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以及对学生回答的反应方式,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促进学生学习、启发思维,使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而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问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有研究者发现,一节课中百分之七十左右的课堂教学活动是这样一个过程:老师提问学生——指定一个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问题——老師提供一定的反馈。因此课堂提问不仅是教学活动中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且是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
一、提问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
1.激活课堂氛围,引起学生兴趣
如果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就很容易因其他事物转移注意力或心不在焉,使课堂的教学效果下降。但如果能适时地加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就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并激活课堂氛围。课堂提问可以使学生在好奇心与紧张感的支配下,很快地把心理活动定向和集中到某个特定的概念和观念上,从而引发认知的需要与学习的兴趣,并且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2.回忆教学重难点,反馈教学信息,巩固学习成果
通过提问,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回忆已学知识点,掌握教学方法。课堂提问不仅引起学生的掌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而且通过提问与回答,教师能及时吸收与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或巩固知识,或弥补矫正。这样,师生之间可形成信息双向交流,达到教学相长。
3.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与驾驭语言的能力
激发健康高尚的社会主义情感。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灵活的实现师生互动,传授知识与为人处事的道理,更能提高学生的觉悟,完善学生的人格。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既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也是学生兴趣的原动力。
4.情感教育所坚持的原则
1).是“以情动情”原则。初中语文教科书所选编的文章大多蕴含深厚的情感因素,可以深入挖掘并将其再现,这样学生就能较轻松地感受到文本中所蕴藏的情感与所说明的主体。
2).是“趣味引情”原则。据一份调查显示,通过对1000多位中学生的词查,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学生最喜欢的文章多是趣味性强的文章,趣味是唤起学生情感的有效方式。教材并不都具有趣味性,那就需要教学的趣味性来弥补教材的缺陷。事实上,趣味性强的教学更能让学生喜欢,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常常来自教师幽默风趣的言语。
3).是“审美共振”原则。情感的涤荡是伴随着审美感受的,所以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审美过程。“情感作为人类所特有的生理与心理机制的控制操作过程,是一种高级的情绪,是一种审美的动力,正是靠着情感这股凝聚力,审美主体(学生)与客体(教材)才会产生契合的‘共振’效应,产生不可估量的能动作用。”正由于情感与审美心理的密切联系,学生的生命体验便具备了审美性的特征,建立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的教学,则突出强调审美价值的再现。
二、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体实施
1.注重导语,引入情感
特级教师魏书生曾说“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启迪,催人奋进。”这必然要求我们改变平铺直入、直奔主题的教学理念与方式,而是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描述性的语言或夸张的动作再现情感所产生和存在的情境,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情境中去,使学生灵魂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其中运用得体的导语是突破口,也是情感教育的第一步:教师精心设计课前导语,“能先声夺人”,创设美的意境,能唤起学生无限情趣,激起学生强烈的“乐知、乐学”的欲望,诱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
2.解读文本,融入情感
正确解读文本的关键是顺着文本所蕴含的情感路径,跟随作者的创作思路,深入挖掘与探究文奉所蕴藏的信息,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与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教学达到和谐共振的艺术境地。然而顺利解读文本并非易事,而是一个循序渐进、条分缕析的过程,即由初级的情感体验到情感共鸣。
在语文教学中,对一个文本的感知与解读,不能只着眼于某一个孤立的部分,而应从整体把握,把他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伴着呼吸气息的生命形式去感知去理解。托尔斯泰认为,“文学艺术是这样的一项人类的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也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了这些感情。”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学生能不能正确解读文本,能不能进入欣赏层面,关键在于能不能与文本的情感内容相通。因此,语文教学要注意对教学情境的营造,教师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可尝试让学生走出课堂,用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世间百态,进而找到作者情感的源头。也可利用多种方式创设情境,把情感寄寓于一定的情境中,达到情与景谐,使抽象的情感信息可闻、可视、可摸,从而奠定文本解读的情感基调,以此叩击学生的心扉,唤起相应的情绪。总之须让学生动情,并以一种纯净的心境去面对文本,进而沉入到文本所设定的情境之中,向与文本相应的情感转移,进入角色。
文本是语言的艺术,好的文本往往都以鲜明的色调和浓郁的芬芳铺就欣赏之路,或清雅明快,或曲折回环,或发弦外之音,或“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字一句都需要反复咀嚼,深入品位,才能体会到作者搦管为文的良苦用心。
3.把握主旨,升华情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富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所谓“入乎其内”,就是要设身处地地感受和体验,否则欣赏活动就难以深入。但是,在深入体验作品情感的同时,还须对之具有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判断、评价,以使情感体验得到理性的引导和控制,就是“出乎其外”。因此,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将感受、体验和理解、评价结合起来,认识到情寓于理中,从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象喜亦喜,象忧亦忧”,使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从而摒弃消极颓废的情感,吸收积极健康的情感,获得哲理的享受。
总之,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字词句的分析与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而是力求通过教学活动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与熏陶,为国家与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因此,希望广大语文教师意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不断提高文化素质与道德、情感修养,在语文教学中把教材中所蕴含的真善美,通过真挚热烈的情感与高超的教学艺术向学生展示出来,使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一、提问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
1.激活课堂氛围,引起学生兴趣
如果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就很容易因其他事物转移注意力或心不在焉,使课堂的教学效果下降。但如果能适时地加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就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并激活课堂氛围。课堂提问可以使学生在好奇心与紧张感的支配下,很快地把心理活动定向和集中到某个特定的概念和观念上,从而引发认知的需要与学习的兴趣,并且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2.回忆教学重难点,反馈教学信息,巩固学习成果
通过提问,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回忆已学知识点,掌握教学方法。课堂提问不仅引起学生的掌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而且通过提问与回答,教师能及时吸收与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或巩固知识,或弥补矫正。这样,师生之间可形成信息双向交流,达到教学相长。
3.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与驾驭语言的能力
激发健康高尚的社会主义情感。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灵活的实现师生互动,传授知识与为人处事的道理,更能提高学生的觉悟,完善学生的人格。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既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也是学生兴趣的原动力。
4.情感教育所坚持的原则
1).是“以情动情”原则。初中语文教科书所选编的文章大多蕴含深厚的情感因素,可以深入挖掘并将其再现,这样学生就能较轻松地感受到文本中所蕴藏的情感与所说明的主体。
2).是“趣味引情”原则。据一份调查显示,通过对1000多位中学生的词查,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学生最喜欢的文章多是趣味性强的文章,趣味是唤起学生情感的有效方式。教材并不都具有趣味性,那就需要教学的趣味性来弥补教材的缺陷。事实上,趣味性强的教学更能让学生喜欢,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常常来自教师幽默风趣的言语。
3).是“审美共振”原则。情感的涤荡是伴随着审美感受的,所以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审美过程。“情感作为人类所特有的生理与心理机制的控制操作过程,是一种高级的情绪,是一种审美的动力,正是靠着情感这股凝聚力,审美主体(学生)与客体(教材)才会产生契合的‘共振’效应,产生不可估量的能动作用。”正由于情感与审美心理的密切联系,学生的生命体验便具备了审美性的特征,建立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的教学,则突出强调审美价值的再现。
二、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体实施
1.注重导语,引入情感
特级教师魏书生曾说“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启迪,催人奋进。”这必然要求我们改变平铺直入、直奔主题的教学理念与方式,而是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描述性的语言或夸张的动作再现情感所产生和存在的情境,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情境中去,使学生灵魂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其中运用得体的导语是突破口,也是情感教育的第一步:教师精心设计课前导语,“能先声夺人”,创设美的意境,能唤起学生无限情趣,激起学生强烈的“乐知、乐学”的欲望,诱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
2.解读文本,融入情感
正确解读文本的关键是顺着文本所蕴含的情感路径,跟随作者的创作思路,深入挖掘与探究文奉所蕴藏的信息,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与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教学达到和谐共振的艺术境地。然而顺利解读文本并非易事,而是一个循序渐进、条分缕析的过程,即由初级的情感体验到情感共鸣。
在语文教学中,对一个文本的感知与解读,不能只着眼于某一个孤立的部分,而应从整体把握,把他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伴着呼吸气息的生命形式去感知去理解。托尔斯泰认为,“文学艺术是这样的一项人类的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也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了这些感情。”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学生能不能正确解读文本,能不能进入欣赏层面,关键在于能不能与文本的情感内容相通。因此,语文教学要注意对教学情境的营造,教师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可尝试让学生走出课堂,用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世间百态,进而找到作者情感的源头。也可利用多种方式创设情境,把情感寄寓于一定的情境中,达到情与景谐,使抽象的情感信息可闻、可视、可摸,从而奠定文本解读的情感基调,以此叩击学生的心扉,唤起相应的情绪。总之须让学生动情,并以一种纯净的心境去面对文本,进而沉入到文本所设定的情境之中,向与文本相应的情感转移,进入角色。
文本是语言的艺术,好的文本往往都以鲜明的色调和浓郁的芬芳铺就欣赏之路,或清雅明快,或曲折回环,或发弦外之音,或“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字一句都需要反复咀嚼,深入品位,才能体会到作者搦管为文的良苦用心。
3.把握主旨,升华情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富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所谓“入乎其内”,就是要设身处地地感受和体验,否则欣赏活动就难以深入。但是,在深入体验作品情感的同时,还须对之具有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判断、评价,以使情感体验得到理性的引导和控制,就是“出乎其外”。因此,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将感受、体验和理解、评价结合起来,认识到情寓于理中,从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象喜亦喜,象忧亦忧”,使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从而摒弃消极颓废的情感,吸收积极健康的情感,获得哲理的享受。
总之,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字词句的分析与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而是力求通过教学活动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与熏陶,为国家与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因此,希望广大语文教师意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不断提高文化素质与道德、情感修养,在语文教学中把教材中所蕴含的真善美,通过真挚热烈的情感与高超的教学艺术向学生展示出来,使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成为国家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