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雪莱 世界科幻小说之母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tangdao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熟悉“雪莱”的名字,通常是指珀西-比希-雪莱,因为他是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而他的夫人玛丽·雪莱,人们却不熟悉。事实上是她通过编纂《雪莱诗集》,成就了雪莱之名,而她自己则创作了世界文学史上第—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又译为《科学怪人》),从此科幻小说登上文学舞台,她也成为“世界科幻小说之母”。
  童年的坎坷经历
  1797年8月30日,玛丽·雪莱出生于伦敦的波勒根村。她的父亲是小有名气的政治哲学家威廉·戈德温,宣扬无神论和无政府主义。母亲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是教育家兼作家,著名的女权主义者。玛丽的母亲在嫁给戈德温时,带着她与前夫所生的女儿芬尼。不幸的是,在玛丽出生11天后,母亲就因产褥热去世了。4年后,戈德温娶了一个寡妇,她便成为玛丽的继母。有记载说,这个继母性情急躁,爱争吵,又带过来两个孩子,1803年夫妇俩叉生了一个孩子。在这样一个关系复杂、充满矛盾的大家庭中,幼小的玛丽变得十分孤独,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疏离感。戈德温曾开办过一家出版社,售卖儿童读物以及文具、地图、玩具等。由于生意不景气,戈德温用借贷还贷的方式来经营,致使自己债台高筑,终于在1809年不得不停业,并因负债累累被关进监狱。虽然经过朋友帮助,戈德温最终被释放,但这一段风波也成为玛丽童年的一个阴影。
  也许是家里贫穷,玛丽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但戈德温以自己的方式让玛丽受到了良好教育,使她具有极高的文艺素质和个人禀赋。除了亲自教授她各学科的知识外,戈德温还时常带她外出,让她接触社会和自然。更可贵的是,戈德温鼓励玛丽通过写信来练习写作。童年时代的玛丽最喜欢写故事,尤其喜欢做白日梦,任自己的想象自由驰骋。
  然而,由于继母容不下她,玛丽常常感到孤单,找不到家庭的归属感。1812-1813年,玛丽不得不到父亲在苏格兰的朋友威廉·巴克斯特家住了一段时间。在巴克斯特家,玛丽与他的四个女儿结为好友,并且继续写作。1831年,在《弗兰肯斯坦》引言中,玛丽回忆在巴克斯特家的生活:“我当时写作—总是在最寻常的地7}一在属于我们房子的树荫下,或在附近荒凉无树的山上。那时我真诚地创作,嗅着新鲜的空气,作品在我的脑海中诞生、成长。”
  成为雪莱的情人
  豆蔻年华,年轻的诗人珀西·雪莱闯入了玛丽的生活。雪莱出生在英国的贵族之家,从小接受精英教育,12岁进入伊顿公学,18岁进入牛津大学。不过这位叛逆青年进大学还不到一年就被开除了。雪莱的父亲要求他公开向学校认错,他拒绝了,因此被逐出家门,也断绝了他的经济来源。在妹妹的帮助下,雪莱过了一段独居生活。随后,他认识了妹妹的同学哈莉特,并很快与其私奔结婚。
  那么,玛丽是怎么与雪莱邂逅的呢?一种说法是,1814年春,作為戈德温的崇拜者和追随者,雪莱偕夫人登门造访时遇见了玛丽。另一种说法认为,1812年11月,雪莱携夫人应戈德温之邀在家中进餐时,玛丽第一次见到雪莱。还有一种说法更浪漫.1813年,当雪莱在伦敦大街上徘徊,被一个少女长长的金发所吸引,一直跟着走进她家门,而那个金发姑娘就是玛丽。
  从画像来看,玛丽的确有一头金栗色的迷人秀发,一双淡褐色的明眸,鼻子挺而直,身材纤细修长。邂逅后,雪莱被玛丽的容貌和风采所折服,而雪莱的才华横溢也让玛丽心动,两人开始在教堂或玛丽母亲的墓地秘密约会,并很快坠入爱河。生性浪漫多情的雪莱在定期与玛丽见面的同时,开始疏远怀孕的妻子哈莉特。
  1814年7月28日,雪莱与玛丽不顾众人反对,私奔离开了英国,先后到法国、瑞士、德国、荷兰等欧洲国家游历。奇怪的是,这次陪伴他们私奔的,还有玛丽异父异母的继妹克莱尔。据说克莱尔也暗恋雪莱,在欧洲旅行期间,克莱尔经常无缘无故发“羊癫风”,引诱雪莱来安抚她。旅途中,玛丽一直在写作,对此雪莱特别支持她。“从一开始,他就想让我证明我继承了父母的才华,并且能够凭借自己的作品在文学界立足。”玛丽日后这样回忆道。然而,外面的世界并不像三个年轻人想象的那么精彩,在颠沛流离了6周后,玛丽开始思念父亲,雪莱则担心妻子哈莉特的身体,当然他们也用完了盘缠。于是在1814年9月,他们不得不狼狈地回到伦敦。对玛丽一向开明的戈德温这次却和雪莱的顽固父亲一样,无论如何也不能原谅他们的私奔,两年里没跟玛丽讲过话,还把她的行为称为“犯罪”。接下来的一年,他们遭到社会和家人的排斥,过着窘迫的生活。当时玛丽已经怀孕,而雪莱要躲避债主的纠缠,不能陪在她身边。正在山穷水尽之时,雪莱的祖父逝世了,雪莱因此得到了一大笔现款。雪莱用这笔钱还清了债务,经济状况有所好转,生活也进入相对平静的阶段。1815年2月,玛丽早产生下第一个女儿,但一个月后孩子就夭折了;次年,玛丽生下了一个男孩儿,尽管父亲仍然不肯原谅她,她还是给孩子取名为威廉。
  《弗兰肯斯坦》的诞生
  1816年5月,玛丽和雪莱带着儿子和妹妹克莱尔来到日内瓦旅居,他们打算与挚友、著名诗人拜伦一起度过美好的夏天,来相聚的还有拜伦的私人医师波里多利。日内瓦湖畔有拜伦的别墅。在风光旖旎的环境里,他们白天一起散步、爬山、划船,夜晚一起相聚交谈,或分别写作。当时克莱尔已经把目标从雪莱转移到了拜伦,迅速与其坠入爱河,还怀上了拜伦的孩子。
  这一年,印度尼西亚的火山爆发,导致世界范围内的大量降雨,玛丽在1831年回忆道:“接二连三的雨把我们整日困在房间里。”一个雨夜,为了打发时间,大家围坐在炉火旁,以手头几本日耳曼鬼怪故事书,谈论吸血鬼、超自然的鬼陉,来消遣自娱。拜伦忽然提议,在座每个人各写一个鬼怪故事。开始动笔时,玛丽本来只打算写一个小故事,但在雪莱的鼓励下,玛丽发挥大胆的想象,拓展了这个故事,越写越长,竟成了长篇小说。1817年春天,当玛丽离开瑞士时,手稿已经写完。于是《弗兰肯斯坦》诞生了,这是文学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说。一年以后的1818年3月,《弗兰肯斯坦》以匿名形式出版,立即引起轰动,成为畅销书。1973年,英国科幻作家兼学者布莱恩·奥尔迪思在科幻史著作《亿万年大狂欢》中,把科幻文学诞生的标志性事件追溯到《弗兰肯斯坦》的出版。这一见解得到了世界诸多科幻理论研究者和科幻迷的认可,玛丽也因此被誉为“科幻小说之母”。
  邢大军据《世界文化》整理
其他文献
“音乐是有力量的,”齐豫说,“它不仅是茶余饭后的娱乐,更是可以影响他人的一种精神力量。”在听者的耳中,齐豫的声音让人想起海边捡回的贝壳,藏着大海的倾诉和海风的清冷。正如她所唱的那首《橄榄树》,世事茫茫,人生碌碌,却总是对远方充满向往。  作家三毛的词、音乐家李泰祥的曲以及齐豫的演唱,是经典歌曲的顶配了。三毛的文字代表着流浪与远方,“她的文字给我很大的启发,那种乐观、洒脱与坚持让人触动”,作为三毛的
期刊
你知道的夫妻间表达爱的方式有哪些?一起看焰火?—起共进烛光晚餐?一起游世界?而这些对于他们来说,都弱爆了!他们表达爱的方式竟然是摔跤、一起抓坏人。  “摔”出来的爱情  今年26岁的司家艋,出生在安徽省蚌埠市。因父亲是一名柔道教练,他的童年是在垫子上度过的。他学的是摔跤,曾获得过全国青年锦标赛的第四名。  2009年,他考入了上海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和来自江苏淮安的卜子贻成了同班同学,又被分在同
期刊
[编辑推荐理由]  清晨的北京师范大学校园焕发着蓬勃朝气。在国际写作中心的大厅,莫言从茶水间走出来,手里提着一把玻璃茶壶,看见提前到达的记者,他微笑着打了招呼:“你们先坐,我还有一小时的写作,我们九点准时开始。”然后走进办公室,轻轻关上了门。没有踌躇满志的神情,没有前呼后拥的排场,莫言的脸上始终带着宠辱不惊的淡然。这种平静甚至让人一瞬间忘记了他的光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从19
期刊
崔庆涛,2000年12月出生,家住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者海镇。她的父母都是农民,他还有一弟一妹。今年高考,他考了669分,结果被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录取了。  少年当家,为弟妹撑起一片天  崔庆涛的父亲崔茂荣是个连小学都没上过的农民,小涛出生时,他曾对妻子说:“这个孩子,以后说什么也要让他读书!”小涛1岁多时,又有了弟弟,家境更加艰难了。2003年3月,崔茂荣夫妇就将两个儿子交给老人照看,双双外出打工
期刊
有个梦,我反反复复做过很多年。我不喜欢那个梦的结局,后来有很多次,真的是在梦里,我就已经要去改变它的结局了。我是那样的努力,但努力的结果却是:立刻、马上,不是被闹钟吵醒了,就是被尿憋醒了。接下来,就算还能睡着,还能再做梦,也都不再是那个梦了。  而且,我可以以我的生命起誓:我的梦很多都是彩色的——如果不是有太多的梦,一觉醒来,就忘得一干二净了,那我甚至可以说,我的梦都是彩色的。那些色彩,绝对要比我
期刊
滑雪運动不是我国的强项,但自由式滑雪世锦赛的一项纪录却是由中国人保持的,且至今没有被打破。她从11岁起,就在室外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雪地上进行训练,一练就是10年。10年的辛苦训练使她收获到成功的硕果。她蝉联三届世锦赛冠军,是国际雪联自由式滑雪世锦赛空中技巧项目唯一三连冠。她参加了四届冬奥会,两次摘得银牌。她就是被誉为“雪上飞人”的李妮娜。近日,她做客北京电视台栏目,述说改革开放40年成就。她说,“
期刊
说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女神,人们的脑海里浮现出的是林青霞、赵雅芝,抑或是张敏、李若彤……这些干娇百媚的形象让你将“美”解读到极致。可是你们知道吗,当年有一个美貌不逊于以上任何一位的美人,因为爱情有了与其他女神们截然不同的道路,也让她的名字与一个传奇人物永远地联系在了一起。她就是李敖的前妻——胡因梦。胡因梦,本氏瓜尔佳,满族。1953年出生于台湾,著名电影明星、作家、翻译家。  上世纪70年代的台湾
期刊
不经意间打开尘封的记忆,整理记忆的历史碎片,有五个姐姐,五朵金花合影的照片赫然入目。那时候还没有数码相机,都是用胶卷拍下的,所以当时的照片依然很好保留着。青春似流水,光阴带走那段故事,却带不走美好的回忆,往事在脑海里渐渐地清晰起来。  时光应该穿越到1995年大年初二,出嫁的姐姐们都携夫带子回来给母亲拜年,其余时间大家都难得聚在一起,难得聚的那么齐,一时大人说孩子闹、鸡飞狗叫,热闹非凡,把我们家的
期刊
林纾(1852 -1924),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伶福州市)人。是清末民初著名文学家、翻译家。他是光绪举人,博学强记,诗、文、画俱佳,有“狂生”之名。  值得一提的是,林纾并不懂外语。他翻译的《茶花女遗事》和其他一些西洋小说,都是请懂外语的人把大概意思讲给他,然后,他再用一笔漂亮的桐城古文写出来。  1919年,这位老先生根据自己做的一个梦,写了篇名叫《妖梦》的小说,当然是用文言文
期刊
我从小喜欢音乐和电影,1972年和同学一起创办文工团演出样板戏,1982年开始自学摄影,1987年参加电影《黑楼孤魂》拍摄,开始多机位拍摄技术探索。1994年到英国伦敦访问电影《魂断蓝桥》,叉名《渭铁泸桥》故事发生地,感受电影的魅力。多年前,我还应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节目组邀请,参加了当年春节新春总决赛华侨专场节目录制活动。星光大道节目组还招待我们参观了故宫,还专程去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此后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