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日常歌唱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往往以学会歌曲,掌握相关的音乐技能为歌唱活动的主要目标,较少关注审美情感的调动。歌唱活动作为艺术活动的一种,其最主要的教育目标是审美教育,其最主体的价值是审美价值。本文针对大班幼儿歌唱活动中审美情感的激发策略做了相关研究。
关键词 歌唱活动 审美情感 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11.068
Abstract In the design and teaching practice of daily singing teaching activities, the main goal of singing activities is to learn songs and master the related music skills, and less attention to the mobilization of aesthetic emotion. As one of the art activities, the most important educational goal of the singing activity is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its most important value is the aesthetic value. This paper makes a relevant research on the stimulation strategies of aesthetic emotion in the singing activities of large class children.
Keywords singing activities; aesthetic feelings; children’s education
歌唱活动作为艺术活动的一种,其最主要的教育目标是审美教育,其最主体的价值是审美价值。本文针对大班幼儿歌唱活动中审美情感的激发策略做了相关研究。
审美情感是一种超越了狭隘的个人功利实用考虑的精神愉悦,是在一般生理快感、情欲满足基础上净化和升华出来的更高级、更丰富、更深刻、更具有社会理性内容的精神情感。审美感知是审美最初的心理活动,随之而来的就是审美情感,审美过程就是一个情感过程。美感的本质就是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有以下特征:主体性,形式性,愉悦性,精致性,趣味性。
“歌唱”是以“聽”为基础的,只有在听觉中慢慢熟悉歌曲,进而在脑海中形成歌曲旋律的“听觉模型”,也就自然能唱出来了。因此,歌唱活动应该以感受和欣赏为最重要最基本的环节,调动幼儿多种感官辅助听觉,参与歌曲旋律的“听觉模型”的建立。
如何增强对音乐感受和欣赏的有效性?音乐自身的学科特点:与文学、绘画、舞蹈等艺术门类既有相融性、相通性、相依性,它们能用或诗词、绘画作品、肢体动作展示主题,使音乐获得某种可能的音乐形象,给音乐做出可见的解释,凸显丰满音乐形象。幼儿的认知特点表现为整体性。幼儿整体感知世界的方式表现为利用身体与外界进行互动,动用所有的感官通道,全身心地投入,在幼儿整体感知、体验和认知中做出整体性反应。
“移情说”:是指在艺术创作和鉴赏活动中,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者挪移的心理现象,将听觉转化为视觉与触觉等。根据该理论,我们可以借由文学、绘画、舞蹈等直观形象,让幼儿从听、说、动等方面多通道感官参与,更直观地感知音乐,深化和丰富幼儿的音乐听觉经验,帮助幼儿建立基础的歌曲旋律的“听觉模型”。用幼儿习惯的方式来感知音乐,充分调动幼儿欣赏歌曲的主观愿望,从而增强幼儿的参与性,有效达到音乐欣赏的目的。
1 说听联合——破译神秘的音乐密码,体验歌曲的情感,欣赏歌曲的形式美
歌曲的感受和欣赏是一种抽象、内在的审美活动。音乐能唤起我们情感世界的波动,经常我们会听到某些旋律会让我们想起某个画面,带来或悲伤、或愉悦、或激动等各种强烈情感体验,从而获得满足感。如:听到《世上只有妈妈好》时,我们会想起母亲,能唤起我们对童年的回忆和对母亲的感情;听到悲伤的情歌则能让我们想起以往的恋人和某些美好的事物和感受。对音乐的感知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赋,就如同我们对语言的感知一样,只是语言在后来的生活中,由于它突出的功能性而得到了极大的强化,而音乐则还处于某种停留在我们意识中的混沌状态。幼儿就很好地继承了这种人类的天赋,在组织音乐活动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发现,当你播放一首欢快的音乐,孩子们会情不自禁地跟着跳跃、舞动、或叫、或笑;而安静的音乐则能使他们平静下来,比如餐前休息活动时老师弹奏的休息曲。幼儿对音乐有着天生的敏锐感受力,记得在组织歌唱活动《妈妈格桑拉》时,我请孩子们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有个小男生站起来哭着说“我想我的妈妈”。
帮助孩子们建立良好的感受表达通道,让幼儿感受到抽象音乐作品的美,鼓励幼儿用语言说出对抽象音乐的具体感受,激发孩子们对音乐审美想象,引发同伴对音乐的共情和想象。
教师引导幼儿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表述对歌曲的感受。
1.1 说歌曲的风格
“‘音乐风格’是指在音乐范畴中各种音乐要素:曲调、节奏、音色、力度、和声、织体和曲式等富有个性的结合方式,但主要指的是曲调。这些要素的特殊结合方式能产生一种显著或独特的音响。”幼儿由于年龄和理解力很弱的因素,此处提到的歌曲的风格,就是请幼儿阐述听过歌曲的旋律后,这些特殊的音响的交织,给你带来的情绪上的感受。或欢欣激情,或宁静优美,或诙谐有趣等等。
整体欣赏歌曲后请幼儿谈谈自己的感觉,可以老师先说,抛砖引玉,引导幼儿使用模仿式的语言表述。有类似的经验累积后,就可以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例如:在大班歌唱活动《彝家娃娃真幸福》中,第一次完整地欣赏歌曲后,孩子们谈到“我觉得很欢快,很开心。”“我觉得想跳舞。”……
1.2 说歌词中的故事
歌曲一般包含两个重要因素,即旋律和歌词。在幼儿歌曲中歌词有描述性的,故事性的,也有抒情性的。如歌曲《三个和尚》歌词是故事性的,可以请幼儿分小组相互补充说说其中的故事,在故事的引领下幼儿能更直观地调动情感,理解歌曲,欣赏歌曲。又如歌曲《妈妈格桑拉》其中的歌词“爬到你的肩上能说悄悄话,依在你的怀里就到了家,牵着你的手风雨不害怕,听着你的歌儿梦里开鲜花。”如散文诗般,句式对仗优美,可以仔细地听读理解和品味歌词,并由此引发幼儿对跟妈妈之间情感的对话,讲述自己和妈妈的故事等,通过歌词加深幼儿对歌曲的理解,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2 视听融合——让抽象的音乐形象化,欣赏歌曲的内容美
很多时候,音乐还会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特别是有些故事性强的音乐,更容易引发人的这种想象。例如,听到《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主题曲,孩子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喜羊羊等动物形象。此外,音乐与美术的相依性,决定着它们通过视觉和听觉不同的渠道带给人们美的感受。在歌唱活动中如果将美术与音乐融合,借着美术的直观性,无疑是合适的引导幼儿理解音乐作品达到审美理解的有效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设计:(1)创设与音乐融合的情境,让幼儿身临其境地感受真实场面,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2)为音乐配上多媒体动画或图画。(3)音乐图谱,图谱是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具,根據它的不同用途,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结构图谱,节奏图谱,歌词图谱,演奏图谱。
3 动听配合——让幼儿多种形式参与音乐中,了解学习音乐知识,欣赏歌曲的结构美
歌曲是由各种要素构成的浑然整体,旋律、歌词、节奏、和声、音响和音乐的发展等音乐要素表现着歌曲的思想和感情。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和声的布局,音响的变化,曲式结构等,影响着音乐作品。其中这些技术的运用往往都与歌曲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有着重要的联系。因此,掌握一些必要的、基础的、粗浅的音乐知识技能是发展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记忆、审美想象和审美创造所必需的。只有了解了歌曲的音乐元素的细节,才能更好地欣赏和感受歌曲,从而用自己的歌声适度表达。
3.1 运用律动、舞蹈的形式,用肢体语言感受音乐
《诗经》有云:“歌之不足,舞之蹈之。”说明舞蹈有时就是音乐延续、音乐的表达,舞蹈与音乐有着必然的关联性。鼓励幼儿随着音乐自由舞蹈,用自己全身的运动觉去感受音乐的韵律感,是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最好的途径之一。“达尔克罗茨”音乐教学体系就是以此为支撑的,她鼓励幼儿用律动、舞动的方式来感受音乐,让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随着音乐律动,让心脏随着音乐跳动,身体随着音乐舞动,你就会自然地感受到音乐传递给你的某种感觉。例如,心理治疗就有让人们跟着舒缓的音乐自由晃动以达到身心舒缓平静的治疗方式。例如,在欣赏意大利儿童歌曲《蹦踏踏蹦踏》时,教师引导幼儿随着音乐欢快的节奏做简单的律动,很快的,幼儿都兴奋起来,他们完全不需要听明白意大利语的歌词,就已经完全理解了音乐。
3.2 运用各种打击乐器表现音乐节奏
每个音乐作品都有着自己的特点,有的风格突出,有的结构别致,有的音响丰富,还有的有代表性的节奏型等。相对于其他的音乐元素来说,节奏是最适合幼儿园年龄段的孩子们直观操作的,他们能运用各种不同的打击乐器较快地模拟演奏。例如歌曲《加油干》,在幼儿对歌曲的演唱初步掌握后,可在演唱中增加伴奏型的鼓点,能将歌曲的氛围衬托得更加饱满,情绪更加激昂。
4 玩听结合——加入游戏化的方式,使得歌曲演唱有趣味性
“游戏就是孩子的生活。”如果将歌曲变成一个游戏,所有的孩子都会喜欢。增加歌唱活动的游戏性环节,无疑会激发幼儿的参与愿望,增强幼儿的学习主动性。
例如:大班歌唱活动《娃娃唱山歌》,根据歌曲的结构将活动设计为问答猜谜游戏的形式,幼儿唱会歌曲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在歌曲中替换歌词进行猜谜游戏。
又如:中班歌曲《点花歌》中,根据的歌词内容将歌曲设计为手指歌谣的游戏形式。让幼儿边唱歌边游戏,增加歌曲的趣味性。
5 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不同的歌曲材料选择不同的教育策略设计组织歌唱活动,让幼儿的视觉、运动觉等各种感官辅助听觉,多通道参与音乐感知,既加大了歌唱活动的深度,也扩大了其广度。将抽象的内在审美过程,通过说听联合、视听融合、动听配合、玩听结合的方式外化、直观化,找到歌唱和幼儿之间的契合点,用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在不自觉间将他们引入了音乐的圣地。
参考文献
[1] 陆君.幼儿园音乐欣赏综合教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1.
[2] 徐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 腾守尧.审美心理描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 王振宇.儿童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5] 教育部基础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
[6] 程英.“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初探.福建师范大学,2003.
[7] 屠美如.培养幼儿审美感知、情感和表现能力.幼儿教育,1998.2.
[8] 吴晓是,蔡黎曼.歌唱教学中幼儿歌唱美感的缺失与培养.教育导刊:下半月,2012.2.
[9] 朱光潜.谈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 歌唱活动 审美情感 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11.068
Abstract In the design and teaching practice of daily singing teaching activities, the main goal of singing activities is to learn songs and master the related music skills, and less attention to the mobilization of aesthetic emotion. As one of the art activities, the most important educational goal of the singing activity is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its most important value is the aesthetic value. This paper makes a relevant research on the stimulation strategies of aesthetic emotion in the singing activities of large class children.
Keywords singing activities; aesthetic feelings; children’s education
歌唱活动作为艺术活动的一种,其最主要的教育目标是审美教育,其最主体的价值是审美价值。本文针对大班幼儿歌唱活动中审美情感的激发策略做了相关研究。
审美情感是一种超越了狭隘的个人功利实用考虑的精神愉悦,是在一般生理快感、情欲满足基础上净化和升华出来的更高级、更丰富、更深刻、更具有社会理性内容的精神情感。审美感知是审美最初的心理活动,随之而来的就是审美情感,审美过程就是一个情感过程。美感的本质就是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有以下特征:主体性,形式性,愉悦性,精致性,趣味性。
“歌唱”是以“聽”为基础的,只有在听觉中慢慢熟悉歌曲,进而在脑海中形成歌曲旋律的“听觉模型”,也就自然能唱出来了。因此,歌唱活动应该以感受和欣赏为最重要最基本的环节,调动幼儿多种感官辅助听觉,参与歌曲旋律的“听觉模型”的建立。
如何增强对音乐感受和欣赏的有效性?音乐自身的学科特点:与文学、绘画、舞蹈等艺术门类既有相融性、相通性、相依性,它们能用或诗词、绘画作品、肢体动作展示主题,使音乐获得某种可能的音乐形象,给音乐做出可见的解释,凸显丰满音乐形象。幼儿的认知特点表现为整体性。幼儿整体感知世界的方式表现为利用身体与外界进行互动,动用所有的感官通道,全身心地投入,在幼儿整体感知、体验和认知中做出整体性反应。
“移情说”:是指在艺术创作和鉴赏活动中,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者挪移的心理现象,将听觉转化为视觉与触觉等。根据该理论,我们可以借由文学、绘画、舞蹈等直观形象,让幼儿从听、说、动等方面多通道感官参与,更直观地感知音乐,深化和丰富幼儿的音乐听觉经验,帮助幼儿建立基础的歌曲旋律的“听觉模型”。用幼儿习惯的方式来感知音乐,充分调动幼儿欣赏歌曲的主观愿望,从而增强幼儿的参与性,有效达到音乐欣赏的目的。
1 说听联合——破译神秘的音乐密码,体验歌曲的情感,欣赏歌曲的形式美
歌曲的感受和欣赏是一种抽象、内在的审美活动。音乐能唤起我们情感世界的波动,经常我们会听到某些旋律会让我们想起某个画面,带来或悲伤、或愉悦、或激动等各种强烈情感体验,从而获得满足感。如:听到《世上只有妈妈好》时,我们会想起母亲,能唤起我们对童年的回忆和对母亲的感情;听到悲伤的情歌则能让我们想起以往的恋人和某些美好的事物和感受。对音乐的感知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赋,就如同我们对语言的感知一样,只是语言在后来的生活中,由于它突出的功能性而得到了极大的强化,而音乐则还处于某种停留在我们意识中的混沌状态。幼儿就很好地继承了这种人类的天赋,在组织音乐活动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发现,当你播放一首欢快的音乐,孩子们会情不自禁地跟着跳跃、舞动、或叫、或笑;而安静的音乐则能使他们平静下来,比如餐前休息活动时老师弹奏的休息曲。幼儿对音乐有着天生的敏锐感受力,记得在组织歌唱活动《妈妈格桑拉》时,我请孩子们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有个小男生站起来哭着说“我想我的妈妈”。
帮助孩子们建立良好的感受表达通道,让幼儿感受到抽象音乐作品的美,鼓励幼儿用语言说出对抽象音乐的具体感受,激发孩子们对音乐审美想象,引发同伴对音乐的共情和想象。
教师引导幼儿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表述对歌曲的感受。
1.1 说歌曲的风格
“‘音乐风格’是指在音乐范畴中各种音乐要素:曲调、节奏、音色、力度、和声、织体和曲式等富有个性的结合方式,但主要指的是曲调。这些要素的特殊结合方式能产生一种显著或独特的音响。”幼儿由于年龄和理解力很弱的因素,此处提到的歌曲的风格,就是请幼儿阐述听过歌曲的旋律后,这些特殊的音响的交织,给你带来的情绪上的感受。或欢欣激情,或宁静优美,或诙谐有趣等等。
整体欣赏歌曲后请幼儿谈谈自己的感觉,可以老师先说,抛砖引玉,引导幼儿使用模仿式的语言表述。有类似的经验累积后,就可以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例如:在大班歌唱活动《彝家娃娃真幸福》中,第一次完整地欣赏歌曲后,孩子们谈到“我觉得很欢快,很开心。”“我觉得想跳舞。”……
1.2 说歌词中的故事
歌曲一般包含两个重要因素,即旋律和歌词。在幼儿歌曲中歌词有描述性的,故事性的,也有抒情性的。如歌曲《三个和尚》歌词是故事性的,可以请幼儿分小组相互补充说说其中的故事,在故事的引领下幼儿能更直观地调动情感,理解歌曲,欣赏歌曲。又如歌曲《妈妈格桑拉》其中的歌词“爬到你的肩上能说悄悄话,依在你的怀里就到了家,牵着你的手风雨不害怕,听着你的歌儿梦里开鲜花。”如散文诗般,句式对仗优美,可以仔细地听读理解和品味歌词,并由此引发幼儿对跟妈妈之间情感的对话,讲述自己和妈妈的故事等,通过歌词加深幼儿对歌曲的理解,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2 视听融合——让抽象的音乐形象化,欣赏歌曲的内容美
很多时候,音乐还会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特别是有些故事性强的音乐,更容易引发人的这种想象。例如,听到《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主题曲,孩子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喜羊羊等动物形象。此外,音乐与美术的相依性,决定着它们通过视觉和听觉不同的渠道带给人们美的感受。在歌唱活动中如果将美术与音乐融合,借着美术的直观性,无疑是合适的引导幼儿理解音乐作品达到审美理解的有效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设计:(1)创设与音乐融合的情境,让幼儿身临其境地感受真实场面,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2)为音乐配上多媒体动画或图画。(3)音乐图谱,图谱是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具,根據它的不同用途,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结构图谱,节奏图谱,歌词图谱,演奏图谱。
3 动听配合——让幼儿多种形式参与音乐中,了解学习音乐知识,欣赏歌曲的结构美
歌曲是由各种要素构成的浑然整体,旋律、歌词、节奏、和声、音响和音乐的发展等音乐要素表现着歌曲的思想和感情。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和声的布局,音响的变化,曲式结构等,影响着音乐作品。其中这些技术的运用往往都与歌曲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有着重要的联系。因此,掌握一些必要的、基础的、粗浅的音乐知识技能是发展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记忆、审美想象和审美创造所必需的。只有了解了歌曲的音乐元素的细节,才能更好地欣赏和感受歌曲,从而用自己的歌声适度表达。
3.1 运用律动、舞蹈的形式,用肢体语言感受音乐
《诗经》有云:“歌之不足,舞之蹈之。”说明舞蹈有时就是音乐延续、音乐的表达,舞蹈与音乐有着必然的关联性。鼓励幼儿随着音乐自由舞蹈,用自己全身的运动觉去感受音乐的韵律感,是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最好的途径之一。“达尔克罗茨”音乐教学体系就是以此为支撑的,她鼓励幼儿用律动、舞动的方式来感受音乐,让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随着音乐律动,让心脏随着音乐跳动,身体随着音乐舞动,你就会自然地感受到音乐传递给你的某种感觉。例如,心理治疗就有让人们跟着舒缓的音乐自由晃动以达到身心舒缓平静的治疗方式。例如,在欣赏意大利儿童歌曲《蹦踏踏蹦踏》时,教师引导幼儿随着音乐欢快的节奏做简单的律动,很快的,幼儿都兴奋起来,他们完全不需要听明白意大利语的歌词,就已经完全理解了音乐。
3.2 运用各种打击乐器表现音乐节奏
每个音乐作品都有着自己的特点,有的风格突出,有的结构别致,有的音响丰富,还有的有代表性的节奏型等。相对于其他的音乐元素来说,节奏是最适合幼儿园年龄段的孩子们直观操作的,他们能运用各种不同的打击乐器较快地模拟演奏。例如歌曲《加油干》,在幼儿对歌曲的演唱初步掌握后,可在演唱中增加伴奏型的鼓点,能将歌曲的氛围衬托得更加饱满,情绪更加激昂。
4 玩听结合——加入游戏化的方式,使得歌曲演唱有趣味性
“游戏就是孩子的生活。”如果将歌曲变成一个游戏,所有的孩子都会喜欢。增加歌唱活动的游戏性环节,无疑会激发幼儿的参与愿望,增强幼儿的学习主动性。
例如:大班歌唱活动《娃娃唱山歌》,根据歌曲的结构将活动设计为问答猜谜游戏的形式,幼儿唱会歌曲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在歌曲中替换歌词进行猜谜游戏。
又如:中班歌曲《点花歌》中,根据的歌词内容将歌曲设计为手指歌谣的游戏形式。让幼儿边唱歌边游戏,增加歌曲的趣味性。
5 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不同的歌曲材料选择不同的教育策略设计组织歌唱活动,让幼儿的视觉、运动觉等各种感官辅助听觉,多通道参与音乐感知,既加大了歌唱活动的深度,也扩大了其广度。将抽象的内在审美过程,通过说听联合、视听融合、动听配合、玩听结合的方式外化、直观化,找到歌唱和幼儿之间的契合点,用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在不自觉间将他们引入了音乐的圣地。
参考文献
[1] 陆君.幼儿园音乐欣赏综合教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1.
[2] 徐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 腾守尧.审美心理描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 王振宇.儿童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5] 教育部基础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
[6] 程英.“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初探.福建师范大学,2003.
[7] 屠美如.培养幼儿审美感知、情感和表现能力.幼儿教育,1998.2.
[8] 吴晓是,蔡黎曼.歌唱教学中幼儿歌唱美感的缺失与培养.教育导刊:下半月,2012.2.
[9] 朱光潜.谈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