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本低年级童话类课文的范读技巧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ol1234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范读,即教师示范性的朗读。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因不具有朗读技巧,很难在朗读中形成语感,积累语言。因此,低年级学生很需要教师的范读作为指导。童话作为低年级教材选编最多的一类课文,教师怎样才能通过范读给学生恰当的引导,以逐渐提升他们的朗读水平呢?
  一、眼中有生,读出对象感
  对象感即朗读时要明白自己朗读的对象是谁,并能够下意识地感受到他们的存在。在低年级童话教学中,教师要明白自己面对的对象是低龄儿童,因此就要用低龄儿童能够接受的语速来范读,尽量用儿童喜欢的语调,读得亲切自然一些,这样才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树和喜鹊》是统编本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故事,教师范读的对象是一年级学生。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以及年龄特征,教师在范读的时候,首先,语速不宜过慢,语速过慢容易使学生丧失倾听故事的欲望;语速也不宜过快,语速过快会让学生听起来很吃力。其次,教师范读时的语调以及情绪也要随着童话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一开始,教师在范读“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的时候语速要放慢,语气要低沉一些,之后在范读“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的时候,语速宜轻快,情绪要饱满,要读出开心的样子。
  这样的范读,语速快慢适当,语调高低交錯,情绪跌宕起伏,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心中时刻装着学生,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有助于学生仿读以及朗读水平的提升。
  二、紧扣体裁,读出文体感
  不同文体的文章有不同的特点,在朗读时所采取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在范读诗歌时主要应突出节奏韵律,在范读说明文、议论文等文章时则无须注入过多情感,只要语气沉稳,重音坚实,把内容读清楚即可。因而,在童话类文本的范读中,教师就要从文体特征出发,读出童心,读出文体感。
  《小蝌蚪找妈妈》是统编本二年级上册的一篇童话故事,教师在范读的时候应从童话的文体特征出发,读出童话的味道。比如,在范读小蝌蚪看到鲤鱼阿姨就连忙迎上去时,要读出小蝌蚪有礼貌的语气;在范读到小蝌蚪终于找到妈妈时,要以儿童的口吻读出小蝌蚪急切的口吻。如此教学,不仅可以体现出童话文体的特征,还真正基于童心,与童话中的人物共欢乐。
  在童话类文本的范读时,教师只有基于童心,让学生感到快乐,基于童言,符合学生心理需要,才能真正激发学生主动朗读的兴趣,提升朗读教学水平。
  三、把握语言,读出角色感
  人物语言是显示人物性格的重要途径。在童话类课文中,一般会涉及多个人物形象,每个人物形象都会有自己的语言。在范读时,教师就要抓住人物的特征,沉入角色,根据文本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把人物说话的语气读出来。
  《棉花姑娘》是统编本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故事,主要人物有棉花姑娘、燕子、啄木鸟、青蛙、七星瓢虫等。教师在范读这些人物的语言时,如果用一种语气、语调的话,学生就会缺少新鲜感与好奇感。因此,教师在范读时,要从生活经验出发。在读燕子的语言时,可以以姐姐的口吻来读,声音尽量轻柔一些;在读啄木鸟的语言时,表情要显得严肃一些,声音稍粗,语气认真;在读青蛙的语言时,可以把青蛙设定为哥哥的角色,声音清脆,要把哥哥耿直热情的语气读出来。这样的范读才更容易被学生喜欢与接受。
  教师范读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朗读的范例,以使学生在朗读的时候有据可依。因此,在童话故事的范读上,教师就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角色意识的渗透,以使学生能够爱上童话阅读。
  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范读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以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教师的范读不能代替学生的朗读实践,只有鼓励学生多读、多体验,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宝安区下十围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一提起习作,很多学生就头疼,他们不愿写,也不会写,所以就有了一种怪现象的蔓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都不一样,但写出来的习作往往大同小异。原来在学生中背作文、抄作文书很是流行。他们每人手中至少有两三本作文书,习作题目一出,他们就忽拉拉翻开大抄小抄一遍,写出来的习作只不过改头换面罢了。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进入一个具有新奇感、神秘感的世界,不对习作产生畏惧心理,使他们乐写、愿写、会写呢?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和自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学生的听、说、读、写要由必要的语文知识来支撑,离开了语文知识,语文素养的形成也就成了空中楼阁。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往往过于强调语文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脱离语言环境的实际机械地记忆、操练,结果不仅肢解了课文,也使
基于“STEM”视角,以整合为核心,引导学生跨界阅读,需要大视野、大情境、大课程。借助跨学科透视、跨领域体验和跨技术整合,给予学生跨界阅读空间,让跨界阅读成为一种高阶阅读。跨界不是简单的叠加、混合,而是深度融合。“STEM”视角下的跨界阅读,能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在“互联网 ”背景下,学科边界正在模糊、消弭,科学与人文从二元对峙逐渐走向融合,“STEM”教育就诞生在“互联网 ”背景下。所谓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引领学生以“读”促“评”,让学生读有所获、评有所得。  一、引领学生自读促自评  自读促自评,通常在每篇课文新授前的预习时间内进行。自读促自评着眼于培养学生读的兴趣、评的情趣,变教师的“要我读、要我评”为学生的“我要读、我要评”。  自读是学生预习课文的起点,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石。常用的自读方法有:默读、轻
学者吴广岭在研究语文教学时提出,课程改革的所有问题最终都会聚集在一个地方,那就是课堂。课堂上主要发生的问题是教材和教法的问题,也就是说,教师不管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都要体现出对教材的理解。教师首先要学会细读文本的内容,然后还要指导学生展开文本细读,体会文本的深意。我在教学中就将重点放在了指导学生掌握文本细读方面,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对文本展开细读,尝试发展解读能力。  一、字斟句酌,潜心涵泳  在
找准教学视角是高效教学的保证。对散文来说,领悟文本意境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统编本五年级上册《月迹》这篇散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文本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从“观月迹、品心迹、悟意境”等方面进行教学,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促进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  散文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在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把散文教学与记叙文教学等同的现象,不能真正凸显散文的教学价值。那么,散文教学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教师应从哪些方面
在古诗词教学中,充分挖掘诗词中蕴含的民俗文化元素,把它与古诗词教学结合起来,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元日》《清明》作为同一单元的两首古诗,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教师可以以比较阅读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亲近民俗文化,使我国民俗文化不断得到继承与发展,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元日》《清明》是统编本三年级下册的两首古诗。在这两首古诗中,元日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也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这是美国教育家吉姆·崔利斯撰写的《朗读手册》封面中的话,用最朴实的语言揭示了一个最简单的规律——亲子阅读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兴趣最切实可行的方法。统编本教材《语文园地》中新设的“和大人一起读”栏目,倡导学生在大人的陪伴下进行无压力阅读,意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推进亲子共读。我们
翻看学生的习作本、日记本,确实有不少习作有令人眼前一亮之感,但更多的是落于俗套的平平之作。有的材料失真,胡编乱造;有的内容雷同,模仿痕迹过重;有的老套重复,缺乏新意……其原因众多,但教师对学生的习作指导失当是主要原因之一。如若教师对学生的选材进行有的放矢的引导,就能为学生的习作打开一扇窗,提升习作表达的空间。  一、“设置陷阱”,在猜测印证中体悟选材的真实性  对于习作教学,课标一直都强调要鼓励学
《珍珠鸟》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篇描写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状物散文。课文以细腻亲切的语言描写了“我”为珍珠鸟创造了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它由怕人到能与“我”和睦相处,说明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也是一篇有许多名师大家上过的经典课文。针对文本特色,结合单元重点和学情,我在本课的教学中进行板块教学,抓住“聚焦、迁移、積累”,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重视课文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正确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