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是自然灾害发生比较频繁的国家,对灾后人员的救治和灾后重建工作经验相当缺乏,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灾后心理救助体系不完善、专业心理救助队伍不完善、缺乏学术研究、没有充分发挥非盈利组织的作用、对民众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够等,本文相应的提出了解决的策略。
【关键词】灾害;心理健康;心理救助
一、我国灾后心理救助现状
灾后的各项重建工作中,心理援助成为最困难的重建。我国灾难心理服务工作起步较晚,虽然我国对于灾难心理的研究已有开展,但工作不系统,还比较零散。目前,在灾难方面的心理学研究很少,仅有对唐山大地震后幸存者的心理状况等少量研究。汶川地震凸显了我国对于灾难、危机的心理学研究与国际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我国开展的灾难心理救助工作主要集中在对灾民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明确了灾难对人的不良心理影响,开展的心理救助工作比较少。从总体上说,文章数量不多,研究人员也不多,只是阐述了地震后心理救助的重要性,但是研究不深入,没有涉及如何具体采取救助措施等等。总之,我国的灾难心理服务主要问题表现为心理救助人员、服务机构缺乏。目前,全国能够从事灾难心理救助的专业人员较少,迄今接受过心理救助培训的人员数量有限。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数字和自然灾难、人为灾难频发的状况,这些心理救助人员远远无法满足现实需求。
二、灾后心理救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1、心理救助体系不完善
过去人们在思想上,仅仅把心理救助简单的理解为对个体进行的心理辅导,没有认识到这是一种社会系统行为,是大范围的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心理救助行为,需要构建综合救助体系,而我国现阶段缺乏的就是这种完善的心理救助体系,如何确立灾难心理危机救助的理念并构建相应的机制,重视心理救助方面的立法和运作机制,进行心理救助方面的立法,从法律上确定心理救助的必要性,是我国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专业心理救助队伍不完善
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数字和频发的公共危机事件,这些心理救助人员远远无法适应灾后对相关人员进行心理救助的需求。我国的心理救助工作主要是由一些志愿者参与进行,缺乏专业水准的心理咨询救助队伍。虽然说近几年的灾后心理救助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派往灾区的心理救助人员多数是应急性的或者自发的,没有形成心理救助长期的有计划的专业心理救助,导致专业心理救助缺乏长效机制。
3、缺乏学术研究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学术机构参与灾难心理救助的情况比较少,而在西方发达国家,例如美国的各种学会、各高等院校会积极投身灾难救援活动中,并进行相关的学术研究,为以后灾后的心理相关救助活动提供理论指导。我国有关学术机构也会参与灾难心理救助,但缺乏相关的灾后理论研究,还需要加大对灾难心理救助的研究力度。
4、没有充分发挥非盈利组织的作用
由于受传统文的影响,我国在遭遇灾难的时候,很多时候是只能靠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帮助,精神康复比较慢。然而非盈利组织作为一种不可小觑的力量,它的活动往往会在最短时间内给灾后有心理困扰的人精神上以安慰,对亲人丧失、灾难后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恐惧感,组织活动能更好地给以启发。因此非营利组织具有政府不具备的一些优势,要充分发挥它们的力量。
5、对民众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够
国内民众对灾后心理问题关注得不多,导致灾后产生的心理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由于公共危机作为一种突发的紧急状态,预示和昭示者巨大灾难性危害,对没有多少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公众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震撼与冲击,轻则吃惊、紧张、担忧、激动,重则震惊、恐慌、挫折、激怒,随之而至的社会公众消极或者不良“集合行为”。
6、灾后谣言传播严重
谣言传播具有突发性、扩散性、稀奇性、交叉性等特点,当灾后政府处理不当,容易谣言散布。特别是网络时代“在线新闻传播”、手机短信传播等所具备的快速性、交叉性、海量性与互动性,使得人们获取信息十分便利,从而使得谣言传播也容易创造各种“奇迹”,引起人们的心理不稳定。所以杜绝谣言传播,对恢复社会公众对生活的信息心十分重要。
三、灾后心理救助解决途径
1、构建完善的心理救助体系
我们不能把心理救助简单的理解为对个体进行的心理辅导,这应是一种社会系统行为,需要构建综合救助体系。针对我国灾后心理救助不完善的现实,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国外的灾后心理救助比较系统,通过学习来完善我国的灾后心理救助体系。以立法的方式确立灾后心理救助的运作机制,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心理救助方式,达到规范我国心理救助行为的目的。
2、建立完善的专业心理救助队伍
我国灾后心理救助发展还不健全,没有充足的专业人员进行心理救助。可以通过对参加心理救助的人员进行必要的简短的应急培训来弥补专业人员缺乏的困境。同时还要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水准的灾后心理就助队伍,形成专业心理救助人员储备库,在灾难发生时就可以尽快从专业心理救助储备库中抽调人员,快速有效地到达灾区开展工作。
3、加强对民众的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向灾区发放宣传画册、灾后心理救助与心理重建等图书资料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进行团体心理健康的疏导工作,通过多种方法的干预、救助、在同情、理解、关心的基础上,激发处于灾难中的团体重新鼓起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勇气,鼓励互相信任、尊重人格的行为,弘扬团结友爱、互助自强的精神,肯定重新振作、重建家园的努力。
4、加强学术研究
灾后心理危机与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问题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又有不同之处。同时各种不同性质的灾难给每一个人造成的心理影响又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进行灾难心理研究,针对不同类型的灾难进行专门的研究,积累数据资料,进行理论分析,从而为心理救助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5、充分发挥非盈利组织的作用
中国有句老话,“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每次灾难发生时,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会热情高涨,奔赴灾区,对受难者进行心理疏导,发挥自己的优势,为政府的救灾工作增加了救援力量。这是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所以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适应灾区重建需要的非盈利组织的发展,这样既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又节约了政府的行政资源,达到了多赢的效果。
6、进行杜绝谣言传播
针对灾后容易出现谣言散布的情况,政府应实施健康舆论的心理导向工作。运用媒体公开事实,避免传言越来越严重。通过公开灾情,获得群众的信任,避免引起混乱。政府通过和新闻媒体一起保持信息畅通,维护公民的知情权,稳定公众心理,疏导公众心理,抚平受害社会公众的心理创伤,尽快恢复社会公众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张英萍.我国灾后儿童心理危机干预研究: 现状和发展.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1(1)
[2]刘秀丽.构建重大灾害后心理救助体系的设想.教育研究.2010(11)
【关键词】灾害;心理健康;心理救助
一、我国灾后心理救助现状
灾后的各项重建工作中,心理援助成为最困难的重建。我国灾难心理服务工作起步较晚,虽然我国对于灾难心理的研究已有开展,但工作不系统,还比较零散。目前,在灾难方面的心理学研究很少,仅有对唐山大地震后幸存者的心理状况等少量研究。汶川地震凸显了我国对于灾难、危机的心理学研究与国际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我国开展的灾难心理救助工作主要集中在对灾民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明确了灾难对人的不良心理影响,开展的心理救助工作比较少。从总体上说,文章数量不多,研究人员也不多,只是阐述了地震后心理救助的重要性,但是研究不深入,没有涉及如何具体采取救助措施等等。总之,我国的灾难心理服务主要问题表现为心理救助人员、服务机构缺乏。目前,全国能够从事灾难心理救助的专业人员较少,迄今接受过心理救助培训的人员数量有限。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数字和自然灾难、人为灾难频发的状况,这些心理救助人员远远无法满足现实需求。
二、灾后心理救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1、心理救助体系不完善
过去人们在思想上,仅仅把心理救助简单的理解为对个体进行的心理辅导,没有认识到这是一种社会系统行为,是大范围的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心理救助行为,需要构建综合救助体系,而我国现阶段缺乏的就是这种完善的心理救助体系,如何确立灾难心理危机救助的理念并构建相应的机制,重视心理救助方面的立法和运作机制,进行心理救助方面的立法,从法律上确定心理救助的必要性,是我国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专业心理救助队伍不完善
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数字和频发的公共危机事件,这些心理救助人员远远无法适应灾后对相关人员进行心理救助的需求。我国的心理救助工作主要是由一些志愿者参与进行,缺乏专业水准的心理咨询救助队伍。虽然说近几年的灾后心理救助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派往灾区的心理救助人员多数是应急性的或者自发的,没有形成心理救助长期的有计划的专业心理救助,导致专业心理救助缺乏长效机制。
3、缺乏学术研究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学术机构参与灾难心理救助的情况比较少,而在西方发达国家,例如美国的各种学会、各高等院校会积极投身灾难救援活动中,并进行相关的学术研究,为以后灾后的心理相关救助活动提供理论指导。我国有关学术机构也会参与灾难心理救助,但缺乏相关的灾后理论研究,还需要加大对灾难心理救助的研究力度。
4、没有充分发挥非盈利组织的作用
由于受传统文的影响,我国在遭遇灾难的时候,很多时候是只能靠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帮助,精神康复比较慢。然而非盈利组织作为一种不可小觑的力量,它的活动往往会在最短时间内给灾后有心理困扰的人精神上以安慰,对亲人丧失、灾难后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恐惧感,组织活动能更好地给以启发。因此非营利组织具有政府不具备的一些优势,要充分发挥它们的力量。
5、对民众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够
国内民众对灾后心理问题关注得不多,导致灾后产生的心理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由于公共危机作为一种突发的紧急状态,预示和昭示者巨大灾难性危害,对没有多少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公众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震撼与冲击,轻则吃惊、紧张、担忧、激动,重则震惊、恐慌、挫折、激怒,随之而至的社会公众消极或者不良“集合行为”。
6、灾后谣言传播严重
谣言传播具有突发性、扩散性、稀奇性、交叉性等特点,当灾后政府处理不当,容易谣言散布。特别是网络时代“在线新闻传播”、手机短信传播等所具备的快速性、交叉性、海量性与互动性,使得人们获取信息十分便利,从而使得谣言传播也容易创造各种“奇迹”,引起人们的心理不稳定。所以杜绝谣言传播,对恢复社会公众对生活的信息心十分重要。
三、灾后心理救助解决途径
1、构建完善的心理救助体系
我们不能把心理救助简单的理解为对个体进行的心理辅导,这应是一种社会系统行为,需要构建综合救助体系。针对我国灾后心理救助不完善的现实,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国外的灾后心理救助比较系统,通过学习来完善我国的灾后心理救助体系。以立法的方式确立灾后心理救助的运作机制,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心理救助方式,达到规范我国心理救助行为的目的。
2、建立完善的专业心理救助队伍
我国灾后心理救助发展还不健全,没有充足的专业人员进行心理救助。可以通过对参加心理救助的人员进行必要的简短的应急培训来弥补专业人员缺乏的困境。同时还要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水准的灾后心理就助队伍,形成专业心理救助人员储备库,在灾难发生时就可以尽快从专业心理救助储备库中抽调人员,快速有效地到达灾区开展工作。
3、加强对民众的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向灾区发放宣传画册、灾后心理救助与心理重建等图书资料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进行团体心理健康的疏导工作,通过多种方法的干预、救助、在同情、理解、关心的基础上,激发处于灾难中的团体重新鼓起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勇气,鼓励互相信任、尊重人格的行为,弘扬团结友爱、互助自强的精神,肯定重新振作、重建家园的努力。
4、加强学术研究
灾后心理危机与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问题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又有不同之处。同时各种不同性质的灾难给每一个人造成的心理影响又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进行灾难心理研究,针对不同类型的灾难进行专门的研究,积累数据资料,进行理论分析,从而为心理救助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5、充分发挥非盈利组织的作用
中国有句老话,“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每次灾难发生时,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会热情高涨,奔赴灾区,对受难者进行心理疏导,发挥自己的优势,为政府的救灾工作增加了救援力量。这是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所以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适应灾区重建需要的非盈利组织的发展,这样既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又节约了政府的行政资源,达到了多赢的效果。
6、进行杜绝谣言传播
针对灾后容易出现谣言散布的情况,政府应实施健康舆论的心理导向工作。运用媒体公开事实,避免传言越来越严重。通过公开灾情,获得群众的信任,避免引起混乱。政府通过和新闻媒体一起保持信息畅通,维护公民的知情权,稳定公众心理,疏导公众心理,抚平受害社会公众的心理创伤,尽快恢复社会公众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张英萍.我国灾后儿童心理危机干预研究: 现状和发展.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1(1)
[2]刘秀丽.构建重大灾害后心理救助体系的设想.教育研究.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