便对风险高的数据进行重点监控。这样可以使得税源管理工作更加具有效率。
然而,仅依靠传统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实现这一目标,大量数据和AI的结合是必不可少的。由此,对税源管理工作人员的要求不仅是需要精通于税收业务,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也需要涉猎,新兴税源专业化管理需要的复合型的人才,能够将计算机知识很好地融入进税收之中,让税收工作更有效的进行。但就目前而言,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在我国是十分缺乏的,不能满足我国新兴税源专业化管理发展的需求。
三、我国税源管理的建议
(一)实施税源的分类管理
随着新经济的发展,税源管理模式也应该随着税源管理对象的变化而做出相应改变,面对税源对象的多样性特点,税务机关应该分别制定管理机制,使其措施更加有针对性,实现税源的分类管理。
首先,税务机关在分类管理的基础上,构建专业化管理机制,改变传统管理机构和管理模式,做到更有针对性地识别风险,突出重点;其次,各个地区的税源结构、分布等问题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实现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企业专项管理,应该成立专管重点税源的部门,实现对重点税源的责任管理;最后,对中小纳税户实施差别化管理,对规模大、风险高的企业进行专业化流程管理,对其他纳税人继续实施原有的传统管理方法。
(二)建设税收信息化平台
1. 构建信息平台,整合税源信息
第一,国家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建立全国税局平台,推动税务平台与其他平台相整合,建设更加完整的税源数据平台;第二,各省规范和有效整合自身平台,做到纵向和横向的信息互通,实现跨平台、跨区域的信息共享;第三,着力构建基层平台,建设域内的税源信息平台,使得更多相关部门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2. 推进信息共享,保证信息质量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发展离不开税收征管和纳税服务的创新,需要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将分散的税源数据整合起来,接着完善相应的数据管理机制,保证数据的质量,推动税务机关和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
(三)提高税源信息的质量
1. 完善收入预测体系,提高预测的准确率
税源预测对税源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税收工作质量和效率直接受预测的准确性所影响,所以需要完善收入预测体系,提高预测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税源预测中,要坚持自上而下的原则,有利于及时对偏差大的项目实施调整措施、寻找原因和追究其责任。
2. 强化税源信息采集工作,确保录入质量
内部采集和外部采集是信息采集的两种方式。首先,提高内部信息的质量,通过对税收征管软件的改进和对申报信息的审核,增加信息的有用性,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其次,提高外部信息的质量,通过对部门间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有利于信息的共享和各类信息的对比,从而发现税源存在领域、形式和规律。
(四)培养税收人员的素质
1. 将人才队伍建设放于首位
在大数据时代下,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关键在于人才队伍,将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首位是各级税务机关工作的重中之重。第一,决策人才的培育,随着时代的推移,决策者需要摒弃传统落后的主观决策方式,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利用对大数据分析整理后的结果进行决策;第二,专业人才的培育,大数据时代下的税源专业化管理需要的不是精通税收知识的单方面人才,而是能将计算机技术融入并为税源管理服务的复合型人才。
2. 提升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是人才的培养,将不同工作岗位的人才要求进行分类整合,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相关人才进行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培养效率,也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其次,对不同标准的人才进行分类培养,比如决策能力强的人员,重点往决策者培养,操作能力强的人员,重点培养其实践能力;最后,是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将不同层次的人员分配到相应的岗位,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1]叶晓楠,宁若鸿.“三新”经济新意喜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08-13(007).
[2]王月明,张飞,周杰.新经济业态税收征管问题研究[N].江苏经济报,2019-06-06(B04).
[3]陈玉春.大数据分析如何应用于税收征管[N].人民邮电报,2019-03-29(003).
[4]张月红,林虎,李伟.积极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主动服务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J].现代商业,2015(30):66-67.
[5]江武峰.大数据背景下税收管理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税务研究,2018(01):113-116.
*本文为2019~2020沈阳市科技创新智库研究课题“关于沈阳建设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对策研究” (项目编号:2019YJ0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大数据;税源管理;专业化
在大数据时代,大家发现数据才是极具价值的资源,但各式各樣的数据汇总起来,其数量完全脱离了传统税源管理模式所能管控的范围,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数据资源,需要在国家层次、地区层次、单位层次等治理方面努力。税务机关作为国家机关之一,为了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应该顺应大数据时代潮流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对税源管理进行一系列改革。在新时代的形势之下,为使得税务管理更加具有适应性,张月红(2015)、江武峰(2018)和王明月(2019)等都提出了相应的见解。本文拟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税源管理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表现出什么样的特征,并对我国现行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解决对策。
一、大数据时代潮流下税源管理特征
(一)数据价值方向开始转变
奥地利数据科学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他的著作《大数据时代》中指出,大数据不是通过捷径,例如随机分析法,而是采用对所有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大数据有着四个显著的特征——规模大、流转快、类型多和低密度价值。21世纪以来,在税收征管方面,西方国家计算机网络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以美国为代表,计算机中心掌握着纳税人的各类信息,使得美国80%以上的税收都是由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征收,实现了税收各个环节的网络化管理。对税源管理而言,“大数据”既是动力也存在一定阻碍,因为数据本身存在价值不大,只有面对不同的场合,将数据重新排列整理,变得更加具有针对性,这样的数据才能发挥其作用。
(二)税务机关重点工作转变
随着虚拟经济和网络经济等此类新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的多样化经营日益普遍,从传统的区域线下经济向跨区域的线上转化,与此相匹配的传统管理模式不再适应,“风险管理”开始被人们关注。“风险管理”的理念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在西方国家中使用广泛。所谓风险管理通过测度风险、评估风险和应对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规避风险的管理手段。在大数据时代下,为了进一步提高税收管理和纳税服务水平,税务机关将税源相关的风险管理列为重点工作,即注重收集纳税人的事前和事中税源信息,使得税源信息受主观影响的可能性降低。
(三)相关数据要求开始转变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普遍性的管理内容上移和个性化管理内容是税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即上级税务机关的工作可以直接利用大数据进行,不再依赖于下级税务机关提供相应的数据,使得税源管理工作更加简便。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数据要求的变化,从要求精确向完整转变。因为大数据时代需要的是对海量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所以绝对精确的数据不再被要求,数据能揭示存在的相关问题即可。
二、我国现行税源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数据质量不高
西方国家在税源管理工作方面远远在我国之上,他们通过各种线上渠道获取相关信息,使得税源管理的数据很高。而我国获取税源数据的方式主要依赖于纳税人所提供的,数据缺乏一定的客观性,造成我国的税源数据质量不高。
1. 税源信息具有分散性
由于缺乏一个统一将零散分布在各个系统、单位和部门的数据整合起来的税收信息网络,使得我国的税收信息极其分散,难以形成完整的数据系统,不能为税收工作提供很好的辅助作用,造成相关工作更加繁杂。
2. 信息获取具有局限性
一方面各地区、各单位和各部门都对自身所掌握的数据严格保密,另一方面也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规定数据提供的义务性,导致各类数据的共享性很差,能获取有关数据的渠道少,获取方式也存在局限性。
3. 信息提供具有方向性
我国对部分企业在对外信息提供上有着明确的法律规定,但在不同的事务所需要对外披露的数据也不同,如企业向税务机关提供的经营信息和向公众提供的财务报表。由于在统计口径、计算方法和规定存在一定的差异,造成对应所提供的数据也存在一些不同。
(二)体制机制不合理
1. 税源管理机制不科学
在西方很多国家,大企业的税源管理、税收征管、税务稽查和纳税服务等工作的实施已经不再由税务机关来承担,而是各个管理辖区都设有大企业管理局,大企业管理局负责确保相应工作的落实。将所有纳税人分成不同的等级,相同类型的纳税人配置相应的管理机制,实现分类管理模式。因为层级越高的机关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更大的权利,所以税务机关管理等级最大的纳税人,以此做到层层分配管理。
但在我国大部分的税源管理工作是由基础税务机关完成,反而级别高的税务机关很少接触纳税人的相关管理工作。随着税收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慢慢一些省市级的税务机关开始设立大企业局或大企业处,并划分不同的辖区,由相应机构负责辖区内的相关税收征管和纳税服务,并没有实现把税源管理当作重点工作。
2. 传统税源管理体制不适应
随着我国进入新经济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始快速发展起来,所对应的传统产业经济发展开始变得缓慢。据统计,2019年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40005万人,比2018年年末增加了467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484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60%,比2018年年末提高了1.02%。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带动我国铁路、客车等新兴工业产品和网络购物、移动游戏等新兴产业增长迅猛,整体有利于新经济的发展。 新经济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使相对应的税源规模和新增税源户迅速增加。过去我国经济主要由传统经济项目所带动的,与之对应的税源管理是税源管理员制,每个管理员负责自己权限下的企业,工作量较小,基本能掌握所属企业的全部信息。但随着几何形式增长的企业数量,跨区、跨域和跨界的经营模式也变得越来越普遍,由于企业产权和企业间的利益关系日益复杂,传统的税源管理体系已经不适用大数据时代的要求了。
(三)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在大数据時代背景下,新兴的税源专业化管理也得以孕育,新形势的出现推动了税源管理的发展,但同时也给从事税收行业的工作人员带来了挑战,对他们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兴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对数据的运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数据的提供、更新和分类等各个环节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基础工作完成后,还需要设计相应的风险测度指标,对手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从而将数据分为不同的风险类别,方便对风险高的数据进行重点监控。这样可以使得税源管理工作更加具有效率。
然而,仅依靠传统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实现这一目标,大量数据和AI的结合是必不可少的。由此,对税源管理工作人员的要求不仅是需要精通于税收业务,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也需要涉猎,新兴税源专业化管理需要的复合型的人才,能够将计算机知识很好地融入进税收之中,让税收工作更有效的进行。但就目前而言,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在我国是十分缺乏的,不能满足我国新兴税源专业化管理发展的需求。
三、我国税源管理的建议
(一)实施税源的分类管理
随着新经济的发展,税源管理模式也应该随着税源管理对象的变化而做出相应改变,面对税源对象的多样性特点,税务机关应该分别制定管理机制,使其措施更加有针对性,实现税源的分类管理。
首先,税务机关在分类管理的基础上,构建专业化管理机制,改变传统管理机构和管理模式,做到更有针对性地识别风险,突出重点;其次,各个地区的税源结构、分布等问题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实现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企业专项管理,应该成立专管重点税源的部门,实现对重点税源的责任管理;最后,对中小纳税户实施差别化管理,对规模大、风险高的企业进行专业化流程管理,对其他纳税人继续实施原有的传统管理方法。
(二)建设税收信息化平台
1. 构建信息平台,整合税源信息
第一,国家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建立全国税局平台,推动税务平台与其他平台相整合,建设更加完整的税源数据平台;第二,各省规范和有效整合自身平台,做到纵向和横向的信息互通,实现跨平台、跨区域的信息共享;第三,着力构建基层平台,建设域内的税源信息平台,使得更多相关部门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2. 推进信息共享,保证信息质量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发展离不开税收征管和纳税服务的创新,需要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将分散的税源数据整合起来,接着完善相应的数据管理机制,保证数据的质量,推动税务机关和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
(三)提高税源信息的质量
1. 完善收入预测体系,提高预测的准确率
税源预测对税源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税收工作质量和效率直接受预测的准确性所影响,所以需要完善收入预测体系,提高预测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税源预测中,要坚持自上而下的原则,有利于及时对偏差大的项目实施调整措施、寻找原因和追究其责任。
2. 强化税源信息采集工作,确保录入质量
内部采集和外部采集是信息采集的两种方式。首先,提高内部信息的质量,通过对税收征管软件的改进和对申报信息的审核,增加信息的有用性,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其次,提高外部信息的质量,通过对部门间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有利于信息的共享和各类信息的对比,从而发现税源存在领域、形式和规律。
(四)培养税收人员的素质
1. 将人才队伍建设放于首位
在大数据时代下,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关键在于人才队伍,将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首位是各级税务机关工作的重中之重。第一,决策人才的培育,随着时代的推移,决策者需要摒弃传统落后的主观决策方式,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利用对大数据分析整理后的结果进行决策;第二,专业人才的培育,大数据时代下的税源专业化管理需要的不是精通税收知识的单方面人才,而是能将计算机技术融入并为税源管理服务的复合型人才。
2. 提升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是人才的培养,将不同工作岗位的人才要求进行分类整合,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相关人才进行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培养效率,也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其次,对不同标准的人才进行分类培养,比如决策能力强的人员,重点往决策者培养,操作能力强的人员,重点培养其实践能力;最后,是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将不同层次的人员分配到相应的岗位,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1]叶晓楠,宁若鸿.“三新”经济新意喜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08-13(007).
[2]王月明,张飞,周杰.新经济业态税收征管问题研究[N].江苏经济报,2019-06-06(B04).
[3]陈玉春.大数据分析如何应用于税收征管[N].人民邮电报,2019-03-29(003).
[4]张月红,林虎,李伟.积极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主动服务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J].现代商业,2015(30):66-67.
[5]江武峰.大数据背景下税收管理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税务研究,2018(01):113-116.
*本文为2019~2020沈阳市科技创新智库研究课题“关于沈阳建设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对策研究” (项目编号:2019YJ0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