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hg54h446jn6gf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要教人学会在美的世界里生活,使没有美就不能生活,让世界之美创造出人本身之美。”多么精辟的论述,它告诉我们: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关键词】语文 教学 实施 美育
  
  美育不是一般的艺术教育和情感教育,而是关系到人的精神世界的根本性修养。美育是与美的感受、欣赏相结合的教育。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实施美育呢?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实施美育。
  一、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初中学生认识能力逐年提高,因此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注意把握这一特点和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学生特点,有侧重地选择一些课的内容、时代背景、作者的表现手法来领略感受作品之美。如在学习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作者在中秋饮酒赏月,对月抒怀。反映了诗人当时内心的矛盾和自我解脱的乐观态度,理想和现实,进取和隐退的矛盾,一一在词中得以体现。但至今激励我们的则是他词中的积极向上,坚持不屈的精神,“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人生哲理和表达美好祝愿的名句,赋予了作品的生命活力。
  又如在朱自清的《春》中描写自然景物之美的“枇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以及“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等等,为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美景画卷,激发了学生对祖国河山和真挚感情。
  二、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扉。而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都是精心选编的名篇佳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在教学中努力创设富有激情的美的情境,教之生情,授之生趣,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感染力,充满激情地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好语文知识的同时,在思想上受到美的享受,品德上受到美的熏陶,心灵上受到美的净化。
  1、鼓励学生阅读有益的读物
  “腹有诗书气华”、“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要鼓励、引导学生阅读有益的课外读物,补充课外知识,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美文、美词、美句、美的结构和过渡等,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2、加强诵读,由读引情入境
  诵读是对课文语言和课文内容最直接和最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最有效的途径。诵读不仅要求读出声、韵、情,还要反复吟诵,才能入境。例如在学习《山中访友》时,在课内采用配乐朗诵、认读等形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学习《秋天》时,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关于积累的描写;学习《斑羚飞渡》时,让同学们找出作者的情感变化的语句并有感情的朗读;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让学生找出贝多芬外貌的描写的语句和作者心理活动的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在诵读中将课文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从而领略文章之美。
  3、利用多媒体,创设审美情境
  在激发学生爱美的情趣中,电教手段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例如在讲《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头曲及赤壁大战的画面,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播放配乐的朗读录音,也可以加强语言文学表现力、感染力,诱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发挥它的优越性,更好地为语文现代化教学服务。
  三、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语文课就是将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转换为主体形象画图过程,也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审美教育的最高目标,也是鉴赏美的巩固和提高,更是把审美趣味和思想付诸实践。
  1、启迪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
  文学形象是间接形象,读者必须调动语言感受力、艺术情感力、艺术想象力,才能唤起相应的审美意象。在这一个过程中,由于作品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和艺术空白,读者的期待视野不同,必然会造成“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例如在《孔乙己》的结尾,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孔乙己到底有没有死,如果没有死,那么他的生活状况怎样呢?我们由此可以指导学生写《孔乙己已离开咸享酒店以后》的读文。
  2、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能弥补学生生活空间狭窄的缺陷,丰富事物的内涵,从而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艺术世界。例如《守财奴》、《项链》、《孔乙己》、《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故事性较强的作品,其给人留下了广泛的想象空间,让学生读写课文,进行延伸训练,拓展想象空间。
  3、在课外语文环境进行美育
  课内课外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按照“学以致用”的“经世”思想,要很好地实现和达到语文教学的审美价值和效果,必须将课内课外结合起来,将课内课文中所感受到的,所体验到的和所领悟到的美的思想和情感应用于课外生活中,实现其美的价值。
  课外语文环境的美育,应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掘资源。中国近代教育家、美学家蔡元培先生指出实施美育的途径包括三大方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三者又是相互联、相互促进。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使孩子获得丰富的情感,养成高尚的情操和审美的情趣。学校教育主要通过各学科教育进行。因为各学科中都渗透着美的思想和美的情感,尤其是文科教学中。社会教育有影剧院、展览馆、博物馆、音乐会等。学生可以通过观看抗日名将左权、马本斋、杨靖宇等了解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气概。也可以到博物馆中观看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从而产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思想情趣。
  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中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不断探索实施美育的新形式、新方法,捕捉美的因素,接受美的教育,提高审美能力,为语文教学改革和教育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其他文献
【摘 要】“没有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课,不是一堂好课!”朗读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的确,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的训练与培养。因此,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在全面加强听说读写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朗读的训练。  【关键词】小学 语文 朗读 培养    朗读是一种眼耳脑同时并用的思维和语音综合活动。它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能再现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起到教育人、感染人的作用
【摘 要】教师在对文本(即教材)以及通过链接生成资源,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实现认知教学、智能训练、人格教育三位一体的体验教学功能。最终通过学生感悟,达到既能正确感受文本各部分的意义联系,又能悟到文字语言、表述方式等的效果,从而在整体上把握文本内部所包含的意蕴和道理。  【关键词】新课程 感悟 阅读 生成链接 体验教学    语文教学起始于阅读,终止于感悟。个性阅读、整体阅读,即教师在文本(即教材
初一新生入学的第一周,我在自己任教的两个班做了一个调查,问了两个问题:你们都看过哪些课外书?你们都知道哪些中国古今作家?  结果令人震惊,但又在我的意料之中。除了小时候看过的童话外,无论是西方的还是中国的,他们对于小说、散文大多数是一片空白,难得有几个看过几本,也只是金庸的武打小说之类。他们对于现当代中国文学完全处于无知状态,只有一个女生腼腆地问琼瑶和郭敬明算不算。等我讲出钱钟书、史铁生、韩少功这
期刊
现状分析:低年级的小学生社会阅历浅,生活经验少,读书少,积累的语言少,因此,低年级的写话教学历来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不少学生一提到作文就皱眉,感觉就像老虎吃天,无从下口。指导低年级学生走好写话第一步显得尤其重要,是指导学生写话的突破口。  实践与探索:新《课标》中强调要重视一、二年级学生的写话教学,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
期刊