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阅读教学;感知;感悟;熏陶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 著名教育专家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翻开《语文课程标准》,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中都非常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读,要贯穿于学习课文的整个过程。古人云:“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阅读教学则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激励他们智慧与潜能的发挥,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教师,要善于在阅读中激发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的能力。质疑,是读出一个高效精彩的阅读课堂的秘诀。
1 从矛盾处质疑
有的课文中有些内容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如果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发现与把握这些文本中的矛盾处,引导学生在这些矛盾处质疑,对帮助学生摸清文本中事情的前因后果。能激发学生阅读探究欲望,能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把课文理解得更深、更透,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讲读《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有这么一个句子: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学生细读这一段文字,并据此引导学生质疑:老奶奶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不是自相矛盾吗?这两个词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句子中各说明了什么?学生又细细品读文本后,领悟到“焦急”反映了老奶奶希望早些见到周总理灵车的心情,而“耐心”表示老奶奶一定要等到灵车的决心。这两个词流露出人们失去总理后的沉痛心情。
2 鼓励学生在阅读时从字、词、句中质疑
教师要引领学生仔细阅读,在值得思考、咀嚼的词句上反复朗读,提出疑问。在初读《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时,当教师初次板书课题后,请学生一次次地朗读课题,然后,问大家有没有产生疑。学生纷纷提出疑问:“鱼怎么能游到纸上呢?” 学生从一个“游”字质疑,开启了学生的思维,是智慧的流淌。
当学生阅读到“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这一句时,教师引导学生:读一读带有“游”字的词语。启发学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火眼精金:为什么这句话中出现的是“游鱼”,而不是金鱼呢?学生还有出乎意料的发现,发现整篇文章中,这是唯一一处说“游鱼”,这是为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在“游鱼”的下面画上一个小问号,不仅留下了思考的记忆,还记录下了一种质疑的方法──疑问从词中来。再如,学生阅读课文中最后一句: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引领学生反复阅读这句话后,再静下心来想一想:你心中有没有产生疑问呢?学生思考片刻,和大家分享道:他为什么说“先游到了他的心里”?又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诞生了,也让我们学习到了另一种质疑的方法──疑问从句中来。
3 读透文本,联系前后内容质疑
在初读文本的过程中,特别要重视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不仅要引领学生反复阅读,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将文本中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并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与空间,在朗读与思考中,有深度的、有价值的问题往往就会萌生出来。
如学生在反复读《夜莺之歌》一文后,发现作者在课文开头和结尾都写“他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河岸边削什么东西”学生提出疑问:“夜莺他在干什么?为什么总是在哪里?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前后内容去思考,是为了证明小夜莺是一个坚守岗位的人。
又如在阅读《自然之道》这篇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时,教师出示问题:①那天我们上岛时,看到了什么?②向导是怎么做的?
教师在讲读课文时,教师巧妙地将“我们”看到的内容與向导所说的内容课文内容进行两次整合。
第一次整合:
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学生的心中不禁出现了疑问──为什么在这最危急的时刻,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第二次整合:
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
学生的心中不禁又出现了疑问──为什么在这最危急的时刻,向导却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
由于教师将文本进行重新整合,这是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学生在反复阅读中思考,心中又产生了疑问,这样的疑问,是有价值的,他有助于引领学生深层次地阅读文本,读懂“自然之道”。同时,在这样的阅读中,学生也领悟到了质疑方法──将前后两个句子连在一起读,一边读一边思考,学生的心中自然会产生“为什么”,这个“为什么”必然是有深度的,是智慧的流淌。课堂上,教师富有智慧地教,学生饱含热情地学,这便实现了高质量地阅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只有积极培养学生学会质疑、善于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精彩高效,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现,让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
(作者简介:康小桃(1971-),女,本科,常德市桃源县文星小学,高级教师。)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 著名教育专家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翻开《语文课程标准》,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中都非常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读,要贯穿于学习课文的整个过程。古人云:“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阅读教学则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激励他们智慧与潜能的发挥,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教师,要善于在阅读中激发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的能力。质疑,是读出一个高效精彩的阅读课堂的秘诀。
1 从矛盾处质疑
有的课文中有些内容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如果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发现与把握这些文本中的矛盾处,引导学生在这些矛盾处质疑,对帮助学生摸清文本中事情的前因后果。能激发学生阅读探究欲望,能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把课文理解得更深、更透,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讲读《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有这么一个句子: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学生细读这一段文字,并据此引导学生质疑:老奶奶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不是自相矛盾吗?这两个词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句子中各说明了什么?学生又细细品读文本后,领悟到“焦急”反映了老奶奶希望早些见到周总理灵车的心情,而“耐心”表示老奶奶一定要等到灵车的决心。这两个词流露出人们失去总理后的沉痛心情。
2 鼓励学生在阅读时从字、词、句中质疑
教师要引领学生仔细阅读,在值得思考、咀嚼的词句上反复朗读,提出疑问。在初读《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时,当教师初次板书课题后,请学生一次次地朗读课题,然后,问大家有没有产生疑。学生纷纷提出疑问:“鱼怎么能游到纸上呢?” 学生从一个“游”字质疑,开启了学生的思维,是智慧的流淌。
当学生阅读到“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这一句时,教师引导学生:读一读带有“游”字的词语。启发学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火眼精金:为什么这句话中出现的是“游鱼”,而不是金鱼呢?学生还有出乎意料的发现,发现整篇文章中,这是唯一一处说“游鱼”,这是为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在“游鱼”的下面画上一个小问号,不仅留下了思考的记忆,还记录下了一种质疑的方法──疑问从词中来。再如,学生阅读课文中最后一句: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引领学生反复阅读这句话后,再静下心来想一想:你心中有没有产生疑问呢?学生思考片刻,和大家分享道:他为什么说“先游到了他的心里”?又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诞生了,也让我们学习到了另一种质疑的方法──疑问从句中来。
3 读透文本,联系前后内容质疑
在初读文本的过程中,特别要重视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不仅要引领学生反复阅读,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将文本中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并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与空间,在朗读与思考中,有深度的、有价值的问题往往就会萌生出来。
如学生在反复读《夜莺之歌》一文后,发现作者在课文开头和结尾都写“他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河岸边削什么东西”学生提出疑问:“夜莺他在干什么?为什么总是在哪里?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前后内容去思考,是为了证明小夜莺是一个坚守岗位的人。
又如在阅读《自然之道》这篇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时,教师出示问题:①那天我们上岛时,看到了什么?②向导是怎么做的?
教师在讲读课文时,教师巧妙地将“我们”看到的内容與向导所说的内容课文内容进行两次整合。
第一次整合:
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学生的心中不禁出现了疑问──为什么在这最危急的时刻,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第二次整合:
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
学生的心中不禁又出现了疑问──为什么在这最危急的时刻,向导却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
由于教师将文本进行重新整合,这是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学生在反复阅读中思考,心中又产生了疑问,这样的疑问,是有价值的,他有助于引领学生深层次地阅读文本,读懂“自然之道”。同时,在这样的阅读中,学生也领悟到了质疑方法──将前后两个句子连在一起读,一边读一边思考,学生的心中自然会产生“为什么”,这个“为什么”必然是有深度的,是智慧的流淌。课堂上,教师富有智慧地教,学生饱含热情地学,这便实现了高质量地阅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只有积极培养学生学会质疑、善于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精彩高效,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现,让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
(作者简介:康小桃(1971-),女,本科,常德市桃源县文星小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