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20世纪30年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发表激发起了研究马克思的热潮。不少学者认为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思想的转变,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就是阿尔都塞和广松涉,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马克思在《形态》时期发生了思想断裂。
关键词 卡尔·马克思 认识论断裂 异化超越论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11-371-02
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两个马克思”之争,掀起了研究马克思的热潮。各学者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存在着两个(或多个)马克思的事实,也有人把存在着不同的马克思这一看法当作是错误的观点来批评。在各种争论的声音中,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说以及广松涉的“异化超越论”备受人们的关注,因而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
一、卡尔·马克思问题
“卡尔·马克思问题”最早是由日本学者内田义彦提出来的。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强调的是利他主义的道德哲学,其晚年著作《国富论》中,强调的却是利己主义的经济学,这就呈现出思想上的断裂。西方学术界把这种思想上的断裂称作“斯密问题”。内田就模仿了“斯密问题”,提出了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也存在着一次思想转变,马克思的思想也可以分成早期和晚期。这就是“卡尔·马克思问题”。
这一思想转变,备受阿尔都塞和广松涉的关注,从《形态》开始,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由“意识形态”转向了“科学时期”;广松涉认为马克思“从异化论逻辑转向物象化逻辑”。两种假说尽管视角不尽相同,但都为我们找到了认识“卡尔·马克思问题”的关键,为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视野。
二、阿尔都塞及其“认识论断裂”
(一)“断裂说”提出的现实和理论背景
阿尔都塞的“断裂说”的提出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二战结束后,苏联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核心,在社会主义运动内部它实行不平等的强权政治,而后出现了斯大林教条主义的政治意识形态就是一切的局面,哲学家们把一切哲学政治化。阿尔都塞针对这种情况就说:“我们当时所有的哲学家,在这条专横路线统治下,只能或者人云亦云……绝没有其他选择的余地”。1956年苏共“二十大”批判了斯大林的错误,又给人民的思想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对斯大林的批判逐步把人们的思想引向了人道主义,当这种人本主义被严重泛化的同时资产阶级学者利用青年马克思来攻击马克思主义,在这种情况下,阿尔都塞大呼保卫马克思。他着重批判在这一时期凸现出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学思潮,提出马克思思想史上存在认识论的断裂,并系统地阐发了他的认识论的“断裂说”。
(二)阿尔都塞“断裂说”的基本内容
“认识论断裂”这个概念来自于阿尔都塞的老师巴什拉。巴什拉曾说:“即使在某一个别的问题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我们也不能掩盖那些真实的决裂和突然的变化。这足以推翻所谓认知发展是连续的观点。”这一过程就是“认识论的断裂”。阿尔都塞借助巴什拉的“认识的断裂”指出: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存在着一个“认识论断裂”,而这个断裂的位置就是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过的、用于批判他过去的哲学(意识形态)信仰的那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总共只有几段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这个断裂的前岸。”。
阿尔都塞认为在这两个阶段中,马克思均处于青年时期的人本主义阶段;第三阶段在1845年之后,“马克思同一切把历史和政治归结为人的本质的理论彻底决裂”。在这个阶段,马克思在认识论上与以前的人本主义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决裂。而且马克思彻底批判了任何哲学人道主义的理论。阿尔都塞认为,正是实现了这种“认识论上的断裂”,马克思的思想才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三、广松涉及其“异化超越论”
(一)广松涉物象化理论的思想渊源
广松涉早在上大学之前的1951年,就受黑格尔影响,写出了14本“逻辑学笔记”,并使用“关系逻辑学”来命名,这是他首次形成关系主义的想法。在广松涉看来,“物象化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及其以后的著作中扬弃《手稿》中与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及唯心史观的“异化论”所形成的与唯物史观相对应的理论。按照广松涉在《存在与意义》第一卷“序言”中的说法,他在“黑格尔、马克思的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带来的理论导向”之影响下,形成自己的哲学世界观。他说“有意思的是,我是在黑格尔特有的实体主义中,发现了一种关系主义的机制;而在屡屡被实体主义所诠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却聚焦于关系主义;在常常被实体主义所修改解说的现代物理学中,从而觉知了关系主义的趋向。”广松涉把从马克思后来的著作中读出的他们反对实体主义、反对机械的反映论的关系主义和构成主义的认识论与历史观,都归结到“物象化论”和“关系存在论”的“事的世界观”之中。
(二)广松涉“异化超越论”的基本内容
所谓“异化超越论”就是指成熟时期的马克思超越了早期的异化论。广松涉认为,在《手稿》中,马克思坚持的还是以“主体—客体”逻辑结构为前提的“自我异化论”,而到了《形态》,经过对黑格尔左派以及“真正社会主义”的批判,马克思转向了物象化论。他说:“在《形态》中,自我异化的逻辑本身遭到了批判(自我批判),过去马克思曾在《手稿》中主张的命题被彻底抛弃,取代异化论而登场的是物象化论的逻辑。”“我们可以用‘从异化论逻辑到物象化论逻辑’这一说法来概括‘早期马克思’到‘晚期马克思’在世界观上的飞跃。”从广松涉的论述来看,马克思对异化论的超越是在《形态》中完成的。广松涉对这一过程的论证有很多,学者韩立新为我们介绍了广松涉从《形态》中找出的一个最主要的论据是《费尔巴哈》章中的一段话(以下简称“哲学家们”)。
四、针对两种假说的比较分析
无论是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还是广松涉的“异化超越论”,对于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来说意义是重大的。两种假说虽然不尽相同,但也有着相关联的地方,以下就针对这两种假说进行比较分析:
(一)阿尔都塞的马克思思想的“分水岭”与广松涉的“从异化论逻辑到物象化论逻辑”
阿尔都塞十分推崇巴什拉的“认识的断裂”,他说:“已被公认的科学总是已经从它的史前时期中脱胎而出,并且把史前时期作为谬误而摒弃的同时,继续不断地从史前时期中脱胎而出;这种脱胎方式就是巴什拉所说的‘认识论断裂’”。并指出任何一门学说的发展,都有存在从意识形态到科学的“认识论断裂”问题,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和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亦是如此。阿尔都塞认为在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和成年马克思的思想之间,存在着一个“认识论断裂”:1845年以前为“前期”;1845年以后为“后期”。广松涉则坚持的是,在《手稿》中马克思坚持的还是以“主体—客体”逻辑结构为前提的“自我异化论”,而到了《形态》,马克思转向了物象化论。因此,他认为如果以《形态》为界把马克思分为两个时期的话,“可以用‘从异化论逻辑到物象化论逻辑’这一说法来概括‘早期马克思’到‘晚期马克思’在世界观上的飞跃。”
分析这两种假说,我们不难看出,虽然阿尔都塞和广松涉都看到了青年马克思和成年马克思存在不同之处,但是得出的结论却不尽相同。阿尔都塞是认为马克思思想存在着“分水岭”把马克思的思想演化过程分为两个大的阶段:“意识形态阶段(1845年前)和科学阶段(1845年后)”。他还认为在马克思的概念体系和马克思前的概念体系之间,不存在继承的关系。广松涉对马克思思想的变换则作了一种非常独特的阐释,即将马克思从《手稿》到《形态》、《资本论》中的异化理论的变化,理解为一种从异化理论向物象化论的飞跃。广松涉也赞成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确实存在重大转折。他承认在《手稿》与《形态》之间,存在不少共同的基本命题,可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发现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问题研究的结构及构想的结构本身是否存在转换”这样一个更深的思考点。较之广松涉的结论,阿尔都塞的“断裂说”似乎要激进得多,他更多的是接受了现代西方哲学流行的对意识形态持根本否定的观点,认为它毫无认识价值,“断裂”无疑表明了否认了前述理论的全部价值。
关键词 卡尔·马克思 认识论断裂 异化超越论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11-371-02
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两个马克思”之争,掀起了研究马克思的热潮。各学者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存在着两个(或多个)马克思的事实,也有人把存在着不同的马克思这一看法当作是错误的观点来批评。在各种争论的声音中,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说以及广松涉的“异化超越论”备受人们的关注,因而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
一、卡尔·马克思问题
“卡尔·马克思问题”最早是由日本学者内田义彦提出来的。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强调的是利他主义的道德哲学,其晚年著作《国富论》中,强调的却是利己主义的经济学,这就呈现出思想上的断裂。西方学术界把这种思想上的断裂称作“斯密问题”。内田就模仿了“斯密问题”,提出了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也存在着一次思想转变,马克思的思想也可以分成早期和晚期。这就是“卡尔·马克思问题”。
这一思想转变,备受阿尔都塞和广松涉的关注,从《形态》开始,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由“意识形态”转向了“科学时期”;广松涉认为马克思“从异化论逻辑转向物象化逻辑”。两种假说尽管视角不尽相同,但都为我们找到了认识“卡尔·马克思问题”的关键,为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视野。
二、阿尔都塞及其“认识论断裂”
(一)“断裂说”提出的现实和理论背景
阿尔都塞的“断裂说”的提出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二战结束后,苏联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核心,在社会主义运动内部它实行不平等的强权政治,而后出现了斯大林教条主义的政治意识形态就是一切的局面,哲学家们把一切哲学政治化。阿尔都塞针对这种情况就说:“我们当时所有的哲学家,在这条专横路线统治下,只能或者人云亦云……绝没有其他选择的余地”。1956年苏共“二十大”批判了斯大林的错误,又给人民的思想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对斯大林的批判逐步把人们的思想引向了人道主义,当这种人本主义被严重泛化的同时资产阶级学者利用青年马克思来攻击马克思主义,在这种情况下,阿尔都塞大呼保卫马克思。他着重批判在这一时期凸现出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学思潮,提出马克思思想史上存在认识论的断裂,并系统地阐发了他的认识论的“断裂说”。
(二)阿尔都塞“断裂说”的基本内容
“认识论断裂”这个概念来自于阿尔都塞的老师巴什拉。巴什拉曾说:“即使在某一个别的问题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我们也不能掩盖那些真实的决裂和突然的变化。这足以推翻所谓认知发展是连续的观点。”这一过程就是“认识论的断裂”。阿尔都塞借助巴什拉的“认识的断裂”指出: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存在着一个“认识论断裂”,而这个断裂的位置就是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过的、用于批判他过去的哲学(意识形态)信仰的那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总共只有几段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这个断裂的前岸。”。
阿尔都塞认为在这两个阶段中,马克思均处于青年时期的人本主义阶段;第三阶段在1845年之后,“马克思同一切把历史和政治归结为人的本质的理论彻底决裂”。在这个阶段,马克思在认识论上与以前的人本主义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决裂。而且马克思彻底批判了任何哲学人道主义的理论。阿尔都塞认为,正是实现了这种“认识论上的断裂”,马克思的思想才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三、广松涉及其“异化超越论”
(一)广松涉物象化理论的思想渊源
广松涉早在上大学之前的1951年,就受黑格尔影响,写出了14本“逻辑学笔记”,并使用“关系逻辑学”来命名,这是他首次形成关系主义的想法。在广松涉看来,“物象化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及其以后的著作中扬弃《手稿》中与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及唯心史观的“异化论”所形成的与唯物史观相对应的理论。按照广松涉在《存在与意义》第一卷“序言”中的说法,他在“黑格尔、马克思的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带来的理论导向”之影响下,形成自己的哲学世界观。他说“有意思的是,我是在黑格尔特有的实体主义中,发现了一种关系主义的机制;而在屡屡被实体主义所诠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却聚焦于关系主义;在常常被实体主义所修改解说的现代物理学中,从而觉知了关系主义的趋向。”广松涉把从马克思后来的著作中读出的他们反对实体主义、反对机械的反映论的关系主义和构成主义的认识论与历史观,都归结到“物象化论”和“关系存在论”的“事的世界观”之中。
(二)广松涉“异化超越论”的基本内容
所谓“异化超越论”就是指成熟时期的马克思超越了早期的异化论。广松涉认为,在《手稿》中,马克思坚持的还是以“主体—客体”逻辑结构为前提的“自我异化论”,而到了《形态》,经过对黑格尔左派以及“真正社会主义”的批判,马克思转向了物象化论。他说:“在《形态》中,自我异化的逻辑本身遭到了批判(自我批判),过去马克思曾在《手稿》中主张的命题被彻底抛弃,取代异化论而登场的是物象化论的逻辑。”“我们可以用‘从异化论逻辑到物象化论逻辑’这一说法来概括‘早期马克思’到‘晚期马克思’在世界观上的飞跃。”从广松涉的论述来看,马克思对异化论的超越是在《形态》中完成的。广松涉对这一过程的论证有很多,学者韩立新为我们介绍了广松涉从《形态》中找出的一个最主要的论据是《费尔巴哈》章中的一段话(以下简称“哲学家们”)。
四、针对两种假说的比较分析
无论是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还是广松涉的“异化超越论”,对于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来说意义是重大的。两种假说虽然不尽相同,但也有着相关联的地方,以下就针对这两种假说进行比较分析:
(一)阿尔都塞的马克思思想的“分水岭”与广松涉的“从异化论逻辑到物象化论逻辑”
阿尔都塞十分推崇巴什拉的“认识的断裂”,他说:“已被公认的科学总是已经从它的史前时期中脱胎而出,并且把史前时期作为谬误而摒弃的同时,继续不断地从史前时期中脱胎而出;这种脱胎方式就是巴什拉所说的‘认识论断裂’”。并指出任何一门学说的发展,都有存在从意识形态到科学的“认识论断裂”问题,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和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亦是如此。阿尔都塞认为在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和成年马克思的思想之间,存在着一个“认识论断裂”:1845年以前为“前期”;1845年以后为“后期”。广松涉则坚持的是,在《手稿》中马克思坚持的还是以“主体—客体”逻辑结构为前提的“自我异化论”,而到了《形态》,马克思转向了物象化论。因此,他认为如果以《形态》为界把马克思分为两个时期的话,“可以用‘从异化论逻辑到物象化论逻辑’这一说法来概括‘早期马克思’到‘晚期马克思’在世界观上的飞跃。”
分析这两种假说,我们不难看出,虽然阿尔都塞和广松涉都看到了青年马克思和成年马克思存在不同之处,但是得出的结论却不尽相同。阿尔都塞是认为马克思思想存在着“分水岭”把马克思的思想演化过程分为两个大的阶段:“意识形态阶段(1845年前)和科学阶段(1845年后)”。他还认为在马克思的概念体系和马克思前的概念体系之间,不存在继承的关系。广松涉对马克思思想的变换则作了一种非常独特的阐释,即将马克思从《手稿》到《形态》、《资本论》中的异化理论的变化,理解为一种从异化理论向物象化论的飞跃。广松涉也赞成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确实存在重大转折。他承认在《手稿》与《形态》之间,存在不少共同的基本命题,可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发现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问题研究的结构及构想的结构本身是否存在转换”这样一个更深的思考点。较之广松涉的结论,阿尔都塞的“断裂说”似乎要激进得多,他更多的是接受了现代西方哲学流行的对意识形态持根本否定的观点,认为它毫无认识价值,“断裂”无疑表明了否认了前述理论的全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